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两违,需要广大市民共同参与。这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对家乡的关爱付诸具体行动,要强化知法、守法意识,对身边发生的两违行为要给予有力监督,积极参与两违清理工作。有两违行为的市民要增强法制观念,主动拆除各自的违法建筑,维护好家乡新貌。
据自治区*委宣传部提供数据,截至3日18时,地震造成房屋倒塌1.2万余间,其中严重损坏房屋5860余间,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6万人。初步核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具体灾情损失还在进一步核实中。
此外,新型聚光型太阳能发电站由于无需安装盐热—合成油交换器,因此工艺设计相对简单,同时还可以排除因使用合成油所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隐患。由于熔化盐温度较高,发电站的蒸汽涡轮机可以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运转,这意味着传统发电站可与新型聚光型太阳能发电站进行合并或替换,且成本可控。
12月16日,A股市场迎来第4只保险股新华保险,由于H股破发,所以市场对其当日表现充满期待。 在疲弱的港股市场走势下,新华保险H股首日上市未能幸免,开盘即告破发,且几乎以最低价报收,收盘价较招股价跌9.82%。“股价高低不是公司能控制的。”公司高管对此表示,并认为坚持中长期持有将给予投资者合理回报。 但新华保险A股走出了H股破发的阴影,开盘A股集合竞价报25.15元/股,随后震荡上行,并带动其他保险股展开反弹,截至收盘报26.44元/股,以13.72%的涨幅领涨保险股,而中国人寿上涨1.38%,中国平安上涨2.07%,中国太保上涨2.18%。另外,当日沪指大涨43.95点,涨幅2.02%。A、H股表现迥异 在新华保险A股上市前夜,上证指数已经失守2200点整数关口,创下33个月以来的新低。 “A股市场在盘口来看的话,昨天是连续第6个交易日出现恐慌性的下跌了。面对大盘天天无理由下跌的现实,很多投资者觉得恐慌程度可以跟2008年相比。”16日,中信证券高级投资顾问李奇男表示。 15日,A股市场保险股纷纷下跌,其中中国人寿一度触及跌停,跌幅达8.89%。除了近期走势超强后的大幅补跌,中国人寿的暴跌是否也受累于新华保险H股上市首日的疲弱表现? “新华保险上市前可能有机构护盘中国人寿,现获利撤出。”海通证券一分析师对此表示。 那么为何新华保险A股最终并没有受到H股破发的影响?市场普遍的看法是:A股的投资者对新华保险的认可度更高。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资金申购A股的热情远高于H股。新华保险14日发布的港股公告显示,香港公开发售部分未获足额认购,认购倍数仅为0.56倍。而A股发行下冻结资金约513亿元,创下今年所有IPO项目下冻结资金之最;最终下认购倍数达57.18倍,为今年发行规模在15亿元以上所有IPO项目认购倍数最高。 对此,国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认为,港股投资者申购热情不高,主要是受到近期资本市场的严峻环境所影响,并且近期股指的步步走低,也加剧了投资者对保险股投资收益的担忧。 不过,李奇男认为,虽然为防止市场出现破发动作,中金把新华保险询价时候的28元/股下调,而新华保险A股上市首日也上涨超10%,但以H股的价格看,折合人民币还是不足25元/股,因此港股的下跌仍有可能会带动新华保险在A股市场出现下调,首日开盘25元/股的价格并不一定守得住。券商乐观 不过,综合各家券商资料发现,虽然逆市发行,此次机构对新华保险A股上市后的表现大体持乐观态度。据全景统计,券商对该股预测的平均价为32.69元/股,较发行价高40.6%。 “目前资本市场对经济和保险行业增长担忧加剧,寿险公司普遍估值水平不高,按照2011年12月15日三家已上市A股保险公司收盘价计算,寿险业务2011年内含价值倍数为1..56倍。用该倍数对新华保险进行估值,公司价值837亿-974亿元,对应每股价值26..7元。”申银万国最新研报指出,考虑到此前元/股的询价区间,上市后可给予一定的流动性溢价,并且未来随着公司经营改善的确认,股价仍有提升空间。 上市后流通市值偏小,享受一定的小盘保险股溢价——这是券商对新华保险基本看好的主要原因。如东北证券研报显示,考虑到新华保险仅发行1.5亿股A股,发行后总股本及流通股本均较小,所以其股价弹性较大,上市后股价高开的可能性很大。 而从公司基本面来看,海通证券认为,投资寿险公司的逻辑并未改变。“新华人寿银保业务占七成以上,上市筹集到资金将能够用于支撑其银保业务的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银保收入负增长20%,基数低,明年保费增速将比较高。”因此,“新华保险在28元/股以下,中国人寿在15.6元/股以下都是比较安全的”。 另外,结合市场环境及主板上市后的首日表现综合分析,银河证券认为公司上市后的价格区间为28..2元/股。 查阅资料发现,之前其它三大保险股A股上市首日均表现不俗。2007年1月9日,中国人寿收涨106.2%;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收涨38.43%;2007年12月25日,中国太保收涨60.57%。
广西环保厅监察总队副总队长汪剑灵反映,县级环境监测大队人员在2至3人的情况下,需要负责全县上千家企业,是普遍现象。由于编制不足,目前很多县级环保部门的工作经费几乎全部来自执法,影响执法公正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