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初中语文中考必备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
TUhjnbcbe - 2020/12/24 16:55:00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3分)

A.使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直接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非常高大。

B.愚公的妻子坚决反对他的想法,所以率先提出了质疑。

C.河曲智叟的嘲笑激怒了愚公,从而激发了他更旺盛的斗志。

D.山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表现了愚公之举的精神力量。

B套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这篇课文选自《》,它的体裁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交代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及其地理位置。

B.第二段写愚公在家人和邻里支持下,把想法化作了行动。

C.第三段表现愚公对于最终实现移山壮举有着坚定的信心。

D.第四段用夸娥氏二子背走二山的结局表明“人定胜天”。

C套

阅读《愚公移山》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选自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愚公移山过程中要面对哪些困难?(写出其中三点)(3分)

①两山高大

四、考题链接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四个神话故事所表述的意义和本文最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盘古开天B.夸父逐日

C.女娲补天D.后羿射日

阅读《愚公移山》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面的语段节选自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略)

阅读《愚公移山》第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愚公移山》由战国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人名)所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该段主要写了愚公要移山的原因和决定。

B.“杂然相许”表明愚公在家中很有号召力。

C.“其妻献疑”从侧面体现了移山困难之大。

D.“跳往助之”符合人物年龄特点,形象鲜明。

阅读《愚公移山》第一、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作者是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下列不属于愚公移山所面临的困难的一项是()(3分)

A.“方七百里,高万仞”

B.“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教材中选自《孟子》的篇目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孔孟论学》后两则。

课文分析

1.主旨:

通过描写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地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思想。

2.孟子的人物形象:能言善辩、胸有成竹;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思想。

3.写作特色

①类比说理,层层推论。

②主要通过语言(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推进情节。

三、习题

A套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________(学派)宗师,有“______”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

B.孟子意在通过层层诘难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国家是自己应负的责任。

C.齐宣王对孟子的提问每问必答,表现了他是个胸无城府的君王。

D.本文体现了孟子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思想。

B套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孟子是(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南宋时朱熹将《》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依次列举的三个例子是为了表明: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B.“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齐宣王无力招架,只能扯开话题,缓解尴尬。

C.孟子发问的技巧是由小及大、由近到远,从生活中的事情逐层推论到统治者身上。

D.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是为了劝谏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

C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这本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B.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想表现自己,以便得到齐宣王的重用。

C.课文最后一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毫无退路的尴尬。

D.通过课文,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四、考题链接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3.下列对“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左边和右边的官员都在看着他。

B.因为王不想让左右都看到他的为难。

C.因为齐宣王回答不出孟子这个问题。

D.因为齐宣王毫无退路只好引开话题。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又善于设问的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3.齐宣王对孟子最后一问的表现是“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从中表现出齐宣王(写出一点即可)(4分)

《公输》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治家,墨家创始人。“兼爱”(*平等博爱)和“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2.作品:选自《墨子》。《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

课文分析

1.主旨:

课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2.墨子的人物形象特点:

①非攻的思想,艰苦实践的精神。

②能言善辩(采用迂回战术,巧用类比,旁敲侧击,诱使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然后进行驳斥,使对方理屈词穷)。

三、习题

A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家创始人,课文充分体现了其的思想。(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输盘对于墨子请他去杀人的要求感到“不悦”,这充分说明公输盘确是一个“义”士。

B.墨子“请献千金”的目的是贿赂公输盘,希望借他之力去杀人。 

C.文章记载了墨子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

D.文章主要运用对话描写,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成功地塑造了墨子和公输盘两个人物形象。

B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一书,是由著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何罪之有”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宋国是无辜的,从而暗示楚国攻宋之不义。

B.墨子分别从“智、仁、忠、强、知类”五点驳斥公输盘,使他理屈词穷,不得不服。

C.“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其言与其行的自相矛盾。

D.墨子胜在巧言善辩,极有口才;公输盘输在笨嘴拙舌,不得不“服”。

C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家的创始人。(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夫子何命焉为?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起于鲁,行十日十夜”一句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治抱负不辞辛劳的精神品质。

C.墨子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为了请他替自己杀一个人。

D.墨子用“请献千金”一句激怒公输盘,诱其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

四、考题链接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下列关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墨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作者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墨翟。

B.“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解释为“固执”,表示态度的坚定。

C.上文主要通过人物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墨子善于论辩的*治才能。

D.墨子连用五个“不可谓”揭露对方言辞的矛盾和虚伪,最终使之折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至少写出两点)(4分)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家创始人,课文充分体现了其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即公输般“将以攻宋”以及开端。

B.第②—⑤段写两人交锋,引出公输“吾义固不杀人”的表白。

C.第⑥段墨子剖析公输般自相矛盾的言行,批评他的不义行为。

D.第⑦段为事情结局,赞扬了公输般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的优点。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体现了墨子的精神和的思想。(2分)

2.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再以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6分)

《曹刿论战》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课文分析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2.人物形象特点:

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

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

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

三、习题

A套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相传是(时期)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B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

C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分)

1.这篇课文选自史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师战败,曹刿没有立即下令追击,是因为“”(限四字),他认为追击的有利时机是时。(限四字)(3分)

四、考题链接

阅读《曹刿论战》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

3.从选文看,下列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让鲁国*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曹刿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3分)

A.取信于民B.把握战机

C.公平公正D.彼竭我盈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所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请见是因为他认为当权者浅陋无知。B.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要取信于民。

C.鲁国是凭借勇气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D.论战体现了曹刿的*治远见和*事才能。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齐师伐我”中的“我”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现了庄公的贤明与虚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齐威王接受邹忌劝谏而采纳群臣建议,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告诉我们“位高权重者容易受到阿谀和蒙蔽,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治”的道理。

2.人物形象特点:

①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

②齐王:虚心纳谏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明君。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在妻、妾、客的赞美之余冷静反思,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说明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第二部分(第②段):邹忌以自身的经历(比美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婉转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说明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爱国。)

第三部分(第③④段):齐王纳谏及其付诸实践后的良好效果——在国内修明*治,在国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勇于实践。)

4.写作手法:类比说理。

三、习题

A套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的意思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从自身经历说起,讽刺了齐王的深受蒙蔽而不知。

B.齐王按照进谏者身份的不同规定了上中下三种奖赏等级。

C.“门庭若市”的进谏场面充分证明了群臣的忠诚与勇气。

D.“皆朝于齐”表现了齐王纳谏对国家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B套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一书,它的编撰者是西汉的。(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付诸行动,从而使齐国内*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用类比说理的方式劝谏齐王铲除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C套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一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B.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刺齐王受阿谀之词的蒙骗。

C.邹忌既有自知之明,又善于从小事中发现深刻道理,敢于进谏。

D.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广开言路,果然民富国强,众国来朝。

四、考题链接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①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西汉(人名)编订的《》。(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句看似平淡的交代,为邹忌的“三问”作了铺垫。

B.“朝服衣冠,窥镜”一句中的“窥”字,暗示出邹忌很不自信,所以只敢偷偷照镜子。

C.邹忌妻子的回答,语气肯定,毫不怀疑,下文的“私我”与之相应。

D.“妻”、“妾”、“客”对邹忌的赞扬和邹忌见到徐公的切身感受形成反差,从而引发了邹忌的思考。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由(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略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国别体史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对选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一段写了大王受蒙蔽的程度。

B.选文第二段写了“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C.选文第三段写了战胜于朝廷的结果。

D.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直率的贤臣和虚心的明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人名)编订的《》(书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邹忌借亲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

B.第②段写齐王纳谏并发令悬赏求谏。

C.第③段写齐王纳谏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D.邹忌言语直白泼辣,齐王虚心善思。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充分表现了邹忌讽谏的语言技巧,同时也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见识。

B.齐王根据进谏者的身份和进谏方式规定了三种奖赏等级,显示了他广开言路的决心。

C.从“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的变化表明:齐王不仅听取而且采纳了群臣的建议。

D.齐国终能取得大治,邹忌的善于讽谏和齐王的善于纳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史书《》,编者是西汉史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以下不能体现邹忌头脑清醒的一项是(3分)

A.朝服衣冠,窥镜。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暮寝而思之。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本书由西汉的(人名)编订而成。(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是一个敢于在朝廷直谏的大臣。B.齐威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开明君王。

C.邹忌善于思考、用自身经历来说理。D.本文生动地揭示了听取民意的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课文分析

1.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2段):例证法。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第4段):结论。

3.写作特色: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

②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

③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

三、习题

A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治家、思想家,有“”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

B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C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学派)经典。(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考题链接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担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以后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

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我们还学过的课文《》也选自此作品。(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②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③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孟论学》)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4.《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

课文分析

1.第一则: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2.第二则:学习的方法——学思须紧密结合。

3.第三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好学、下问。

4.第四则:学习的态度——学习应坚持不懈(以“为山”、“平地”设喻说理)。

5.第五则:学习的态度——学习须持之以恒(以“一暴十寒”设喻说理)、专心致志(以“学弈”为例,将两人的态度进行对比)。

6.第六则:学习的态度——要带着批判怀疑的精神读书(以如何读《尚书》为例)。

三、习题

A套

阅读《孔孟论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前四则选自。孔子是我国学派的创始人。(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则孔子认为自己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所以才有“文”的尊号。

B.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功。 

C.“弈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是如此了。

D.第六则论述了“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的观点。

B套

阅读《孔孟论学》第五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儒家思想,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孟子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母亲,(仅限4字)的故事已成为后世家长教子的美谈。(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一暴十寒”为喻,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选文又以“弈秋诲二人弈”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选文以下围棋这门小技术为例,反映的却是学习任何技艺都需专心的大道理。

D.将学“弈”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C套

阅读《孔孟论学》前四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的“子”是指(人名),世人尊称其为“”。(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则是写孔子一生为学的切身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规律。

B.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C.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贵有疑。

D.第四则论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四、考题链接

阅读《孔孟论学》第五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朝代)思想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B.君王的大智慧应是专心听取正确意见。

C.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三心二意。D.君王不智是因不能专心听取贤者言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2分)

2.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生借书说》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家:袁枚,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清朝文学家。著作《小仓山房文集》。

2.作品:“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

课文分析

1.主旨:本文就*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2.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1段交代写作此文是缘于*允修借书一事。

第2段首先用了“天子”、“富贵人家”少有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三个事

实论据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作者用人们对于“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深化和扩展了论述。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再次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3段以自身少年时借书难、读书专和为官后藏书丰、少读书的经历进行对比,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4—5段):紧扣“借书”,指出*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希望其读书专,归书速。

三、写作特色

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习题

A套

阅读《*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袁枚号,著有诗文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B、第二段将人们对待借来的书和属于自己的书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C、第三段是以许多读书人的真实经历作为论据的。

D、文中“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一句,是作者向*生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B套

阅读《*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3.“必高束焉,庋藏焉”可以用成语“”来概括。(2分)

C套

阅读《*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归而形诸梦”道出了“我”年少时的读书心切。

B.“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为“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C.第3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观点。

D.第4段向*生提出了读书要专,归书要速的希望。

五、考题链接

阅读《*生借书说》第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C.作者将借书者与藏书者进行对比,分析“天下物皆然”的原因。

D.作者写《*生借书说》一文,目的是勉励青年发奋求学。

阅读《*生借书说》第3—5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作者是朝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用意是。(3分)

阅读《*生借书说》第2—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书非借不能读”是本文的观点,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

B.“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表明了借书者想把书据为己有的心理。

C.全文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作者少年借书的经历等就是事例。

D.选文主要的写作意图是告诫*生要懂得珍惜机遇、读书要专心致志。

阅读《*生借书说》第2—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选文由朝著名学者写给其学生,用以勉励。(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

3.判断下列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文中天子、富贵人、其他人及作者本人的事例都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劝勉*生专心读书;督促*生尽快还书。()

阅读《*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3.选文第①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3分)

阅读《*生借书说》第1—3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连用三个反问,为的是加强语气,使论述更有力。

B.第②段中,通过“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写出了“虑人逼取”的心理。

C.第②段主要是为了论证“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观点。

D.第③段以“少时”和“通籍后”的经历对比,勉励*生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阅读《*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的文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3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阅读《*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3.对上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体阐释了*生与自己身世相似。

B.具体阐释了读书必专,归书必速。

C.具体阐释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D.具体阐释了*生是幸运的读书人。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画兰竹。

2.重要链接: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且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黠鼠赋》(文)、《记承天夜游》(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江城子?密州出猎》(词)。

②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课内与其相关的作品是《孔孟论学》(前四则)。

③《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课内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课文分析

1.主旨:

这封家信批驳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提出读书应当择其精华,深入研读。

2.段意:

①第一段明确提出反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

②第二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印象不深刻的弊端。以孔子、苏轼的正面事例,虞世南等人的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当深入研究。

③第三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无所不诵、泥沙俱下的弊端。以《史记》的正面事例,“小说家言”等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择其精华。

3.写作方法: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三、习题

A套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韦编三绝”用的是(人名)的典故;东坡则是(人名)的号。(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东坡的例子证明读书要真正有所得,必须反复研读。

B.作者认为虞世南等人没有佳作传世,和他们“书不再读”的陋习有关。 

C.作者认为,《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余者并不值得一读。

D.作者用“破烂厨柜”等作比喻,意在阐明读书应有所取舍,择精华记诵的观点。

B套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的郑燮,他的号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目成诵,往往看得并不清楚,记在心里的就更少。

B.孔子和东坡都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

C.虞世南等三人生平读书从不读第二遍。

D.深入研读才能令我们不断领悟书中精妙之处。

C套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苏轼的事例典型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虞世南等三人“迄无佳文”是因为缺少如苏轼那样的天才。

C.即使杰出如《史记》,也不需要每篇都读都记诵。

D.那些低俗戏曲、打油诗词,完全没有记诵的价值。

四、考题链接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的作者郑燮,号,是朝书画家、文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过目成诵”的记忆力的轻视与否定。

B.第二段开头指出,读书若“一眼即过”,往往眼前蒙眬,心里茫然,难以留下印象。

C.第二段接连以两位天赋过人的先贤为例,阐述了深入研读给心灵带来的收获和满足。

D.第二段又以虞世南等三人成名后不再读书导致终无佳作传世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选的第②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应该也必须深入研读”。

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本。

C.“老吏史苦之”与“坡洒然不倦”对比,证明读书贵在乐学。

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与孔子、苏东坡的研读形成了鲜明对比。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是朝代的书画家、文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作者提出“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观点。

B.第②段作者以孔子等名人事例论证深入研读的重要。

C.第③段作者指出“无所不诵”、“反覆诵观”的必要。

D.作者写此家书的目的是引导子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____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B.第②段以“如看场中美色”比喻读书多从而获益多。

C.作者以孔子读《易》阐明要读书千遍,探其深意。

D.作者以虞世南等人的示例从反面强调要深入研读。

《黔之驴》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还选入了他的作品《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2.作品: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三戒》之一。

课文分析

1.主旨:

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主要形象:

①老虎:生性大胆,颇有心计。

②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3.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观察。

第二部分(第2段):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最终认清驴的本质,吃掉驴。

老虎心理变化: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情节推进: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4.写作特色

1.心理、动作描写细致生动。

2.详略分明,详写老虎,略写驴。

三、相关成语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即出典于此。

四、习题

A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驴不胜怒,蹄之。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出了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

B.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终于认清了驴外强中干的实质,体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 

C.本文中驴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生动刻画出它的麻木和愚蠢。

D.作者意在讽刺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B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唐朝的(人名),他与同时代的(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都出自这则寓言故事。

B.老虎对驴的态度由小心翼翼地观察到无所顾忌地侵犯。

C.文章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D.全文详略分明,重点突出的是驴,对驴的形体、动作写得详细、生动。

C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朝的(姓名)。(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这则寓言故事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从虎最终吃掉驴的情节看,旨在告诉人们

。(3分)

五、考题链接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填姓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本文作者的作品外,我们在初中还学过一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请举出一例,写出题目:《》。(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字。(3分)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虎见驴虎驴虎驴虎驴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3.(略)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括),后引申出成语。(4分)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文言文有______(课文名)。(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则寓言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黔之驴,所以作者对驴详写。

B.这则寓言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外强中干的人物。

C.运用大量细节描写,表现了老虎一步步认清驴的过程。

D.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

阅读《黔之驴》第一段和《狼》“少时……亦毙之”,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甲文选自课文《___》;乙文选自___著的《聊斋志异》。(2分)

2.甲文与乙文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甲文描绘了老虎对驴的观察,所用的动词有“___”、“___”;乙文描绘了屠夫“___”狼的过程,表现了屠夫___的形象。(6分)

阅读《黔之驴》第二段和《狼》“少时……盖以诱敌”,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选自课文《》;文选自课文《狼》,出自著名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文中的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的狼吃掉,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3分)

A.赞叹老虎的谨慎。B.讽刺外强中干者。C.惋惜驴子的轻敌。D.鼓舞人们的斗志。

《狼》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2.作品: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通过谈狐说*,对当时的社会、*治多有批判与讽刺。“聊斋”是作者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御狼到杀狼的经过,告诉我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主要形象特点:

①屠户:机智、勇敢。

②狼:贪婪、凶残、狡猾。

3.情节梳理

①遇狼(开头——“缀行甚远”)

②惧狼(“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御狼(“屠大窘”——“眈眈相向”)

④杀狼(“少时”——“盖以诱敌”)

4.写作特色

①写狼重在动作和神态描写。

②写屠户抓住动作和心理描写。

三、习题

A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世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投以骨”,“复投之”两句是对屠户的动作描写,写出其怯弱,畏缩的形象。

B.“弛担持刀”一句是对屠户的动作描写,写出其从畏惧到无奈自卫的态度转变。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句是对狼的动作描写,写出狼的贪婪。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句是对狼的动作描写,写出狼的松懈。

B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文学家蒲松龄。(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句是对屠户杀死两狼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的勇敢。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点明“一狼径去”的真正目的,写出狼的凶残狡诈。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揭示了“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意图,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达了对狼的讽刺,同时赞美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C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朝杰出文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选出对本文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四、考题链接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狼的形象。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句描写了狼的贪婪。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描写了狼的狡猾。

D.文章结尾的议论句充满了对狼的蔑视和讽刺。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勇敢机智。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阅读《狼》第一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家名)的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过了一会儿,一头狼一直向前走,他的一条狗坐在前面。

B.过了一会儿,一头狼直接离开了,他的一条狗做在前面。

C.过了一会儿,一头狼直接离开了,另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

D.过了一会儿,一头狼一直向前走,另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

3.选文中,“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生动刻画了狼的本性。(3分)

阅读《狼》第一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阅读《黔之驴》第一段和《狼》“少时……亦毙之”,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著的《聊斋志异》。(2分)

2.甲文与乙文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甲文描绘了老虎对驴的观察,所用的动词有“”、“”;乙文描绘了屠夫“”狼的过程,表现了屠夫的形象。(6分)

阅读《黔之驴》第二段和《狼》“少时……盖以诱敌”,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选自课文《》;文选自课文《狼》,出自著名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文中的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的狼吃掉,是因为他。(6分)

精彩推荐中考必备

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答题突破秘籍分享系列(三)!中考必备

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答题突破秘籍分享系列(二)!中考必备

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答题突破秘籍分享系列(一)!

王小曼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指导师,十年班主任经验。不讲理论,让家长更懂孩子,帮助孩子更进一步成长!亲子关系,轻松学习为目标!

上海中学生学习

历年真题试卷资料、一线名师公益课堂、网络直播家长会、冲刺期中期末考试集训活动......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语文中考必备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