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除了商业味,庵埠还有什么味 [复制链接]

1#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庵埠纯粹就是一个商业城镇,人人都会打算盘,处处都散发出令人反感的铜臭,街头巷尾谈论最多的话题除了挣钱,还是挣钱。

其实,这是一种基于惯性思维的偏见和误解。

庵埠的确是商品经济发达之区,然而,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庵埠,都并非人们所想象那样单方独味,唯利是图。除了浓郁的商业味,庵埠还有厚重的历史味,醇香的文化味,以及诱人的时尚味。

笔者自幼生活在离庵埠约一小时步程的农村,庵埠有我众多的远亲近戚,庵埠留给我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工厂、影剧院,文化宫,居民户口、街道企业等新生活的概念都是通过这座小镇的具体物态进入我这个农村孩子的脑子里。正因如此,几十年后,当我将镜头重新转向这个以前十分熟悉现在又略感陌生的地方,在新旧比较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庵埠的商业味

恩格斯年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说过一句至今仍让所有汕头人引以为豪的话:“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

我想,假如这位从未来过汕头的伟大的思想家能看到如今的庵埠,估计也会为庵埠感到惋惜,写出类似“像庵埠这个有着浓厚商业味道的城市,又不属于中国那四个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文字来。

从腾瑞世纪城拍庵埠。

厦吴,庵埠镇最北端的一块土地 摄

至今仍保留着大片农田的郭陇

近代以来,面积和人口都不成规模的庵埠小镇,能给世人留下了商业埠市的印记,确实有它的必然性。或因为其悠久的商业发展史,或因为它在某些历史节点的工商发达程度曾遥遥领先于同期同类城镇,或者是决定这一切的庵埠人独特的商业意识和经营理念。

然而,与此同时,我还喜欢从地理位置上观察庵埠前世今生的发展轨迹。距潮州市区30公里的庵埠与汕头市区仅10公里之隔,行*上隶属潮州管辖的庵埠,其经济文化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却长期以来带有汕头埠的烙印,连说话的口音都更近于汕而疏于潮。在市*建设方面,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庵埠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汕头。人民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等设施,凡汕头有的,庵埠一个也不落,只是规模小些。有人将庵埠看成汕头的卫星城,有人说汕头人的今天就是庵埠人的明天,这些不是没有道理的。

除了地处汕、揭、潮三市交通要道,在潮汕平原,庵埠历来还以水系发达闻名。经汕头入海口的船只一路向北,可以毫不费力地停靠在庵埠任何一村庄的任何一个码头。像如今的摩托,三轮和汽车一样,船只是当年庵埠百姓日常的主要交通工具。

作为庵埠主干渠的庵江溪,一半建在陆地一半延至水中的各式店铺密密麻麻。每当清晨,赶集的大小船只穿梭其间,摇橹声与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江南水乡的繁忙景象。这是当年庵埠留给我最生动的集市场景。

年的梅龙湖

有时,雨后的潮安大道,也一定程度上再现着水乡的历史画面

庵埠有着相当的工业基础。当年在潮安县算是颇具规模的地方国营潮安造纸厂和潮安凉果厂就落户在此。不知同龄人是否有同感,反正小时候走路去庵埠,一闻到纸厂里排放出来的那股废液味道,就知道庵埠快到了。造纸厂是庵埠工人阶级的象征,能在造纸厂当一名普通工人,那是一种人人羡慕的特殊身份。文革期间庵埠每次大游行,造纸厂的队伍总是走在最前面,而引人注目的是那部平时职工饭堂买菜用的人力三轮车,稍微打扮,成了鼓手的坐骑,在农耕时代可是风光无限。

潮安造纸厂旧址

潮安凉果厂旧址

坐落在庵埠中山路的这栋四层小楼,大概就是当年庵埠最繁华商业地段的最高建筑物,相当于汕头小公园的南生公司。

庵江溪上有十座桥,万和桥和大治桥一带最有商业气氛。

中国的绝大多数小城镇商业模式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启动的,可庵埠人创业的步伐总是比别人快一个节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庵埠的街道工业已开始萌芽。文革期间,善用*策的庵埠人又借助“抓革命、促生产”这一有利口号,悄然发展五金,食品,印刷包装等行业,奠定了庵埠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优势。

年的庵埠

在计划经济大环境下,民营企业虽然举步维艰,但也机遇频临。七十年代,当大多数潮汕人还在三分地上闹革命时,头脑精明的庵埠商人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有些人跑着跑着,误入了异国他乡的国境还全然不知,留下了许多庵埠人颇感自豪的笑话。

跨越韩江的高铁梅溪大桥

如果说庵埠人认识世界是靠走出去,那么,外界对庵埠的了解则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名牌产品,从上世纪的“佳宝”九制陈皮到后来的雅士利。

交通发达是庵埠商业化运作的一个有利条件。上世纪初,当中国第一条侨资兴建的潮汕铁路开通运营,庵埠作为沿途第一大站,让庵埠人有幸听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在潮汕大地的第一声汽笛。

所以,当广梅汕铁路,当深厦高铁延长线再次进入庵埠境内,庵埠人已不觉得新奇和惊讶,他们早已知道,世界离他们并不遥远。

庵埠的商业模式是多元的,当龙头企业早已进入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阶段,庵埠新老市区的街头仍是传统地摊经济的天下。其经商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亮出的招牌也无奇不有,这一点与半个世纪前庵埠大餐室对面那间虽不起眼但一直很有人气的“邋遢朥粕糜”,似乎又没有多大区别。

2,庵埠的历史味

作为新兴商业城镇的庵埠,与潮州古城相比,其历史并不算长,高级别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也不多,但正因如此,庵埠人更懂得珍惜历史,保护好那些凝固着历史的建筑,颇费心思从历史上面做文章。

如果单从今天的进出口贸易总量看,庵埠似乎没有多大优势。但若从海关史的角度追溯,庵埠却是潮汕对外商贸史上的元老级城镇。早在康熙二十四年间(年),清廷为顺应海上对外贸易之需,在广东设立7大总口,其中潮州总口就设在庵埠,称为庵埠总口,下辖揭阳口汕头口澄海口*冈口等16个小口。如今立于万和桥旁的“庵埠海关地界”碑,便是历史上庵埠设关的见证物。据《潮州府志》记载,当年“庵埠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这是庵埠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章。

母亲娘家庵埠仙溪头*,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处民国时期的庭院景观“绪园”,小巧精致,不难想象当年庵埠人的小资生活情调。

郭陇的大院,建筑风格中西结合,装饰材料十分讲究

溜龙的早晨,传统的卖豆干香腐挑担。

宝陇的老桥。在潮汕平原地区,像庵埠这样有山有水的地方可不多。

这里有潮汕地区一处较显眼的现代宗教建筑。(郭四村)

庵埠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祠堂当属宝陇的林氏家庙,由明代名臣林熙春及其父亲所创建,俗称青窗祠。

看了汕头电视台的报道,我才知道庵埠溪头里有座钟楼,就在老潮汕公路边。虽然如今已被众多新建筑挡住,但历经百年沧桑,仍蕴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学价值,向世人诉说着着庵埠昔日曾经的辉煌和翘楚。

位于庵埠凤岐村,与许甦*烈士故居仅一墙之隔的“翼庐”,也是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与钟楼相比,更显简洁大方。

刘陇村的旧时洋楼,更是随处可见。

在数以千计的潮汕祠堂中,庵埠梅溪的洪厝祠显得非同一般,不是因为它的悠久的历史,也不是因为它典雅的建筑风格,而是它见证了年端午节日本侵略者对梅溪无辜百姓的那场血腥大屠杀,使之成为抗战时期潮汕开始沦陷的标志。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洪氏家庙(梅溪)

郭氏宗祠(郭二村)

厦吴陈氏桂南公祠正在举行祭祖仪式

3,庵埠的文化味

清晨,漫步在庵埠的大街小巷,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场景,有的人在展示潮汕鱼饭的新鲜,有的人则在展示中华书法的魅力。

这是我对商味横溢的庵埠流淌着的那股醇香的文化之味最为直观的记录。

另一件让我对庵埠文化教育另眼相看的事,是年前后与我们韩师外语系的外教们一起到龙溪中学检查教育实习。那天,正当老外对学校里满地的自行车感到惊讶时,她自身已被好奇的中学生们围个水泄不通。而在别的地方,中学生们一般总是羞答答,甚少主动靠近陌生的外国人。显然,庵埠人那种与商业活动不无关系的自信、开放和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已从他们新一代身上得到传承。

说到庵埠的文化味,当然不能不提到庵埠的几个“文”——文祠、文里和外文。

位于复兴街道的庵埠文祠,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若论庵埠当年的级别是不可能修建文祠的。据说是上文提到的庵埠名贤林熙春凭借各种人脉关系,才给家乡申请到这个富于文化含量的项目。从此,文祠成了庵埠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不知是位置偏僻还是宣传不够,如今知道文祠的人并不多。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建筑物也到了非修不可的时候了,可重修问题似乎仍未有着落,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内文里小学,儿时由母亲带着来过一两次,近几年却接连来过好几回。父亲年至年在内文里小学教书的那段经历,以及他生前经常给我们讲述的关于文里村的故事,早已给我留下深刻的“文化之里”的印象。

这些年各乡各里的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但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有喧宾夺主,将“豪华公厕”建于广场最显眼位置,使文化的功能被大打折扣者。

移步文里村文化广场,多少改变了我对文化广场的看法,单从碑文上郭小东*国钦等名字,一眼就能感觉得到它的不俗,而村歌、村徽等文化元素的创设,也让人佩服:庵埠人打造文化品牌,正如他们打造商业品牌一样有创意,有眼力。

的表演(鳌头)

庵埠杨氏家庙,即石鼓祠,曾长期作为外文里小学的校本部,这是一所有水平的学校。听说六十年代,外文小学就曾利用门前长池因地制宜开设了游泳课,身着泳装的女教师在人来人往的学校门前大大方方给孩子们上课,这件事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挺新鲜的。

我三姑母长期任教于此,现在到外文,一提起陈佩君老师,六、七十岁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小时候常跟祖母一起到外文,一住就是几天,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有个大鼓,姑母做饭的小炉子就摆放在那个大鼓架底下。

当然,庵埠没有因商业的繁荣而冲淡了文化与教育,他们在把握商机的同时没有忘记把握文脉,这与庵埠众多从商者本身的文化追求和教育情怀是分不开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能就是香港明鸿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希炎先生了。林先生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其从商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但除了卓越的商业成就,在书法,潮乐等方面也都很有造诣,他一生热心文教事业,让人看到庵埠人不凡的文化品质。

从《东方红》、《冰山上的来客》,到《红色娘子*》、《卖花姑娘》,庵埠影剧院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圆十余里之内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生活的主打平台,是我们这代人那时最向往的艺术殿堂。在地里干了一整天活后,晚上摸黑踩十里路单车赶到到这里看场电影,算是那时最奢侈的一种生活愿望了。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庵埠影剧院的存在,这一代人早年的精神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当电视机一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庵埠影剧院便完成其历史使命,但她留给我们的集体记忆却永不消失。凭着这份庵埠电影情结,我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拍到她老态龙钟的原始模样!

年3月,央视走进了庵埠,忘记了剧组的名称,好像是《星光大道》?

更重要的是,庵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潮汕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如大家熟悉的林熙春,许甦*,陈波儿,郭光豹等,都出自庵埠。

在潮汕革命史上,许甦*烈士无疑是最资深的早期共产*员。早在年1月国共合作的国民*二大上,他便以共产*员的身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时当选的还有毛泽东和邓颖超。土地革命时期又与邓小平并肩战斗在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说来挺有意思,烈士的儿子许甦生老师五十年代曾与我父亲在内文里小学同事多年。过了二十多年,烈士的孙子许肖生同学又成了我大学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的同窗。你说多有缘分!

位于庵埠陈厝街的陈波儿故居,当年彭湃也来过这里。

著名*旅诗人郭光豹的家乡龙坑

4,庵埠的时尚味

庵埠又是公认的时尚之都,衣、食、住、行、玩各个方面,无一不体现出庵埠人独特的时尚风格和生活理念。

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当流通闭塞、物质匮乏时,内地老百姓只能抽着每包一毛多钱的低廉香烟,庵埠街头的烟档上却不乏“大前门”、“人参”等高档品牌。八十年代中后期,最能引领那个时期“行”时尚的“大乌鲨”摩托迅速进入庵埠的富有人家。今天就更不用说了,从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星级酒店、名牌时装屋,到路上的新款跑车,江中的私家快艇,再到近年兴起的欧美高端旅游,庵埠人再也不满足于温饱问题,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与时代接轨,放飞自我,活出精彩。

腾瑞世纪城,庵埠的第一个高档住宅区。摄

而最能体现庵埠人时尚潮流的莫过于每天清晨遍布于广场公园、江边河畔、街头巷尾的各式广场舞、健身操。其规模之大、参与之众、舞姿之美在临近城乡中可能首屈一指,成为这座小镇开启一天美好生活时的一道最有意思的风景线。

霞露村

梅溪村


  
  
  
  
  
  
   梅溪村

梅溪村

庵埠的夜生活向来都是十分红火的。当然,那是属于年轻人的天地。

每当太阳升起,一边是早起的大叔大妈凑在一块议论国事家事,一边是余兴未尽的靓男美女在通宵达旦的大排档前延续着昨夜的故事。

厦吴村梅溪村滨临韩江,夏日里孩子们有了消暑的好去处。

在天然游泳资源稀缺的乡村,想方设法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这在别的地方恐怕很难办成,但对于有着良好群众体育基础的庵埠来说,却不是什么梦想。(郭三村)

在潮汕大地上,庵埠的确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城镇,商业味,历史味,文化味,时尚味……五味俱全,而蕴含其中的,则是潮汕文化中那个璀璨的组成部分——庵埠文化。

只要你有兴趣,细细品味现实生活中的庵埠文化,就会感到余味无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