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系源流第2期歙县磻溪方氏支系 [复制链接]

1#

磻溪——这个中国传统村落已经醒来,正在阔步迈向新时代!

作者简介:方钊捷,年10月出生,徽州真应庙储公69世孙,年7月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孝悌纯笃,性喜经史,博学敬业,高级教师,历任歙县齐武学校、霞坑中心学校校长,现任歙县人民*府专职督学。

磻溪简介

磻溪位于东经.、北纬29.,海拔米,村域面积3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亩。现有余户,户籍人口人。

磻溪坐落于安徽省歙县杞梓里镇境内昌源河畔。原名“劳溪”,取勤劳耕种之意。隋末唐初开始有人在此定居,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有一名士隐居于此,因慕名姜尚隐居陕西的“磻溪”之含义而改名磻溪,又名渭滨——取姜太公于渭水之滨垂钓之意。明初,成性派始祖方天泽之子方?,“少聪敏喜学,尤善治屋室,经营规划,往往出人意表。作成性之堂、读书之楼、揽秀之阁、礼宾之馆、厩库庖堛,下至童仆之所居,门墙巷道,制度严整,他人自以为莫及也。”

昌源河蜿蜒磻溪呈“S”形环抱村庄,祠堂背后枕靠大、小来龙山,如“金”字一撇一捺,罩在祠堂顶头上,意聚财也;村左有青龙,村右有白虎;青龙高耸,白虎低矮;村前的屏风山是磻溪的一道天然“屏障”。

磻溪位于昌源河北岸,山环水抱、太极图村,山如屏、河如带,一河两岸、一村两道是磻溪村的主要风貌特征。坐北朝南、倚山面水,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前厅后室或三间两阁厢,天井采光通风,墙线错落有致,色彩黛瓦白墙是该村的建筑风貌。从坡山之巅鸟瞰磻溪全村,酷似鸟枪形,村头笔直细长,犹如枪管,村末宽而弯,犹如枪把。民谚曰:“村形如枪,习武有方”。一条保护完好的三华里长的青石古街道自西向东横贯全村,苏唐公路沿河环绕磻溪。

磻溪村曾是“一河两岸人家”的布局,昌源河南岸人家毁于清代兵燹,至今依存残垣断壁,近年有少数村民在旧址上大兴土木,有趋于恢复原貌之势。磻溪解放前余人,如今有多人。磻溪清属三十三都。年归属驻地北岸的第四区长兴乡(驻地唐里),为磻溪保。年5月废保甲制,同年10月取消乡建制划区,属苏村区管辖。年8月重新建乡,改为磻溪乡,后并为苏村乡。年10月属苏村人民公社。年公社改乡建制,属苏村乡。年并入杞梓里镇管辖,年划规苏村乡管,年元月又并入杞梓里镇。

磻溪之繁衍01

磻溪今以方姓聚族屯居。元朝年间,山清水秀、林木茂密的磻溪居住着韩、胡、鲍、戴四姓居民。元末兵戈扰壤(红巾*农民起义),胜公方天泽(祖居苏村),字德润,幼名胜偕二弟思敬公、三弟天骥公、小叔克明公等避乱到磻溪。因见此处四季如画、蔽隐幽静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便于洪武定都南京后,在磻溪买宅置田,开拓安居,经商劳作,渐渐地方氏人丁兴旺,至第四世成性祠已蕃衍有十大房,从胜公到第五、六世村中已有男丁余人,进而替代逐渐式微的韩、胡、鲍、戴等氏族。成性祠的轮字祚辈为:金水木火土五德循环,到本世纪初成性祠绪成堂衍至方德礼孙已有24世,迪光堂方应生之孙25世。

磻溪之宗祠02

成性祠鸟瞰图

磻溪方氏成性派始祖天泽公之子方?,字以茂,尤善治屋室,经营规划,往往出人意表。从他开始规划设计建造成性祠,正统二年()部分工程竣工,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经筵讲官金陵李时勉撰写的《成性堂记》中写道:“磻水泱泱,源远流长;作庙于斯,成性名堂;渊渊止本,之纪之纲;上承先烈,笃祜无疆;下启后昆,尔炽尔昌”。至五代孙方鋠的外孙胡宗宪明朝嘉靖年间任闽浙总督兼七省*门时,方氏巨商和富户筹资建造了成性祠后进寝室。至此,规模宏伟的成性祠全部工程才告竣工。明嘉靖三十九年(),时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总督东南浙直福建等处*务的外甥胡宗宪为成性祠全部落成撰写了《磻溪成性堂记》。

克明公的子孙建造了顺德祠,因比成性祠始祖先一世,故俗称上门祠堂,也称后门祠堂,奉克明公为该祠支祖。

思敬公长子永公长子成公次子绍公合建百顺祠(永公三子泰公回迁苏村)、次子良公建立成善祠。雍正元年(),永公、良公后裔拆除百顺、成善二祠奠基重建,并与雍正六年()告竣,将“成善”、“百顺”合为“善顺”,奉思敬公为该祠支祖。

三祠之外还有忠节祠、忠烈庙、德茂堂、仁德堂、厚馀堂、承志堂、德安堂、仁寿堂、思成堂、友恭堂、迪光堂、敦善堂、宏毅堂、蕃锡堂、耕心堂、乐寿堂、聚顺堂、本立堂、成荫堂、和安堂、塑芬堂、绪成堂、效成堂、自立堂、存义堂、善宝堂、懐德堂、永善堂、懋德堂、明德堂、厚如堂、在山堂、正义堂、敬修堂、善德堂、积善堂等许多支堂。支堂“七间厅”,原为明代古建,后毁于“长毛”兵火,于清末重建。

当年祭况以成性祠为盛,长袍马挂,盅樽壶盆皆为银器。成性祠有三进,前进中进依存,后进已改建教学楼。前进为门楼,门楼下有一对石鼓,光滑圆润,油光发亮。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正厅曾有献柱联为:“脉与柳山相接山如屏河如带钟灵毓秀地名可媲磻滨,派从桐水分来子纯孝臣纯忠俎豆千秋祠额无惭成性”。时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宗宪不仅为成性祠写有:“磻溪成性堂记”,并赠一横匾,亲书“永思”二字挂于大厅后中门,正对祖宗之寝室。其右,为清道光帝钦书“忠义孝悌”之匾。另有明清两朝的江南才子、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和柯铖所赠之匾及对联。

成性祠中进(正厅)

磻溪之拓基03

磻溪方氏代有外迁,有资料记载的外迁后裔中衍成村族的主要有:顺德祠克明公八世孙“七间厅”后裔方明通和方明俭两兄弟从磻溪迁出。方明通迁至皮坦(坡山),并建造“承义堂”;方明俭进住滩培,繁衍子孙。顺德祠四世方茂祥迁往石济坑开业建村,方荣祥迁居勾村(马坑)蕃衍。克明公三世孙興公、三世孙诸公三子祯师公前后迁徙宁国,六世孙德公玄孙社顺公迁往旌德隐龍,十二世孙荣传公孙時矩公迁居北京、時加、時侣迁往太仓。

成性祠十大房(胜公第三世)的第九房坎公、第十房巽公迁出至舒家岸开族建村繁衍子孙。成性祠六世时鸣公迁河*九肚,成性祠第五房墀公三子金公迁河*白毛干、田干。成性祠第三房埏公伯子鑨公次子元法、三子元淘迁齐武衍成族系,被后世分别尊为宝墨堂、绳武堂支祖。

百顺祠永公长子绍公后裔迁徙横山路、阳边山,次子成公后裔分别迁徙周霸坞、金刚山、山犁尖、半山田、方田、社公尖、上磻溪、范家山、十亩坦、小源、白石等地繁衍子孙。

成善祠良公次子同公后裔迁周岭山、苏村、开化、宁国,三子禅公后裔迁岩山、毛年坞、胡家墈,四子環公后裔迁淳安七都、坑口头、英府坑、戴家岭脚、北山坞等地蕃衍成村。

磻溪之成性一世祖

赞曰:

谦厚笃诚,

明达博雅,

事亲至孝,

善恐不及,

家业丰裕。

天泽公---字德润,籍字原直,幼名胜,原始祖雷公世孙、汉黟侯方储公54世孙攷苏阳谱系50世孙,唐元英先生干公22世孙、宋端拱年始迁苏坡忠正公15世孙。元时隐士刚大公伯子,谦厚笃诚,明达博雅,事亲至孝,善恐不及,家业丰裕,元末兵戈扰攘,祖居地當官道,元顺帝至正27年(公元年)與诸父昆季避居磻溪之上待,。洪武定鼎,遂卜築安居,是为成性派始祖。初艱於嗣,喜胞侄良(年入继,系思敬公次子),奋志攻书,抚为己子,公已艾年,孺人亦四十有五,腹产麟儿,资业中分,无所赢绌,远近称之。公生于元至治元年(年)辛酉八月二十四日未时殁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年)甲戌五月初八日亥时,攷寿74岁;孺人出洪辉冯氏生于元泰定三年(年)丙寅十二月初一日辰时殁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年)戊辰十二月十二日亥时攷寿63岁,同葬杞梓里上坦真武踏龟形巽(xun)向有墓志铭,有龟形风水记并公临终亲笔遗嘱以及成性堂记数篇,勤于笔墨者无不录于家乘。有三子:长佛佑幼殇(佛佑公幼殇葬莊坑嶺脚,以胞弟长子熙公承耀),次良(年入继),第三子松(年生—年卒),长子三子均冯氏出。

磻溪成性祠始祖至六世祖

成性祠一始祖方天泽,二世祖伯子佛佑(幼殇)、仲子良(入继)、季子?,三世祖煕、辉、炳,四世祖十大房、五世祖三十三房、六世祖八十一房。

成性祠(四世祖)十大房:埙、墺、埏、坦、墀+马不育,垍、地,坤、坎、巽。

1、埙(2子3孙):①鋹:元清、元滢,镛:②元潭;

2、墺(4子11孙):①鉞:元浒,②鎭:元淪、元津、元滫、元汀、元淮,③鉉:元湜、元沂,④鈳:元莈、元湍、元汛;

3、埏(2子6孙):①鐶:元瀛、元潮,②鑨:元溟、元法、元淘、元泗;

4、坦(2子4孙):①鋹:元溱、元洧,②鏐:元瀚、元溧;

5、墀(3子8孙):①銋:元仟、元佰,②鑾:元佐,③金:暁、門、旦、晟、昉;

6、垍(3子6孙):①銀,②錫:元河、元滋、元潢、元浹,③鑑:元浩、元激;

7、地(2子3孙):①鍾:東暁、東旭,②鐸:東曙;

8、坤(4子10孙):①鍔:元侚、元偉,②銑:元佩、元倫,③錡:元脩、元倬,④鎬:元价、元僑、元似、元俅;

9、坎(5子13孙):①釗:天賜、天爵、天相,②鉧:正高、正宗、正甯、正宣、正容,③鉸:元彝,④録:元兆、元深,⑤鉊:元溎、元濳

10、巽(6子17孙):①鐕:元溴、元滔、元汶、元洪、元治,②锱:元漠、元湘、元瀔,③鉦:元渡、元汴、元淀,④釿:元溢、元沔、元浜,⑤銓:元湛,⑥鏊:元涣、元泮。

磻溪之成性二世祖

?公--字以茂,天泽公三子,资性聪敏,过目成诵,持身端谨,屏绝铅华,以弱冠當户,未克仕進而訓诸子侄必以孝悌忠信为务,處鄉黨,济贫恤,乏平准,權衡與阡陌之水利曆久賴之,惠遍鄰里。生于洪武三年()庚戌六月十八日辰时,殁于正统四年()己未二月二十九日巳时,享年七十岁,附葬上坦,礼部尚书王直为撰墓誌。以伯子承祀伯兄。原配孺人出槐塘唐氏,生于洪武二年()己酉十二月二十日丑时,殁于景泰三年()壬申九月初四日巳时,考年八十四岁;庶室余氏生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八月初六日午时,殁于成化十三年()丁酉正月初八日午时,考年八十七岁。两孺人同葬成性祠后来龙山麓。伯子(熙公)唐氏出,仲子(辉公)季子(炳公)余氏出,今成性祠十大房埙、墺、埏、坦、墀+马不育、垍、地、坤、坎、巽皆?公后裔也。

家谱介绍

磻溪之文物04

磻溪村的古建筑文化遗产,除明嘉靖方氏成性祠外,还有清光绪年间建的忠烈庙,清贞节牌坊,村头观音阁,村中有忠烈庙,村末关爷庙等。还有不少山名、地名如狮子山、笔架山、来龙山、白马岭、铜锣形、太平坦、如来佛等既充满神秘色彩又有美丽的传说。

清咸丰年间,磻溪人在抵御“长毛”(太平*)进犯村庄的战斗中牺牲了人。村中的“忠节祠”是清光绪朝廷,为了安抚遭劫的村民百姓,永久哀悼无辜死难的亡灵而下旨资助建造的。这个祠堂在徽州是具有标志性的,其纪念意义极具代表性。年由客居南京的磻溪贤人方*先生出资10万元重新修缮,现冠名为《磻溪——胡宗宪纪念堂》。

磻溪村对岸的书案山下,有一书院,院前有鱼塘,塘旁有一株宋代栽种的罗汉松,距今已多年,其主干粗短,枝有四分杈,杈直径有一尺有余。胡宗宪(梅林)幼时在此书院读书,在河里游泳时衣裳就挂在罗汉松的树杈上。

贞节牌坊,村东头有一座石坊为清朝表彰德茂堂方成筠之妻守节遵旨而建。石碑石质为黟县青,牌坊宽约3.6米,高约8米,华板镂空,额枋上字迹被石灰涮没。沿石碑坊进村是磻溪十八景之一的九十石栏杆步半桥(栏杆古道)。

栏杆古道,磻溪村民俗称为“栏杆头”,起于磻溪村口路亭,路亭至栏杆之间有一条小水沟,用石板覆盖,约一步半;终于磻溪村坑口头。这里是磻溪“九十栏杆步半桥”之人文景观。这段石板路约米,90块栏杆围在路外边,栏杆外溪流淙淙;路里靠山,过去生长有一片两人合抱古树,大多是枫树,也有银杏(白果)树,到了秋季落叶时节,石板路上落下一层红色的枫树叶和*色的白果树叶,是一处绝妙的水口景观。可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树被省采伐队砍掉;七十年代,随着苏村至唐里公路修通,这段栏杆石板路也被废弃,栏杆石板也逐渐遭损毁。

护村古林,磻溪村有一片护村树林,过去一直封山禁止砍伐。这片山林位于磻溪上半村的上坞口至担水巷之间的后山。原因是这一段地势狭窄,村里道路、村民房屋靠近山下,且这里山势陡峭,容易造成地质灾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片山林也未能幸免,大树被采伐队砍掉,一些村民也乘机进去砍柴,导致塌方时有发生,阻断道路(当时磻溪村内这条石板路是唐里乡以及岔口井潭等地万余人口外出至苏村乘车及挑运农产品出山、购进粮食、农资及其他商品的要道)交通。年,村(大队)干部组织了一次具有特色的禁山活动:在“顺德祠”内大摆宴席,请上半村全体村民参加,宣布从这天开始,禁止任何人到这片山场砍伐树木,连枝桠也不许砍下。违反禁令者,这次请大家吃饭的开支,由其付出;如无人违反,则由一直大队垫付。此后,这片林地得以有效保护,半个多世纪过去,至今无人违反禁令。这可算是磻溪村史上独特的一项封山育林村规民约,既保护了山林,又防止地质灾害。今后,还应继续坚持下去,永久保护好这片古林地。

磻溪上村的街道有两座“过街楼”,一座位于成性祠的上首,一座位于中碓(油榨下)的下首。“过街楼”为土木两层结构,一楼是过街的通道,晚上可以关门;二楼的外侧有“瞭望口”和“射口”,起防御作用。曾前磻溪祠堂上是夜不闭户的。遗憾的是,上、下“过街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方便唐里公社的商业运输而拆除了。

磻溪山环水抱,昌源河蜿蜒村庄,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先民百姓依溪水势,在渭水段(昌源河流经磻溪村的一段)筑堨四座,建造各种类型的水磨、水碓,或下水位、或中水位、或上水位,碓、磨、碾并举,一举几得,这就构成了徽州古村落中大水轮车“吱吱”,水碓“嘣嘣”、水磨“隆隆”、渠水“哗哗”、堨库清碧的独特风景,是一幅幅清新怡人、充满乡村情趣的徽州山乡图画。

磻溪碣坝,最早建于明代初,成性派始祖方天泽之子方?,字以茂,“里中地疏,燥岁多旱,处士(方?)乃相地宜治为碣,以蓄水溉田,更为上腴无旱灾,一乡赖焉。”村头河坝,最早建于清朝初期,由本村名士方与笙倡议建筑,主要用于护村防洪。村末河坝年建造,除护村防洪灌溉用外,坝上建有水碓水车,为农户加工农副产品,年“7.5”洪灾河坝部分冲毁,并于当时进行整修,坝上扩建了水利加工厂,于年加固整修一次,后年久失修先后坍塌,年改建成了景观墙和停车场。

磻坡古道,这是一条自磻溪村去坡山村的石板登山步道,起于磻溪成性祠堂前昌源河南岸的木桥头,至坡山村,长约2.5公里,步行至坡山约需半个小时。以前中途有路亭供休憩。至坡山村后,延伸至横痕、小源、交椅谠、周坝坞、范家山、对岭脚、六合、滩培等村,这条古道历来是坡山、滩培等附近这些村庄几千人口到苏村乘车、购物的对外交通要道。近几十年来随着苏村至唐里公路的修通以及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这条古道逐渐荒废。随着坡山村被列入全市百佳摄影点,坡山村农家乐旅游的逐渐兴旺,以及*山市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行,游客沿这条古道从磻溪到坡山,沿途风光摄入镜头,扩大坡山摄影点的外延,将会使游客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磻溪村有“十八景”之说,如今健在的老人介绍起“吉象守南门”、“雄狮望晨阳”、“鲤鱼跳龙门”、“四季柜台山”、“状元笔架山”、“龙门飞瀑”、“骆驼送宝”、“紫金夕照”、“罗汉赏柳”、“渭水垂钓”、“美女照镜”等自然、人文景观,如数家珍。

传统古典建筑物除成性祠外,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还有忠节祠、忠烈庙、七间厅、聚顺堂、本立堂、厚馀堂、迪光堂、和安堂、厚如堂、友恭堂、成荫堂、永善堂、懋德堂、正义堂、在山堂、塘园、立安轩、晚翠轩、泽农轩、仁寿堂、思成堂、德安堂、绪成堂等;还有不少精致的传统建筑已永远沉睡于历史长河中,她们是存义堂、德茂堂、蕃锡堂、耕心堂、宏毅堂、懐德堂、积善堂、敬修堂、敬义堂、乐寿堂、仁德堂、善宝堂、善德堂、尚成堂、塑芬堂、自立堂。尤其是近十年先后被拆卖的敦善堂、承志堂、效成堂、怀仁堂、明德堂等是磻溪传统古建筑中的精品,实在令人惋惜!

村口的古牌坊

磻溪之教育05

民国二十八年渭滨小学师生合影

清光绪年间,磻溪上村在德茂堂堂前最先开办私塾,聘请本村祥先生(又名方与笙:秀才,三十二都董事)为师,教学古文,不少学子功课不凡,如方競翊兄弟三人、方见三兄弟几人、方芴廷兄弟二人、方实章等。尔后,请了里方村秀才钱启奉先生在乐寿堂(铁大门)开馆授课。本村人方裕厚先生招了一些学童在自己家里迪光堂开馆。磻溪下村请了周岭山方相明先生,在方少成家的一间房子楼上开私塾;又请了坡山的方相烈(人称相烈仙)先生在七间厅开私塾。以上私塾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天文”、“花木”、“甲子”、“中庸”、“大学”等科目,有的也教珠算和诗文对句等。

私塾是旧学,新学叫学堂。最早的学堂是渭滨小学,是本村名士方郁如、方丽天、方洁懐、方芴廷、方实章、方见三等廿四位先生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创办的。年春节之后开学,校址在德懋堂和蕃錫堂的堂前,聘请岔口炉山的张厚卿、七亩丘的姚国强、本村的方愷臣为新学教师,由本村开明贤士校董方郁如先生任校长,学生主要是磻溪上半村的学童,学的科目有语文(识字写字)、算术、自然、音乐、体育等科目。

年,上、下村有识之士商定,在忠节祠、善顺祠、方郁如家的“无尘书屋”(高年级学生在此学习)设立教室,后移到成性祠为校。请了岔口高岗坦人方云山先生为教导主任,岔口人士吴清树、英富坑人士方毅华、洽河人士凌志全任等教学新课,金竹人士方大治先生教学*事体操。

新学开办几年,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声名远扬,苏村、霞坑、金竹等地学子慕名来磻溪求学,一直到解放前夕,校长和教师相继换了几任。从渭滨小学到磻溪小学,学校历经英富坑人方毅华、渔梁人姚学德、本村方崇庆、金竹人江棣、呈村降人方德生等十几任校长。

磻溪人才辈出06

磻溪人文积淀厚重。明清有进士1名,文武举人4名,贡生3名,非科举出仕19名。非科举出仕方骏任杭州通判,方世杰任大足知县,方湛任乐安知县,方棐、方邦斌、方鲍德、方惠、方恒皆任县丞。

方成培,歙县磻溪成性祠后人,伟大的戏剧家.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年来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雷峰塔》,又名《白蛇传》的创作者。前清秀才方与笙,字骏祥,平生以教书为业。埏公,字致达,学名员,字従规,号守约,天顺年间进士,授光禄寺大官署署丞(七品京官)。“懋德堂”盐官方五瑞,字子建,曾在皇宫中当过家庭教师,晚清在湖南长沙任巡盐御史,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朝廷赐于:“清朝人瑞”匾一块,悬挂于老屋堂前。

磻溪史上有很多知名徽商,成性祠16世方志准于清代道光年间,在江苏东台创办的方谦泰茶庄,在苏北三泰地区颇有影响,胡锦涛主席的高祖胡允源,年轻时从绩溪龙川外出谋生,就是经歙县三阳一位亲戚介绍,到东台方谦泰茶庄当学徒起步,尔后逐渐发展,自己创办茶庄。明德堂始祖方春茂,民国年间在奉天(今沈阳)开设食品店,前店后坊,规模宏大,资产甚巨,春茂与张作霖结为兄弟,其子可夫(福兴)与张学良结为金兰之好。民国年间友恭堂四兄弟,三个为老板,一个是经理:方季洪为苏杭二州“永丰”茶行老板,方颂南为苏州“悦来”茶行老板。厚馀堂方炳澍,又名实章,字安善,民国年间在江苏泰州经营茶业,被推举为泰州茶叶同业公会主席,与胡锦涛上代在泰州的胡源泰茶庄、东台方谦泰茶庄等一道,开拓了民国年间徽茶在苏北的广阔市场。方子成(方与笙子)在京开有瑞隆、景隆两茶号。

磻溪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方翀、方涵两人,同年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一时传为佳话;毕业后两人都留学美国,为博士后。承志堂方毅泉之孙方锡珊(乳名通儿)是沈阳*区正师级干部;友恭堂方沛伦为江南大学副校长,留美博士方翀是其子,现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其女儿方璇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经济系,出任美国美银美林投资银行的董事总经理,年以亚洲唯一一位女性被评为“美国40大杰出青年”。方沛霆,唐山铁道学院毕业,鞍山钢铁厂高级工程师。方玉堂,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原国防科工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直升飞机设计做贡献。乡土画家方寿根,艺名方星五、方星白,早年在浙江省龙游县经商当学徒,酷爱绘画,拜师学艺,擅长画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梅兰竹菊,是当时“龙游画派”的画家之一,其作品有“喜鹊登梅”、“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乡土农民作家方兴永,边耕边读边写,小说《程利华小记》发表于《安徽文学》。这里有厚馀堂主人著名奇石收藏家方崇庆先生的《中国地图》。正义堂主人方玉文是我国很有名气的奇石收藏家、赏石家、奇石杂文家,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四集专题片《石痴方玉文》的主人公。新华社对其收藏的《脚印》《云雾山峰》等珍品石作了广泛的报道。《石鞋》先后在中国奇石精品展获奖,原海基会长汪道涵称:“磻溪奇石带有一股浓厚的大自然朴素气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磻溪女人是典型的徽州女人,她们中的不少人幼读《女训》《女戒》诸书,不仅自己知书达礼,还在教育下一代方面硕果累累。别的不说,仅从成性祠外甥们的出息就可见非凡——胡宗宪(梅林),系方天泽第五代孙方鋹之外孙——明嘉靖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抗倭领袖、著有《筹海图编》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的第一人。清嘉庆年间闽浙总督、著名水利科学家卒后道光帝赠于太子太保的程祖洛是磻溪村的外甥,清代历任兵部吏部侍郎的理财家王茂荫是磻溪村的曾外甥;原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是磻溪迪光堂外甥。

胡宗宪母亲方氏是磻溪成性祠五世方鋠(字廷仪)之女,自幼即受到良好的家教,“小学、列女皆能成诵”。胡宗宪五六岁时,母亲方氏即授以纸笔,“训以千文、小学”。及宗宪往外就读,她又“每以古今哲人饬励之”。即使在日后胡宗宪考中进士即将出任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知县时,胡母仍不忘临行嘱咐,“教以忠君爱民、为子孙种德。语甚恳切,有欧苏夫人之遗肆。”

胡宗宪是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富是“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两人同为戊戌科进士,相隔正好一个甲子,是巧事,是龙川的骄傲。但方氏也引以为荣(两尚书都是方家的外甥),更是与磻溪都有着姻缘关系。

据《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卷十三)》记载,胡富分别与成性祠五房方墀、八房方坤先后结为儿女亲家。胡尚书的大公主適墀公的三公子方金(字汝砺)生了暁、门、旦、晟、昉五位小公子,二公主適坤公三公子方锜(字汝立)生了两位小公子元修(邑庠生)、元倬。胡尚书的二位公主先后嫁到磻溪,给龙川增添了七个外甥。

王茂荫祖母方文学,出身徽州文化世家,是清乾隆年间磻溪国学生方世滨的二女儿。方家世代业儒,书香门第。方氏“幼读《女训》《女戒》诸书,能通大义”,慧敏于女红针线,孝顺侍奉长上。她17岁(乾隆三十九年即年)出嫁以后,还做女红到四更天,做针线换米接济父母。对四个姊妹,也“量力资给之”。方氏还曾自撰《长恨歌》,痛述徽人经商颠沛之苦、己身遭际之艰、养育教子之情,“读者闻之,无不泪下”。方氏老祖母在王茂荫中进士任京官时,并不认为这是王氏家族当官发财的好机会,而是特别告诫孙子:“吾始望汝辈读书,识义理,念不及此。今幸天相我家,汝宜恪尽乃职,毋营财贿,愿汝无忝先人,不愿汝跻显位,致多金也”。在孙子人生的重要关口,能深明大义,教导其为国尽忠,做清官好官,金玉良言,实为不易,也是磻溪方氏良好家风的传承。

磻溪村不仅崇文,而且尚武。相传明建文帝御前带刀侍卫刁太顺,因得罪了永乐帝避乱徽州,被成性祠始祖方天泽收留。当时南村的鲍六强盗横行徽州,邻近南村的磻溪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刁太顺武艺卓绝,传说他能用双臂抱住转动的水碓风车,轻轻拔起,扬长而去。刁太顺武艺惊服盗魁。从此磻溪人开始习武,村庄得以长治久安,磻溪“习武有方”也由此扬名。刁太顺的茔墓至今完好无损,每逢清明时节,磻溪有不少后人仍前去上坞口扫墓瞻仰,几百来不曾间断,以表达对这位为磻溪“看家护院”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先人的敬畏!

磻溪历史上曾发生过关乎兴衰的三大事件

一件是发生在清咸丰年间,太平*起义失败逃至磻溪,虽有众多善武村人的奋起抵抗,但终究免不了村庄残遭兵燹,不少房屋被烧毁,有人死于这场保家卫国仗,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无家可归,纷纷外出逃难谋生,至今有不少磻溪的后裔客居于北京、天津、江苏镇江等地。清光绪朝廷为了安抚在咸丰年间遭劫的村民百姓,永久哀悼无辜死难的亡灵而下旨资助建造了忠节祠。

另一件发生在年农历壬戌年七月初十的夜晚,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顷刻之间,洪水冲进沿河楼房,人们只好躲在楼上不能往外逃生,可怜沿河十几家房屋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有村民18人被洪水冲走,死于非命,灾后惨像不堪入目,令人心悸。多年来沿河村民谈水色变。这次大灾害难以恢复生计,冲毁的河磅田地多年难以修复。这次特大水灾,对磻溪美好的家园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永世难忘。

第三件还是水灾。公元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早晨,那天天亮后,河水还不太大,到了七点多钟后,天上乌云翻滚,暴雨倾盆而下,经一个多小时,山洪暴发,红中带黑,腥臭异常,河中树木、家具、农具、柴火、棺材、家禽、家畜等随大水漂流涌来,其情景看了令人非常害怕。顷刻间,坑口头方光大家的楼房和方观顺的房屋以及沿河许多厨房、柴房、猪栏等被洪水卷走,其惨像也是不堪入目的。幸好这次水灾发生在白天,沿河群众都扶老携幼逃离了家门,没有人员死亡,还算是不幸之大幸也。

风俗文化

八月中秋打“百步”

中秋的明月挂上山顶的树梢,四周黑幽幽山瞬时变得朦胧起来,村庄也显得空旷了许多。皎洁的月光跃过跌宕的马头墙,把老屋之间的石板路面映照成青灰色,一条条幽深的巷弄里,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手持“棍棒”敲击路面,“砰…砰…砰”的声音回响在“S”形的山村之中,整个村庄弥漫着稻草和灰尘的味道。

这就是我老家歙县磻溪村的中秋夜打“百步”。

“bǎibù”是歙南一带的方言,名称含义已无从考证,所谓“百步”,是一个用稻草捆成的“草棍”。中秋夜打“百步”在磻溪已沿袭数百年,据说起源于“中秋杀鞑子”。

据老辈人讲,元朝末年,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统治者(即“鞑子”)为统治汉人,派“鞑子”兵进驻各村。“鞑子”兵穷凶极恶,不但没收民众兵器,连菜刀也十户共用一把,暴虐统治激起民众强烈反抗。然百姓手无寸铁,单独行动,打不过“鞑子”,一起行动又怕走漏风声。于是,刘伯温想出了一个“月饼传信”妙计,中秋前给每家每户送月饼,内塞一张纸条,约定暴动时限。据说,这也是徽州月饼外贴一张油纸的来历。中秋夜子时一到,各家各户一起动手,趁着“鞑子”兵熟睡之际,木棍敲、锄头砍,平日嚣张跋扈的“鞑子”兵,一两个时辰就全都报销干净。各家各户纷纷割下“鞑子”的辫子,走出门口,在石板路上摔打,泄愤仇恨,庆祝胜利。

为纪念“中秋杀鞑子”,打“百步”就一直流转至今。但对孩子们而言,“杀鞑子”已是遥远的传说,快乐才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小时候,每到中秋日,人在学校教室里,心却早已装进了“百步”,都在寻思着如何将“百步”扎得结实,打得更响;寻思着如何和小伙伴们一比高低。扎“百步”时,先从田里捧新鲜的稻草,用前两天准备好的绳藤,一圈连一圈地缠绕捆扎在一大束稻草上,直到稻成为一根“草棍”为止。稻草末端还要扎一个发辫状抓环,便于手抓摔打,为让“百步”更结实,打得更响,一些顽皮胆大的伙伴们还会在扎好的“百步”当中楔进一块破柴。

月亮吹响了“冲锋号”,大家挥舞着“百步”,拍打着石板路面,从自家门口出发,边走边打,先是在自家的巷弄里打,然后就打到“大路”上去,祠堂上的、祠堂下的都沿着“大路”向祠堂坦汇聚,比谁打得响,比谁打得久,嘴里还念念有词——“打死个臭鞑子”。一直打到月亮当顶、满身汗污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这场中秋狂欢。

听老辈人说,以前村里打“百步”是要分祠堂上、祠堂下的。村里虽然仅有方姓一族,但祠堂上、祠堂下凡事都要比个高低,实力不分伯仲,平常偶有芥蒂,小孩耳染目睹,自然也互有敌意。中秋打“百步”时,约定俗成地从上、下“出发”,打向对方,交汇时便互不相让,最终演变成“手打‘百步’、脚踢对方”。到了我们小时候,宗族观念淡化了,全村孩子们成群结队在祠堂坦来回打,哪里打得响往哪里打。

在磻溪,还有一项规矩,不管是新扎的“百步”,还是打过废弃的,都不准带进屋里,更不能过夜。传说,“百步”放屋里会引蛇入室,废弃的“百步”过夜后也会变成蛇。于是,大家都严守这一“规则”,即使是没打烂的“百步”,结束时也会拆散抛弃,绝不留用。但是,也有个别胆大的孩子,故意将“百步”藏在某个角落里,却也从来没见过变成蛇的。

转眼又要中秋了,但打“百步”却成了久远的念想。

歙南磻溪村举办古稀宴

年1月26日(戊戌腊月廿一),安徽歙县杞梓里镇磻溪村,一场特殊的“古稀宴”在方氏宗祠成性堂举行,多位70岁以上老人参加宴会。

磻溪村是皖南深山区的一个有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全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地创业务工。春节将至,位返乡的爱心人士捐款举办“古稀宴”,请古稀耄耋老人到村里的“成性堂”吃起了“团圆饭”,并给老人们送去了春联和甜点,送去新年的祝福。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建国初期磻溪村皖磻篮球队

这是一张70年前在杭州城隍廟山上的篮球场拍摄的照片。

由于宣传咱村的需要,日前我将这张照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