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介绍我国跨省跨地区的大小经济区 [复制链接]

1#

引言

我国建国初期为了加强统一领导,曾建立过六大行政区(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西北)。这种包含若干省、自治区、市的区域,虽然也带有跨省、跨地区性质,但严格说来并不是用于协调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加强管理的目的。

现在,这种砍块式的行政区域早已解体,相应地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各大经济区,促进了横向经济联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又建立了各种以产业专业化为特征的各类跨省、跨地区的小型经济区。这种经济区和原有的省级区划有某种联系,但又不以省界为限,在客观上已经逐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经济网络。

超出省界范围的各大经济区

我国最早的经济区,只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经济网络,虽然已超越省界范围,但并不一定包括全省。例如我国最早建立的上海经济区,开始只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四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五市,以及其所属57个县。只是后来才扩展到江西、安徽,形成一市四省的大经济区,最近又扩展到福建,已经是一市五省。

可见,跨省大经济区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其他大经济区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带有跨省联合的总体构架,如东北经济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华北经济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西南的“四省区五方”经济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重庆市。此外还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等等。

大经济区是以省、市、自治区为本体的经济联合组织,各经济本体之间的联系是横向联系,因此,各个省区必须主动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实行联合要有战略眼光,不要怕邻居富,不要怕当附庸。富裕和发达地区有责任扶植贫困和后进地区,贫困和后进地区也要为富裕和发达地区提供方便。在区域经济中不存在保护主义。

大经济区包括更多的省、市、自治区,因此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经济区,虽然也包括众多的企业,但经济基本是内向型的,不和周围的经济区发生联系,顶多也只是半隔离和半封闭状态。这种自成一体的经济区,不仅人为地阻碍了原料、燃料和产品的互通有无,而且还人为地阻碍了人才和资金的相互流通。

例如,河南安阳钢厂“无米下锅”,相邻的河北邯郸铁矿却要远供沿海钢厂;工业发达、资金雄厚的江苏在为能源发愁,而相距很近的河南永夏煤田却无用武之地;发达地区人才大量积压,而不发达地区却感人才奇缺。各大经济区的建立,扩大了“版图”,因此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协作生产力和商品交换市场。

大经济区打破了原有三大经济地带技术梯度的限制,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传递。上海经济区横跨一、二地带,对江西的技术引进十分有利3西南经济区的贵州、云南、广西属于第三地带,但四川、重庆则属于第二地带,在大经济区内容易缩小技术间距。

东北三省重工业比较发达,但在技术上也有梯度,横向联合有利于技术传递。目前建立的大经济区和正在构想建立的大经济区,其中包含的省区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完全的先进和完全的落后不符合建立大经济区的原则,也不利于形成综合生产力。

以产业专业化为特征的小型经济区这类经济区和以往的行政式经济区不同,一般不以一省一市为界限,而是以生产专业化为基础形成的小型区域,它们有的在一个省界之内,但大多超出了一省的范围。这类经济区许多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工业、农业区,也有些是最近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建立起来的小型经济区。

我国的工业区大体可分为三类/p>

第一类,以原材料、燃料动力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中包括1)黑东工业区。范围是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的煤矿,伊春的森林,牡丹江、佳木斯的轻纺工业。这是东北唯的富煤区,也是全国主要林区之一。(2)黑西、蒙东北工业区。范围是大庆原油生产基地,大兴安岭林区,漠河采金中心,海拉尔、牙克石乳品和林业化工中心,哈尔重型机械和特种钢工业中心。这里是我国石油、金矿探明储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森工基地、大型冶金设施制造基地。

(3)同蒲铁路沿线工业区。位于大同、宁武、西山、霍汾四大煤田与河东、沁水大煤田之间。拥有全国探明储量最多的煤炭资源,还有丰富的铜矿、铁矿和铝土。本区是全国最大的煤矿工业基地。(4)川黔滇工业区。本区富有煤、铁、有色金属、磷矿、铝土和水力资源,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制造工业和纺织工业比较落后,水利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本区目前仍属不发达地区,但潜力很大。

(5)皖中工业区。包括淮北、淮南、蚌埠、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工业中心。本区煤、铁、铜资源都比较丰富,还有较多的棉花、烤烟。本区水陆交通方便,靠近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便于把本区的经济优势同长江三角洲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

第二类,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中包括1)长江三角洲工业区。本区轻纺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居全国之首;机械、冶金、化工、炼油也相当发达,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本区工业城市密集,仅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宁波九市,工业产值即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本区是全国高、精、尖、新产品基地,技术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区。本区制糖、造纸、丝绸、罐头、香料、轻纺都十分发达。区内工业城市比较密集,除广州外,还有肇庆、佛山、江门、惠州、中山、顺德、南海、深圳、珠海等工业点。本区采掘工业很少,原材料工业不多,重工业比较薄弱。本区邻近港澳,具有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有利条件。

(3)黑、吉中部工业区。本区以重工业为主,包括哈尔滨、长春、吉林、四平等工业中心工业以成套大型发电设备、量具刃具制造、汽车、客车制造、有机化工等重工业为最发达,轻纺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全区水力资源丰富,原材料和采掘工业生产规模不大。(4)成渝工业区。本区是西南地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中心分布密度最大的工业区。

工业中心除重庆、成都以外,还有自贡、内江、乐山、宜宾、泸州、南充、绵阳、德阳、资中、资阳、江油等工业城市。本区轻工业主要是制糖、造纸、制盐、化工、丝绸、榨油,重工业主要是机械、钢铁、天然气、电力。从经济技术基础和交通地理位置上看,本区是今后进一步开发大西南的主要基地。(5)鄂西工业区。本区工业目前以汽车制造和水力发电为主,铁矿、磷矿的开采有很大潜力。本区包括十堰、襄樊、荆门、沙市、宜昌、枝城等工业中心。

本区的原材料工业和制造工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类,原材料和加工工业都比较发达的工业区。其中包括1)辽中南工业区。本区煤铁、有色金属、油页岩、石油、海盐资源都比较丰富,还有大面积的芦苇,长白山林区柞蚕产量很大,这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东北范围轻纺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本区城市密集,除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外,还有辽阳、营口、锦州、丹东等。本区铁路密度大,拥有大连、营口等海港。本区主要问题是能源不足和多年来重工业的自我服务今后除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外,还要和其他地区发生多重联系。

(2)京、津、唐工业区。本区有丰富的铁矿、海盐、煤炭、石油资源。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有多种工业,重工业主要是钢铁,轻工业主要是纺织、食品,天津以纺织为主,其他轻重工业也比较发达,唐山是煤炭工业中心。本区面临渤海,是我国主要的铁路、航空枢组。本区农业原料不多,能源缺乏,需要和临近地区互通有无,互相支援。

(3)胶济铁路沿线工业区。本区油气、铝土、海盐、柞蚕资源丰富,也有相当数量的铁矿资源,重工业以石油、石油化工、铝制品为主。钢铁和机械制造也有一定规模。轻工业以棉纺织、柞丝绸、卷烟、榨油为主。本区主要工业中心除济南、青岛外,还有德州、淄博、潍坊等。本区是我国余能区之一。

(4)兰州、天水、银川、西宁工业区。本区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工业中心包括兰州、天水、陇西、西宁、银川、吴忠、中卫、金昌、刘家峡、龙羊峡、青铜峡等。兰州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开发大西北的最重要基地。

在这类工业区中,还有以钢铁、机械为主的武汉、大冶工业区,以机械、冶金、苎麻纺织为主的湘中工业区,以煤矿、钢铁、棉纺织为主的冀南豫北工业区,以煤炭、炼铝、机械、棉纺织为主的豫西工业区,、稀土、机械、毛纺织为主的呼和浩特、包头工业区,等等。

我国的农业区大体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东部季风农业区。其中包括1)东北区。本区含辽、吉、黑三省,大部属温带,小部属寒温带和暖温带。土、水、林资源丰富,热量资源不足。本区地域辽阔,土质肥沃,经营品种多样,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粗放,单产不高,自然灾害严重。

(2)黄河中下游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绝大部分属暖温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农业历史悠久,垦殖指数居全国首位。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土条件优越,灌溉系统发达。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不稳,肥料不足,林牧业发展不充分。

(3)西南区。本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一新平—盈江以北,雪峰山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地处亚热带,是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农林生产基地。本区雨量充足,水热条件较好,四川盆地历来以农产丰饶著称全国,成都平原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复种指数低,机械化水平低,单产不高,畜牧业发展不充分。

(4)长江中下游区。本区位于秦岭—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是我国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沿湖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耕地集中,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湖北、湖南、江三省主要农业区。

江南丘陵山地,是我国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和多种经济特产的良好地区。本区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产量的地区分布还很不平衡,综合利用不够。第二类,西北内陆农业区。

本区指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和祁连山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的地区;内蒙古包头以西的甘新地区;南疆地区;石河子地区等。这是一个地旷人稀,少数民族聚居,以放牧和沃洲农业为主的地区。本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昼夜温差悬殊,雨量稀少。本区农耕历史也很久远,宁夏、内蒙古河套平原,早有灌溉水系。

内蒙古后套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伊犁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粮食基地,南疆地区是重要的长绒棉基地,内蒙古后套平原、新疆石河子地区是重要的甜菜生产基地。本区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源缺乏,水利条件差,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偏低。第三类,青藏高原农牧区。

本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以及甘肃的小部。本区由于海拔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谷类作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但本区光源充足,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地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效率高,又为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本区牧场广阔,天然草场约20亿亩,东南部及东部有广阔的天然森林,是我国第二大林区。

本区农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稀少、劳力缺乏,交通不便,地高天寒,虽然畜牧业和林业比较重要,但农业相当落后,有些局部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以上只是我国生产专业化经济区的基本脉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经济区还会出现互相渗透的倾向,并会在新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小型经济区,如现在形成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闽南经济区,湖南的长沙—株州。

湘潭三角经济区

东北的黑龙江一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经济区,还有不少经济区正在形成。这些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经济区群体,可能会产生部分重叠,有些小型专业化区域会“一身二任”,但尽管如此,原有的专业性区域仍有一定的意义,只不过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已。

结语

在大经济区和省级经济区内形成的小型经济区群体,是全国大经济循环体中的小经济循环体。这些大小不同的经济区的层次性结构,已经初步使全国形成了一个疏密相间、错落有度的经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