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高涨,都呼唤着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社区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居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选择。以社区为中心打造15分钟文化圈,旨在让城市居民享受基本、便利、又富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收获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同时又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只有不断细化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成为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差异化并行: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了服务社会,教育大众,推动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产业园、文化艺术区等满足着人们愈加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将在差异化和均等化平衡的道路上前进,以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供给。
而社区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应当快速成长为居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选择。“15分钟文化圈”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趋向成熟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只有不断细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
从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再到“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5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始终坚持在*府主导下“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设施、产品及服务,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乃至“文化强国”的建设,都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为根基。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演进,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结构的重塑;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涨,呼唤着质量更高、获取更便捷的文化服务供给。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日益成为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如果说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也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15分钟文化圈所承载的就是这样的期许:居民走出家门,无论向哪个方向走15分钟都能快速获取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即以居民所生活的社区为中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立体全覆盖。
(来源:veer图库)
疫情期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得以凸显。许多社区提出“文化不打烊”概念,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组织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浙江上虞区金鱼湾社区,组织专业剧团创作抗疫歌曲,排演越剧联唱。再如贵州六盘水社区将自己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疫情防控“前沿阵地”,积极动员专业文艺工作者携手78个扶贫安置点的文化骨干,创作水城农民画、国画、油画、剪纸、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余作品。疫情使人们出行受到限制,物理空间的隔离让人们更加渴望沟通与社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帮助居民维护了精神家园的平和稳定,传递着戮力同心共过难关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维护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的影响超乎想象。
(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淋玲)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两大短板
“基本性”“便利性”“特色性”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属性,兼具上述三大属性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发挥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的作用,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宣传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和文化设施场馆,保障居民基本文化需求。近年来,各地*府积极响应*策号召,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思考。
1
认知不足
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我国尚未实现全覆盖。究其根本,是一些地方*府服务理念有待更新,对自身角色定位以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传统型*府向服务型*府转变的一个具象表现。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只依靠物质生活的踏实富裕,还与精神生活的丰盈充实息息相关,而这正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细化发展中一抹亮色,是基层*府现阶段应当关照的重点之一。社区的绿化水平,健身器材等便民设备的完备情况只是衡量标准的一部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程度应当作为另一条坐标轴加入,以完整评价体系。
2
供给机制不健全
居委会、街道办、区*府等主管部门在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现行体制机制并不顺畅,致使公共文化供给出现供给主体单一化、供给主体与实际需求错位、资源整合水平低等问题。
一是*府“单打独斗”,供给主体单一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部分*府只唱“独角戏”,却没有打好“组合拳”。部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硬件达标,却无法吸引群众驻足,利用效率极低。这背后是*府管办兼顾,出现产品单一,创意贫瘠,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的。在“独角戏”体制下,居民无法参与到决策环节中,基层群众自治的优良传统得不到极致发挥。社会力量也无法予以帮助,往往导致社区内外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资金和资源链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是居民意见反馈体系不健全,供给内容与实际需求错位。部分社区尚未建立居民意见反馈体系以保障居民文化需求的顺畅表达。部分*府选择用“一刀切”的方式提供单一性的文化服务,导致提供的文化服务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又或者忽视少数群体的文化需求。不同社区在居民文化层次分布、文化背景构成、性别年龄结构等方面各有不同。年轻上班族聚集的社区与中老年群体聚集的社区就不能采用同一套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之时要紧密贴合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定位。
三是资源整合水平低,“社区—社会”有机整体尚未形成。部分基层*府对社区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缺乏全局意识,在顶层设计上没有制定好“*府—居民—社会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职权划分不清晰,导致社区内部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城市共有文化资源无法及时引进社区,合作共享的资源整合网络尚未形成。
三、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
1
*府主导多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
改变*府一元主导机制,首先要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的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拓宽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