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忘不了的知青岁月
毛泽东的一个号召,让我与许多同学一样,满怀着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豪情壮志,上山下乡来到了海南岛
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出席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却根据毛泽东意图通过了用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撤销*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毛泽东认为这场大革命已取得了全面胜利。下一步该考虑如何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以稳定的*治局势,安排好接班人的问题了。
年底,毛泽东做出决定,把在文革中成为他红卫兵的一千六百多万初、高中毕业生统统赶到农村去,美其名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通讯,拉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空前大悲剧的序幕。
华师附中(这时已更名为广东省东方红学校)仍然一如既往,传承着事事争先,样样第一的光荣传统,在年11月5日,把它近千名学子第一批送到海南岛的农场和东莞的农村。
当时附中同学共有余人,除少部分人通过家庭关系参*当兵,或继续留校当辅导员读书,或分配到广州钢铁厂、汽车制造厂当工人外,绝大多数同学被一分为二,多人报名或由*宣队强行分配到海南岛屯昌县五个农场劳动,多人则到东莞三个公社的生产队落户。我是全校第一个报名到海南岛去的。
11月5日这天上午,多名附中同学戴着大红花,背着行裹来到广州文化公园。省革委会为首批响应伟大统帅号召上山下乡的知青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荣海代表省革委会致词。在三十万广州父老乡亲的夹道欢送下,我们列着整齐的队阵,从文化公园步行来到洲头咀码头。
(①*荣海(.9—.10)江西万安县人。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革委会主任、广东省*区司令员。年被授予少将*衔。)
场面虽然隆重热烈,但越近码头,欢声笑语就越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来自内心的伤感无奈和对扑朔迷离前程的担忧,叹气与哭泣声渐起。当红卫三号轮拉响启航长笛那一刻,船上和船下的同学们和亲友们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感,有的甚至放声嚎啕大哭。为了给媒体和亲友们留下值得纪念的一瞬间,很多同学又强装笑脸面对镜头,给历史留下一幅幅尴尬的珍贵照片。应当说,当时大部分人都是满怀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豪情壮志,踏上征途的。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愿意为祖国宝岛献出自己的青春是这支队伍的主流。
弟弟也赶到码头为我送行,他本来想跟我一块到海南岛的,但广雅中学*宣队不批准,他只好和另外27名同学准备奔赴被韩愈称为“天下之最穷处”的阳山县去插队落户,只是比我晚走了几天。
我扶着船舷的栏杆,想到我和弟弟都走了,家里只留下三位无依无靠、年迈多病的阿公、阿婆和阿姑,只能在心底默默地为他们余下的日子祈祷。在这个完全扭曲人性的动乱年代里,除了向上天和*神求助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更令我揪心的,是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的父母双亲:他们能够熬过造反派的折磨和摧残,坚强挺过来吗?他们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再等待三年两年,还是十年八年?我们全家人还能有再相聚的那一天吗?
作为几百名知青的领头人,我想哭而不能哭,苦涩的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
年11月5日,附中多名同学与广雅中学等校同学共余人乘坐红卫3号轮奔赴海南岛。这张临行前在船上的照片刊登在第二天的《南方日报》上,并曾作为《广东画报》的封面。江云(前排右一)、粱扬燕(前排右二)等同学被历史定格在这一刻。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刚刚过去,共和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想对同辈人和我们下一代人说几句话:
这些年来,确实还没有哪一代人如这一代有这么多的人关心和议论。知青上山下乡周年纪念活动,如展览、演出、影视和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常常打动着那颗早已沉寂多年的心。不论是或褒或贬截然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议论也好,也不论老三届知青本身对于这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运动,是喊出“青春无悔”,还是耿耿于怀,心存诅咒也好。在发出你的感慨、作出你的判断之前,请不要忘记这样的一个前提:这场以牺牲千百万人青春、热血、知识和前途为代价的上山下乡运动,是违反历史潮流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然产物。这场运动的直接起因,是毛泽东亲手砸碎了所有教育体系和学校,把我们这批人定性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下培养出来而必须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可以教好的子女”。在充分利用这批“敢于上刀山下火海”的青年学生,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关键时刻,如何处置他们,又成为这场文化大革命最终成败的关键。于是毛泽东再一次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为全国的青年学生描绘一幅远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为了约束管制好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被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并把本来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上山下乡,变成了“防修反修”的一场*治运动。在动员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策,措施和方法都存在严重错误。如在下乡*策中的“一刀切”,没有区别对待的“一律下乡”,运动方式上搞行*手段,采取欺骗或强制压服。在下乡地点的选择上,则片面强调越是困难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不考虑知青的生存条件,给他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困难。在管理和使用上,过份强调接受“再教育”,使知青们在*治上受到长期压抑,既学不到科学知识,也难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业荒废,身无所长,给广大知识青年的成长和一生带来许多不幸的后果。
我曾对老三届知青们这段悲剧性的历程,做过一个比喻。我们这代人如同正在扬花抽穗灌浆阶段的稻谷,突然遭遇一场巨大寒露风的侵袭,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在逆境中顽强地抗争着、拼搏着,不曾弯下腰、低过头。但无论如何,当腥风血雨过后,在艳阳天下,我们终究只能成为“秕谷”,逃脱不了命运给我们这代人作出的历史定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摧毁一代人青春年华的腥风血雨,为它讴歌赞美,意味着开历史的倒车。发出“青春无悔”的激情,也只能仅仅局限于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抗争精神而已。难道眼睁睁地看到一批又一批聪颖有为的年青人为生活的浪潮所淹没而一筹莫展时,尽管看到了本来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人到头来却成了枯萎的小草时,失落的一代人还能喊出“青春无悔”吗?!
当年海口市的领导借助这批省城来的知青上山下乡的英勇举措,去动员他们本身的城镇青年下乡,让我们坐上大卡车,披红戴绿,敲锣打鼓地在海口市穿街走巷。在繁华的解放路口塞车时,几个当地青年人指着我们发出的议论,让我对这次“流放”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些大陆仔都是劳改犯!”“贝鲁买!”(海南话,操你妈)我心里冒出刚刚学会的第一句海南脏话来。
————
编者广告:
反映中国的前30年,我写了17万字的长篇回忆录《走出三家巷》。这本书是自费出版,要买传统书籍的,只能向我邮购(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