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当选为为新中国主席。消息振奋了全中国人民,当听到这个消息,湖南衡东三樟乡栗子巷村一个叫彭友胜的农民格外兴奋。
他在村子里逢人就宣传,自己认识毛主席,那时候毛主席还很年轻喔!
他兴高采烈地说:“我和毛主席共过事哩,那一年,他在我手下当过列兵呢!”
时年65岁的彭友胜回忆起以往的峥嵘岁月,总是说个不停,只是村民却大多不相信,都认为他在吹牛:大半辈子都是在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的他,怎么可能认识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呢!若真是他认识毛主席,那肯定也不会在乡下干农活,早就去北京享福去咯!
彭友胜的炫耀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同,反而遭遇不屑,甚至有些人当着面讥讽他:“既然毛主席与你共过事,你为什么不跟他走到底呢?”
村里人说话从来都是不拐弯,彭友胜也是感到无比后悔,这不还是因为自己当初选择失误:“唉,怨只怨我脑后没长眼睛。要是有先见之明,一直跟定毛主席,如今我也到北京干大事去了。”
即便如此,村里人还是不相信彭友胜的话,都认为彭友胜是岁数大了得了妄想症,不就是年轻时在外面扛过几年枪,见过一点世面,现在竟然吹嘘毛主席是他手下的兵,这也太离谱了。
到了年,全国进行土改,当土改工作组来到彭友胜老家时,眼见彭友胜家中家徒四壁、衣敝履空,就将其按照规定划分为贫农,国家也给他家分了土耕牛和田地。
想到当年与毛主席的“战友情深”,现在国家又给他分了土地,让他感受到国家的恩情深重,彭友胜总是难以睡着!他内心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感情,总想与毛主席诉说内心所想。
于是,在3月14日,彭友胜专门买好的纸笔和信封,请一位老先生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书信。
内心激动的他真要写信却突然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想到自己只是一介贫农,而毛主席却是伟大的领袖,这份差距让他欲言又止!
在老先生的催促下,他还是断断续续讲了自己的经历,以及得到田地的喜悦,表达了想与毛主席见一面的愿望,最后,他委婉地请求毛主席,给他安排一个差事干,他还想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经过老先生的润色,他这封信总算完成。但是在信寄出以后,彭友胜内心却在打鼓:已经过去几十年,毛主席会记得自己吗?毛主席日理万机,会给自己回信吗?
让彭友胜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老战友毛主席,不仅收到了他的信,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给他回了一封信。
在一个多月之后,毛主席的回信被送到了彭友胜手里,这让彭友胜激动的直落泪,他完全没想到毛主席还真没有忘记自己这个“老战友”,而他的家人看到毛主席的亲笔回信,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在回信里,毛主席表达了收到彭友胜书信的喜悦之情,对于他家划分贫农的事情,毛泽东说,这是经过群众同意的好事情。
关于彭友胜提到的工作事宜,毛泽东建议他“待在乡下”为好,如果确实生活十分困难,可以持信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求助。
后来,他在生活艰难的时候,持信找了程星龄帮忙,按照相关规定,接受了政府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
这封回信,也被收录在《毛泽东书信选集里》。
一
毛主席与彭友胜的关系,得追溯到武昌起义的年。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有志之士的思想也开始觉醒,革命的热潮席卷全国。彼时的毛泽东年仅18岁,虽然年轻缺乏阅历,但是他却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当时,来自武昌的一位革命党人来毛泽东所在的学校,给师生们传播有关武昌起义的革命思想。这位革命党人毫无顾忌地痛斥清政府的昏庸,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唯有革命才能让国家命运改变,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毛泽东听得热血沸腾,深受启发,他又是一个知行合一之人,于是他内心就产生一个强烈的想法:决意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为改变国家和人民的现状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虽然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有心参军,但那个时候新军招人是有严格标准的,前提是需要找到可靠可信任的人作担保,这样才能够加入到军队里面。然而,年轻的毛主席还是一个学生,来到此地人生地不熟的,哪里找得到这个担保人呢?
于是,毛主席就跟招兵的人理论,表达想要参军的愿望,可是招兵的人始终不同意,于是二人声音就越来越高,吸引了另外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做朱其升,当时已经是一个上士。
当第一眼见到毛泽东的时候,朱其升就觉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有别样的气质,他身材高大,气宇轩昂,而且谈吐不一般,于是就有心上去认识一下。
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朱其升就看出他是一个学生,他就有些疑惑,就特意问道:你一个读书人不去教书,来参什么军呢?
面对朱其升的疑问,毛泽东肯定地回答道:为了革命事业尽力。
此语一出,朱其升顿时对其好感大增,他也欣赏有志气有想法的年轻人,而眼前这个年轻人能够胸怀大志,看起来是个人才。于是,他就决定要为毛泽东做担保,但是他却担心自己资格不够,就专门拉来了自己的另一个朋友彭友胜,两人一起做了毛泽东参军的担保人。
就这样,朱其升和彭友胜就与年轻的毛泽东相识!
其实,朱其升之所以参军,只是因生活所逼,而非像毛泽东这样胸怀远大抱负。
年,朱其升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县一个偏僻的山区,因为条件相当困难,他们家也极其穷苦,父母也只能给地主家种地,而在地主的剥削之下,他们一家却经常面临着饿肚子。因为他们弟兄四人,能够分得的粮食也不够吃。
为了讨口饭吃,朱其升从小也没认字念书,在12岁就出了远门,跑到湖南田江给人当学徒。为了活命,年幼的他也只能寄人篱下,学打铁、修雨伞的手艺。那时候学到一门手艺,运气好的话,也能维持个生计。
三年后,朱其升学成出师,因为年龄还小,他就留在铁匠铺给老板当徒工。朱其升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只求能够混两碗饭填饱肚子,但是这也是个奢望。正在长身体的他时常觉得肚子饿,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就偷吃了老板家一点米饭,恰好这被老板看到,老板怒气冲冲,丝毫不体谅这个经常挨饿的年轻人,直接扇了他几巴掌。
对此,朱其升内心也十分愤怒,这也正是叛逆的年龄,年少气盛的他直接卷了铺盖,连夜逃走。可是,在异地他乡,举目无亲,朱其升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无奈之下,他就就沿路乞讨,毫无目的的往前赶路。在他历经坎坷来到长沙附近时,遇到官府正在给新军招兵。
此时革命浪潮已经传到湖南,对于这些朱其升并不知道,他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怎么活下去,至于其他的,他并不留意。身处兵荒马乱的时代,他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在时代的狂风之下,他也不知道自己会被吹往何处!
此时,朱其升并不知道新军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就想能填饱自己的肚子,争取能挣点儿钱,然后回家种地。朱其升的愿望是那么简单,可是在那个时代却是并不容易!
经过简单的了解,朱其升完全符合参军的条件,于是他就顺利地投军成功。当时新军编制是13人为一棚,由棚长、副目来管辖这一棚的兵。朱其升所在棚的副目,相当于后期编制的副班长,正是彭友胜。
二
出生于年的彭友胜,家在湖南衡东三樟乡粟子港。他家里与朱其升好不到哪儿去,也是穷得叮当响,迫于生计,大字不识几个的彭友胜,早早就背井离乡,去外面谋碗饭吃。当然,这过程中经历的苦难数不胜数,他也做过很多的事情,过矿工,打过杂,可是这些都没能让他吃饱饭。
年,二十出头的彭友胜参加了湖南新军,在军队里,他忠厚老实,踏实勤快,很快得到上级的赏识,几年后就被提拔为副目。
同为年轻人,都为了生计来参军,彭友胜和朱其升很快在军队里相识,二人出身都很艰苦,都是苦日子过惯了的,所以在军队里二人都是拼命干活,很快也因为个性相投,所以结成好朋友。因为有几门手艺,朱其升在队伍里还是得到器重,很快被升了一个小官,待遇也有提高,一个月能领到8元的饷银。
在毛泽东要求参军时,彭友胜和朱其升都对眼见其不凡,在仔细了解毛泽东的家庭情况之后,彭友胜就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错,有上进心有志气,还有文化!于是,他就向上级请示,在征得同意后,便将毛泽东放在了自己的班里。随后,毛泽东便以“毛润之”作为名字,参加了新军!
进入部队后,毛泽东训练很刻苦,毕竟他自己有着明确的目的,想要借助参军来改变当下的中国。而朴实善良的彭友胜和朱其升对这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格外关照,特别在生活上,二人对毛泽东关怀都是细致入微。
毛泽东刚刚进军营时,没有衣服可换,没有毛毯可盖,朱其升毫不犹豫,就将自己的衣服和毛毯送给毛泽东;得知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每次有机会时,朱其升便将分到自己的一部分红烧肉偷偷地放进毛泽东的碗里,让给毛泽东吃;天气渐凉,毯子单薄,为了取暖,朱其升便与毛泽东睡在一起,有时候毛泽东睡觉蹬开了毛毯,朱其升发觉之后便轻轻地给他盖上……
二人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毛泽东,让毛泽东在部队里感受着格外的温暖。当然,他们对毛泽东的关心不仅是在生活上,还体现在训练上。
毕竟毛泽东才刚刚入伍,对于训练动作还是有些不熟练,朱其升和彭友胜便轮流指导毛泽东,告诉他基本步法要领和枪支射击技巧。正是在二人的指导下,毛泽东进步很快,毕竟他天性聪颖,学习能力也很强,于是他很快熟悉很多动作与技巧。在随后一次的打靶训练中,毛泽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这些,离不开朱其升和彭友胜的关照。
在队伍里,朱其升还有一项能力格外突出,那就是他会修理各种枪支器械,每当枪支有损坏时,都会找朱其升去修,所以朱其升在队伍中也有一定的名气,也是当之无愧的修理能手。对此,毛泽东内心也是很欣赏,所以在聊天之际,他总是对朱其升夸奖有加,而朱其升性格憨厚,对于别人的夸赞,总是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总是解释道,小小手艺,不如肚子里满腹经纶来得重要。他还总是说毛泽东是干大事的人。毛泽东也时常打趣说:
“我将来做了大官一定不会忘记你们这些难兄难弟。古语说:‘苟富贵,勿相忘’嘛!”
当然在闲暇之余,毛泽东总是将自己所读过的古典故事分享给他们听,而他讲的最多的就是《三国》《水浒》《西游记》里面的故事。
像“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景阳冈武松打虎”、“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故事,毛泽东很熟悉,他就将这些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快,士兵们都被博古通今的毛泽东给吸引住了,他们总希望听到更多的故事。
对于这位格外突出的年轻人,彭友胜和朱其升也都很欣赏,二人也喜欢听毛泽东讲故事。有一次,毛泽东给他们讲《三国演义》,讲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时,三人都心驰神往,向往三兄弟的结义之情。毛泽东也是性格爽朗之人,他主动提出说:我们周边没有桃园,但是有红枫,不如我们“红枫坡前三拜把”,结为至交兄弟,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朱其升和彭友胜当然赞同,随后,三人便在红枫坡以树枝为香,撮土为炉,一起跪地拜了三拜,就此义结金兰。
三
当然,在军队中也不可避免遇到一些麻烦,只是三人能够相互帮助,共渡难关,这极为不易。
有一次,队伍接到命令,向浏阳进发。在一个雨夜里,营队急行,毛泽东体力不支,一个人就掉在队伍后面。朱其升发现毛泽东掉队,就专门陪着他,二人在野外扶持着前行。在营队停下休整时,彭友胜发现朱其升和毛泽东没跟上队伍,立刻按照原路返回去找他们。
三人一起艰难的行走,可是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整整一夜才走到一个村子。三人商议,现在都体力透支,肯定是追不上队伍,在休息好了之后再追赶营队!正在他们休息之际,一支清廷骑兵忽然出现,将村子给包围起来。
清军在村中高喊叫捉拿革命党,他们身体极度疲惫,无法逃离,更无法对抗。毛泽东观察周边环境,发现附近屋外一面矮土墙底下,有条阴沟比较隐蔽,可以藏身。于是,毛泽东就提议先藏起来,等清军撤走了再出来!二人都同意。
于是,三人钻进阴沟去,蜷缩着身子,借着上面大石板的阻挡,等待着清军离去。没想到,这些清军竟在村中守了三天三夜。
三人藏在阴沟里肯定是十分痛苦,毕竟挨饿受冻还没水喝,他们只能忍着,如果贸然出来极有可能就被清军抓住。
他们三人不敢贸然出来,饿了渴了,都要硬生生忍着。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三人苦苦支撑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四天傍晚,清军撤走。
饿得头昏眼花的三人,跑出来后就向村民讨要了一些食物和水,吃饱后生火将衣服烤干。在略作休整后就继续赶路,终于找到了营队。
这次患难与共的经历,三人的友情更加深厚,只是他们一起相处的日子也即将到了尽头。
年春,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一时无仗可打,新军随即就地解散,在对每个士兵发3个月饷银后都自行回家。
毛泽东在新军中已经锻炼了半年,但是他也感触颇多,他知道自己还要继续探索救国的真理,于是他决定继续念书,选择离开营队。
好朋友的离开,让朱其升和彭友胜都有些感慨,但是二人并没有挽留,因为他们也知道毛泽东是心怀大志,不可能一直在营队里待着。在毛泽东离开之际,二人还为他办了践行酒菜,其中有一碗菜,正是毛泽东最爱吃的红烧肉。
彭友胜深知毛泽东也是穷困,这点儿饷银也解决不了大问题,他就将自己的2个银洋塞给了他,并对其万千嘱咐,望他珍重。随即,三兄弟就此各奔东西。
战乱时期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到底在哪儿,特别是朱其升和彭友胜,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他们无法改变时代,只是根据形势而随波逐流。
毛泽东又继续读书,之后选择共产主义,走上革命道路,领导红军经历长征,坚持抗日,经过解放战争击败国民党反动派,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最伟大的贡献。
朱其升在毛泽东离开不久之后也选择离开部队,他回到湖北老家,老实本分地在老家种田度日,有时候还打铁,生活过的艰辛但是也远离了战火。对于参加革命军的这段经历,朱其升从未对其他人讲过,因为他担心惹祸上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彭友胜则继续留下来当兵,十多年后,他还与毛泽东见过一次。当时,彭友胜跟随部队来到广州,他被任命为排长,而刚巧毛泽东也在广州主办讲学。偶然在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彭友胜喜不自禁,赶紧去理发洗澡,换上军装,去探望毛泽东。
正在备课的毛泽东突然见到好友彭友胜,那是无比激动,十多年的分别没有让二人感情变淡反而愈显真挚。回首过去,那是让人怀念,当初在兵营的种种经历,确实让人感动,二人也提到了朱其升,毛泽东也很怀念他。
在彭友胜看来,眼前的毛泽东已经越来越成熟干练了,正如他们当初所说,毛泽东是干大事的,十多年过去,他果然干的风生水起!只是他自己却依然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方向。
毛泽东听得多说得少,在彭友胜说完,毛泽东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现在要走的路,就是要唤起千百万工农民众,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争取国民革命早日成功。
革命现在也是需要用人之际,于是他就邀请着彭友胜和自己一起干革命。可是彭友胜却犹豫了,他在思考之后,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做得了这些事情呢?他就婉拒了毛泽东。
广州一别后,彭友胜参加了北伐战争,因作战有功,被提拔为副连长。可是,国民党军队日渐腐败黑暗,让彭友胜心灰意冷,于是借机离开军营,回了老家衡东县,做了多年仓库保管员,直到年的时候,他因年纪大了,便回乡务农。
四
解放之后,得知昔日的好友毛泽东成为新中国主席,彭友胜也是格外开心。为此还专门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也就专门对其做出文章开头的那般交待。
正是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彭友胜就在老家务农,他在自己屋前屋后种了大片茶林。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他每年都采摘茶叶,装好寄给毛主席,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毛主席在闲暇之余,就品尝彭友胜赠送的茶叶,他总是赞不绝口,也经常嘱咐秘书回信表示感谢。而这份情谊一直持续到年!
年11月23日,85岁高龄的彭友胜因病去世,昔日的“副目”再也不可能为毛主席邮寄茶叶了。毛主席再没有收到茶叶后,也就知道彭友胜离世了,他内心也一阵难过!
相比彭友胜,朱其升则专程去拜访过毛主席。年,朱其升通过书信与毛泽东联络上,随后两人往来就更为密切。
年10月份,准备良久的朱其升决定去北京见毛主席,他揣着毛主席的亲笔信,用他寄来的钱做路费,搭上去北京的列车,进中南海见到了他。来到北京,朱其升十分忐忑,随后两人一见面,毛泽东就主动上前握着朱其升的手,极为高兴。
二人一起聊了往昔的岁月,时间一晃整整过去了40年,二人都已经迈入中老年!两人叙旧良久,也聊到彭友胜,到了饭点,毛主席就以他惯常吃的三菜一汤招待朱其升。他知道朱其升也爱吃“硬菜”,就特地让厨房做了一道红烧肉。
这次,朱其升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毛主席平时也很忙,就不能时时陪着他,但是只要有空闲,他就邀请朱其升吃饭聊天,毛主席也通过朱其升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以及农村存在的问题。朱其升也毫无保留,将自己接触知道的基层事情,都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也甚为满意。
朱其升临走之际,毛泽东拿出元,交给朱其升叫他补贴生活。朱其升觉得自己对国家毫无功劳,坚决推辞,不肯收这个钱,毛主席强调说:这元是他的稿费,也是他个人的心意。朱其升这才收下这元钱。
朱其升为人实在忠厚,他心知这笔钱是毛主席交给自己的,但是他应该拿这笔钱为国家做点贡献。于是,他以这些钱为资本,召集一些手工艺人,像补伞的、修鞋的、补锅的、箍木桶等等,一起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朱其升任经理。
他成立雨伞厂,并不是为了盈利,他只是想让手艺人得到一些照顾,也为社会做点贡献。所以,他经常对工人们说,不能散漫地工作,要把工作做好,自己还要向毛主席报告。
年夏末,朱其升再次来到北京探望毛主席,这次他专门带着“和平油布雨伞厂”的照片,也向毛主席汇报雨伞厂的情况。毛主席了解情况后非常高兴,表扬他说:
“很好,这个工厂不错,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
随后,朱其升继续喝毛主席保持通信联系,而毛主席也对其格外关心,告诉他有什么难处可以对自己说!只是这次相见,也是二人的最后一次相见,两年后朱其升在汉口因病离世,享年63岁。
古有“桃园三结义”,毛主席也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虽然三人的经历阅历不同,最终的境地也完全不同,但是身处高位的毛主席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结义兄弟”,这是极为难得的。也由此可见,毛主席始终是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他内心始终都保留着对人民最纯粹的情感,让人感动!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