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書院福慧雙修
学习班
无量寿经科注
第集
/7/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0胜妙法师、刘克雄教授01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各位大德,时近中元祭祖法会,胜妙奉命为祭祖专刊师道篇撰稿。借此机缘,奉上拙着,敬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各位大德不吝批评指教。年中元祭祖专刊师道篇:
东西方圣哲无不以身垂范讲经教学
释胜妙
简介自古以来,对后世产生重大而长远影响的东西方圣哲,都是先行其言,以身垂范,然后讲经教学,化导世人。所以能够成其伟大,为千秋万代后人所景仰与效法。前言起源于东亚的儒学,起源于南亚的佛教,起源于西亚的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全世界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先知与创始人是如何开展教化工作,而能得到如此辉煌的成功?本文概述五位圣哲的生平,以显示他们的身行言教榜样,提供有志之士参考。犹太教先知摩西教学约40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学4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教学43年;基督教创始人耶稣教学3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教学23年。这些圣哲都教人爱人,所以仁慈博爱是他们教学的核心。在他们的教导中,一致要求人必须孝敬父母,戒除杀人(或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恶行,并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教人敬畏神圣、圣贤。因此他们的教学都包含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神圣教育,都是净化人心、端正社会风气的普世教育。一、摩西摩西,公元前十三世纪诞生于下埃及的歌珊,是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的创始人,也是《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犹太人逃离古埃及,经历四十多年的艰难跋涉,前往一块富饶之地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在摩西的带领下,犹太人摆脱了被奴役的生活,学会遵守十诫,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摩西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是40年。第一个是在埃及王宫的孩童和求学时期。第二个是在米甸旷野牧羊时期。第三个是蒙上帝选召,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经旷野。第一时期,摩西在孩童时就从母亲那里认识上帝,知道本族的传统,并知道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母亲敬虔的生活,建立他信仰的根基,成就他伟大人生的基础。这时期他虽然有爱同胞的心,以救同胞为己任,但只是依凭自己的眼光、鲁莽和血气行事。失手将殴打犹太人的埃及士兵打死之后,为了躲避埃及法老的逮捕,摩西逃往米甸。第二时期,在米甸旷野牧羊,乃是造就他、训练他,磨尽他的脾气、嗜好、雄心,使他变成一位柔和、谦卑的人,才能承担上帝的重托。摩西在旷野受苦40年之久,却没有一句怨言,可见他是多么谦卑、多么顺服。《民数记》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第三时期,摩西与上帝同工,率领犹太人民出埃及、过红海、走旷野道路四十年之久。他在西奈山顶受到神亲自传达的十诫,并教导大众这是神对犹太人的告诫,每个人都要遵守。以十诫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在基督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十诫的内容如下: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于安息日,定为圣日。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的所有。摩西岁时,在摩押尼波山去世。他的一生,无论对人对己,以及对上帝的态度,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摩西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旧约圣经》提到摩西约次;《新约圣经》提到摩西70余次;甚至在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先知名字不是穆罕默德,而是摩西。摩西在他死后三千多年的今天,仍同样受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甚至许多无神论者的尊敬。二、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公元前十世纪出生于古印度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是古印度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佛教创始人。作为王位继承人,悉达多太子每天过着幸福舒适的生活。但是由于天性仁慈,目睹世间众生弱肉强食的悲剧,又感慨于人生、老、病、死苦的无奈。于是发起大愿,19岁即舍弃王位,为了寻求解脱世间众苦的方法而出家修行。出家之后的6年里,他四处寻师访道,遍参当时各宗教的著名大师,并精通他们的教导,但是仍然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他以6年的时间,奉行极端的苦行,使自己变得形销骨立,甚至濒临死亡。最终他确认苦行无益于解脱,并终止苦行,通过正常的饮食而恢复体力。他总结,沉迷于欲望享乐是一个极端,从事于无益苦行是另一个极端,舍弃这两个极端而行中道,才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于是他在菩提树下进入甚深的禅定,观照自己与众生多生多劫的生死轮回与宇宙真相,最后终于证悟无上菩提而成为佛陀(觉悟者),称为释迦牟尼佛,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成佛之后,释迦牟尼佛开始讲经教学。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社会各阶层传播自己亲身证悟的真理,让众生也能觉醒,从而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由此创立佛教,指出众生皈投依靠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佛宝:指圆满的觉悟者,也指每个众生本有的觉性。法宝:指佛陀发现的真理,也指每个众生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见。僧宝:指追随佛陀修学的和合团体,也指每个众生的自性清净心。由此可见,佛教的主要精神不在于向外追求,而在于向内开发自己本有的觉性、正智与清净,所以佛教又称为内明。释迦牟尼佛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由于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自己自性本有的智慧,使智慧不能开显,所以成为迷惑颠倒的凡夫,在生死轮回中不断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经由修行戒定慧三学,凡夫能够逐步提升自己,断除烦恼,开显智慧,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如果能够放下执着,就能成就阿罗汉(断尽世间烦恼的圣者);如果进一步放下分别,就能成就菩萨(以成佛为目标、自度度人的圣者);如果进一步放下妄想,就能成佛(究竟觉悟、圆满解脱的圣者)。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既契合真理,也契合听众的根机,基于听众根性强弱的不同,佛陀给予不同的教法。这些教法可归纳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属于世间法;声闻、缘觉、菩萨乘属于出世间法。1、人乘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能避免堕入畜生、饿*、地狱三恶道,而投生人道。2、天乘奉行十善及修行禅定,就能超越人道而投生天道。十善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不粗口伤人);意业,不贪、不瞋、不邪见。3、声闻乘修学四谛法门。了知世间众苦,修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断除烦恼(见解的迷惑和思想的迷惑),就能证悟永恒安乐的涅槃,成就阿罗汉,超越六道生死轮回。4、缘觉乘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一切有为法都从因缘而起,有情众生生死流转不出十二因缘法。顺观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然后逆观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此因缘生灭,而悟非生非灭的道理,因此称为缘觉乘,这一类圣者名为辟支佛。5、菩萨乘发大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出生死海,达涅槃岸。修行达到福德与智慧圆满,即超越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至无上菩提究竟成佛的果位。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49年,直到80岁离开世间为止,所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他所说的教法集结成浩瀚的三藏经典,传播全世界,利益后世无量无边。三、孔子孔子,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周朝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治家,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72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做过一些粗活,学会很多技能,而且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精。孔子年轻时就立定做学问的志向,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都称赞他博学。他在30岁左右就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脩(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的人,都收为学生。如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回等,都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国大夫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的办学已名闻遐迩。孔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他对天下大事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