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巡回审判包,带着法徽,爬过南山、雷山、大茗山,走过田坎,来到景区、村组、企业、学校、田野……近年来,大冶市一支特别的“长征队伍”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走过了近公里的山路,足迹踏遍56个社区、村,让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大冶法院发扬“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模范”吴远瑞的“山区挎包办案”精神,创新推出“开庭+调解+普法+调研”巡回审判模式,推进“一村一案”和“通村法官”司法服务资源力量下沉,走出了一条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新时代便民“长征路”。
“一村一案”架起便民线路图
大冶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辖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全市共有个行政村(居),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开启新时代‘长征路’,向个村(居)挺进!”。大冶法院以点带面,架构起“挎包法庭”便民服务“线路图”,号召全院干警“到农村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会议室内,一张彩色的大冶市全景版图上,一面面红色三角旗逐渐向全市社区、村辐射、延伸……
6月30日,“挎包法庭”第56面红旗插在了保安镇农科村胜水村“巡回审判点”,保安法庭负责人曹中文公开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全国人大代表、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和当地老干部、乡贤等全程参与,庭审结束后,与保安法庭干警一同化解矛盾纠纷。
保安镇农科村胜水村“巡回审判点”是大冶法院健全多元解纷机制、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大冶法院坚持关口前移,建立以“巡回审判点”为重要支点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挎包法庭”推动法官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并邀请代表委员、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组成诉调对接调解员队伍,凝聚起强大调解合力,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
“巡回审判点”的入驻为百姓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为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了新元素,巡回审判更是成为当地司法服务的移动超市,被村民们昵称为“挎包法庭”。
截止目前,全市14个诉调对接工作室已向56个建制村幅射,相应成立56个“巡回审判点”,覆盖率已近10%以上的建制村(居),3年内覆盖率有望达到50%以上。
“挎包法庭”飞入寻常百姓家
“感谢你们的高效审理,解了我们燃眉之急!对面酒店刺眼的灯光严重影响我小孩睡眠,每天上课都没精神。跟物业反映多次,都于事无补。”5月16日,70多岁的黄大爷在顺利完成签约之后,来到“巡回审判点”向驻点法官和老年支部“银发先锋队”再次表达谢意。
物业纠纷涉及面广,小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