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0/11/8 3:00:00
“重命经典”书名改编比赛
但是本书既不是对战争的控诉也不是内心的自白,仅想以此告知后人曾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罪恶的硝烟中苟延残喘着,最终还是静静地倒下了。《西线无战事》语录:当我们才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对它开炮。那第一颗打来的榴弹,击中了我们的心坎。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隔断了联系。我们再也不相信它们了;我们相信战争。我们已经不再是青年,我们不愿再对这个世界发动进攻。我们是逃兵。我们躲开自己,躲开我们的生活。这不正是呼唤新的青年时代的归来,呼唤和平的归来,呼唤心灵反思的回来?(魏元鑫公共管理学院)13号原著名称:《平凡的世界》改编名称:《*土地的春天》改编理由:一、该著作中的事情发生在作者的家乡——*土高原。这里是其创作灵感和作品灵*的来源。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其著作中的*原市,原西县,原北县,等地名均取自*土高原,*土高原之西,*土高原之北之意。二、该著作创作的大背景正处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期,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如春天般欣欣向荣。“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进行。三、著作中的事情是从*土高原年的春天写起。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通过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开放时代*土高原上底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四、从*土的特质来看,*土跟其它土质相比属于比较贫瘠的土壤,但它也有着自己的春天!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恰好契合了文中主人公以及作者自身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虽身处社会的底层,平凡而又贫苦,但丝毫不放弃人生的梦想!拥有热情!相信未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五、《*土地的春天》也可暗指*土高原上千千万万个平凡而努力的人民。正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土高原才有了绿色!有了春天!有了希望!六、《*土地的春天》一名能够寄寓路遥前辈期盼家乡*土高原能够早日摆脱贫苦,未来更加美好的希望之情!综上所述《*土地的春天》一名,契合以上多点,具有一语多关的效果!个人感想: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生养我的*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我非常喜欢路遥前辈的作品,对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感受和共鸣。第一次读路遥前辈《平凡的世界》是在高中的时候,初读之时就被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记得那会最沉醉和最享受的事就是在*昏的时候,抱本《平凡的世界》一口气跑到塬上,一头扎进麦草堆里,沉浸在*土高原的落日余晖中,沉醉在书中的人物情节中。它如同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千千万万个平凡的青年去努力奋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前辈鸿篇巨制的著作我不敢妄动,我只能以我个人从书中的得到的一点感受和体会为它重新命了一个比较接地气的名字《*土地的春天》。也借此机会来表达我对前辈的仰慕和缅怀之情!(谈伟宾公共管理学院)14号原著名称:《人生》改编名称:《年轻人的“天堂”和“地狱”》改编理由:郁达夫曾经说过:“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于时代巨变下的躁动-主人公奋斗的年轻人高加林是出身社会底层,想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可想而知:他的奋斗过程该多么艰难,作者的出身和主人公相似,作家用现实主义表现了作者的奋斗旅程也是极尽艰难。有几下几个理由: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出自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之意是说“恋爱中,如果后来产生了埋怨,没有了开始的美好。那么一切还是停留在初次见面为好”。但现实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只有把这种美好梦想留在心中,继续向前走。2.路遥曾经说过:任何时代,只有年轻的血液才会如此沸腾。每一个都有过自己青春的梦想和冲动。而每个人处在幸福与不幸交织的矛盾之中,近在眼前的幸福而实际上又远得相当渺茫,海市蜃楼。(接下来是全文的概述)3.“当理想面对现实,当爱面对现实,我们该何去何从”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最深的感受。高加林和刘巧珍,*亚萍和张克南,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1)当第一面对现实:高加林选择了刘巧珍,*亚萍选择了张克南,(以下简称为姓氏)尽管高和*之间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他们没能走在一起。2)当第二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但他们的牵手,虽然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但建立在背信弃义的基础上,所以值得深思。3)当第三次面对现实:因为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并没有因为爱情跟随他到农村,可见,*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高陷入了感情和生活的泥潭。4.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这种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现实和梦想总有你意想不到的差距,你总觉得梦想触手可及,但却不知路有多么漫长,只能在现实中摸打滚爬,并要对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现实意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步入社会,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想要专心的去经营一份纯洁的爱恋,会不会只能是一种奢念?想要无怨无悔的实现自己的梦想,会不是只是一种渴望?如何在如今浮躁功利社会中,做出正确选择,这需要我们年轻朋友思考和领悟。最后,送给年轻的自己和在座的朋友们一首诗歌:即使没有人为你鼓掌,自己也要优雅的谢幕。结束语:年轻的朋友,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那么:年轻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邵芳护理学院)15号原著名称:《先知》改编名称:《一个人的殿堂》改编理由:1.出处: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殿堂,你的宗教。——《先知·宗教篇》重新命名的《一个人的殿堂》并不是臆想,它出自原著,体现了与原著间千丝万缕的联系。2.含义:ⅰ.一个人:你、我、他。即芸芸众生,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有一种众生平等的意味在里面。可以是国家领导人、哲学家,也可是工人、农民。ⅱ.殿堂:这里是指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人们所理想达到的生活状态。反映在婚姻上,它代表着夫妻双方“虽则你们契合如一,契合当中亦有空隙,这样天堂之风才能在彼此之间翩跹”;反映在爱上,它代表着“我在上帝心中”,对万物充满感激;反映在理性与热情上,它代表着“灵*的帆与舵默契的配合”……3.原因:ⅰ.内容上——平凡人,平凡事。向艾勒·穆斯塔法即先知发出疑问的有预言家米特拉、老者、怀抱婴儿的妇女、客栈的店主等,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有关日常生活的,涉及到婚姻、工作、饮食、自由与法律、悲与喜……ⅱ.主旨——平凡不凡。生活的大厦就是由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组成的,处理不好生活就会一团糟,处理好了,才能进入生活的殿堂,得到身体与心灵双重的满足幸福。ⅲ.效果——亲民效应,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先知》这个名字听上去很高大上,让普通读者产生“哇,《先知》,听上去好高深啊,我能读懂吗?”的第一印象,对这部大部作望而却步。事实上,这部散文集讲哲理,深入浅出,文字也极为轻柔凝练。重命名为《一个人的殿堂》,可以掀下那层高大上的面纱,告诉读者这本书就是讲怎样让平凡生活更有趣更智慧的,从而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肖田田新闻与传播学院)16号原著名称:《追风筝的人》改编名称:《偷风筝的人》改编理由:大家好,我是2组14号高慧雅,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本书《追风筝的人》,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米尔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而仆人也是好朋友的哈桑是最好的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想通过斗风筝来赢得父亲的好感,但是在一次比赛中,哈桑为了追风筝而被阿塞夫强暴,看到一切又怯懦的阿米尔选择了冷漠。甚至用手段逼走了哈桑,知晓一切的哈桑走了。风筝象征着自由、美好、勇敢、道德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书中完美的诠释了“偷”的定义:“世界上唯一的罪就是偷,各种罪都是偷得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了一条性命,你偷走了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时,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偷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但是,美好的东西就像风筝象征的美好一样,总是值得拥有,甚至于“偷”。就连作者胡塞尼也认为是自己偷了别人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坦言:“胡塞尼曾经坦言说道:“我写的人在阿富汗受苦受难,我却靠讲述他们的故事,获得了成功,这让我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写作仿佛成了一种偷窃,我为了自己的目的偷取了别人的经历和生活片段。”阿米尔用手段偷走了哈桑的友情和安定的生活在哈桑危难的时期,阿米尔作为朋友采取了最冷漠的态度,多年以后,阿米尔说:“哈桑曾经深爱过我,以前无人那样待我,日后也永远不会。”父亲偷走了仆人阿里的妻子,并使其生下了哈桑。父亲偷走了哈桑一辈子的自由与幸福。父亲偷走了阿米尔,哈桑知道真相的权利,偷走了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父亲一生都在行善,父亲用善行来赎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偷是为了日后的救赎。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全书可以说是用“偷——救赎”这条主线贯穿,揭示人性,种族等诸多问题。(高慧雅护理学院)17号原著名称:《*谷子的局》改编名称:《治世》改编理由:年,当时有一本书风靡中国图书市场,就是《*谷子的局》,这本书以文学性的笔法,讲述了战国那个热闹的历史时期。那真叫“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时期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改革家叫商鞅,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那今天我们就以《治世》为名,从秦国的角度来重新翻阅这本文学历史小说。时间回到公元前年,秦孝公薨然辞世,秦惠文公就接了老爹的班儿,上了这个巨大的*桌,当他坐下一看傻眼了,自己这一桌坐的每个牌主儿都是胳膊粗力气大的,我们通过地图看一下,秦国位于最西端,再往西,往南都是少数民族,这些国家虽然国立不强,但是如果趁你秦国跟东方六国逐鹿中原的时候在你背后捅上一刀,后院起火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啊,东北部地区是赵国,东边是魏国,南边是楚国,秦国跟着几个国家的关系都不是很友善,特别是魏楚两国,因为河西地区和商誉谷底,那打的是头破血流啊。再把老爹给自己留的牌抓起来一看,哎呦,老爹给自己留的是什么一把烂牌嘛,先看经济,当时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得以大治,但是后来秦魏国河西之战,秦楚商誉之战,两次与中原强国较量过后秦国国力也有很大的消耗,要不他干嘛不一举起兵,灭了魏国和楚国呢,没那个国力嘛。那*治上呢,的确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是商鞅的霸道治世之术却给秦国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危机,那就是民风愚昧,人民尚武,要知道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说过这么一句话:“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你只单纯的用严刑峻法去管控你的子民,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这只是表面的“一团和气”,实际上人人都隐藏了一颗叵测的居心,一旦激起民变,还谈什么治世啊,能治乱就不错啦。所以惠文公就是要在这么个烂摊子上为日后强大的秦帝国的建立打下基础。我们先来看看惠文公是怎么“治世”的。首先他拜公孙衍为将,东进攻魏,将魏国河西地区也就是*河以西的这片土地全部吃掉,这为秦国东出中原与列国争霸开辟了前沿阵地。而且吞并巴蜀,既然巴蜀在我的卧榻之侧酣睡嘛,好,一脚踢开,稳定后方,还有什么广招贤才,内修*治什么这都不算了,他主掌秦国27年这两件功劳就足以说明,他绝不是一个昏庸的主公。那为什么他要害死商鞅放走苏秦呢?这也涉及惠文公高超的“治世”手法。今天咱们时间有限,下次详解。(杜翔宇新闻与传播学院)18号原著名称:《雷雨》改编名称:《困所围城向死而生——一个硬性女人的苦斗》改编理由:蘩漪作为主导剧情的核心人物,是雷雨,也是火线,她的生命轨迹的起伏决定了整个剧情的走向,并在最后的爆发中将僵死的周公馆炸的人仰马翻。故尝试从蘩漪这一角度入手,对这一经典重塑。(一)孤独者蘩漪没有家身在周公馆,却幽灵般终日独处阴暗阁楼,不关心周家大小事务,蘩漪始终以一种游离的姿态分离于周家人群之外,在周家谁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即使周萍心理饱受折磨后,还可一走了之,独她蘩漪既融不进也逃不出,在这口枯井中无望的耗干血气。周公馆是密不透风的囚室,是离死亡最近的悬崖。(二)周公馆的隐形人当蘩漪把周公馆当做仇敌而潦草寄生时,周家上下也没谁真正尊之以女主人。侍萍才是周公馆神圣供奉的女主人,而蘩漪不过是一个冒牌摆设。“18年将她磨成了死的石头”。(三)周公馆的狂人当周萍周冲说父亲的意见就是法律,蘩漪却说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这种不识时务的叛逆者在习惯并以为人人都应当是顺民的封建家长周朴园那里难免招致打压。(四)生的恐惧中以一敌三的搏斗阁楼云雨投在周萍和蘩漪的心里,窥进鲁贵的眼里,发生在周朴园引以为傲的家里,狭路相逢——倔强的蘩漪,龌龊小人鲁贵,懦弱的周萍,专制的周朴园,在周家这片磁场里进行着较量。当她以一搏三,反抗周朴园,周旋鲁贵,抓住周萍是她的战略。她被周朴园人为制造成疯子。因为处处傲慢对抗,周朴园和蘩漪作为对手知己知彼,为维护家长做派和所谓的最圆满有秩序的家庭,周朴园决定用文明的手段消灭异己,打压骄纵的蘩漪,根除周公馆的芥蒂。鲁贵时不时的点拨,逼她到鱼死网破的境地。她被周萍逼上绝地,做困兽之斗。(五)无所顾忌的爆发抱着“时日曷丧,吾与汝皆亡”的决心,蘩漪以飞蛾扑火的架势在雷雨之夜发出自我救赎的哀号,磅礴的暴雨涤荡着人间的罪恶也冲刷着她心灵的郁热,狠狠刺中敌心,步步猛力进攻刨掘出周公馆的致命火线,当真正的乱伦晾晒于人前,周公馆人仰马翻,疯死傻苍凉一片。(六)写给蘩漪“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罪大恶极的事——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和尊敬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着度着一天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李素云文学院)19号原著名称:《骆驼祥子》改编名称:《沉沙之骆》改编理由:此刻,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笔下一个悲伤的故事——让我动容的祥子,让我们惋惜的祥子。我相信大家肯定都对这本书非常熟悉了,在此我就想说的是我眼中的骆驼,我心中的祥子。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是可悲,是可叹的,不单单是因为祥子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像*一样活着,沦落成社会阴暗处蜷缩的可怜虫,更是因为曾经的祥子是善良的,淳朴的,倔强的,我可爱的祥子。鲁迅先生曾评价他的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样的孔乙己都足够让我们叹息悲挽了,何况是这样一直努力着的祥子,一直渴望自强自立的祥子。相信祥子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也最让我们唏嘘的是,祥子的梦想只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现实却给了祥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第一辆车被抢了,第二辆车被骗了,第三辆车随着虎妞的死离去也埋葬了他的梦想。至此,不禁要问祥子的梦想是奢望吗,为什么那么难,为什么那么难!得到又失去,人生至苦,而祥子呢,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承受着这份不该属于他的苦难,再纯洁的莲花也不能生长于黑云蔽日,污流横行的黑泽吧,就像再纯洁的灵*也无法逃开整个世界的黑暗,不见天日。最终这颗纯净的灵*被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吞噬,暗化畸形——祥子屈服了,屈服于黑暗,沉沦于黑暗。在此,以“沉沙之骆”怀念一颗纯净的灵*,我心中的祥子。(李良羽商学院)20号原著名称:《情人》改编名称:《孤枕难眠》改编理由:书的开头就以“我已经老了”奠定了一种无奈。男人含情脉脉的告白—相比你年轻时候的模样,我更爱现在你备受时光摧残的脸,短小精悍的开头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一个黑洞,正如王小波评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是啊,她已经老了。她不再是当初那个戴着男士毡帽,扣着男士腰带,穿着金边高跟鞋的十五岁半扮成一副幼妓模样的少女。她快速地衰老,快速地摧毁。她结婚,生孩子,然后离婚,最后孤独的写作,回忆着那段畸形时代背景下的畸形恋爱—白人穷姑娘与大她十几岁的家底殷实的中国情人的绝望爱情。而杜拉斯此时也是一位风韵荡然无存的70岁老人,垂垂老矣。我想象着,一个沧桑的老人,孤独地躺在床上,回忆着,享受着,恐惧着。这是一本杜拉斯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写的小说,书里书外,主人公都是一个老人的模样。文中的叙述散乱无序,极富跳跃性。正如杜拉斯自己也说这只是在车站的随意之作。文中快速转换的人称,文中快速转化的场景,像极了一个孤独老人躺在床上的自我回忆,自我摸索。文字是凌乱的,思绪是纷扰的,夜里的她是睡不着的。这就是她难眠。至于我为什么说孤枕,有三点理由:1.父亲的早逝让家庭陷入深入骨髓的贫穷。战争的纷乱,殖民地的黑暗,来自白人同胞的屈辱让母亲变得精神萎靡,爱慕虚荣。在“我”看来,她只爱大哥—一个荒淫无耻,嗜*成性的二流子。他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黑洞困住孱弱胆小的小哥哥。“我真想杀了他”,“她的这种母爱是一种罪过”这样的话语频繁出现,让人透不过气,好像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哥哥们就死了。这个家庭如此的扭曲畸形,支离破碎。他们对待“我”的中国情人,出于白人的优越感,瞧不起他却假惺惺地默然接受他。为了偿还大哥的*债,为了给母亲治病,为了筹集回法国的资金,也为了那点可怜又可悲的自尊心,虚荣心。所以在这样一个相互仇视的家庭,“我”一直是孤独的,而且是致命的。2.如果说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是毁灭“我”的决定性力量,那么“我”对性欲的宣泄则是我想让避开令人作呕的现实,寻求欢乐,寻找一个新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极端方式,毕竟“我”才15岁半啊。“我”过分地成熟,过分地郁积性欲,然后过分的绝望。他对我一见钟情,但一开始“我”却出于不轨的目的靠拢他。对的,钱。少女带着妓女的躯壳疯狂地想跳出底层的深渊。我们互相热情,又互相憎恨,互相冷漠,又互相亲吻,“我们”像极了两个受伤的孩子,彼此温暖,甚至连我们寻欢作乐时也是哭着的。杜拉斯写这本书时掺杂了太多的感情。就杜拉斯本人而言,她有过众多情人,扬就是其中一个。扬是一个同性恋,他不爱女人,却出奇的爱着杜拉斯。66岁的杜拉斯时时刻刻爱护着27岁的他,却又可以毫不忌讳的辱骂驱赶他。也许杜拉斯根本不爱任何人,她只是爱着他们的肉体,做着超越性与爱的事,美而不淫,寻找生命的灵感。纵观书里的“我”与书外的杜拉斯,都是孤独的可怕。3.书中的“我”是受到排挤与嘲讽的,这使得“我”变得更加的阴沉与郁闷。这种孤独感越发强烈,像一把锋利的黑剑,直逼“我”的胸膛。兄弟,母亲的逝世更让“我”越加无法自拔地孤独,并思考着最纯粹的亲情,这种孤独让人窒息。肤色,种族,封建制度的镣铐更是几经奔溃的锁,尘封“我”的生活。就杜拉斯来说,《情人》没有问世之前,她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者,也许她太另类,也许她太张扬,就正如她自己说“我想,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我会是一个妓女”,她爱着文学,却没人能懂,这是一种落寞的孤独,绝望的孤独。(李雪基础医学院)亲爱的小伙伴们,快来为你喜欢的作品投票吧~”郑州大学图书馆图文编辑:李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