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讲堂]
综述:本章于第五章是《道德经》中比较有争议的两个章节。吃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是老子为统治者服务愚民*策的真实写照。
本章有“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数句,从文字的表面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以上结论。
其实本章所讲的“明”,其实就是“智”,“愚”,其实就是“朴”。这是老子一贯的语言风格,不是使人们智巧奸猾,而是要人们回归于质朴、自然的心性。
所以,弄清楚“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真正内涵,是解读本章和理解老子是否有“愚民”思想的关键。
首先,此句古汉语是“以明待民,以愚待民”,不应该是“使民明,使民愚”。
其次,“明”“愚”应该都是管理者一种对待人民的*治态度。参考《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闷闷,其民淳淳,其*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治苛察精明,人民就狡黠、抱怨。所以,“明”就是察察,明察。“愚”就是闷闷,淳朴质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圣人不以察察之“明”对待人民,而用看来闷闷的“愚”治理百姓。
比较一下通常解释: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化人民智巧伪诈,而是教化人民淳厚朴实。把“明”与“愚”对象指向人民,似乎不妥。
智,指心机巧诈、奸诈,而不是智慧、知识。
通常解读: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乃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其实按照上下文逻辑关系,应该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对待百姓的心机太多了。
因此,统治者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为*察察有心机,那就是国家的贼,(贼:危害国家受的人);而不以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恩泽和人民的福祉。
恒常领悟并把握这两者的差异,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式,经常遵行这个法式,也可称为“玄德”神奇而深远的德行。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什么是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这种境界和德行就是玄德。
玄德看起来那么深邃,那么幽远,玄德与世间万物看起来那么不同,似乎反道而行。
一说,反,通返。玄德与万物都回归于自然质朴的道。
如果做到了“玄德”,循道而行,这样就能达到天下顺从、万众归心的大治理想社会。
风清气正,方能天下大治。
老子认为*治的好环,常在于统治者的初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有了良好的*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腐败,就会产生败坏的*风。*风行风败坏,人们也就相互伪诈,彼此伤害,而社会将无宁日了。
基于这个治国观点,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被智巧、争夺搞得心迷神乱,不要泯灭质朴、淳厚的人性,要顺应自然,而本章所讲的“愚”,其实就是质朴、自然的另一表述词句。
共产*人“立*为公,执*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即是本章所说的稽式。
大顺,然后乃至大治,“大顺”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也就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