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典迷盛宴典籍里的中国第5期论语 [复制链接]

1#

(注1:本文为综合资料汇编,篇幅较长,请耐心阅读,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注2:《典籍里的中国》1-5期完整视频见页面最下方附录2)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央视于今年春节期间开始推出的大型创新性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加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自从播出之后得到不少好评,时间进入到6月,《典籍里的中国》出现在了辽宁高考*治试题的最后一道开放题中。6月10日,《典籍里的中国》成功斩获了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大奖。

6月13日,典迷们则在《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之后迎来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正直端午放假期间,典迷们可以安心观看,感谢央视为我们奉献的这场文化盛宴。

本期由主持人小撒首先介绍海昏侯墓(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中发现的《论语》竹简(《齐论语》)开场;再以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为主角呈现了郑玄与其弟子学习间谈论为何学《论语》的场景。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至今保存完整的,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还有《毛诗传笺》。失传后,经后人辑佚而部分保存下来的有《周易注》《古文尚书注》《孝经注》和《论语注》。

◆《论语》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版本:(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接下来小撒为我们展示了唐景龙四年(公元年)12岁少年卜天寿抄写的《论语郑氏注》。

该卷古籍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墓地的一座唐墓。发掘后最开始让专家们不解的是,该卷古籍在书法上真的让人不敢恭维,而且还发现了不少错别字,以及一首打油诗。比如,“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其中“咸池”即“嫌迟”,“贾日”即“假日”,说明这位抄写者已经抄写得不耐烦了,期待着明天的假期好早早回家。后来在卷尾发现了一行文字,“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库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一切疑问都烟消云散了。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

一位老师,万世师表,

中国人的仁德智慧,

两千年的风骨性格,

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辞约义富,形象生动,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为人、为学、为*等大道。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邀了四位读书人,他们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人物形象,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德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鲍鹏山

☆详解了卜天寿的这份课堂作业,并说明在唐朝《论语》已经传到了*吐鲁番。

☆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基本上没有下过一个本体性的定义。比如说,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孔子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答案——“爱人”!

☆《论语》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第十二)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第十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第九)

(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第一)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第二)

(注:夫子教导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第一)

(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中央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任钊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论”是指编攥,“语”是指谈说,也就是跟别人在讨论、应答时说的话。

孔子通过教书育人把“仁”的思想传了下来。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第十二)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子张请教孔子,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说话要忠信,做事一定要踏实笃敬。子张觉得老师说得太绝了,于是“子张书诸绅”——就连忙记在腰间的带子上。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的字样直立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大带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第二)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田沁鑫主持的典读会上,主创人员一起识读《论语》。三十年前在电视连续剧《孔子》中曾扮演孔子的王绘春说,孔子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最重要的角色,孔子在自己心目当中是指引自己前进的一盏明灯;《典籍里的中国》总编剧张昆鹏说本期的主旨就是要以孔子和弟子的故事讲述《论语》中“仁”的思想。颜回扮演者王仁君,仲由扮演者高晓攀也一起参与了典读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第二)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话剧:论语

话剧开始,弟子们将自己听到孔子的日常话语记录在竹简上一起分享,孔子之孙孔伋也在其中,大家也在等待着子贡的到来。大家一起分享着——

为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第五)

为人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第十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第十六)

为*之道

◇“*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第十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十三)

这些都是夫子日常传授弟子们的为人、为学、为*之道。

弟子们分享完这些,子贡回来了。此时,主持人小撒穿越两千五百年,来到了孔子与弟子讲学、周游列国的年代。

小撒自称是来自两千多年后的一个读书人,此行来请教《论语》,并说出了论语当中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第十五)

◇“夫子温、良、恭、俭、让”(学而第一)

子贡自然大为惊讶,小撒告诉子贡,《论语》已经传到了两千多年后,子贡高兴:“那夫子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能够传下去了。”

小撒带子贡看看现在的小朋友是怎么读《论语》的。小朋友在典籍书屋里跟随老师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师问,《论语》中还有哪些是关于学习的句子,小朋友们争着回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戏剧正式开始——

第一幕:子贡拜师

子贡:当今天下,诸侯争霸,礼坏乐崩,世人多争名逐利,夫子求什么?

夫子: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

子贡:如何学问君子?

夫子:君子,当以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以六艺为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贡:何为仁?

夫子:爱人、孝悌、忠恕、博施济众

子贡:何为大同?

夫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子贡:有没有一句话能终身奉行的呢?

夫子:那大概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幕:出游列国

小撒:五十五岁,依然带着理想出发。

子贡:而我们,选择了坚定地追随夫子。

夫子周游列国行前,弟子纷纷请求跟随——

夫子:好,咱们一路同行!

夫子一行来到卫国,卫侯以六万斗聘任夫子。然而卫侯执*,不能实行仁*德治,导致内*混乱。夫子一行只好离卫去陈。

第三幕:子畏于匡

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的途中,经过了匡地。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的一个人名叫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长得很像阳货,于是匡人就把孔子当成了曾经残害他们的阳货,囚禁了他。孔子的弟子们非常着急,而孔子的心态很平和,临危不惧。最后,经守城官吏确认身份得以脱险。期间,夫子留下了非常有名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说明自信老天赋与了自己使命,相信一定会安全脱险的。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第四幕:桓魋拔树

孔子到了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当时权势很大,骄奢淫逸。孔子其实也是宋国的贵族后裔,加之孔子的学说影响大,严重地威胁到了桓魋。所以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当时孔子在一大树下与弟子们习礼仪,得到消息后,弟子们劝他走。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后来桓魋追到,不见孔子,便气愤得把那棵树砍了。孔子虽然说是桓魋奈何不了他,不怕桓魋,但还是听从弟子们的劝说,乔装打扮,连夜逃离了宋国。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史记·孔子世家》

第五幕:去宋往郑

夫子一行离开宋国,前往郑国途中,遭遇到了乱兵,夫子和大家走散了。夫子一个人站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可归的狗,然哉!然哉!于此可见夫子之豁达,这是怎样一种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第六幕:厄于陈蔡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帮助治理国家,孔子便去拜见楚昭王,接受礼聘。途中经过陈、蔡两国。陈、蔡两国的大夫聚在一起商讨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所批评指责的,的确都是诸侯各国存在的弊病。如果他被楚国任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出步兵去阻拦孔子。孔子一行被围困,不得前行,断粮七日,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跟随的弟子都病倒了。这时候,孔子却十分镇定,他依然情绪激昂地讲授学问,弹琴唱歌没有停歇。

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在此,夫子还给弟子们说了自己人生一路走来面对世事风雨而不动的心里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最后,因子贡出使楚国带来救兵,夫子和弟子们得以解围。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九)

(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颜渊因围困日久身体已极度疲乏,欣闻脱险,喜不自禁,突然昏厥过去。

子贡对小撒说:颜回是最好学的弟子,但身体也是最差的。

第七幕:离别颜回子路

公元前年,颜回因身体有疾过世;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天丧予,天丧予!"。夫子太喜欢颜回这个学生了,日常对其称赞也是最多的,比如“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

公元前年,仲由于卫国内乱中被乱刀砍死。子路死后,孔子也是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不忍食用)。

(颜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进第十一)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后来赶来。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绩突出,辖域大治。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第五)

(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剧中夫子离别颜回和仲由,老泪纵横,不能自已。吾亦忍不住泪奔。假使颜回不早逝,兴许中华文化命脉由颜子而传,其全心仁德必定更好地激励华夏后世子孙。仲由忠肝义胆,无奈因内乱惨死,陪伴夫子最久的他,也没能与夫子一起走到最后,实乃憾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八幕:杏坛讲学

公元前年,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结束了十四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返回鲁国后,孔子和弟子们专心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一生是光芒万丈的一生,他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的精神,其*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礼”与“仁”。因此,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以德”,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我的老师没人赶得上,就好像青天无法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假如老师得到国家去治理的话,说要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实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力同心。他活着时荣耀,死了令人哀痛,别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人人可以读书

跨越时空两千五百年,夫子与小撒会面。夫子得知如今人人可以读书,真是喜不自胜。

夫子:人人可以读书?那是我向往的,你们读什么书啊?

小撒:我在读《论语》。

夫子:《论语》?

小撒:夫子和诸位先生的言行以及思想在后世集合成为一部典籍,称为《论语》。《论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源泉,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我们从小就读。

夫子:那你从《论语》里读出了什么?

小撒:读到人生追求,仁以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提高自己的修养,让更多的人得到安乐。

夫子:好!你读得好!还有呢?

小撒:我们还读到了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推己及人。

子贡:这些都是夫子教导我的话啊!

夫子:后生,还有吗?

小撒:我们读《论语》还读到了如何为人,为人应当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

夫子:好!你读得太好了!

子贡:夫子!你追求的大道传下去了。

夫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现在啊,我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最后,撒君与夫子、众弟子们一起看《论语》在后世的流传——孟子、郑玄、朱熹、伏尔泰依次登场。小撒为夫子介绍了《论语》在当代已经传遍了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英国、德国等很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40多种语言译本。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尾声

夫子要大家永远要记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众弟子齐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典籍书屋师生齐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附录1:名家谈读《论语》

我们能够接触到《论语》是很幸运的。其实,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本来就是很有福气的,最能代表我们的福气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有一本书叫《论语》,我们有一位圣人叫孔子。全世界没有像《论语》这样的一本书,没有像孔子这样的一个人。

——季谦先生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程子

“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杨绛

说:“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林语堂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

附录2:《典籍里的中国》1-5期(全)

典籍里的中国第1期:*倪大红化身护书人,穿越千年对话《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第2期:李光洁演绎《天工开物》

典籍里的中国第3期:*“对话”先贤司马迁

典籍里的中国第4期:《本草纲目》*王劲松古今对话

典籍里的中国第5期:*对话孔子换个角度读《论语》

附录3:如何读《论语》

大道至简

一句一句地读

一遍一遍地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若有相关问题可留言,编者将尽力而为,互相学习)

关联文章:

重庆分营

第十二届“论语一百”公益文化夏令营招生公告

为什么要读《论语》?(6)

为什么要读《论语》?(5)

为什么要读《论语》?(4)

为什么要读《论语》?(3)

为什么要读《论语》?(2)

为什么要读《论语》?(1)

泰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