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交流,请加易身堂堂主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
宋朝自公元年建立到公元年灭亡,从繁荣昌盛到偏居一隅,前后年的历史,不是一本《全宋词》就能说清道明的,但却可以它为那根牵引的线,挑出最经典的词,再加上那些被划分到《全唐诗》里的五代词,带你一览宋朝的无限风光和宋词的旖旎多情。
五代词
冯延巳——“堂庑特大”,开宋词风气之先
冯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气息浓厚,多忧患意识,是开宋词风气之先的关键人物。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李煜——“词家王孟”,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他以一己之力,开辟了宋词的一代江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
晏殊——富贵闲雅,开创北宋婉约词风
晏殊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袓”。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欧阳修——雅俗并存,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
他因循中求变,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范仲淹——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张先——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後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柳永——“骫骳(wěibèi)从俗,天下咏之”,第一位对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他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一举打破一人一生就几首词的境况,以首词,种词调,一百多种首创词牌,为以后的词人留下了一座词调的高山和宝库。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安石——豪放词之先声,开拓词境的尝试
其抒情的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共开豪放词之先声。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苏轼——“新天下耳目”,开创豪放派词作的先河
他首度开创了豪放派词作的先河,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晏几道——小令圣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他尤擅写小令,语言清丽,感情真挚,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秦观——情韵兼胜,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的词委婉含蓄,清丽雅淡,没有沿袭老师苏轼的豪放词风,却成为了婉约派的掌门人。一首《满庭芳》,让他有了“山抹微云学士”的美称。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
贺铸——深婉密丽,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
其词风格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
周邦彦——“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婉约词之集大成者
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宋
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承前代文风,创作宫词佳篇
作为词人,他继承前代文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宫词,北掳之后,他的经历让他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闲院一作:问院)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李清照——婉约词宗,词别是一家
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她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一作"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岳飞——气壮山河,写就爱国名篇
他的词作首首与抗战有关,字字珠玑,尤其这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光昭日月,气吞山河,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抒壮志未酬之幽愤
其词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多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陆游词风格多样,最具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张孝祥——骏发踔厉,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
张孝祥以苏轼为榜样,词写的豪情万丈,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辛弃疾——“词中之龙”,拓宽词的内容和题材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过——“词多壮语”,感慨国事、大声疾呼
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但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写得慷慨激昂,虽偶有粗率之处,但风格豪放,却是刘过词的本色。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南宋晚期
姜夔——幽韵冷香,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他是一个既能填词又能谱曲的词人,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吴文英——“芬菲铿丽”,打破传统的层次结构方式
他被称作“词家李商隐”,师承周邦彦,重格律、重声情、讲修辞、善用典。其词具有打破传统的层次结构方式、转换自由、跳跃性强、现实与想象杂糅的特点。
《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蒋捷——别开生面,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
其词极富特色和个性,词风另辟蹊径,不主一家,而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历史已化为尘烟,只留下这一篇篇杰出的词作,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
没事的时候,读一读这些宋词,感受其中的美好吧!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家学派在*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商鞅(约公元前~前)卫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的变法活动给予他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少好刑名之学”(法家学说),到秦国后,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乡邑大治”,“国以(此)富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盛的大国。
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比较彻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商鞅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他指责“儒学”为“虱子”,他说:“礼乐”、“诗书”、“仁义”、“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祸国殃民的东西,如果用这些复古主义的教条来治理国家,就会“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农战》)。敌人一来,国土就必被侵削;敌人不来,国家也必定贫穷。他同时痛斥那些“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画策》)的奴隶主贵族和儒生,必除之而后快。而当他们利用“诗”、“书”作为“以古非今”的舆论工具,企图进行反对活动的时候,商鞅则坚决主张采取“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打击和镇压。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特别重视为新兴地主阶级培养革新变法的人才。他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韩非子?和氏》)。所谓“游宦之民”,主要是指那些满脑子腐朽、保守思想意识的儒生及一些游食者。他们摇唇鼓舌,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商鞅认为必须加以禁止和打击。商鞅要培养和提拔的“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封建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商鞅认为对待这样的革新分子则必须按“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大胆地培养、提拔和任用。
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反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反对向学生灌输“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他认为“儒学”不过是一些“高言伪议”,不切实际的“浮学”。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他提出“壹教”的教育纲领。“壹教”的实质就是执行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策统一人们的思想。商鞅认为:“壹教则下听上”(《赏刑》)。他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字分》)。明确指出“法”是地主阶级的生命,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的教育。“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君臣》)。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赞扬;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论、行动必须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为标准。
为了使“法治”教育能够贯彻执行,商鞅实行“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定分》),把教育的权力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官吏的手中。如果遇到“主法令之吏”有迁徙、死亡的情况,得立即选派接替者“学读法令”,可见商鞅对树立法家对教育的领导是十分重视的。商鞅为了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强调“法治”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漠视了学校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取消了专业的教师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是违背文化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他对旧文化又采取一概削除的简单粗暴的*策,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商鞅为了使秦国富强,他把农战作为治国之要。他奖励农战,主张加强农战教育。他说:“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慎法》)。
在教育途径方面,商鞅重视在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并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所实施的“法”教和奖励“农战”的*策,却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的一面。
韩非(约公元前~前)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非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五蠹》),是造成祸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当时的“私学”和统治者是“二心”的。这种“私学”是新兴地主阶级实行“法治”的绊脚石。因此他断然主张采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的措施,即禁止办私学的人的行动自由,禁止言论和结社的自由。
韩非猛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反对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是致使国贫兵弱,乃至亡国的根源。在韩非看来,其他学派的理论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是非不分,统治者如果兼听他们的意见,就必然引起乱子。因此,韩非主张禁止这一切互相矛盾、只能惑乱人心的学说,而定法家于一尊。特别是要防止老百姓受到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要对他们的思想实行严格的统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利益的,它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对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权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即对劳动人民实行思想统制的愚民*策。韩非的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学术流派的繁荣也是极为不利的。
韩非主张培养“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孤愤》)。这些“智术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治路线的革新人物,并且是积极拥护“耕战”*策而为它进行斗争的战士。韩非对“智术能法之士”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做了详细的阐明:1、这种革新家必须是一个忠于封建国君“北面委质,无有二心”的人,并能做到“能去私曲,就公法”,“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有度》),一心一意为封建主义国家效力的所谓“贤臣”,“良将”。2、这种革新家应该具有“远见而明察”,“强毅而劲直”(《孤愤》)的品质。就是说他应该在思想上具备进步的历史观和变革思想;在*治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坚定地执行法治路线的坚强毅力和刚直的品质。
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认为必须使国内做到“言谈者必轨于法”,意思是说要使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论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国家的法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他说:“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他的“以法为教”的主张。
若有问题。
可咨询堂主制定私人方案!
咨询一万次!!!
不如亲身体验一次!!!!
联系堂主加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历史上的周公,辅佐武王姬发翦商成功,并在武王死后辅佐成王,摄*七年。《尚书·大传》概括周公旦的功绩曰:"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成王。"但历史上对于周公辅佐成王这段事迹存在争议。当代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曰:周公篡位称王。那么,真相是这样的吗?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器禽簋,揭开了这个谜底。
周公旦的历史事迹我们就不赘述了。武王死后,留下的儿子姬诵年幼,周公旦作为顾命大臣,执掌西周朝*长达7年之久。成王成年后,周公没有留恋摄*之位,还*于成王。后来周公薨逝,被成王安葬在“毕”这个地方。
“周公行*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史记周本纪》
周公姬旦
周公旦,先贤孔子视为圣人。周公不但辅佐武王灭商,还在武王死后平定了周初的叛乱,营建了成周,制定了周礼,开创了后世中国礼治的局面。
周礼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关系。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东周天子威权不再,各诸侯国礼崩乐坏,不遵守周礼者比比皆是。
孔子面对这种情况,深感无能为力,晚年哀叹:“吾久不梦周公矣”。
和其父文王,其兄武王相比,“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语出贾谊)
那么,为什么后世还有人说周公并非圣贤,而是篡位夺权的小人呢?这种说法最初又源自何方呢?
最初的说法,来自于太史公司马迁的一段记叙:
“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
看到没?司马迁明确的说,周公践祚!那么,什么是践祚呢?
西周玉组佩
古代宗庙,在寝堂前有两个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践祚,就是走东边这个台阶,登上寝堂的意思。亦作“践胙”。也就是君主即位登基之意。
《晋书·刘颂传》:“武帝践阼。”
《清史稿·圣祖纪三》:“朕八龄践祚,在位五十餘年,今年近七旬矣。”
那么,汉代太史公司马迁说的“践祚”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呢?请往下看。
汉武帝
《史记·太史公自序》上说:“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司马迁这段话,说的是汉文帝刘恒继位的故事。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
公元前年,刘邦封刘恒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掌权,诸吕乱*。公元前年,吕后驾崩,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将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所以,明白了这段历史,司马迁说的周公践祚,无疑就是周公称王之意。
古代讲究礼法,如果周公真的称王,那么哪怕只有短短数日,周公旦也很难逃脱篡位之嫌。
就算后来他还*于成王,到底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那就真的不好说了。
西周编钟
事实上,根据周代文献《逸周书》的记载,武王在位时,还确实真的说过想要传位于周公的话。
“王曰:“旦,汝维朕达弟。。。维天不嘉于降来省,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逸周书度邑解》
上古之文,深奥难解,你只需要搞清楚这句话“兄弟相后”这个词就好了。
后,在夏商西周时期,就是君王的意思。所谓夏后氏启,就是夏王启。
所以,兄弟相后,就是兄终弟及,相继为王的意思。
那么,周公到底称王了没有?如果称王了,他为何又要让位于侄子呢?
本有武王遗命,他不是可以名正言顺称王的吗?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几千年后,一件青铜器的被发现,让我们见证了真实的历史。
西周禽簋
这件青铜器,叫做“禽簋”,是西周初年一个名叫禽的贵族铸造的用来盛饭的大碗。
禽簋,通高13.7厘米、口径19.2厘米,小侈口,折沿,略鼓腹,高圈足,兽首双耳,下有较短的长方垂珥。整器造型简洁,具有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特征。
如果仅仅只看这件青铜簋的造型纹饰,那么它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商周青铜器里的精品。但青铜器铸造的铭文,对于了解西周初年那段历史,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记录了《尚书大传》上说的“周公三年践奄”的历史事件,并且清楚的说明:在武王姬发薨逝后,周公辅佐成王,并没有自己称王!
铭文是这么写的:“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
禽簋铭文
那么奄侯是谁?铭文中的王又是谁呢?出现三次的禽,在历史上有记载吗?这段铭文是什么意思呢?
奄侯,就是奄国国君。奄国,又称商奄,先秦方国,都城为奄(今山东济宁曲阜旧城东),因参与周初的三监之乱,被周伐灭。历史上的奄,曾经是商朝屡迁的五都之一,所以商族在此的根基极为深厚。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三年践奄”,说的就是周伐奄的这段历史。不过,从青铜器铭文来看,伐奄的是周王并非周公。
西周青铜兵器
那么,禽又是谁呢?
禽,就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周灭奄后,成王把奄地赐给伯禽封为鲁公,他是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周公)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史记鲁周公世家》
禽鼎就是伯禽所铸。
铭文的意思是:周王伐奄国,周公旦为主谋(*师),伯禽用祭肉祈愿周*胜利。周王赐给伯禽吉金百锊(音略,约合两,42斤),伯禽制作了这件珍贵的青铜簋。
那么,这个王又是谁呢?周公既然为谋,那么这个王只有可能是武王或成王!
周伐奄,是成王初年周公摄*时的事情。所以,这件禽簋记载的王,肯定是成王而不是武王。并且,武王,在青铜器中有自己的专用字。(武王)。
利簋铭文
成王初期讨伐奄国,周公某(谋),禽簋铭文就是周公旦并未篡位称王的铁证!
《史记》记载,周伐奄为成王亲征。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
按照周代的礼仪,"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则召公为主将,周公为*师。这个记载和禽簋铭文完全符合。
“成王在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史记周本纪》
成王东征商奄和淮夷,以大胜结束。后来,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殷民六族。
"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左传》
杜预注:"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
禽簋中的铭文“禽有脤祝”,即伯禽以脤肉祝事*神。
《左传·闵公二年》“受脤于社”,孔颖达《疏》载:“出兵必祭社……今言受脤于社”。
西周大盂鼎
伐奄侯用兵,以脤肉祝祭之,正与用兵之社祭习俗相合。也就是说,成王伐奄,周公为谋主,让周公之子伯禽主持出兵之前的祭祀!
成王凯旋归来,赐给禽吉金青铜40多斤,禽用这些吉金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伯禽后来被成王封为鲁公,成为山东鲁国开国之君。
后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赞曰:"元子封鲁,少昊之墟。夹辅王室,系职不渝。"
周公姬旦的历史功绩极伟大。然后世之人,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却不知我国古代确有圣贤之存在。民风淳朴,源远流长!
伯禽当时铸造这个青铜簋,想必是怀着感恩之心,诚惶诚恐的。但他没有想到,几千年后,正由于他铸造了这个簋,记录了周公相王伐奄之事,才让我们后人得以一窥历史的真相。
西周禽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