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346.html小
播
读
书
///
05/
庄子“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读懂了这句话,才算入门道家思想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在宥yòu》这一篇,“在”是自在,“宥”是宽容,合起来就是自在且宽容,有顺其自然的意思,在这一篇里面庄子阐释了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克制人性的欲望;一个是避免人的思维偏见。这两个思想是不是非常具有现实感,这是两千多年前庄子给我们的告诫。
首先来看第一个,在上一篇《·胠箧》里面,庄子提出了著名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和大盗都是庄子明确反对的,圣人因为有为,而圣人的出现,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盗贼的出现。而在这一篇里面,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的思想,意思是要我们不要去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圣贤”或者圣人,而且要放弃所谓的“巧智”。显然,追求圣贤和追求巧智都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表现,是一种“有为”,这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那庄子是如何论述自己的思想的呢?从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从治理者的角度来看,庄子在《在宥》一开篇就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意思是说,我只听说过用宽容来治理天下,没听过要通过管理来统治天下的。这里的“在宥”是顺其自然,保持本性天赋的意思。庄子接着说,在之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为了让天下人都高兴,这是不恰当的;而桀(jié)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使天下人都很忧愁痛苦,这也是不恰当的。所以,庄子的意思是,不管是让天下人过分高兴还是过分痛苦,都失去了天然的本性,而是“人为的过错”,一旦有“人为”,不论这种人为,是善还是恶,必然会带来灾难,必然不能长久。
第二个是从人性自身的角度来看,庄子说,人的本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这里庄子列举了八种情况。庄子说,喜欢明,会使我们沉溺于色彩;喜欢聪,会让我们沉溺于声音;喜欢仁,扰乱了我们的常态;喜欢义,违法了常理;喜欢礼,助长了技巧;喜欢乐,助长了耽[dān]溺;喜欢圣,助长了才艺;喜欢智,助长了挑剔。这里庄子将“明、聪、仁、义、礼、乐、圣、知”这八种,在常人看来很好的品质,都进行了批判。认为一旦人们去追求这些品质,就会扰乱自己的本性天赋,而且这些追求会相互干扰,纠缠不清,从而造成天下大乱。
庄子说,管理天下人的君主不能让大家太高兴,也不能太忧愁;每个人也不能受“明、聪、仁、义”些外在因素所干扰,乱了自然的本性。这里庄子究竟想说什么呢?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庄子在这里,无非想告诉我们两个字:欲望。
庄子说,人过于欢喜会伤及阳气;过于愤怒和忧伤,会伤及阴气。阴阳受到了损害,四季就会失去秩序,生活就会不安定,做事就会乱了分寸。庄子又说,君子治理天下时,最好是无为而治,没有作为可以保持天下人的本性和真实状态,所以,庄子讲的是“无为”背后的根本,简单来说就是要:控制人性的欲望。其实不仅是庄子,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欲望的克制也有过精彩的论述。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对名利、巧智的追求,正是人性欲望所致,而只要摒弃和克制这些多余的欲望,才能恢复人天然的本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一篇第二个重点,庄子对人的思维偏见的认识。庄子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意思是说,世俗的人总是喜欢别人与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与自己不同。希望别人与自己一样,不想别人与自己不一样,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内心的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又何尝能够超出众人呢!靠着众人支持了肯定自己的见解,还不如让众人各自发挥才干。
庄子接着说,希望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这样的话,就只看到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绩,却看不到带来的后患。这样治理国家是凭借侥幸才能成功而已,但有多少凭借着侥幸而不亡国的呢?能保住国家的,还不到万分之一;而失去国家的,就算要亡一万次也救不了一次。这真实可悲!一国之君居然不知道这个道理。每个人都乐于看到自己的优点,而选择性地忽视自己的缺点;我们总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