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3分)
A.使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直接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非常高大。
B.愚公的妻子坚决反对他的想法,所以率先提出了质疑。
C.河曲智叟的嘲笑激怒了愚公,从而激发了他更旺盛的斗志。
D.山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表现了愚公之举的精神力量。
B套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这篇课文选自《》,它的体裁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交代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及其地理位置。
B.第二段写愚公在家人和邻里支持下,把想法化作了行动。
C.第三段表现愚公对于最终实现移山壮举有着坚定的信心。
D.第四段用夸娥氏二子背走二山的结局表明“人定胜天”。
C套
阅读《愚公移山》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选自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愚公移山过程中要面对哪些困难?(写出其中三点)(3分)
①两山高大
②
③
④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四个神话故事所表述的意义和本文最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盘古开天B.夸父逐日
C.女娲补天D.后羿射日
三
阅读《愚公移山》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面的语段节选自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略)
三
阅读《愚公移山》第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愚公移山》由战国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人名)所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该段主要写了愚公要移山的原因和决定。
B.“杂然相许”表明愚公在家中很有号召力。
C.“其妻献疑”从侧面体现了移山困难之大。
D.“跳往助之”符合人物年龄特点,形象鲜明。
四
阅读《愚公移山》第一、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作者是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下列不属于愚公移山所面临的困难的一项是()(3分)
A.“方七百里,高万仞”
B.“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教材中选自《孟子》的篇目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孔孟论学》后两则。
课文分析
1.主旨:
通过描写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地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思想。
2.孟子的人物形象:能言善辩、胸有成竹;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思想。
3.写作特色
①类比说理,层层推论。
②主要通过语言(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推进情节。
三、习题
A套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________(学派)宗师,有“______”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
B.孟子意在通过层层诘难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国家是自己应负的责任。
C.齐宣王对孟子的提问每问必答,表现了他是个胸无城府的君王。
D.本文体现了孟子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思想。
B套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孟子是(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南宋时朱熹将《》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依次列举的三个例子是为了表明: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B.“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齐宣王无力招架,只能扯开话题,缓解尴尬。
C.孟子发问的技巧是由小及大、由近到远,从生活中的事情逐层推论到统治者身上。
D.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是为了劝谏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
C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这本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B.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想表现自己,以便得到齐宣王的重用。
C.课文最后一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毫无退路的尴尬。
D.通过课文,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3.下列对“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左边和右边的官员都在看着他。
B.因为王不想让左右都看到他的为难。
C.因为齐宣王回答不出孟子这个问题。
D.因为齐宣王毫无退路只好引开话题。
二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又善于设问的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3.齐宣王对孟子最后一问的表现是“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从中表现出齐宣王(写出一点即可)(4分)
《公输》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治家,墨家创始人。“兼爱”(*平等博爱)和“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2.作品:选自《墨子》。《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
课文分析
1.主旨:
课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2.墨子的人物形象特点:
①非攻的思想,艰苦实践的精神。
②能言善辩(采用迂回战术,巧用类比,旁敲侧击,诱使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然后进行驳斥,使对方理屈词穷)。
三、习题
A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家创始人,课文充分体现了其的思想。(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输盘对于墨子请他去杀人的要求感到“不悦”,这充分说明公输盘确是一个“义”士。
B.墨子“请献千金”的目的是贿赂公输盘,希望借他之力去杀人。
C.文章记载了墨子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
D.文章主要运用对话描写,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成功地塑造了墨子和公输盘两个人物形象。
B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一书,是由著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何罪之有”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宋国是无辜的,从而暗示楚国攻宋之不义。
B.墨子分别从“智、仁、忠、强、知类”五点驳斥公输盘,使他理屈词穷,不得不服。
C.“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其言与其行的自相矛盾。
D.墨子胜在巧言善辩,极有口才;公输盘输在笨嘴拙舌,不得不“服”。
C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家的创始人。(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夫子何命焉为?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起于鲁,行十日十夜”一句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治抱负不辞辛劳的精神品质。
C.墨子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为了请他替自己杀一个人。
D.墨子用“请献千金”一句激怒公输盘,诱其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下列关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墨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作者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墨翟。
B.“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解释为“固执”,表示态度的坚定。
C.上文主要通过人物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墨子善于论辩的*治才能。
D.墨子连用五个“不可谓”揭露对方言辞的矛盾和虚伪,最终使之折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至少写出两点)(4分)
二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家创始人,课文充分体现了其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即公输般“将以攻宋”以及开端。
B.第②—⑤段写两人交锋,引出公输“吾义固不杀人”的表白。
C.第⑥段墨子剖析公输般自相矛盾的言行,批评他的不义行为。
D.第⑦段为事情结局,赞扬了公输般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的优点。
三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体现了墨子的精神和的思想。(2分)
2.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再以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6分)
《曹刿论战》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课文分析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2.人物形象特点:
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
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
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
三、习题
A套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相传是(时期)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B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
C套
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分)
1.这篇课文选自史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师战败,曹刿没有立即下令追击,是因为“”(限四字),他认为追击的有利时机是时。(限四字)(3分)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曹刿论战》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鼓作气
3.从选文看,下列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让鲁国*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二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曹刿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3分)
A.取信于民B.把握战机
C.公平公正D.彼竭我盈
三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所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四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曹刿论战》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请见是因为他认为当权者浅陋无知。B.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要取信于民。
C.鲁国是凭借勇气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D.论战体现了曹刿的*治远见和*事才能。
五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齐师伐我”中的“我”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现了庄公的贤明与虚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齐威王接受邹忌劝谏而采纳群臣建议,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告诉我们“位高权重者容易受到阿谀和蒙蔽,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治”的道理。
2.人物形象特点:
①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
②齐王:虚心纳谏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明君。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在妻、妾、客的赞美之余冷静反思,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说明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第二部分(第②段):邹忌以自身的经历(比美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婉转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说明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爱国。)
第三部分(第③④段):齐王纳谏及其付诸实践后的良好效果——在国内修明*治,在国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勇于实践。)
4.写作手法:类比说理。
三、习题
A套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的意思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从自身经历说起,讽刺了齐王的深受蒙蔽而不知。
B.齐王按照进谏者身份的不同规定了上中下三种奖赏等级。
C.“门庭若市”的进谏场面充分证明了群臣的忠诚与勇气。
D.“皆朝于齐”表现了齐王纳谏对国家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B套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一书,它的编撰者是西汉的。(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付诸行动,从而使齐国内*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用类比说理的方式劝谏齐王铲除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C套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一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B.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刺齐王受阿谀之词的蒙骗。
C.邹忌既有自知之明,又善于从小事中发现深刻道理,敢于进谏。
D.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广开言路,果然民富国强,众国来朝。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①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西汉(人名)编订的《》。(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句看似平淡的交代,为邹忌的“三问”作了铺垫。
B.“朝服衣冠,窥镜”一句中的“窥”字,暗示出邹忌很不自信,所以只敢偷偷照镜子。
C.邹忌妻子的回答,语气肯定,毫不怀疑,下文的“私我”与之相应。
D.“妻”、“妾”、“客”对邹忌的赞扬和邹忌见到徐公的切身感受形成反差,从而引发了邹忌的思考。
二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由(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略
三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国别体史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对选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一段写了大王受蒙蔽的程度。
B.选文第二段写了“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C.选文第三段写了战胜于朝廷的结果。
D.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直率的贤臣和虚心的明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人名)编订的《》(书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邹忌借亲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
B.第②段写齐王纳谏并发令悬赏求谏。
C.第③段写齐王纳谏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D.邹忌言语直白泼辣,齐王虚心善思。
五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充分表现了邹忌讽谏的语言技巧,同时也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见识。
B.齐王根据进谏者的身份和进谏方式规定了三种奖赏等级,显示了他广开言路的决心。
C.从“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的变化表明:齐王不仅听取而且采纳了群臣的建议。
D.齐国终能取得大治,邹忌的善于讽谏和齐王的善于纳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六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史书《》,编者是西汉史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以下不能体现邹忌头脑清醒的一项是(3分)
A.朝服衣冠,窥镜。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暮寝而思之。
七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②—④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本书由西汉的(人名)编订而成。(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是一个敢于在朝廷直谏的大臣。B.齐威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开明君王。
C.邹忌善于思考、用自身经历来说理。D.本文生动地揭示了听取民意的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课文分析
1.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2段):例证法。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第4段):结论。
3.写作特色: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
②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
③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
三、习题
A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治家、思想家,有“”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
B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C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学派)经典。(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担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二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以后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
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三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我们还学过的课文《》也选自此作品。(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②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③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孟论学》)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4.《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
课文分析
1.第一则: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2.第二则:学习的方法——学思须紧密结合。
3.第三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好学、下问。
4.第四则:学习的态度——学习应坚持不懈(以“为山”、“平地”设喻说理)。
5.第五则:学习的态度——学习须持之以恒(以“一暴十寒”设喻说理)、专心致志(以“学弈”为例,将两人的态度进行对比)。
6.第六则:学习的态度——要带着批判怀疑的精神读书(以如何读《尚书》为例)。
三、习题
A套
阅读《孔孟论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前四则选自。孔子是我国学派的创始人。(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则孔子认为自己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所以才有“文”的尊号。
B.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功。
C.“弈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是如此了。
D.第六则论述了“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的观点。
B套
阅读《孔孟论学》第五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儒家思想,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孟子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母亲,(仅限4字)的故事已成为后世家长教子的美谈。(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一暴十寒”为喻,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选文又以“弈秋诲二人弈”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选文以下围棋这门小技术为例,反映的却是学习任何技艺都需专心的大道理。
D.将学“弈”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C套
阅读《孔孟论学》前四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的“子”是指(人名),世人尊称其为“”。(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则是写孔子一生为学的切身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规律。
B.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C.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贵有疑。
D.第四则论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孔孟论学》第五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朝代)思想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B.君王的大智慧应是专心听取正确意见。
C.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三心二意。D.君王不智是因不能专心听取贤者言论。
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2分)
2.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生借书说》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家:袁枚,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清朝文学家。著作《小仓山房文集》。
2.作品:“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
课文分析
1.主旨:本文就*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2.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1段交代写作此文是缘于*允修借书一事。
第2段首先用了“天子”、“富贵人家”少有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三个事
实论据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作者用人们对于“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深化和扩展了论述。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再次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3段以自身少年时借书难、读书专和为官后藏书丰、少读书的经历进行对比,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4—5段):紧扣“借书”,指出*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希望其读书专,归书速。
三、写作特色
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习题
A套
阅读《*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袁枚号,著有诗文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B、第二段将人们对待借来的书和属于自己的书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C、第三段是以许多读书人的真实经历作为论据的。
D、文中“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一句,是作者向*生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B套
阅读《*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3.“必高束焉,庋藏焉”可以用成语“”来概括。(2分)
C套
阅读《*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归而形诸梦”道出了“我”年少时的读书心切。
B.“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为“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C.第3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观点。
D.第4段向*生提出了读书要专,归书要速的希望。
五、考题链接
一
阅读《*生借书说》第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C.作者将借书者与藏书者进行对比,分析“天下物皆然”的原因。
D.作者写《*生借书说》一文,目的是勉励青年发奋求学。
二
阅读《*生借书说》第3—5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作者是朝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用意是。(3分)
三
阅读《*生借书说》第2—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书非借不能读”是本文的观点,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
B.“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表明了借书者想把书据为己有的心理。
C.全文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作者少年借书的经历等就是事例。
D.选文主要的写作意图是告诫*生要懂得珍惜机遇、读书要专心致志。
四
阅读《*生借书说》第2—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选文由朝著名学者写给其学生,用以勉励。(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
3.判断下列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文中天子、富贵人、其他人及作者本人的事例都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劝勉*生专心读书;督促*生尽快还书。()
五
阅读《*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3.选文第①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3分)
六
阅读《*生借书说》第1—3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连用三个反问,为的是加强语气,使论述更有力。
B.第②段中,通过“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写出了“虑人逼取”的心理。
C.第②段主要是为了论证“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观点。
D.第③段以“少时”和“通籍后”的经历对比,勉励*生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七
阅读《*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的文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3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八
阅读《*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3.对上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体阐释了*生与自己身世相似。
B.具体阐释了读书必专,归书必速。
C.具体阐释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D.具体阐释了*生是幸运的读书人。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画兰竹。
2.重要链接: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且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黠鼠赋》(文)、《记承天夜游》(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江城子?密州出猎》(词)。
②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课内与其相关的作品是《孔孟论学》(前四则)。
③《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课内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课文分析
1.主旨:
这封家信批驳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提出读书应当择其精华,深入研读。
2.段意:
①第一段明确提出反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
②第二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印象不深刻的弊端。以孔子、苏轼的正面事例,虞世南等人的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当深入研究。
③第三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无所不诵、泥沙俱下的弊端。以《史记》的正面事例,“小说家言”等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择其精华。
3.写作方法: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三、习题
A套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韦编三绝”用的是(人名)的典故;东坡则是(人名)的号。(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东坡的例子证明读书要真正有所得,必须反复研读。
B.作者认为虞世南等人没有佳作传世,和他们“书不再读”的陋习有关。
C.作者认为,《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余者并不值得一读。
D.作者用“破烂厨柜”等作比喻,意在阐明读书应有所取舍,择精华记诵的观点。
B套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的郑燮,他的号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目成诵,往往看得并不清楚,记在心里的就更少。
B.孔子和东坡都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
C.虞世南等三人生平读书从不读第二遍。
D.深入研读才能令我们不断领悟书中精妙之处。
C套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苏轼的事例典型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虞世南等三人“迄无佳文”是因为缺少如苏轼那样的天才。
C.即使杰出如《史记》,也不需要每篇都读都记诵。
D.那些低俗戏曲、打油诗词,完全没有记诵的价值。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的作者郑燮,号,是朝书画家、文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过目成诵”的记忆力的轻视与否定。
B.第二段开头指出,读书若“一眼即过”,往往眼前蒙眬,心里茫然,难以留下印象。
C.第二段接连以两位天赋过人的先贤为例,阐述了深入研读给心灵带来的收获和满足。
D.第二段又以虞世南等三人成名后不再读书导致终无佳作传世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二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选的第②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应该也必须深入研读”。
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本。
C.“老吏史苦之”与“坡洒然不倦”对比,证明读书贵在乐学。
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与孔子、苏东坡的研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
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作者是朝代的书画家、文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作者提出“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观点。
B.第②段作者以孔子等名人事例论证深入研读的重要。
C.第③段作者指出“无所不诵”、“反覆诵观”的必要。
D.作者写此家书的目的是引导子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四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____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B.第②段以“如看场中美色”比喻读书多从而获益多。
C.作者以孔子读《易》阐明要读书千遍,探其深意。
D.作者以虞世南等人的示例从反面强调要深入研读。
《黔之驴》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还选入了他的作品《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2.作品: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三戒》之一。
课文分析
1.主旨:
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主要形象:
①老虎:生性大胆,颇有心计。
②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3.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观察。
第二部分(第2段):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最终认清驴的本质,吃掉驴。
老虎心理变化: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情节推进: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4.写作特色
1.心理、动作描写细致生动。
2.详略分明,详写老虎,略写驴。
三、相关成语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即出典于此。
四、习题
A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驴不胜怒,蹄之。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出了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
B.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终于认清了驴外强中干的实质,体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
C.本文中驴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生动刻画出它的麻木和愚蠢。
D.作者意在讽刺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B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唐朝的(人名),他与同时代的(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都出自这则寓言故事。
B.老虎对驴的态度由小心翼翼地观察到无所顾忌地侵犯。
C.文章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D.全文详略分明,重点突出的是驴,对驴的形体、动作写得详细、生动。
C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朝的(姓名)。(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这则寓言故事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从虎最终吃掉驴的情节看,旨在告诉人们
。(3分)
五、考题链接
一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填姓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本文作者的作品外,我们在初中还学过一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请举出一例,写出题目:《》。(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字。(3分)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虎见驴虎驴虎驴虎驴
二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3.(略)
三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括),后引申出成语。(4分)
三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文言文有______(课文名)。(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则寓言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黔之驴,所以作者对驴详写。
B.这则寓言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外强中干的人物。
C.运用大量细节描写,表现了老虎一步步认清驴的过程。
D.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
三
阅读《黔之驴》第一段和《狼》“少时……亦毙之”,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甲文选自课文《___》;乙文选自___著的《聊斋志异》。(2分)
2.甲文与乙文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甲文描绘了老虎对驴的观察,所用的动词有“___”、“___”;乙文描绘了屠夫“___”狼的过程,表现了屠夫___的形象。(6分)
四
阅读《黔之驴》第二段和《狼》“少时……盖以诱敌”,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选自课文《》;文选自课文《狼》,出自著名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文中的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的狼吃掉,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五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3分)
A.赞叹老虎的谨慎。B.讽刺外强中干者。C.惋惜驴子的轻敌。D.鼓舞人们的斗志。
《狼》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2.作品: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通过谈狐说*,对当时的社会、*治多有批判与讽刺。“聊斋”是作者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御狼到杀狼的经过,告诉我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主要形象特点:
①屠户:机智、勇敢。
②狼:贪婪、凶残、狡猾。
3.情节梳理
①遇狼(开头——“缀行甚远”)
②惧狼(“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御狼(“屠大窘”——“眈眈相向”)
④杀狼(“少时”——“盖以诱敌”)
4.写作特色
①写狼重在动作和神态描写。
②写屠户抓住动作和心理描写。
三、习题
A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世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投以骨”,“复投之”两句是对屠户的动作描写,写出其怯弱,畏缩的形象。
B.“弛担持刀”一句是对屠户的动作描写,写出其从畏惧到无奈自卫的态度转变。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句是对狼的动作描写,写出狼的贪婪。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句是对狼的动作描写,写出狼的松懈。
B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文学家蒲松龄。(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句是对屠户杀死两狼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的勇敢。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点明“一狼径去”的真正目的,写出狼的凶残狡诈。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揭示了“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意图,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达了对狼的讽刺,同时赞美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C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朝杰出文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选出对本文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四、考题链接
一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狼的形象。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句描写了狼的贪婪。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描写了狼的狡猾。
D.文章结尾的议论句充满了对狼的蔑视和讽刺。
二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勇敢机智。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三
阅读《狼》第一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家名)的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过了一会儿,一头狼一直向前走,他的一条狗坐在前面。
B.过了一会儿,一头狼直接离开了,他的一条狗做在前面。
C.过了一会儿,一头狼直接离开了,另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
D.过了一会儿,一头狼一直向前走,另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
3.选文中,“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生动刻画了狼的本性。(3分)
四
阅读《狼》第一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五
阅读《黔之驴》第一段和《狼》“少时……亦毙之”,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著的《聊斋志异》。(2分)
2.甲文与乙文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甲文描绘了老虎对驴的观察,所用的动词有“”、“”;乙文描绘了屠夫“”狼的过程,表现了屠夫的形象。(6分)
六
阅读《黔之驴》第二段和《狼》“少时……盖以诱敌”,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选自课文《》;文选自课文《狼》,出自著名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2.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文中的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的狼吃掉,是因为他。(6分)
精彩推荐中考必备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答题突破秘籍分享系列(三)!中考必备
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答题突破秘籍分享系列(二)!中考必备
薛霸霸中考课内古诗文答题突破秘籍分享系列(一)!
王小曼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指导师,十年班主任经验。不讲理论,让家长更懂孩子,帮助孩子更进一步成长!亲子关系,轻松学习为目标!
上海中学生学习
历年真题试卷资料、一线名师公益课堂、网络直播家长会、冲刺期中期末考试集训活动......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