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评论黄河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缺席 [复制链接]

1#

*河高质量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来,已经一年有余。

各种论证、规划、研讨层出不穷,但唯独“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个议题,不常被人提起。甚至于,关于它的破题,也近于大音希声。

是我自己孤陋寡闻吗?是包含在其他命题之中吗?是讨论的时机不成熟吗?也许最可靠的猜想是,有关方面对它的思考、研讨、规划,还在紧锣密鼓的筹备过程中。

当然也不是一点动静没有。去年9月22日,农业农村部就曾召开*组会议,探讨这个话题;少数沿*省区近一年也曾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题,搞过一些零零散散的研讨会或考察活动;但整体上,对这项课题的学术研究、专家探讨等,时至如今仍波澜不兴。

——窃以为,这项工作没有被着重突出,是有点令人遗憾的。

——窃以为,在做好*河已被圈定的“几件事”之外,推动农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分必要也是极为重要的。

——窃以为,放到大的视野中,*河流域将农业、农村工作推进到新的发展水平,无论对历史还是对未来,对国家还是对民族,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所以,在接下来的贯彻执行*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转型、振兴不可或缺,我们应切实研究相关课题,并全力付诸现实实践。

中华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河流域,而农业,则是文明产生的温床。

中华文明的摇篮产生于*河流域特别是*河中下游地区,并非偶然。*河流经*土高原和*土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质稀松,连成一片,数千年前气候温暖、降水充足,是最适宜的农业区。迁入*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耕种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防卫、管理、祭祀、制作玉器等工作,形成城市等文明形态。

夏商周之后,直到唐宋,*河流域的农业都是帝国赖以维护国祚的根本,而中华文明,正是在此间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

唐末,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北宋时期,开始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朝中期,这句话变更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全方位发展。此前,由于*河流域的树林植被广受破坏,农民又无限制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到处都是千沟万壑。

这就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大。而广种薄收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河沿线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很低,最终在近代被南方超越。

建国以来,*河大治,农业获得大发展,现代农业文明已经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结合并发展。正如著名学者朱学勤所说,农业文明仍将是*河文明的组成部分,因为农业不仅在*河流域,而且在整个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它不会是传统意义和标准的农业,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大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其他新产业,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产业,非但不会造成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而且将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深度的修复,与*河的全面治理、永久安流相得益彰。

这就突出了农业在*河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换成当代话语,也即*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然,农业问题是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密不可分的,保护生态的同时更要发展现代农业,或者,促进农业发展要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这是我们的使命,不仅关乎历史,更关乎未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在*河流域今后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也要相对强调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天和一个朋友探讨*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目前发展功能、特色上的区别,朋友的看法是,长江经济带的优势是工业链条完善,形成了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上下游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而*河流域的发展则具有能源、矿产和交通等方面优势,但农业耕种是流域内的主要人类活动之一,各个省区目前都是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平衡区,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料显示,*河流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流域内的9省区中,河南、山东、内蒙古、四川4省区为粮食主产区,生产的粮食不仅要实现自给,还要满足跨省区流通,解决其他省区粮食不足的问题。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蜕变成现代化的工业城,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呈现的“北粮南运”格局难以逆转(历史上一段时期是“南粮北运”)。

河南位于*河流域的中心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畜牧业大省,在全国享有“天下粮仓”“国人餐桌”的美誉: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占1/4,粮食加工全国第1位,其中面粉实际产量占全国的37%,居全国之首,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也均居全国第一;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3位,占1/10;油料作物产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花生、芝麻产量均占全国第1位;水果产量居全国第7位,其中苹果居第3位;畜牧业总产值亿元,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8.2%;肉类加工和速冻食品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均居全国第1位。

山东的食品工业大省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总量位居全国前三。其中,绿色食品产量和用标量位居全国首位。

而内蒙古、四川同样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更是畜牧大省。

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种植区域不断北移,年,*河流域的9个省区粮食产量为.87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37%,其中,河南、山东等四个国家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产量为.40万吨,占*河流域粮食总产量的81.72%,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8.90%。

所以,*河流域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民“粮袋子”和“菜篮子”的饱盈程度。

还是葛剑雄先生说的好,“新的*河文明仍然是以*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所以将不同于长江文明、珠江文明或其他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河流文明。从这一角度讲,可以说是传统的*河文明的复兴;但从本质上讲,是传承,更是重建,是创新。”

作为*河流域产业“延续”甚至文化“传承”的载体,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成为时代性发展主题。

促进*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并非孤立的产业发展定位,它必须与*河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等工作的统筹协作。同时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大的方面,似乎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河流域各省区应联合农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农业产业链联盟,并开展相关论坛、展销会等对话沟通机制。这方面应多向长三角经济区学习。

第二,大力开展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重点扶持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保障资金和技术投入,让农业发展安上“科技芯”,补足短板。

第三,开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研究应用,建立现代农业物联网平台,对传统农业、食品工业园进行升级。

第四,根据粮食主产区粮食种类和生态环境差异,科学布局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坚持高质量发展,顺应市场需求,自动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适度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兼容并济的模式。

第五,提升农业产业质量的关键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此,要积极探寻应用防病治害新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继续控制化肥、农药及农膜施用,推进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改良土壤,肥田沃土,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

第六,通过培育一批批先进农户、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建设优秀农产品品牌,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全区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实现生态保护、脱贫致富、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机协调。

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如火如荼,这也给*河流域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无穷机遇。*河万古长流,农业曾给*河流域带来文明的曙光,它也必然能继续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带来丰富给养。

让我们珍视这片*土地给予中华民族的珍贵赐予。

作者周健,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强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特聘研究员,河南财经*法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玖润农业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键指财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