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镇
丘陵山地上的高山镇,土地贫瘠。有着超常胆识和吃苦创业毅力高山人,却在这里创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荥阳经济四小龙的奇迹。
曾经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碳素为支柱产业之一的高山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下,华丽转身,形成了城美、业强、和谐、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的新格局。并于年获授国家园林城镇称号。
伴随“‘一心两翼’,打造最美高山。”的铿锵脚步,翻着《汜水县志》和历代典籍走高山、看高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文化的高山、宜游的高山。
竹川遗址
01
竹川遗址位于高山镇竹川村北,面积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采集有石锛、镞和彩陶片、红陶片等。属于仰韶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年5月6日,荥阳县人民*府公布为荥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竹林活水
02
汜南十里一川平,
绕岸筠筜翠织成。
戛戛玉声风乍起,
冷冷琴韵昼长清。
千竿直上青霄近,
一派深通太乙明。
如此修竹真扫俗,
疏篱共结岁寒盟。
------王应选
竹有七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说过竹林,再说活水。活水由太溪、少溪、永清三泉组成,这便是竹川村原名三窑村的由来。清朝末年,永清泉成了村民的吃水井,太溪、少溪合二为一,今人俗称太子池。
“遥望半陂绿云,乃此君(此君是竹的雅称)集翠处也,有太已(道观),飞霞涓涓,多穿走其中。万竿丛深,三伏生寒,栖凤也,腾龙也,优游七贤也,当擅境内之奇”,地方志如是说。其实竹林活水之美并不只在于:一泓澄清,望之如镜,还在于:满目绿竹,赖以为灌。碧波荡漾,村妇浣衣之处所;流水潺缓,万竿绿阴之水源,于是成就了一个村名——竹川。(李豫洲《竹林活水濯心尘》)
曾有乾隆御笔“竹林活水”刻碑留存。
唐朝诗人王维与竹川
查询竹川,常会见到下面的文字:唐代大诗人王维诗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所描写的美景就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荥阳竹川村。且,王维来过荥阳。《早入荥阳界》:“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王维此诗写荥阳的地理、形势、风俗及郊野风光,画面多变,声光满纸。作者依次道来,显得意态从容,观察细致。“雄藩”二字,概括了古荥阳的城市地位——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藩镇。
关于竹林的起源、兴盛、衰落、复兴,可参看陈万卿《竹川竹林举废记》,见下图?
竹林寺
03
史书记载,竹林寺始建于汉,盛于唐、宋、元、明,古塔高耸,碑碣林立,红墙碧瓦,雕梁画栋,达摩始祖称其为“天中三林”(竹川竹林寺、嵩山少林寺、贾峪洞林寺)之一并多次到寺院传道讲经。
竹林寺背靠摩天岭,左连凤凰山,右邻雪花山,前望太溪、少溪池、竹竿川和汜水河,依山就势、翠竹亭亭、秀木葱笼,风光旖旎如诗如画。寺院隐匿在西山半山腰的茂密丛林中。
竹林寺后来曾被历史所淹没,只在民间留下了传说。几年前的竹林寺,只是乡间重建的小寺庙。这是原来的寺门和部分建筑。这里仅有药师殿、玉仙圣母殿、西方三圣殿等简易建筑。
寺院的大规模重建已大部分完成。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殿。详细可看《竹林寺记》。
国画上的竹林寺
现在的竹林寺
“竹林寺,汜水寻,高阳东,逍遥邻,大小二溪上山门”。“洞林东,少林南,竹林南旁逍遥观”。
一点不错,逍遥观就在竹林寺东南不远。
始创年代不明。据碑文记载,元大德甲辰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曾予重修,至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又屡作增建和修缮。民国五年()重修时,门上镶上了赵东阶所书之“逍遥观”石匾额。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用作学校。
赵东阶(年-年),清朝文人,书法家。字跻堂,号金犊,河南汜水县方顶村人。看《汜水县志》,纂修人排名第一的就是此人。
坐西向东,背依九顶雪花山,面前汜水环抱,山上林木葱郁,水边翠竹欲滴,楼台殿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景色秀丽如画,林中珍禽争鸣,一向为游人忘返之地。庙宇栉比,观前原有一泉“冰清泉”,北侧山后有二池名“太溪池”和“少溪池”,年大办水利中,经过深凿,合二为一,池面.6平方米,修有提灌站一座。而后翠竹成园,遂使周围环境越发清雅,成为过去汜水县的一处胜景。逍遥观举废碑一通,该碑是明崇祯二年(年)勒石,记述逍遥观盛衰历史与竹川的名胜风光。
年5月6日被荥阳县人民*府公布为荥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和冢岗的“好”文化
04
这篇简介的最后两句:“查宋史高怀德传,无可稽考,所以高怀德屯兵处,当归于传说”,与时下风气大相径庭,一种内心的大气跃然纸上。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平安,怎样才能平安,冢岗村史的最后一句,一语道破:孝其亲,忠其国,信于民,安矣!
中央文明委公布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高山村和冢岗村并蒂上榜,是郑州辖区内仅有的两个村。
文明的密码是什么?是重文化,树正气。
高山村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是文化活动广场,广场边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字排开的十一块展板,除了一块荥阳市文明规范,一块村规民约,一块村训之外,其余八块展示的全部是村里先进人物的形象。
用身边典型影响全村的群众,效果好,时效长,做起来却难,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坊四邻让谁当先进不让谁当先进怎样平衡?这种难在高山村并不存在,人家做得好,理应当先进,自己没做好,明年继续努力。
在高山村村企上班、来自山东曹县的冯修江,年和村民张丽君结婚时,她的前夫因车祸身亡还不到一年,她和前夫的两个儿子,大的12岁,小的不到百天,家中还有前夫80高龄的父亲。冯修江的到来,挽救了这个几近破碎的家庭,也担当起沉甸甸的责任。多年来,他视两个孩子如己出,培养他们成长,待老人胜过亲生父亲。特别是老人年瘫痪在床后,冯修江就和老人同住,照顾他吃喝拉撒睡,没有丝毫怨言,直到3年后老人安详地去世。
年,冯修江,这个和家庭成员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来自山东曹县的上门女婿被群众全票推选为高山镇“十大孝子”。
这件事说明两个问题:冯修江是好样的。高山村的群众也是好样的。
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在冢岗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村*总支书记许焕成说:“我们不是为了争荣誉、树*绩,而是让村里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村民素质提高、切实得到好处。”
老*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是冢岗能够跻身全国文明村镇的强大推力。“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禁*禁*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员志愿者服务队”是全村风清气正的组织保障。宣传先行、防患于未然,在绿化、净化、靓化及民风建设等诸多具体事务中起到引领、示范、表率作用,是冢岗文明的不竭动力。
村民王某在外经商挣了些钱,儿子结婚,他想风光风光。“红白事”理事会知道后,安排多名理事会成员去做工作,从创业的艰难到守业的不易,语重心长、句句说到心坎里。后来,在“红白事”理事会操持下,一切从简,隆重体面,还节省了6万多元钱。会长王安顺说:“现在,不管哪家办红白事,都通知理事会,村里形成了不待乡亲、只待内亲的惯例,避免了盲目攀比,形成了良好风气。”
冢岗村的老书记王松山有几个不用:不能孝老的,不讲诚信的,有坑蒙拐骗、吃喝嫖*恶习的。这一朴素的用人标准得到了传承。
两个相邻的文明村还有一段佳话:年,高山镇建成全镇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关帝庙社区。高山村、冢岗村再度牵手,建在高山村地盘上的这个社区安置的是高山、冢岗两个村的村民。
姓氏文化---潘
05
毕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毕地(在今陕西咸阳,一说在今陕西西安),史称毕公高,是毕国与毕姓始祖。季孙,毕公高之子,受封潘国,附庸于毕国,潘姓始祖。
湖北省广水市委*校潘成忠说:关于潘氏源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潘氏源于何地,二是潘氏源于何时,三是潘氏始祖是谁。带着这三个问题,我研读了姓氏专家们撰写的各种姓氏书籍,共查阅了一百多部全国各地的《潘氏族谱》。姓氏专家们撰写的各种姓氏书籍记载,潘氏有多个源头,而全国各地《潘氏族谱》的记载高度一致,即潘氏只一个源头,潘氏源于河南荥阳,始祖为毕公之子季孙公。
年9月,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荥阳召开,海内外潘氏宗亲余人与会。潘姓后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潘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潘建民:“年,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提出修建始祖墓的计划。次年,这一计划得到全国潘氏宗亲及组织的支持,筹集资金20多万元,于年8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建。”
傅说
06
关于傅说,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殷本纪》有如下记载: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险。见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傅说的功绩被后世称为辅佐帝武丁实现了武丁中兴。其思想体现于《说命》三篇,虽然出土的甲骨与世上的流传多有不谐之处,但,有这人、有这事却是真的,至于说甲骨上的文字与纸上的文字有些不照,应该瑕不掩瑜。
《说命中》译文:傅说接受王命总理百官,于是向王进言说:“啊!古代明王顺从天道,建立邦国,设置都城,树立侯王君公,又以大夫众长辅佐他们,这不是为了逸乐,而是用来治理人民。上天聪明公正,圣主效法他,臣下敬顺他,人民就顺从治理了。号令轻出会引起羞辱;甲胄轻用会引起战争;衣裳放在箱子里不用来奖励,会损害自己;干戈藏在府库里不用来讨伐,会伤害自身。王应警诫这些!这些真能明白,*治就无不美好了。治和乱在于众官,官职不可授予亲近,当授予那些能者;爵位不可赐给坏人,当赐给那些贤人。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当适合它的时机。夸自己美好,就会失掉其美好;夸自己能干,就会失去其成功。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不要开宠幸的途径而受侮辱;不要以改过为耻而形成大非。这样思考所担任的事,*事就不会杂乱。轻慢对待祭祀,这叫不敬。礼神烦琐就会乱,这样,事奉*神就难了。”
石洞沟
07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部于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
石洞沟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据傅说文化研究员傅海明说:该村前有案山,印山;左有凤凰台,右有蜘蛛山、钟山、鼓山、笔架山、蝎子山;后有眺马山,是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
南街古民居群依蝎子山自南向北三百余米坐西向东而建,“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山、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
据传村落有近三千三百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有六百多年。殷商遗迹商相祠全国唯一,明清古民居三处四十六座院落、古寨、古窑洞、天井院等遗存相对完好。
明清建筑原貌
明清古民居:石洞沟的南街给人的印象是古老、厚重、独特、神秘:垒砌装裱的窑洞、红色鹅卵石建造的房子和院墙与红石筑起的地堑自成一体,相连成片。
石洞沟村古民居有记载的大多是明朝洪武四年以后建造的,距今六百五十年左右,有很少一部分建造历史已逾千年。
未经雕凿的鹅卵红石,石灰、土、麻丝三种当地资源,用木杵捣成半软的泥,填充于较大的红石之间,中间空隙用小红石块镶嵌,再用手锤敲击,确认无松动之后,接着垒砌下一块。就这样一块接一块,石洞沟的先人们垒出一道街。
古窑洞。居民靠山掏窑洞,洞在山中,人住其内,不占耕地,掏出的土用来垫在山坡上还可造地,种上四季时鲜菜蔬和庄稼,小中见大,别有洞天。
挖洞而居还有一个好处是省料省工,丰俭由已。人口多实力雄的,可把洞挖大到带套间;把洞口弄美,砌砖、垒石、雕花等不一而足,自成气派。
以上5段绿色文字改写自傅说文化研究员傅海明之《中国传统村落石洞沟村简介》
中国独一处----商相祠。坐北朝南,面积约八亩,高约九丈,整个祠堂利用土丘以砖石砌成,进入祠堂大门须登二十四级台阶,寓意为二十四孝;门上有“良弼家风”的匾额,据说商朝二十八代皇帝武丁为褒奖傅说贤良、忠诚、厚道所赐。正对院门的建筑为祠堂,供奉傅氏先人傅说,每逢清明、寒食、春节,数千傅氏族人来此祭拜,以追念先祖,教育后人,非常壮观。
相祠二楼为“焕文阁”,阁内供奉主持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
“小西双版纳”--天井院
天井院位于村子东南角一僻静处。一座砖混的门开在山壁上,推铁门进去左转身便是院子。院呈桶状,除北面为路外,东、南、西的山壁上挖有窑洞,洞内以前的生活用具还有少量遗存。
院内有树、有竹,最多的是何首乌,爬满了四周的山壁。
院子的大门有锁,钥匙在隔壁人家的手里。
保和寨
我市叫某寨或某某寨的地名很多。寨墙、寨门等建筑也有遗存。关于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的李留文在其《明末中原地区寨堡述论》中说:明末战乱期间,中原各地曾有大量的寨堡修筑。这些寨堡可以根据*治倾向分为绅士寨堡和土寨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地方绅士凭借其雄厚的财力独力修筑而成,很少借助村社力量,这反映出绅民关系的疏离。后者则为“土寇”所主导,为数众多。两类寨堡之间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土寨最终取代绅士寨堡,在中原地区确立了血腥的土寨秩序。土寨秩序的形成同样可以归因于绅民关系的疏离。明末中原寨堡是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演变的结果,是我们理解明清中原社会的一个难得的视角。
据傅海明《石洞沟村核心历史资源简介》:石洞沟村有保安、保和两寨。据村志记载:保安寨坐落河之东边,高一百五十米以上,方圆两华里余,为村中古时避难之所,寨內根据地势,打有土窑洞数十孔,为避难居民栖身之用。周围寨垛环立,高达五尺,设有南北两门,门厚半尺余,裹以铁叶,寨上架大炮、抬枪及滚木、雷石、弓箭、刀枪等武器,遇有战乱,用以自卫。辛亥革命时期、巩县王进道、贺文堂等战乱时期,村民就上寨躲避,坚守半月余,无一伤亡。
保和寨在村南三公里黑虎岭,地势险要,山高沟深,易守难攻,古时用于躲避战乱。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司令员在这里开辟了八路*根据地。现保存战争年代数十孔八路*住的窑洞。
穆沟
08
穆沟名称的由来:穆桂英、杨门女将是在民间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关于她们的演义、评书和剧目不下数百种。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吗?
近些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宗勉三子;而在湖北*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年7月30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这是一。
穆沟村就因杨家将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杨家将擂台,杨家将扎营地——营东、古天险吊桥沟。这是二。
穆沟牛人多
牛凤山,字梧阶(—)。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年),*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事后,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树碑,记载此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牛瑄(-),字荔庵,牛凤山之子。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土,殿试获二甲第一,任翰林院编修。善书法,工文辞,对人谦和,受民爱戴,是康百万家门婿。光绪三年,巩县大荒,牛瑄好友吴元炳巡抚江苏,其专程访之,拟借助筹粮,赈济乡里。事未成,病故于上海。
牛氏宗祠
牛状元府
牌坊复原效果图
状元陵
穆沟的梨园佳话与文化传承也很牛
民国年间,豫剧泰斗周海水率他的弟子“十八兰”经常到穆沟演出,穆沟商人牛士孔多次赞助该戏班,并制十八面旗子,为“十八兰”起了名字。豫剧大师崔兰田认穆沟南脑牛茂为义父,名角汤兰香认穆沟小西脑禹士元为义父,赵锡铭(赵义庭)认穆沟东窝牛士孔为义父。四十年代初,赵锡铭和汤兰香由牛、禹两家操办婚事,一娶一嫁在舞台吃“四盘菜”,舞台上联是:“好银聚好海水好十六兰”,下联是:“忙秋收忙看戏忙三五天”,横批是“忙中取乐”。此事传为梨园佳话。
年穆沟解放,以穆沟完小为主体成立文艺队,解放后改为穆沟业余剧团,现为文化大院。穆沟村的豫剧、狮舞、盘鼓、秧歌等演技冠压四方,多次代表县(市)到开封地区、郑州市、河南省汇报演出,屡屡获奖。经常受邀到外县演出,被定为郑州市示范文化大院。
穆沟还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祭祀古乐。祭祀音乐是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是演奏的乐曲,产生于农耕社会与民间信仰的背景之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美学意蕴。
穆沟的道教祭祀音乐兴起于境内天仙庙、火神庙的祭祀。对火神的祭祀,印证了汜水县志关于“汜,古祝融氏之墟也”的记载。对天仙的祭祀则表达了后人对先祖嫘祖的敬仰。
穆沟道教祭祀古乐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村
09
许村之南,为一盆地,中有一山,突兀而立,类似桂林。
山顶百多平方米的样子,村人建有一庙,曰灵山庙。从山下到庙门是长长的石板铺就的台阶。极具特色的是台阶两边的护栏上,为人、处世、做官、修身等格言一步一条,建庙供神的初衷因此而打了些折扣,进庙求神的本义似乎被正身求已的格言喧夺?一言难尽。
纸坊与许村之间,原有一条小河,属汜河支流,根据清嘉庆乙酉科拔贡禹寅斗《许村灵山庙记》,该水应为鄤溪。
但,有两注泉水却仍在日日夜夜地涌出,请看下图中的池塘。
有许村人雷耀者,立志造福乡里,前几年流转了村里的土地,在这里开发乡村旅游,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开展,加快村里乡亲增收的步伐。据雷耀说,许村的文化底蕴深厚,民宿资源丰富,山水景观俱全,是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的好地方。
关于泉水,从小生长在许村的雷耀知道她的现状,也记得她的一些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到此近乎山穷水尽,不仅土地、龙王的力量都被征调,连玉皇大帝也参与其中,因有一事龙王没有尽力,受到玉帝责罚,镇压于此,龙王悔恨不已,终日以泪洗面。泉水,即龙王的泪水。
目前,泉水被暂时封堵,据雷耀测算,将来放开时,上图池塘里的水可长保一米深。
把荒山变成青山,把青山变成宝山。以雷耀为代表的高山人正在抢抓机遇,重新规划家乡的山山水水,一座座金山银山新高山已经露出端倪。
还有旅游民宿。据许村杨书记介绍,为充分利用村内为数众多的闲置宅基地、老宅院,村委已经与一个开发商达成协议,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旅游民宿,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有资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