大冶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济南印发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复制链接]

1#

济南市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和编制了《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10月1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10月19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

《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重大意义

第二节发展优势

第三节问题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五节空间布局

第三章系统保护建设黄河标志性绿色生态走廊

第一节保护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

第二节打造北部黄河生态风貌带

第三节推进生态廊道与节点建设

第四章量水而行建设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

第一节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二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三节加强泉水资源保护利用

第五章防洪减灾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第一节加快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第二节健全城乡防洪排涝体系

第三节系统提升灾害防治和应急能力

第六章全面发力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第一节统筹推动水污染治理

第二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

第三节加强土壤及固体废物治理

第四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第七章创新驱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第一节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节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四节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试验场

第八章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塑强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二节建设数字先锋城市

第三节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第九章提升能级塑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

第一节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

第二节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节全面融入区域重大战略

第十章城乡统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第一节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引领区

第二节做优做强乡村产业

第三节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第四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第十一章儒风泉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第一节加大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第二节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第三节扩大济南黄河文化影响力

第十二章率先突破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拓展全方位开放新空间

第三节建设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

第十三章示范引领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第一节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节着力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节着力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节着力深化开放合作

第五节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第十四章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完善推进机制

第三节加强监督落实

第四节营造良好氛围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指出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济南放在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高点定位,并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赋予了济南前所未有的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济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年7月23日,中共济南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安澜等十大行动,明确了济南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任务路径。

济南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济南段全长公里,上起平阴县东阿镇,下止济阳区仁风镇,流经平阴县、长清区、槐荫区、天桥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历城区、济南高新区、章丘区、济阳区9个区县和功能区。黄河塑造了济南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保障了全市80%以上的生产生活用水,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和历史文化带,对于全市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科学谋划济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蓝图,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域。规划期至年,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为“十四五”时期,即年至年,第二阶段从年至年。中期展望至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本规划是济南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背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赋予了济南新的使命担当,为济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第一节重大意义

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是济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破解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战略需要。

有利于构筑融山拥河生态格局,提升黄河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维护良性水循环,保持泉城特色,探索形成生态保护新路径,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树立标杆典范。

有利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新动能引领发展的新格局。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打造成为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动力源。

有利于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增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推动济南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优化要素配置,带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黄河流域龙头作用,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有利于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畅通生产、分配、消费、流通各个环节,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构筑东联日韩亚太、西接中亚欧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构建黄河流域陆海统筹、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美丽乐章。深化与沿黄地区文化交流合作,保护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以黄河文化为引领,统筹推动儒家文化、齐鲁文化、泉水文化、诗词文化、红色文化等创新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旅游带,构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窗口。

第二节发展优势

综合实力雄厚。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超过2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万,人才总量突破万。市场主体数量超过万户,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突破1万家,在全国营商环境便利度评价中位居第9。

区位优势突出。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环渤海经济圈、西通中原经济区,具有承东启西、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高铁直达城市数量仅次于北京,“三环十二射”高快一体路网四通八达。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全方位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是京沪高铁5大枢纽、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和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中欧班列主要铁路枢纽节点城市。

生态本底良好。济南南倚泰山,北跨黄河,山、泉、湖、河、城交相辉映,趵突泉、黑虎泉、百脉泉等千泉竞涌,小清河、徒骇河、大汶河等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拥有济西、雪野湖等5处国家湿地公园,药乡、五峰山等12处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先后荣获“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创新资源富集。济南拥有山东大学等驻济高校52所,在校大学生近90万人,济南高新区等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3家,中科院落地济南机构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8家。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

产业基础坚实。济南产业体系完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均达到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均达到0亿级,拥有浪潮、重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优势明显,数字经济占比达42%。5A级物流企业达到16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文化底蕴厚重。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地,龙山文化、泉水文化、诗词文化等特色文化融汇交织,拥有城子崖遗址、齐长城遗址等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落户地,黄河号子、黄河大秧歌等非遗资源丰富,是展现黄河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区域。

民生福祉增强。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1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迁建任务,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健康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三连冠”,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第三节问题挑战

生态保护治理任务繁重。水生态保护问题和短板依然存在,部分河湖水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结构偏油”问题突出,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监测监控能力亟待加强。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济南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面临供水和保泉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防洪减灾压力依然较大。黄河济南段槽高、滩低、堤根洼,河床高出两岸城区地面4至6米,“二级悬河”态势严峻。地势南高北低,易诱发“南洪北涝”的城市水灾,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

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济南发展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需增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均衡,发展空间有待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对外开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

黄河文化挖掘保护弘扬欠缺。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诗词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对其内涵脉络和时代价值挖掘提炼不足,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较少,活化利用形式不够丰富,泉水、曲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彰显,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大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率先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在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伟大事业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第二节主要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快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强化能耗双控,推动清洁生产,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先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供水侧和需水侧管理,深化用水制度改革,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创新引领、动能转换。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加快培育壮大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在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头阵、抢先机、挑大梁。

——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发挥陆海联动枢纽作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对黄河流域开放的引领带动功能。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协调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干支互济、两岸协同、产城融合、城乡一体。

第三节战略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和“山泉湖河城”独特禀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好绘就“南山北水”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城。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强化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引领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黄河流域龙头作用提供核心支撑。

——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探索节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创新高效用水模式,建立节水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形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典范。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样板区。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儒家文化、齐鲁文化、龙山文化、泉水文化、红色文化交汇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旅游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泉城独特魅力,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济南绚丽篇章。

——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强化陆海联动战略支点作用,构建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对外联通网络,营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国际交往功能,促进与沿黄城市交流合作,全面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打造黄河流域面向亚太、连接亚欧的高水平双向开放门户。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年,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空间特色更加鲜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实现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构建起河库串联、水系联网、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供水保障网络,用水结构更加合理,用水效率显著提高,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效建立,实现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建成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

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黄河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小清河、徒骇河、大汶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河道行洪及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防洪减灾应急体系更加健全、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内涝实现动态清零,建立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灾害防御体系,打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屏障。

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崛起。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核心优势基本塑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全国标杆,有力发挥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领域改革率先突破,创新能力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健全,工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塑成优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作用全面彰显,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双向开放格局有效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对外联通网络,基本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进一步健全,黄河文化实现融合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高水平创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泉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民生福祉达到更高水平,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本改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形成,国际影响力、全球知名度显著提升。绿色智慧、动能强劲、活力迸发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基本建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格局全面塑成,初步建成“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城河共荣、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新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五节空间布局

生态格局。基于济南生态基底特征,构建“南山北水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南山”: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统筹推进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泉水补给区生态修复保护,发挥“水塔”“泉源”生态功能,构建大泰山区域生态屏障。

——“北水”:北部黄河生态风貌带。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化黄河两岸湿地群、滩地、防护林带等多元生态空间功能,嵌入多元化生态功能节点,打造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画卷。

——“多廊”:串联“南山北水”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滨水生态廊道。依托小清河、大汶河、北大沙河、“三川”(锦绣川、锦云川、锦阳川)和玉符河、徒骇河等重点水系,打造形成全域连通多样生态格局。

——“多点”:全域分布的生态节点。包括森林公园、湿地、重要湖库、水源地、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等各类节点,统筹提升生态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

高质量发展布局。以黄河为纽带,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大通道,加密跨黄通道,连接左右岸、贯通上下游,串联重点发展板块,加快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合理布局,实现黄河由天然屏障向发展枢轴转变。

——做强东部加快建设科创智造之城。以国家级园区为主要载体支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发展联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东部城区,建设提升CBD奥体片区,加快构建齐鲁科创大走廊和智能制造走廊,建设东部枢纽产业城,推动莱芜、钢城创新转型发展,集中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主阵地。

——振兴西部加速建设活力康养之城。充分释放生态资源,发挥交通枢纽和高校园区优势,推动产城融合、校地融合、区域融合,加快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提升西客站片区综合功能,加快建设西部科教产业城,推动绿色生态健康农业和文旅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魅力、经济活力、区域竞争力同步提升,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医疗康养高地。

——做美南部持续建设绿色生态之城。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泉水补给区生态修复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和森林碳汇功能,建设“三川”和玉符河流域绿色生态风貌带与绿色发展经济带,推进浆水泉、龙洞风景区等近郊旅游资源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雪野片区,有序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林业,打造成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崛起北部全力建设未来希望之城。把北部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遵循未来城市发展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开发建设,打造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壮大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济北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实力,打造资源要素“强引力场”,促进黄河南北融合互动,推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崛起。

——做优中部精心建设魅力品质之城。突出泉城文化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推进老城区瘦身健体和减量增效,推动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高端化,打造泉城特色风貌轴,强化黄河、小清河沿岸天际线和风貌管控,丰富创新沿河空间利用,打造古今交融、现代时尚、韵味独特的天下泉城标志区。

第三章

系统保护建设黄河标志性绿色生态走廊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建立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高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第一节保护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

筑牢泉城“水塔”。以“三川”和玉符河流域为重点,推进库区周边、主要河道和小流域的水系生态建设,增强南部山区水土保护与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生态管控,保护径流通道,开展重点渗透带生态修复,提升泉水补给区入渗补给能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设小水库、塘坝、谷坊,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沟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程,严控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高标准打造栖龙湾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开展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监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支撑。

打造城市“绿肺”。持续推进荒山绿化、低效林改造及森林抚育工程,保护山体林地资源和原生地貌,构建生态功能完善、季相变化丰富的南部山区森林生态体系,到年核心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力度,推动柳埠、莱芜华山、长清大峰山等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九龙涧、青桐山、锦绣等地方级自然公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稀有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搭建智慧森林防火平台,推进瞭望监测、火险预警、防火应急道路、航空消防等工程建设,强化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提升森林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大南山”生态保护机制。强化南部山区、长清东南部、章丘南部、莱芜北部等28个优先保护单元分区管控,重点维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建立南部山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创新生态农业、森林碳汇、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多样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健全南部山区生态补偿制度和补偿方式,提高林地生态补偿标准,探索设立生态文明建设调节基金,争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智慧南山”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构建全领域、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第二节打造北部黄河生态风貌带

塑造沿黄生态风貌格局。突出生态本底特色,立足差异化禀赋,分区优化沿黄空间功能,构建功能多元、有机融合、协调联动的沿黄生态风貌格局。长平段山水自然观光区,凸显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串联东平湖、玫瑰湖湿地、北大沙河河口生态节点,建设浪溪公园、玉带公园、外山森林公园、清水沟河口公园、南大沙河河口公园,打造山河风尚彰显的岳渎公园。城区段城河湿地休闲区,突出城市自然交融景致,释放济西湿地、鹊山龙湖湿地等节点生态功能,打造鹊华烟雨、齐烟九点等沿线风光展示区,展现百里黄河风景区独特魅力。济章段田园风光游览区,突出滩区生态农业特色,加强大堤与城市的联系,提升灌渠沿线生态空间,推动都市农业观光园、农耕文化体验区、特色农业展示区等农业载体建设,打造田泽风光秀美的都市观光农业带。

打造两岸生态防护林带。统筹河道水域、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建设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微气候调节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系统。实施黄河沿岸防护林带提升行动,丰富植物种类,优化群落结构,打造一批沿黄郊野公园,构建以堤顶行道林、临河防浪林、淤背区适生林和经济林、背河护堤林为主的黄河防护林体系,提升黄河堤岸生态和景观功能。推进黄河干支流沿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裸露和破损山体修复,大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升完善平原防风固沙林体系,开展机场高速、济青高铁、胶济客专等沿线绿化,巩固北部绿色生态屏障。

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统筹黄河滩区生态和农业空间,依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方案,推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行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实施滩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滩区退地还湿,严禁围河造田、种植阻水林木及高杆作物,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系统,建设耕地、林草、水系多位一体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开矿采石、采砂等破坏生态行为,维护滩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

第三节推进生态廊道与节点建设

建设滨水生态廊道。优化全域生态肌理和风貌,高水平推进大汶河、小清河、徒骇河、北大沙河等骨干河道美丽幸福河湖工程建设,着力治理水环境、恢复水生态,有机串联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湖库等多样生态节点,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游的河湖景观,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深度融合。推进大汶河沿线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实施小清河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推进流域生态保护、污染源头削减、入河污染防治、支流达标整治,持续改善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实施大明湖—云锦湖—小清河—华山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联通鹊华烟雨景观带和趵突泉、黑虎泉泉群,推动泉城特色风貌带和黄河生态风貌带融合发展。加强滨水休闲绿道、滨水公园、亲水设施建设,拓展滨水文旅新空间,形成人河城和谐发展的生态美景。

打造“珠链式”湿地群。围绕北部沿黄湿地群、中部山前湿地群和南部山地溪源湿地群,开展玫瑰湖、济西、白云湖、雪野湖、大汶河等湿地保护提升行动,将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源地等区域湿地纳入保护范围,打造生态格局良好的湿地体系。以济西湿地、白云湖等为重点,开展退渔还湖、退耕(养)还泽(滩),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修复湿地水环境,改善生态水网水质,恢复湿地自然属性,营造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和湿地景观。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措施,完善湿地监测网络和分级管理体系。

专栏1三大湿地群

北部湿地群:包括济西湿地、鹊山龙湖湿地、商河大沙河湿地等。先行试点济南—齐河黄河两岸湿地一体化保护利用模式,打造成为北部平原地区的生态绿芯。

中部湿地群:包括白云湖湿地、龙山湖湿地等。采取具有针对性、可持续性、多样性的生态修复措施,使退化湿地恢复为功能健全、物种丰富、良性稳定的生态系统。

南部湿地群:包括玫瑰湖湿地、雪野湖湿地、大汶河湿地、浪溪河湿地等。通过水环境修复、基底与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形成南部山区可持续的湿地系统。

加快建设公园城市。以生态视野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打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高标准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改扩建趵突泉、五龙潭、中山公园,整治提升千佛山北广场,规划新建一批综合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加强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小区附属游园建设,打造人城相融、园城一体的城市公园与休憩绿地系统,增进群众身边绿色福祉。创新“公园+”模式,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培育多元应用场景,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专栏2黄河标志性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重点项目

1.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2.北大沙河等支流综合治理工程3.黄河沿岸防护林工程4.引黄泥沙治理及生态修复保护工程5.黄河滩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6.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7.小清河生态景观带改造提升工程8.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9.泰沂山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第四章

量水而行建设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化水资源总量刚性约束,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践行节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构建形成适水发展格局,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以节水助力泉域保护,实现水与城市和谐共生。

第一节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

完善水网体系。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统筹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各类水源,完善跨流域、跨县区、多水源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结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干线)工程,实施济南市配套工程。实施水源连通工程,加快卧虎山水库至锦绣川水库、玉清湖水库至鹊华水厂、东部水源四库连通、雪野水库与大冶水库等连通调水项目建设,提高水资源互备互调能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杨家横水库、武庄水库、杏林水库等水库增容工程,

建成白云水库,规划建设太平水库、马头山水库,构筑常规水源、应急水源、战略储备水源三级保障。

加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推进重点领域污水资源化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和再生水主干管网建设,建立再生水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平台,优化再生水处理工艺,制定再生水利用优惠政策,加强城镇再生水利用。鼓励农村地区就地消纳利用再生水资源。推动市政绿化、环卫用水、河道生态补水、城市湿地补水及单位小区绿化、水景观等使用再生水。年,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

第二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节水型单元载体建设,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刚性约束。健全市、区(县)两级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制定年度控制目标。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建立排查整治各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到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1.9亿立方米以内。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进黄河水资源管理与水量调度系统升级改造、沿黄灌区用水户监测系统完善升级,提高取水口、用水户在线监测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设施提升,重点加强邢家渡、胡家岸、田山等引黄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完善计量设施,打造现代化引黄灌区。积极推广低压输水管道,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精准灌溉节水设施,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扩大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到年力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节水示范区创建,打造智慧水利示范标杆。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扩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种植耐旱农作物。

提升工业节水效能。严格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探索建立企业节水评价机制,实施电力、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工程,推广先进成熟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工业用水超定额水价,倒逼高耗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开展节水型园区建设试点,统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管网统一规划和建设,实现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设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

推进城镇生活节水。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高标准规划建设城镇供水管网,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新建管网漏损率控制在5%以内。开展供水管网检漏普查,推广供水管网压力控制技术,加快推进城镇供水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管网漏损管控体系。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鼓励节水服务企业开展节水管理业务。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普及和推广节水器具,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安装喷灌、滴灌设施,到年节水型公共机构覆盖率达到70%。加强节水保泉宣传教育,开展节水进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建设具有泉城特色的水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切实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培育壮大节水产业。围绕节水关键技术研发,加大支持力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节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节水产业园建设,积极开发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的节水产品、材料和装备,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节水企业。培育壮大节水服务市场,提供专业化节水诊断、设计、改造等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打造济南节水品牌。

创新水资源高效利用体制机制。构建适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适水评价。建立全市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平台,推动水资源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水资源统筹谋划、系统保障和精细管控。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探索开展水权交易,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逐步形成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模式,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配置。建立节水统计调查和基层用水统计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补水四类用水户涉水信息管理。

第三节加强泉水资源保护利用

强化泉水资源保护。制定实施趵突泉、白泉、百脉泉三大泉群及其他名泉保护提升三年计划。加强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测,合理布置监测网,对全市地下水位、水量和泉水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实现科学预警预报。严控地下水开采,持续打击违法取水行为,推进城区自备井封停工作,到年力争实现建成区内公共供水管网全覆盖和自备井销号。适时修订完善保泉应急预案,针对泉域重点强渗漏带持续开展精准补源,确保正常降雨年份重点泉群持续喷涌。

推进泉水资源利用。实施泉水景观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七十二名泉风貌景观。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泉水街巷、修缮泉水民居,延续“倚泉而居、汲泉而饮”的生活传统。贯通老城区四大泉群水系,统筹提升百脉泉、洪范池、袈裟泉、涌泉等泉群自然风貌,释放泉水生态旅游景观价值,打造一批特色泉水风貌区域。推进泉水优水优用、先观后用,全面推进市民泉水直饮工程,让泉城市民充分享用优质地下水资源。加快“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筹建泉水博物馆,丰富和完善泉文化内涵,办好济南国际泉水节,扩大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影响力,擦亮泉城新名片,让“泉水”和“黄河”共同走向世界。

专栏3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工程

水源连通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二期配套工程、卧虎山—锦绣川水库连通工程、白云—东湖—杜张—狼猫山四库连通工程、雪野水库—大冶水库连通工程,规划建设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扩建工程。

水库建设工程:建成白云水库,规划建设太平、马头山等水库。

水库扩容增效工程:武庄、杨家横、杏林等水库扩容工程,鹊山水库除险加固和供水能力提升工程。

节水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工程、雨洪利用工程、灌区农业节水改造工程、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生活节水器具提升行动。

供水设施:玉清湖水库至鹊华水厂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大桥水厂、临空水厂、济钢水厂、党家水厂、锦绣川水厂、白云水厂,并网运行东湖水厂、旅游路水厂,配套完善起步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东站片区等区域供水设施。

第五章

防洪减灾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目标,以黄河干流、滞洪区、支流河道为架构,推进“二级悬河”综合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构筑现代化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第一节加快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实施黄河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巩固提升黄河标准化堤防,开展险工、控导改建加固及新续建工程建设,优化稳定主槽形态,提高主槽排洪输沙能力,消除顺堤行洪危害,确保堤防不决口。深化滩区安全建设,加强滩区水生态空间管控,开展滩区综合治理,持续提升滩区河道行洪和滞洪沉沙功能。完成长平滩区护城堤工程,保障沿线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黄河岸线资源。以黄河防洪安全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持续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消除河道、滩区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违章行为。在符合河道工程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结合防汛交通需求,实施堤顶道路提标改造,加强堤防日常管护、堤岸维修养护和堤防绿化,增强堤防防洪抢险、观光休闲、城市交通等综合功能。加强黄河水沙综合利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工程,争取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

第二节健全城乡防洪排涝体系

加强重点河道、湖库治理。统筹推进瀛汶河、浪溪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等黄河支流防洪治理,增强突发性洪水联防联控能力,确保区域防洪安全。结合小清河复航工程,全面提升小清河干流防洪能力。实施重点支流河段治理和水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排涝泵站建设,到年全市重点河段全部达到防洪要求。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夯实水库安全度汛“三个责任人”制度,严格落实水库调度运用计划,严控水库违规超汛限水位运用,定期开展运行监测和安全鉴定,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白云湖等重点湖库综合治理工程,增强湖库蓄滞洪功能,扩展城市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

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建设完善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实施排涝通道建设,合理开展河道、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等整治工程,提高行洪排涝能力,确保与城市管网系统排水能力相匹配。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合理控制新建成区开发强度,减缓减少城区地面雨水径流,降低道路行洪危害,到年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完善主要铁路立交道、泵站出口、重点低洼地区电子监控系统,部署水位监测设备,系统开展城区易积水区域治理,确保城市内涝动态清零。

第三节系统提升灾害防治和应急能力

强化“四预”措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坚守灾害防御底线。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检测报送和分析研判,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建设水工程调度监测管理系统。完善预警发布机制,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建立运转高效顺畅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安全度汛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设立水旱灾害防御培训演练基地,强化经费、装备保障,提高专业机动抢险能力。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制度,规划建设区域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打造黄河流域应急物资保障枢纽。加强宣传引导、科普教育、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群众防洪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强化科技引领提升防御能力。建设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和黄河大数据中心,依托高分辨率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水文监测、水文气象耦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空天地大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共享应用服务系统,提高水旱灾害监测体系覆盖度、密度和精度,延长灾害预见期。完善堤防及重点险工、控导视频监控系统,有序推动水位、冰凌、环境等信息采集,实现骨干河流运行情况动态感知。充分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针对超标准洪水风险对水库、河道、蓄滞洪区蓄泄情况进行模拟预演,为工程调度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完善黄河智慧防汛指挥系统,运用卫星通信、无人机、5G等技术手段,提高防汛通信指挥保障能力。

专栏4黄河安澜工程项目

1.河道水闸控制自动化改造工程2.北大沙河、南大沙河、巨野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3.黄河大数据中心4.险工控导工程新建续建5.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大汶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7.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第六章

全面发力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增加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供给。

第一节统筹推动水污染治理

综合整治流域污染。完善和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黄河流域干支流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合法合规的纳入监管,对违法违规的进行封堵。在主要支流入河口建设在线监测设施,实现实时水质全面感知、动态监控。完善河湖岸边、农村河沟垃圾打捞处置体系,开展重点河流生态护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有效控制河道内源污染,增强水体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打赢碧水保卫战。到年,国控、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稳步提升,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控制断面,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

深度治理工农业水污染。加强高氟、高盐和涉重废水分质深度治理和日常监管,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加快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化工园区、涉重金属工业园区“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的建设改造,积极推行“智慧管网”。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沟道、污水净塘、人工湿地等氮、磷高效生态拦截净化设施,推进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全面治理城乡生活污水。完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消除管网收集空白区。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力争到年中心城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探索实行城镇生活污水通联通调,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处理厂检修期和突发事故状态下污水直排外溢对环境影响。在具备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下游建设水质深度净化工程。稳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适度规模治理和专业化管理维护。

加强饮用水源和地下水保护。加大水源保护区内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力度,实施全收集、无害化和防渗漏管理。开展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狼猫山水库等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制度,全面完成“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到年完成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清理整治工作。科学划定地下水重点污染防治分区,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体系。

专栏5水污染治理项目

新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崔寨、董家、彩石等污水处理厂;新建孔村、孝直、唐王污水处理站;实施仲宫污水处理厂雨水调蓄工程;完善党家、陡沟、济微路、段店等区域污水管网,东部城区、小清河以北片区、起步区污水收集系统。

第二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

强化源头污染防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逐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减少重污染天数,捍卫泉城蓝。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实现“散乱污”动态清零。推动钢铁、焦化、化肥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新上煤耗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策,实施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给予获得国家和省级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支持。开展企业清洁生产领跑行动,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

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钢铁、焦化、建材等各行业污染全过程治理。巩固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治理改造成果,推动水泥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治理改造,有效管控全行业无组织排放。强化工业窑炉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协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全面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健全绿色施工和扬尘精细化管理制度,开展道路、建筑工地、工业企业物料堆和矿山扬尘整治。推动餐饮油烟、散煤、农业氨等生活和农业面源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淘汰更新,推进机动车“车路油”精细化管控及更新替代工程。建立健全高效应急反应机制,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三节加强土壤及固体废物治理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土壤环境详查成果应用,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区县全覆盖。以农用地土壤超筛选值、农产品质量超标集中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土壤污染来源排查整治。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展农药化肥使用减量计划,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增施有机肥、免(少)耕播种、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巩固耕地安全利用成果。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重点解决人口密集区化工企业腾退土地安全利用。到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省定目标。

深化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危险废物处置环境监管措施,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保障危险废物收集与利用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引进和开发,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序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立科学先进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两网融合”。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基地试点,实施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现有垃圾处理厂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功能齐全、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产业园。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提升农村有机废物收集、转化、利用水平,深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四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完善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深化低碳试点建设,开展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深入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行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发挥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作用,打造全国碳市场黄河流域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比例。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成熟技术,提升工业领域余热余压利用水平。严禁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开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推广绿色住宅,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鼓励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逐步推进公交车、出租车电动化,加快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快递和外卖包装可循环、可降解、易回收,推动塑料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将生态环境教育及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城市静脉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依托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园、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济钢环保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引导制造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打造优质节能环保装备品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业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争取更多低碳优势企业(产品)列入国家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示范名单。

第七章

创新驱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第一节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探索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集中突破基础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卡脖子”短板技术。系统部署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开展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大原创性研究,立足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信息、认知计算、水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鼓励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积极承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参与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培育高能级创新载体。高标准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加快建设泉城实验室、微生态生物医学实验室、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实验室等山东省实验室,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培育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高起点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高能级功能区。加快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重大科技装置建设。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基础性平台,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幅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水平。

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高水平创业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健全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政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在普惠性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等方面综合施策。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生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创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增强企业创新激励。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创业类项目和种子期、初创期民营企业,引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定。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鼓励国家级创新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以及专利基础信息等向社会开放共享。

第三节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泉城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建设济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加大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梯队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持续开展“才聚泉城”名校行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济落户就业创业。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完善针对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政策,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济南、扎根济南、书写梦想、成就事业。

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开放融合、兼容并蓄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措施。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评直聘,破除影响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加大人才房建设力度,多途径破解人才住房难题,完善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配套政策,探索使用推广“人才码”。

打造国内一流优质教育。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战略合作,支持山东大学建设“双一流”国际知名高校,支持驻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高校设置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公共卫生等一批急需领域学科。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设一批具有济南特色、全国领先的职业院校,高水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第四节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试验场

提升科技金融供给水平。推动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更好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造,提供精准扶持政策,联动全流域乃至全球创新资本,为创意生长提供丰厚土壤。构建以科创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推动业务发展和优化管理为中心的科技信贷风控体系,鼓励科技银行信贷产品创新与审批流程再造。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组建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各类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专职、兼职开展创新活动,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和高校学生到各类科技园区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促进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推动驻济高校组建技术转移转化专门机构,加快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成果熟化转化。支持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济南大学科技园、齐鲁大学科技园、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科技部“一带一路”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化载体建设。以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为核心,集聚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交易、知识产权运营、技术经纪、孵化加速等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打造济南科技成果转化“1+6+N”平台服务体系。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力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积极打造辐射黄河流域、链接全国的技术转移中心。

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发挥济南高新区、山东大学、浪潮集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高标准建设莱芜高新区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泉城众创空间”品牌,鼓励发展网上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和数智工坊等新型孵化器。构建更高水平全球创新网络,促进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充分流动,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全要素。创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局面。

专栏6科技创新重点平台载体

1.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科技创新园2.泉城省实验室3.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4.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省实验室5.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6.山东大生命科学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7.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8.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主院区9.国家(山东)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和监管服务大平台10.中科新经济科创园11.量子信息科学中心12.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13.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

第八章

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深化数字赋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创新引领、优势突出、梯次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塑强产业发展新优势

做强支柱产业集群。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聚焦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产业,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要素集聚,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建设济南信息技术服务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激光装备、能源装备、精品钢、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晶体材料、抗肿瘤药物、医美抗衰等细分优势领域,促进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年,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均达到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均达到亿级。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沿科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和战略储备,积极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建立精准扶持机制,重点突破量子科技、区块链、氢能源、空天装备、增材制造、石墨烯材料、脑科学与类脑科学、低碳技术等前沿产业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园区、特色园区、新型园区,加快打造中国氢谷、国家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区块链产业集聚区,促进高端前沿产业合理布局、协同联动、集群发展。到年,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前沿产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落地,高端前沿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显著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围绕商贸、旅游、医养、家政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个性化、职业化发展,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到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以上,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迸发。

第二节建设数字先锋城市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壮大信息技术装备、高端软件等优势数字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北斗等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加快突破信创产业,构建以基础软件平台为核心,软件、硬件、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信创产业生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特色集群化发展,完善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环节,重点突破车用电子、功率器件、智能传感器等发展领域,夯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双区”,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核心软硬件、融合性新兴业态。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和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岛、量子谷、超算产业园等数字产业新载体建设,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组建产业生态联盟。

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实施数字赋能行动,畅通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通道,以数字供应链为支撑打造产业生态圈。在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等行业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工厂、园区,形成一批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新模式,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以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为抓手,促进设备联网、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和供应链协同响应,推进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产品个性化、管理智能化。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细分领域平台企业。到年,打造数字化应用项目个以上,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平台企业达到家。

高标准建设“智慧泉城”。加快推进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完善多端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泉城办”全天候服务型“掌上政府”,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让城市运行更有序、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推进产业发展“一网通览”,健全完善“济企通”平台,构建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的管理服务新形态。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加大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零售、数字货币等创新应用,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专栏7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算谷产业园、科技园,基础计算架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项目,未来信息港项目,EDA高性能研发中心项目,华科半导体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项目,流媒体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高性能低功耗FPGA人工智能云计算中心,中维世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园,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运营项目,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可信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国家空天信息济南产业基地,山东达沃智慧产业园,中科5G产业科技园,新型5G+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发展基地,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智汇云BIM产业园。

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济南临工重机产业园,山东高速信息智能交通产业园,豪驰新能源汽车项目,凯傲(济南)智能叉车项目,中电建·能源谷项目,山东智慧能源产业园,金雷风电装备项目,汇锋高端汽车部件产业园,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济南轨道交通产业园,山东凯丰智能掘进装备产业园,九阳总部及创意创新中心,山东通顺腾达智能设备项目,齐鲁智造谷项目,欧莱博智能智造产业园,金鼎电子50超薄挠性覆铜板项目,小鸭智能制造产业园,森峰科技年产台激光装备项目,新能源电传动装备智能化产业项目,北航天汇机器人产业园,德源电力智能设备项目。

精品钢与先进材料领域:中国钢研新材料产业基地,北京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山东明士聚酰亚胺系列高分子材料项目,山东明化聚苯硫醚类新材料项目。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生物医药OEM超级工厂、齐鲁中医药国际科技园、齐鲁制药生物药超大规模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华熙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园、博科国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齐鲁制药董家制剂园、济北生命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基地、平阴生命科技产业园、明湖国际细胞医学产业园、山东墨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医药产业园、汉方生物制药项目、中国(济阳)特医食品城项目、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诊疗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中石化济南炼化防疫物资生产基地、山东康尔泰应急防疫物资产业园、山东嬴城宏济堂中药生产项目、科兴制药生物谷项目、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医疗硅谷项目、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平台。

服务业领域:中央商务区绿地、华润、平安、中信、复星项目,CBD中央广场项目,绿地国际博览城会展经济科创园,济南环球贸易中心,山东新金融产业园二期,高端物流商务集聚区,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京东智能电商运营中心,零点国际供应链产业园,山东将山公转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盖世智慧供应链枢纽项目,水发国际物流园,中粮智慧物流综合体,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济南)分拨中心。

第三节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链长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补链、强链、固链、延链”项目,提高济南在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和竞争力。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完善供应链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采购、物流、分销等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服务。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等项目,实施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大力推动高端服务器、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整机等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技术攻关。加强重点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创业孵化、咨询培训、展览展示、国际合作等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加强对存量企业的跟踪服务,持续完善常态长效机制,打造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大工业发展要素保障力度,强化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全市工业用地稳定在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以上。建立完善市级能耗指标收储制度,集中支持新上工业大项目好项目。落实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建立重点楼宇信息系统,推动“一楼一业”“多楼一业”,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楼宇。创新发展“总部+基地”“总部+园区”运作模式,为配套中小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创新+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为手段,推动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高效统一的新模式。绕城高速以内重点布局总部办公、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创意设计、数字贸易等高端产业业态,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绕城高速外围重点布局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环节。县域重点发挥开发区工业发展主阵地作用,集中要素资源重点发展1—2个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高端高质高效、集群集聚集约、专业专注专长发展。

第九章

提升能级塑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增强现代基础设施支撑,全面提升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第一节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优化沿黄达海综合运输通道,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格局。高标准建设国际内陆港,打造高端物流集聚区,实施董家铁路货运中心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场站,打造公铁空水多式联运示范区。构建全链条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保税物流,推动释放高铁物流潜力。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性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引导物流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业务发展,加快无人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城区专业批发市场建新迁旧、融合提升,建成市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壮大消费市场,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高品质建设泉城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济南泉城路金街国家级商圈。大力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夜经济,创建国家新型消费示范城市。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直播基地。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升级“快递进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城乡配送节点、农村末端网点等建设。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大力实施“放心消费在济南”扩面提升行动,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谋划布局一批拓展区域发展纵深和战略空间的“两新一重”项目。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重点区域生态项目投入力度。坚持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加大对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投资力度。聚焦新型城镇化,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系统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弱项。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专项奖补资金、引导资金,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黄河流域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农业水利、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发挥济南核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6市,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东营、滨州临海优势,统筹河海联动,以绿色经济培育、产业转型发展、生态价值实现为重点,合力打造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带。依托京沪高铁、济青高铁等交通走廊,打造“泰安—济南—德州”南北向发展枢轴和“淄博—济南—聊城”东西向发展枢轴。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淄博周村、德州齐河、滨州邹平四地建设省会经济圈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济南章丘—滨州邹平—淄博周村、济南商河—德州乐陵和临邑—滨州惠民等探索跨市域毗邻县(市、区)一体化发展路径。

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民航、港口为支撑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全域融合的“互联城市圈”。联合制定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形成“省会总部+周边制造”“省会研发+周边转化”,打造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推动跨市域生态保护红线有序衔接,协同保护大泰山,共建沿河绿色生态廊道,打造共保联治的“绿色生态圈”。构建省会经济圈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异地就医备案自助办理、省内异地就医门诊统筹直接结算等工作,开展联合办学和不同发展水平学校对口帮扶,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关系转移、待遇核发、档案管理等跨地区转移接续机制,打造高效便利的“普惠生活圈”。

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省会经济圈与胶东、鲁南经济圈分工合作、一体建设、联动发展,助力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济南与青岛交通设施、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共建共享,强化两市互认互通互连互补,携手唱好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双城记”。联动胶东经济圈,加强与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港口的高效衔接和快速联通,围绕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装备、氢能、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增强长期技术优势与产品标准话语权,打造济青科创智造廊带。联动鲁南经济圈,依托京沪、济郑高铁带动鲁西、鲁南地区发展,挖掘黄河、大运河、泰山、“三孔”、齐长城等世界级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沿黄达海设施联通大通道、科技创新大走廊、产业合作大平台。

第三节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网络。提升济南枢纽位势和集聚辐射能力,打造黄河流域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构筑沿黄城市紧密协作的综合交通骨架。构建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加快建设济郑高铁,推动构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一字型”东西向大通道。建设完善畅安舒美的高速公路网络,推进济青高速中线、济南至微山、济南至高青、高青至商河、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大力推动跨黄桥隧建设,促进黄河两岸交通布局优化、衔接成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构筑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高快一体化”衔接,建设市域快速路网。加快推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辟更多黄河沿线省市直达航线,共建航空运输网络体系。

专栏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铁路:建成济南至郑州、济南至莱芜、黄台联络线、济南至滨州铁路,规划建设济南至枣庄、德州至商河、济南至济宁、莱芜至临沂、淄博至莱芜、莱芜至泰安至聊城铁路,推动省会经济圈市域(郊)铁路项目规划建设,研究论证胶济铁路至瓦日铁路联络线、董家至黄大铁路联络线等货运铁路项目。

干线公路:建成济青中线、济南至高青、高青至商河高速公路及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北环段,扩建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绕城高速东线及南线,规划建设济南至微山、宁津等方向高速公路。实施G线、G线、G线、G线、G线、G线以及S线、S线等国省道部分路段改扩建。

机场:完成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逐步实现与济莱、济滨、济郑、济枣、石济等高铁和轨道交通3号线无缝衔接。建成商河、高新通用机场,改造提升雪野通用机场。

航运:完成小清河复航工程,建成济南港(主城港区、章丘港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地铁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建成济南东站至济阳区有轨电车项目,策划论证莱芜区至钢城区有轨电车项目。

跨黄河桥隧:建成齐鲁大桥、凤凰大桥、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济泺路穿黄隧道及北延工程、黄岗路穿黄隧道、航天大道隧道、济滨高铁(G)公铁两用桥、聊泰铁路公铁两用桥、济郑高铁桥、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黄河大桥、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段黄河大桥,规划建设S章济黄河大桥、G平阴黄河大桥、齐州黄河大桥。

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率先建成高质量5G基础网络,加快建设双千兆精品宽带城市,申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升级扩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提升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网络接入覆盖率,加快低轨通讯卫星系统组网应用。构建数据中心和算力基础设施,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建成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提升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算力供给能力,构建“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解析节点,推进国家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智能传感、数字孪生、云计算、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集成创新。

专栏9新基建重点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项目、低轨通讯卫星系统组网应用项目。

数据中心和算力基础设施: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算力供给能力提升项目、绿色数据中心、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山东区域节点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及产业园。

融合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济南)项目、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城市神经元节点及感知平台、基于区块链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电网补强工程,新增变电站布点,推进城乡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受电能力、运输能力和供电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换电服务网络。合理布局建设加氢站。积极推进供热“一张网”,合理布局热源和换热设施,加快供热干线建设改造,全面完成原供热自管站(网)设备设施的改造提升。加强区域天然气干线管网互联互通,规划实施内联外通相关工程,提升南曹范液化天然气调峰储配站调峰能力。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聚焦医疗、养老、教育、殡葬等民生重点领域,加快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补齐民生设施短板。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统筹全域医疗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妇幼保健院迁建等重大项目,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建设。推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开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进一步满足婴幼儿日间照护需求。增加普惠养老服务设施,持续开展敬老院改造提升,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整合利用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增加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推动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向家庭延伸,更好满足老年人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殡葬设施,推进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稳步提升,居民殡葬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专栏10全民健康保障工程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省市共建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院病房综合楼项目(一期)、医院急诊综合楼项目,迁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市应急救援储备中心、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应急医学中心综合楼。

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医院东院区、中国医院医院。

医疗康养能力提升工程:医院东院区、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新校区和大健康技术技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医院医疗康养综合楼、医院北区康养中心,谋划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整合型医疗中心。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济南黄河体育中心,城区普遍建设15分钟健身圈。

第四节全面融入区域重大战略

加强与沿黄城市交流合作。推动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合作,引领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护、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对接、协同发展。推动开展沿黄城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实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保联治。加强沿黄城市科技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构建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衔接的科技创新链,打造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联合开展黄河流域重大科技攻关,携手推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与转化,推进技术转移服务一体发展,建设黄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支持驻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与沿黄省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发挥黄河流域产教联盟作用,协作推进黄河流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物流配送、检验检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领域合作,共建农产品绿色通道。探索成立沿黄省份自贸试验区发展联盟,共同推进制度创新、开放合作,提升协同联动水平。健全黄河流域海关协作机制,提高区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水平。

深化更大范围区域交流合作。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协同与衔接,在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中拓展合作共赢发展空间。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精准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济南“京沪会客厅”,加快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主动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创新体系,加强在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推进创新要素的互联互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在大江大河治理、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加强合作。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

第十章

城乡统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第一节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引领区

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广“高标准粮田建设+绿色集成技术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建成“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市。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开展全程托管、土地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不同模式的托管服务,不断提高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追溯、农资监管与监测数据三大平台和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加强农业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加快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做大做强“泉水人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培育章丘大葱、平阴玫瑰、莱芜生姜、济阳果蔬、商河花卉等农业特色品牌。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培育、保护、发展和评价、考核体系,提高涉农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实施质量提升、培育创建、评价监测和营销拓展“四大行动”,贮备一批潜力品牌、提升一批优势品牌、推介一批知名品牌,塑造济南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全力打造泉字号品牌农业强市。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都市农业加速融合,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农业向智能、智慧、数字方向逐级演进。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推进数字乡村和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济南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和创新发展样板,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引领带动全市智慧农业发展。

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积极创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发挥其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紧跟产业提质增效重大需求,实施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农业领域科技型领军企业,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种业自主创新提升工程。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壮大现代种业企业,以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为主攻方向,加强章丘大葱、莱芜黑猪、平阴玫瑰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小麦“核不育”和植物基因编辑项目建设,办好全国种子双交会,积极推进种业产业园建设,组建种业创新联盟,把济南打造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中国北方种业之都”。

第二节做优做强乡村产业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乡土产业为重点,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

引导和鼓励粮食、蔬菜、畜禽等领域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加快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鼓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形成一批头部企业。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级加工设施建设。推进加工企业向中心城镇、中心村聚集,实现产镇融合、产村融合。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三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布局,推进公益性一级批发市场建设,打造鲜活农产品交易集散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产品销售主体,推进大型零售企业与农户、基地对接,深化“菜篮子”直通车直销配送模式,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产品直供“2小时即时达”供应链。构建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净菜进城”,实施一批具备预冷、分拣包装、保鲜、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等功能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培育一批信息化标准化水平高、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推动有特色产业的镇村创新电商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农村电商品牌,形成一批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加强与短视频、直播平台运营机构合作,“线上直播与线下摆摊”联动,发挥新媒体电商和内容电商带货能力。鼓励发展社团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推动农村电商创新升级。

第三节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激发农村要素资源活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做好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基础性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深化交易、担保、信息“三台共建”模式。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支持县城新区开发和老城提升,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壮大小城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区县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强化组织和人才保障。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泉城乡村之星培训,重点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专业技术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加快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注重农业农村高科技人才引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以及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设立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

第四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促进农村就业机制,拓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渠道,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县(区)以下延伸。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路网、水网、管网、气网、互联网”一体化。推动农村5G网络布局,开发面向“三农”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稳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融入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风貌,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新一轮整治提升行动,抓好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加强黄河滩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功能特色农业和黄河村落民宿,推动滩区迁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促进迁建群众增收致富。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振兴传统工艺,讲好“千村故事”。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保护乡村古街、古居、古树、古桥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美丽乡村。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做好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不返贫、稳增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专栏11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重点工程

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引领区工程:1.粮食生产重点建设工程2.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工程3.“菜篮子”保供园区建设工程4.奶业提质增效工程5.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6.节水灌溉推进工程7.现代种业提升工程8.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9.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10.智慧农业重点建设工程11.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

做优做强乡村产业工程:1.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升工程2.家庭农场培育工程3.农民合作社培育工程4.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创建工程5.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6.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7.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工程8.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工程9.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工程10.农业产业融合提升工程1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打造工程12.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13.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工程14.农产品出口带动工程15.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工程:1.农资市场体系建设工程2.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工程3.科技人才服务乡村工程4.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5.科技特派员工程6.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工程7.农村集体经济倍增工程8.农业农村改革攻坚工程

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工程: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村庄清洁行动3.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程

第十一章

儒风泉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阐发济南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新时代济南“黄河故事”。

第一节加大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加强文物遗址保护。开展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完善文物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管理,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研究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规划建设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平陵故城汉代遗址公园建设展示水平,推进焦家遗址等考古发掘研究纳入国家“考古中国”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实施双乳山汉墓、灵岩寺石刻及千佛殿罗汉像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加强解放阁、大峰山革命遗址、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强化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古城片区,复兴老商埠,强化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调查和保护,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泉城城市文脉,丰富黄河文化内涵。实施莱芜梆子、鼓子秧歌、梆鼓秧歌、木板大鼓、绣球灯舞等非遗活态传承工程,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快戏曲曲艺大码头建设,申办全国非遗曲艺周,创新再现“曲山艺海”盛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传习所、展示馆、授徒坊等设施,实现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活态性保护。

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深度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黄河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推动山东自然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市博物馆新馆、市档案馆新馆、黄河文化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加快推进泺口古镇规划建设,塑造一批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地标,重点展示传承济水遗风、齐鲁起源、城邦津渡、诗画山水、海右名士、黄河民俗等文化元素。整合民间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资源,搭建高层次黄河文化研究平台,打造具有济南特色和学术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高地。大力挖掘名士文化资源,推进以“二安”为代表的诗词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实施文物精品、珍贵古籍、影像资料数字化工程,推进文物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利用。

第二节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文旅精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建设黄河流域文旅新高地和世界级文旅目的地。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建设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数字化深度赋能,加快文创产业与科技、商务、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规划建设“黄河V谷”,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实施黄河文化IP塑造工程,聚焦泉城特色和黄河文脉,在文学、电影、电视、舞台、美术、群众文化、网络文艺等领域推出更多“济南原创”“济南制作”“济南出品”的传世之作,推动开发更多演绎济南故事、镌刻黄河印记的文化“爆款”。推动时尚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时尚产业高峰论坛、“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等活动影响力。发展专业文化市场,建立健全集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等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加快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传播优势,构造立体化、多角度文化品牌宣传格局,扩大济南黄河文化品牌溢出效应。

优化提升全域旅游布局。实施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连片扩容,加强明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推进天下第一泉景区与古城保护提升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大千佛山景区,实施大千佛山片区绿道互联互通工程,强化大明湖—千佛山景观轴线视线廊道控制。强化黄河南北两岸联动,聚焦古村落、温泉康养、湿地公园、田园综合体等特色资源,打造环城游憩带,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统筹南部山区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巩固提升章丘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长清区、历下区、莱芜区、槐荫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水平,打造主客共享、居游无界的旅游度假环境。推广基于WEB、APP等的旅游高效服务平台,提升旅游服务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打造一批济南黄河文化“打卡地”。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旅游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旅游知名度、舒适度和美誉度。

第三节扩大济南黄河文化影响力

推动黄河文化交流互鉴。立足泉城自然人文禀赋,加强黄河文化交流协作,彰显黄河风采、齐鲁风范、泉城风韵,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高地。加强与泰安、济宁两市协作,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协同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旅游带。强化沿黄城市文化旅游协作,共同设计完善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系统,协同推进黄河文化旅游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全面参与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和“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活动,建设黄河流域海外媒体采访基地,把济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黄河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交融,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积极申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平台。利用“东亚文化之都”新名片,加大与日韩文化交流合作,举办年俗非遗、戏曲演出、旅游观光、儒学礼仪等文化交流活动。全球布局“济南海外文旅交流驿站”,开展与世界各地“大江大河”文化的交流互鉴。高标准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济南国际双年展(美术)等重大文化和旅游会展节庆活动。

专栏12黄河文化重要载体和重大项目

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重大项目:1.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工程2.考古中国·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考古研究工程3.沿黄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工程4.黄河古村落保护与展示工程5.沿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6.文物精品、珍贵古籍、影像资料数字化工程7.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8.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9.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0.泺口古镇建设工程11.济南戏曲曲艺大码头12.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黄河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黄河文化博物馆2.国家级黄河森林公园文化旅游综合项目3.古城保护提升工程4.老商埠保护复兴5.黄河鹊华文创水乡6.明水古城7.乐华城8.稼轩文旅城9.宋风古城10.丁太鲁黄河文旅城11.金港产业园12.月宫国际旅游度假区13.绣惠古城项目14.齐长城一线五村文旅综合体

黄河文化平台载体:1.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文旅产业园2.山东国际时尚创意中心3.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4.大众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短视频产业基地5.唐冶国际新媒体产业园6.莱芜嬴丰文化城7.齐鲁融媒产业孵化基地8.山东(济南)文化金融服务中心9.中国(济南)新媒体产业园

第十二章

率先突破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激发发展活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利用RCEP协定,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全面开放格局,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第一节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定位保护地的主体功能、边界范围和保护分区,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建立自然保护地数据库,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实现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严格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完善林长制,探索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的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加大排污许可执法监管力度,落实“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实施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争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和清洁生产。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土地储备市级统筹,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履约评价和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人才、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培育壮大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支持各类主体依托省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和其他第三方平台开展数据交易服务,建设和发挥好黄河流域大数据中心作用。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深化“一次办成”,扩大“在泉城·全办成”品牌影响力。围绕市场准入、项目建设、融资信贷、通关便利、业务创新等各方面开展整体性改革,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方位降低相关行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深化政府数据共享,探索审批、监管、服务一体化的要素管理模式,实施跨部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系统开展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争取率先实施更为精简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金融、电信、医疗、文化、法律服务等领域先行试点扩大开放举措,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动建立黄河流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沿黄城市口岸、国际航线、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领域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腹地。规划建设黄河流域国际交往中心,增强国际交往功能,打造“类海外”环境,建设外国领事机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集聚区。

第二节拓展全方位开放新空间

畅通陆海双向通道。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积极与沿黄城市共建货运走廊,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高效配置。提升“齐鲁号”欧亚班列品牌国际影响力,增加图定班列,争取实施欧亚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创建中欧班列枢纽城市,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主要节点,到年,欧亚班列年开行数量达到0列。建设陆海联运集结中心,强化与天津港、青岛港等互联互通,构建铁路、水运、公路多通道出海交通体系,推动区域一体化通关协作,实现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无缝对接。提升济南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增辟加密国际航空航线,拓展全货机航线,争取开放第五航权,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在济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以覆盖欧美日韩和东盟为主的国际航线网络。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经贸、科技教育、能源资源、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健全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的长效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境外园区和标志性工程项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质装备和先进技术出口。支持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济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我市企业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服务网络。做大做强对外工程承包和承揽工程,带动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国门。深化政府、银行、信保支持企业“走出去”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建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加强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合作,在境外设立离岸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深化与西安、兰州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合作。

加强与RCEP成员国各领域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优进和优出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吸引集聚高能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机构。积极参与山东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聚焦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开展创新链供应链合作。加快推进中日国际医疗科技园、中日韩抗衰医美和康复设备产业园、中日高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中日韩科技和产业合作引领区。加强与东盟等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第三节建设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

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区(港)和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国际人员往来、国际物流运输便利化。加大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风险压力测试,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探索形成更多首创成果和经验,打造黄河流域制度型开放引领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开展系统集成创新,破解立项、研发、生产、上市和标准等全流程发展瓶颈制约。对标国际规则创新突破,打造“链上自贸”数字化贸易平台,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设绿地(济南)全球商品贸易港,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口商品博览会,搭建“买全球、卖全球”消费服务平台。设立自贸联动创新区和双向“飞地”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内陆港联动发展,建立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点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共享机制,推动建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片区发展联盟,协同开展制度创新和产业合作。

加快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依托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完善济南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形成“一点接入、一站服务、一平台汇总”的专业化服务支撑。支持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集货集发+采购供货+代采代发”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新模式,鼓励各区县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推动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体验中心和跨境电商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国际认证,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境电商本土品牌企业和品牌商品。积极建设海外仓、边境仓,探索适应跨境电商的多式联运快速运输体系,打造跨境电商物流大通道。完善跨境电商监管方式,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推动跨境收支便利化,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

推动园区国际化发展。推动济南综合保税区、章锦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保税经济、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业态。以中央商务区为平台,大力吸引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集聚,打造外资金融服务枢纽。支持开发区采取“区中园”“园中园”“云上园”等模式,吸引国内外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或与专业化团队合作运营,与发达国家园区、跨国公司共建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面向亚太、北美、欧洲的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水平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深入实施“标准地”招商,培育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国际一流产业集聚区。推进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国家侨梦苑等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矩阵。

专栏13扩大对外开放项目

1.引领构建黄河流域自贸区联盟2.规划建设黄河流域国际交往中心3.申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4.建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联动创新区5.申建莱芜综合保税区6.国际招商产业园区7.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8.济南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核心区9.建设外国领事机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集聚区10.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11.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12.争取设立中国进出口银行驻济机构13.打造国际版“在泉城·全办成”14.建立“一带一路”济南国际商事纠纷调解组织15.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特区”16.泉城国际会议中心17.中国中医科学院“一带一路”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合实验室18.中日韩肿瘤防治研究院19.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出口基地

第十三章

示范引领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开发建设,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发展目标,把起步区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栏14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四至范围和空间布局

四至范围:起步区位于济南市北部,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面积约平方公里。

空间布局:“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一纵”是指起步区与济南历史标志节点串联起来,形成泉城特色风貌轴。“一横”是指依托水系、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黄河生态风貌带。“两核”是指建设城市科创区和临空经济区,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五组团”是指建设济南城市副中心、崔寨高新产业集聚区、桑梓店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临空产业集聚区。

第一节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搭建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端科研院所布局分支机构,组建一批“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试点开展大科学装置预研任务,打造重大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争取国家支持在起步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公共服务平台,承接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加快推进中科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放射性药物研发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前瞻布局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研发。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绿建国际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发展民用及通用航空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前瞻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科学、4D制造、新一代再生能源等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未来产业,加速构建先发优势。

培育壮大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试点,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数据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创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高标准规划建设若干地标级建筑,培育设计、咨询、会展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建设总部商务基地。推进金融创新,布局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征信等领域开展试点,搭建起步区科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金融业密码应用研究中心。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与空港物流、冷链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家政服务业与养老服务、社区照料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家政电商、“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着力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积极建设节水典范城区。按照“区域适水规划、组团因地节水、单元精细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节水典范创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全方位、全过程纳入起步区规划建设。深挖工业节水潜力,探索建立第三方节水评价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及年用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企业开展专项节水评价与诊断。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居住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微地形等措施,

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节水智慧化管理,加快实现用水户在线计量监测全覆盖,建立完善用水分区统计制度,探索建立网格式用水统计台账及配套管理机制,推进全过程信息感知、数据分析与智能管控,构建城市节水物联网。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黄河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70%以上的蓝绿空间。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行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多措并举增加碳汇、控制碳源,以市场机制推进“碳中和”。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优先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到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

科学建设数字智慧城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覆盖,规划建设万兆光网等新一代通信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数据仓库和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中枢,提升市大数据平台支撑能力,构建一体化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绿色数字城市平台”,打造以CIM为基础的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可视化、可持续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坚持基础建设与实战应用同步推进,在交通、医疗、教育、社保、能源运营管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管用实用好用的智能应用场景,构建实时感知、瞬间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

第三节着力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保护起步区水系、岸线、湿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河湖”,深入实施河湖清违、划线定界、秀美河湖、精细管护、共管共享行动,加强对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的保护修复,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系统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统筹保护好起步区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河流湖库、林地、湿地、山体、草地、农田等自然空间要素的生态功能,还原自然本色、擦亮生态底色。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大力实施滩区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治理、黄河堤顶路改造提升、近河绿道建设,加快小清河、大寺河河道治理和生态景观建设,打造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风貌廊道。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实施桑梓店—大桥—崔寨—回河生态森林带建设,构建成长型森林公园体系,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作用,建设集中连片、相互贯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带,打造天然城市绿芯和休闲生态氧吧。实施黄河起步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提高防洪标准,巩固提升黄河标准化堤防,健全完善防汛应急体系。

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建立细化到街镇、园区的准入清单。开展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保护清风廊道、清水通道,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科学规划垃圾回收利用和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充分运用“城市美学”的理念,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高标准建设起步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和转运中心项目,优先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垃圾转运作业系统等,全力建设“无废城市”示范区。

第四节着力深化开放合作

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突出先行先试,全面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创新推出重大原创性改革举措。加强与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项目、机制的联动,积极探索与西咸新区、郑东新区、西海岸新区等重点区域建立高层对接机制,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人才交流合作、行业标准制定。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资源,共建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深化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新兴产业等领域合作。鼓励起步区企业在国内重点区域设立异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及优秀创业项目落地起步区。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着力推动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着力打造黄河流域高水平开放战略支点。发挥空港、济南综合保税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优势,推进临空要素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融合,加快集聚一批一流跨国企业,形成国际区域合作示范效应。申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增强国际交往功能,吸引国家对外开放重大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知名企业优先在起步区布局建设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

第五节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构筑新型管理体制。优化起步区管委会机构设置,明确权责范围,强化动态管理。创新设立起步区“总师制”,社会化招聘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经济师、战略研究总顾问和绿色生态发展总顾问。创新起步区管委会选人用人和绩效激励机制,探索实施全员聘任制,推行全员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赋予起步区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争取最大限度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依法依规适时研究推动起步区开展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发挥起步区各类主体参与治理积极性,探索高度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业界共治”新模式。

创新开发运营机制。深化“管委会+”管理运营模式,厘清管委会和各类主体权责功能,加快区内土地一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开发、产业招商、创新孵化等职能下沉至企业层面。引进国内外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或管理团队,承接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开发运营。在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领域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法定机构,将法定机构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之一,与平台公司、园区运营机构融合发展。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探索资本招商、委托招商、集群招商、逆向飞地招商等招商引资新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央企、省市国有平台和有实力的民企参与起步区开发建设运营。

第十四章

推进规划实施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前景广阔。要提高政治站位,抢抓战略机遇,强化责任担当,锤炼扎实作风,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发挥示范表率作用,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济南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推动各项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总体设计,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第二节完善推进机制

围绕贯彻落实本规划,组织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黄河生态风貌带、水资源利用、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节水典范城市等专项规划和方案,研究出台配套措施和综合改革措施。区县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本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有关部门、单位要落实分工责任,推动完成相关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济南黄河河务局作用,为黄河国家战略推进落实提供业务、资源支撑保障。

第三节加强监督落实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在年前取得明显进展。发挥重大项目的关键支撑作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条件,实现“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定期调度督导,组织开展评估,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绩效。

第四节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搭建宣传平台,畅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渠道,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幸福河。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来源:济南日报

编辑:邢志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