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古称浯洲、仙洲、西江,原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苏陈吴蔡吕颜)避居岛上,始有人烟。唐贞元十九年(年)置为万安牧马监地,令陈渊率家族、部卒十二姓(蔡许翁李张*王吕刘林洪萧)上岛开发,始立村聚。五代金门属泉郡,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始征户税,熙丰间(-年)始立都图,划归同安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时大小嶝岛为15、16都)。乾隆四十一年(年)设马巷厅,金门属之。民国元年(年)次年又与大小嶝岛一起析离思明县而建置金门县。历史上金门同安辖地长达余年,岛民与同安血缘相亲、信仰相共、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地缘共同,故“无金不成同”之古谚流传。明初因防倭而禁海,嘉靖间倭患而内迁,清初因防郑而迁界墟岛,形成明清时代,金门岛民三次大规模内迁。而因入仕、婚姻、谋生而迁同安者从未间断。这些岛民在同安城乡开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门祖籍名,或在灯号及宗祠楹联上点明金门祖籍,以示怀念,故《同安县志》有“同安有二阳翟、三东浦”之谓。仅据各姓族谱及宗祠楹联记载,辑古代金门人内迁繁衍之同安村社如下:
西柯镇:
阳翟村:据该村《浯阳陈氏家谱》记载:金门浯阳始祖陈达(-)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阳翟村,入闽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朱梁干化三年(年)奉命镇管浯洲盐场,卜居地仍曰阳翟,开基繁衍。其长子陈洪济(五代末同安县令)创“浯阳”堂号,其弟洪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至七世金门陈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义礼智信”五房,於宋乾道元年(年)建五恒堂。明正统间(-年)智房十四世陈大益(字承宪,呈谦斋)因教书携眷卜居同安城南从顺里,仍号阳翟,至今已近六百年,子孙四千余人。其孙陈钧(字弘畴)再分居灌口,仍称阳翟,故同安实有金门、城南、灌口三阳翟,血脉直溯中原固始阳翟。
同是明正统间,金门浯阳礼房十六世陈廷魁、廷祚兄弟内迁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开基,信房前房十五世大珪(伯章)、武耀(伯烈)兄弟内迁莲花,今已繁衍田洋、五显、莲花澳溪等十余社,人口六干余。尚有明嘉靖间浯阳信房十九世陈沧江由金门迁同安田洋前宅,继迁城内北街,开基浯阳轮北分堂。其兄陈伟迁翔风大宅,繁衍成村。万历间,信房二十世陈基虞迁居同安西门内街。此外,西柯泥山,莲花内林、溪埔店、山前、大同后亭、埔地、下间,汀溪弯坑,新民霞美、杜桥,新店后宅等社,也均为金门浯阳陈氏分衍。
西埔:村民陈姓,其先祖九郎世居金门十八都仓湖保下坑,明代分支同安西浦。其宗祠瑞兰堂楹联曰:“浯岛世派千秋展银邑,江汉毓秀代晋浦山”,冠头“浯江”,系浯阳二世祖陈洪之後裔。据查谱,同安由金门浯江陈氏分衍的村社尚有莲花溪埔、顶下田洋,河田下社、南珩、南溪坑仔(后移灌口坑山、坑洋),汀溪水路,大同岳口,西柯渐前、番仔厝,新民赤坪,内厝镇曾厝等。
卿朴:据《吕氏族谱》载:五代河南人吕竟茂入闽居泉州相公巷,七世孙吕寿迁居南安朴兜,曾孙吕廷元於宋绍熙元年(年)迁金门西仓开基,五世吕朝兴於元代移居同安从顺里卿朴,繁衍成族,再分珩大社、新厝、郭厝、溪头、下厝五社。该村以武功着闻,清代有水师振威将*吕武、武举人吕兴国、吕联元。相传卿朴古名“坑打”,因后世宗兄弟不睦,互相坑害打斗而得此恶名,后言归於好,改为今名。
吕厝:金门西仓开浯一世吕廷元之九世孙吕长顺(号潜德)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由金门刘澳吕厝移居同安从顺里三都霞崎石井繁衍成大族,遂更以金门祖籍村名吕厝。宗祠楹联日:“入闽而泉而南而金而同,开基唯忠唯孝唯俭为勤”。长顺次子即明正统丁卯榜举人吕大谊。今同安吕厝有余人,与卿朴吕姓同宗共祖。
另:吕长顺同宗兄弟吕潜溪於明洪武间也由金门内迁凤南土楼、坝仔内村开基繁衍。
五显镇:
后烧:元末彭姓先祖彭子安由兴化投靠金门盐司母舅马氏,居金门十七都汶沙保沙尾村,生用干、用吉、用斌兄弟。明初禁海迁民,其三子用斌举家迁居后烧(古名后萧),称西彭,与李姓杂居至今。村西有明三府太守陈沧江墓。后烧彭姓后裔於明中后期再分迁新店湖丘沙尾,系以金门祖籍地命名。用干之子孔道则开基新店彭厝,系冠姓地名,称东彭。
后塘:古名玉堂,村民颜姓。谱载:宋大中祥符(年)颜必和由永春达埔迁金门,开基颜厝(今贤聚村)。明永乐七年(年)有颜德泰、颜同元两堂兄弟内迁同安,德泰居南门外前街,为大同镇前街、岳口、五显*村、鳌头等社颜姓始祖。同先居从顺里,寻随庶母林氏迁居长兴里后塘,再分衍埯炉、后坝、下寮诸村。宗祠联日:“桃园世泽分浯水,鲁国人文焕玉堂”,点明该宗颜姓系唐鲁国公、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由桃园(今永春)移金门再迁同安。
坂垄尾:宋高宗时中丞辛炳后裔。宋末元*入闽,福州辛姓举族迁入金门西门内。其后裔又迁居同安同禾里龙窟西。明中朝举族由龙窟西再迁长兴里后塘。清康熙二房辛东驶、四房辛驾开基坂垄尾。金门辛氏宗亲於90年代来同安认亲并开办陶瓷工艺美术厂。
新店镇:
东园:宋高宗时晋江张林社张镜齐第七子张敬迁金门青屿开基。其孙张吉月南宋末迁居同安西洪塘。七世孙张必宜携子张乐所於明嘉靖间避倭内迁同安翔风李厝埔东畔,搭寮养鸭,繁衍成族,故名东园。其宗祠联曰:“青屿流香远,东园世泽长”,可知其祖籍地为金门青屿(《同安地名志》载为琼山保东园村错)。据谱载,清康熙间有张汝武(字勇省)偕堂兄弟偷渡至澎湖西乡垦殖,娶妻生子,繁衍了东石村(其妻祖籍晋江东石)和“两头看”村(思念东园故籍而命名),晚年思乡愈切,决定携幼子回乡省亲。临行前镌刻了雄雌龟玉印一对、父母字玉印一对,以雌龟印、母字印归妻,嘱若自己回不来,后世以玉印为信物,回东园认亲谒祖,自带雄龟印与父字印归乡。后果因海禁难归,雍正间汝武乡逝於东园,其墓碑镌“澎湖返祖”,两封玉印至今为后裔珍藏,等待澎湖亲持信物相认。此则三百多年骨肉相离的史事,实为两岸同胞血缘相亲的铁证。
青屿张姓还内迁分衍於东埔、马巷同美及大同镇朝元村张厝。
大宅:古名大泽,系明嘉靖间为避倭患,金门浯阳信房十九世陈伟(名宦陈沧江胞兄)由十八都仓湖保大治村迁入繁衍,以祖籍大治命名,后方言谐为“大泽”,后再雅称为“大宅”,今人口余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陈丹书即其裔孙,后裔分衍后宅村。
东浦:古名东埔,系明初禁海移民时由金门汶沙保东埔村陈姓迁入繁衍,今有余人。明清时习武成风,有“一村六武举”之誉。另一支同时由金门迁入后溪,也称东埔。清初战乱时后溪东埔陈姓又有族人再迁居东孚开基,仍名东埔,故同安实有四东浦。
白头:明嘉靖间避倭患由陡门村陈姓内迁分衍,灯号“颖川”。
蔡厝:尊金门蔡厝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其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宗祠联曰:“济水长流直驾龙舟奔下蔡,阳山永固遥驱天马赴琼林”,冠头字为堂号“济阳”,联尾为祖籍地金门琼林。其后裔再分衍新店后头村和大嶝崎口下村。据查族谱,由金门琼林蔡姓迁入繁衍的还有马巷坪边、大嶝北门、嶝崎坪兜角、五显大溪、大同东山后亭、马巷五甲尾山仔尾及小盈岭下明代名宦蔡复一守墓宗亲的後裔等。蔡厝及珩厝均有梁姓聚居的角落称梁厝,均系金门后浦山后社梁姓迁入繁衍。其祖先为宋晋江状元梁克家。梁克家五代孙梁立於元初避乱由晋江迁入金门后浦社开基,元末明初其长房孙迁居新店蔡厝,二房孙迁居珩厝及内厝莲后社。
彭厝:金门沙尾彭子安之长子彭用干(后烧村西彭基祖彭用斌之兄)明初在广东为官,其子彭孔道卜居同安翔风松山,开基彭厝,繁衍成族,称东彭。后裔再分衍后墩、布厝、前埔某村。古代名人有清代*岩游击将*彭汝灏、水师参将彭夺超,现代名人则有人民解放*著名将领、原交通部长彭德清。今彭厝族人有多人。同安东彭西彭同宗共祖,均为金门沙尾村彭子安后裔。
新店浦尾村陈姓也系金门分衍,灯号浯浦。始祖陈福寿系唐太子太传陈邕后裔。明嘉靖后期避倭迁同安翔风里,自创灯号,“浯浦”。据谱载,近代文化名人辜鸿铭之先祖陈敦源即为浦尾十二世,乾隆间因醉后失手杀人,举家南逃马来西亚吉打,因负疚而改姓辜。今台湾辜振甫家族即为浦尾陈姓后裔,辜振甫是辜鸿铭之堂侄。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西江,原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苏陈吴蔡吕颜)避居岛上,始有人烟。唐贞元十九年(年)置为万安牧马监地,令陈渊率家族、部卒十二姓(蔡许翁李张*王吕刘林洪萧)上岛开发,始立村聚。五代金门属泉郡,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始征户税,熙丰间(-年)始立都图,划归同安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时大小嶝岛为15、16都)。乾隆四十一年(年)设马巷厅,金门属之。民国元年(年)次年又与大小嶝岛一起析离思明县而建置金门县。历史上金门同安辖地长达余年,岛民与同安血缘相亲、信仰相共、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地缘共同,故“无金不成同”之古谚流传。明初因防倭而禁海,嘉靖间倭患而内迁,清初因防郑而迁界墟岛,形成明清时代,金门岛民三次大规模内迁。而因入仕、婚姻、谋生而迁同安者从未间断。这些岛民在同安城乡开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门祖籍名,或在灯号及宗祠楹联上点明金门祖籍,以示怀念,故《同安县志》有“同安有二阳翟、三东浦”之谓。仅据各姓族谱及宗祠楹联记载,辑古代金门人内迁繁衍之同安村社如下:
西柯镇:
阳翟村:据该村《浯阳陈氏家谱》记载:金门浯阳始祖陈达(-)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阳翟村,入闽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朱梁干化三年(年)奉命镇管浯洲盐场,卜居地仍曰阳翟,开基繁衍。其长子陈洪济(五代末同安县令)创“浯阳”堂号,其弟洪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至七世金门陈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义礼智信”五房,於宋乾道元年(年)建五恒堂。明正统间(-年)智房十四世陈大益(字承宪,呈谦斋)因教书携眷卜居同安城南从顺里,仍号阳翟,至今已近六百年,子孙四千余人。其孙陈钧(字弘畴)再分居灌口,仍称阳翟,故同安实有金门、城南、灌口三阳翟,血脉直溯中原固始阳翟。
同是明正统间,金门浯阳礼房十六世陈廷魁、廷祚兄弟内迁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开基,信房前房十五世大珪(伯章)、武耀(伯烈)兄弟内迁莲花,今已繁衍田洋、五显、莲花澳溪等十余社,人口六干余。尚有明嘉靖间浯阳信房十九世陈沧江由金门迁同安田洋前宅,继迁城内北街,开基浯阳轮北分堂。其兄陈伟迁翔风大宅,繁衍成村。万历间,信房二十世陈基虞迁居同安西门内街。此外,西柯泥山,莲花内林、溪埔店、山前、大同后亭、埔地、下间,汀溪弯坑,新民霞美、杜桥,新店后宅等社,也均为金门浯阳陈氏分衍。
西埔:村民陈姓,其先祖九郎世居金门十八都仓湖保下坑,明代分支同安西浦。其宗祠瑞兰堂楹联曰:“浯岛世派千秋展银邑,江汉毓秀代晋浦山”,冠头“浯江”,系浯阳二世祖陈洪之後裔。据查谱,同安由金门浯江陈氏分衍的村社尚有莲花溪埔、顶下田洋,河田下社、南珩、南溪坑仔(后移灌口坑山、坑洋),汀溪水路,大同岳口,西柯渐前、番仔厝,新民赤坪,内厝镇曾厝等。
卿朴:据《吕氏族谱》载:五代河南人吕竟茂入闽居泉州相公巷,七世孙吕寿迁居南安朴兜,曾孙吕廷元於宋绍熙元年(年)迁金门西仓开基,五世吕朝兴於元代移居同安从顺里卿朴,繁衍成族,再分珩大社、新厝、郭厝、溪头、下厝五社。该村以武功着闻,清代有水师振威将*吕武、武举人吕兴国、吕联元。相传卿朴古名“坑打”,因后世宗兄弟不睦,互相坑害打斗而得此恶名,后言归於好,改为今名。
吕厝:金门西仓开浯一世吕廷元之九世孙吕长顺(号潜德)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由金门刘澳吕厝移居同安从顺里三都霞崎石井繁衍成大族,遂更以金门祖籍村名吕厝。宗祠楹联日:“入闽而泉而南而金而同,开基唯忠唯孝唯俭为勤”。长顺次子即明正统丁卯榜举人吕大谊。今同安吕厝有余人,与卿朴吕姓同宗共祖。
另:吕长顺同宗兄弟吕潜溪於明洪武间也由金门内迁凤南土楼、坝仔内村开基繁衍。
五显镇:
后烧:元末彭姓先祖彭子安由兴化投靠金门盐司母舅马氏,居金门十七都汶沙保沙尾村,生用干、用吉、用斌兄弟。明初禁海迁民,其三子用斌举家迁居后烧(古名后萧),称西彭,与李姓杂居至今。村西有明三府太守陈沧江墓。后烧彭姓后裔於明中后期再分迁新店湖丘沙尾,系以金门祖籍地命名。用干之子孔道则开基新店彭厝,系冠姓地名,称东彭。
后塘:古名玉堂,村民颜姓。谱载:宋大中祥符(年)颜必和由永春达埔迁金门,开基颜厝(今贤聚村)。明永乐七年(年)有颜德泰、颜同元两堂兄弟内迁同安,德泰居南门外前街,为大同镇前街、岳口、五显*村、鳌头等社颜姓始祖。同先居从顺里,寻随庶母林氏迁居长兴里后塘,再分衍埯炉、后坝、下寮诸村。宗祠联日:“桃园世泽分浯水,鲁国人文焕玉堂”,点明该宗颜姓系唐鲁国公、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由桃园(今永春)移金门再迁同安。
坂垄尾:宋高宗时中丞辛炳后裔。宋末元*入闽,福州辛姓举族迁入金门西门内。其后裔又迁居同安同禾里龙窟西。明中朝举族由龙窟西再迁长兴里后塘。清康熙二房辛东驶、四房辛驾开基坂垄尾。金门辛氏宗亲於90年代来同安认亲并开办陶瓷工艺美术厂。
新店镇:
东园:宋高宗时晋江张林社张镜齐第七子张敬迁金门青屿开基。其孙张吉月南宋末迁居同安西洪塘。七世孙张必宜携子张乐所於明嘉靖间避倭内迁同安翔风李厝埔东畔,搭寮养鸭,繁衍成族,故名东园。其宗祠联曰:“青屿流香远,东园世泽长”,可知其祖籍地为金门青屿(《同安地名志》载为琼山保东园村错)。据谱载,清康熙间有张汝武(字勇省)偕堂兄弟偷渡至澎湖西乡垦殖,娶妻生子,繁衍了东石村(其妻祖籍晋江东石)和“两头看”村(思念东园故籍而命名),晚年思乡愈切,决定携幼子回乡省亲。临行前镌刻了雄雌龟玉印一对、父母字玉印一对,以雌龟印、母字印归妻,嘱若自己回不来,后世以玉印为信物,回东园认亲谒祖,自带雄龟印与父字印归乡。后果因海禁难归,雍正间汝武乡逝於东园,其墓碑镌“澎湖返祖”,两封玉印至今为后裔珍藏,等待澎湖亲持信物相认。此则三百多年骨肉相离的史事,实为两岸同胞血缘相亲的铁证。
青屿张姓还内迁分衍於东埔、马巷同美及大同镇朝元村张厝。
大宅:古名大泽,系明嘉靖间为避倭患,金门浯阳信房十九世陈伟(名宦陈沧江胞兄)由十八都仓湖保大治村迁入繁衍,以祖籍大治命名,后方言谐为“大泽”,后再雅称为“大宅”,今人口余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陈丹书即其裔孙,后裔分衍后宅村。
东浦:古名东埔,系明初禁海移民时由金门汶沙保东埔村陈姓迁入繁衍,今有余人。明清时习武成风,有“一村六武举”之誉。另一支同时由金门迁入后溪,也称东埔。清初战乱时后溪东埔陈姓又有族人再迁居东孚开基,仍名东埔,故同安实有四东浦。
白头:明嘉靖间避倭患由陡门村陈姓内迁分衍,灯号“颖川”。
蔡厝:尊金门蔡厝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其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宗祠联曰:“济水长流直驾龙舟奔下蔡,阳山永固遥驱天马赴琼林”,冠头字为堂号“济阳”,联尾为祖籍地金门琼林。其后裔再分衍新店后头村和大嶝崎口下村。据查族谱,由金门琼林蔡姓迁入繁衍的还有马巷坪边、大嶝北门、嶝崎坪兜角、五显大溪、大同东山后亭、马巷五甲尾山仔尾及小盈岭下明代名宦蔡复一守墓宗亲的後裔等。蔡厝及珩厝均有梁姓聚居的角落称梁厝,均系金门后浦山后社梁姓迁入繁衍。其祖先为宋晋江状元梁克家。梁克家五代孙梁立於元初避乱由晋江迁入金门后浦社开基,元末明初其长房孙迁居新店蔡厝,二房孙迁居珩厝及内厝莲后社。
彭厝:金门沙尾彭子安之长子彭用干(后烧村西彭基祖彭用斌之兄)明初在广东为官,其子彭孔道卜居同安翔风松山,开基彭厝,繁衍成族,称东彭。后裔再分衍后墩、布厝、前埔某村。古代名人有清代*岩游击将*彭汝灏、水师参将彭夺超,现代名人则有人民解放*著名将领、原交通部长彭德清。今彭厝族人有多人。同安东彭西彭同宗共祖,均为金门沙尾村彭子安后裔。
新店浦尾村陈姓也系金门分衍,灯号浯浦。始祖陈福寿系唐太子太传陈邕后裔。明嘉靖后期避倭迁同安翔风里,自创灯号,“浯浦”。据谱载,近代文化名人辜鸿铭之先祖陈敦源即为浦尾十二世,乾隆间因醉后失手杀人,举家南逃马来西亚吉打,因负疚而改姓辜。今台湾辜振甫家族即为浦尾陈姓后裔,辜振甫是辜鸿铭之堂侄。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西江,原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苏陈吴蔡吕颜)避居岛上,始有人烟。唐贞元十九年(年)置为万安牧马监地,令陈渊率家族、部卒十二姓(蔡许翁李张*王吕刘林洪萧)上岛开发,始立村聚。五代金门属泉郡,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始征户税,熙丰间(-年)始立都图,划归同安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时大小嶝岛为15、16都)。乾隆四十一年(年)设马巷厅,金门属之。民国元年(年)次年又与大小嶝岛一起析离思明县而建置金门县。历史上金门同安辖地长达余年,岛民与同安血缘相亲、信仰相共、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地缘共同,故“无金不成同”之古谚流传。明初因防倭而禁海,嘉靖间倭患而内迁,清初因防郑而迁界墟岛,形成明清时代,金门岛民三次大规模内迁。而因入仕、婚姻、谋生而迁同安者从未间断。这些岛民在同安城乡开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门祖籍名,或在灯号及宗祠楹联上点明金门祖籍,以示怀念,故《同安县志》有“同安有二阳翟、三东浦”之谓。仅据各姓族谱及宗祠楹联记载,辑古代金门人内迁繁衍之同安村社如下:
西柯镇:
阳翟村:据该村《浯阳陈氏家谱》记载:金门浯阳始祖陈达(-)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阳翟村,入闽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朱梁干化三年(年)奉命镇管浯洲盐场,卜居地仍曰阳翟,开基繁衍。其长子陈洪济(五代末同安县令)创“浯阳”堂号,其弟洪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至七世金门陈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义礼智信”五房,於宋乾道元年(年)建五恒堂。明正统间(-年)智房十四世陈大益(字承宪,呈谦斋)因教书携眷卜居同安城南从顺里,仍号阳翟,至今已近六百年,子孙四千余人。其孙陈钧(字弘畴)再分居灌口,仍称阳翟,故同安实有金门、城南、灌口三阳翟,血脉直溯中原固始阳翟。
同是明正统间,金门浯阳礼房十六世陈廷魁、廷祚兄弟内迁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开基,信房前房十五世大珪(伯章)、武耀(伯烈)兄弟内迁莲花,今已繁衍田洋、五显、莲花澳溪等十余社,人口六干余。尚有明嘉靖间浯阳信房十九世陈沧江由金门迁同安田洋前宅,继迁城内北街,开基浯阳轮北分堂。其兄陈伟迁翔风大宅,繁衍成村。万历间,信房二十世陈基虞迁居同安西门内街。此外,西柯泥山,莲花内林、溪埔店、山前、大同后亭、埔地、下间,汀溪弯坑,新民霞美、杜桥,新店后宅等社,也均为金门浯阳陈氏分衍。
西埔:村民陈姓,其先祖九郎世居金门十八都仓湖保下坑,明代分支同安西浦。其宗祠瑞兰堂楹联曰:“浯岛世派千秋展银邑,江汉毓秀代晋浦山”,冠头“浯江”,系浯阳二世祖陈洪之後裔。据查谱,同安由金门浯江陈氏分衍的村社尚有莲花溪埔、顶下田洋,河田下社、南珩、南溪坑仔(后移灌口坑山、坑洋),汀溪水路,大同岳口,西柯渐前、番仔厝,新民赤坪,内厝镇曾厝等。
卿朴:据《吕氏族谱》载:五代河南人吕竟茂入闽居泉州相公巷,七世孙吕寿迁居南安朴兜,曾孙吕廷元於宋绍熙元年(年)迁金门西仓开基,五世吕朝兴於元代移居同安从顺里卿朴,繁衍成族,再分珩大社、新厝、郭厝、溪头、下厝五社。该村以武功着闻,清代有水师振威将*吕武、武举人吕兴国、吕联元。相传卿朴古名“坑打”,因后世宗兄弟不睦,互相坑害打斗而得此恶名,后言归於好,改为今名。
吕厝:金门西仓开浯一世吕廷元之九世孙吕长顺(号潜德)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由金门刘澳吕厝移居同安从顺里三都霞崎石井繁衍成大族,遂更以金门祖籍村名吕厝。宗祠楹联日:“入闽而泉而南而金而同,开基唯忠唯孝唯俭为勤”。长顺次子即明正统丁卯榜举人吕大谊。今同安吕厝有余人,与卿朴吕姓同宗共祖。
另:吕长顺同宗兄弟吕潜溪於明洪武间也由金门内迁凤南土楼、坝仔内村开基繁衍。
五显镇:
后烧:元末彭姓先祖彭子安由兴化投靠金门盐司母舅马氏,居金门十七都汶沙保沙尾村,生用干、用吉、用斌兄弟。明初禁海迁民,其三子用斌举家迁居后烧(古名后萧),称西彭,与李姓杂居至今。村西有明三府太守陈沧江墓。后烧彭姓后裔於明中后期再分迁新店湖丘沙尾,系以金门祖籍地命名。用干之子孔道则开基新店彭厝,系冠姓地名,称东彭。
后塘:古名玉堂,村民颜姓。谱载:宋大中祥符(年)颜必和由永春达埔迁金门,开基颜厝(今贤聚村)。明永乐七年(年)有颜德泰、颜同元两堂兄弟内迁同安,德泰居南门外前街,为大同镇前街、岳口、五显*村、鳌头等社颜姓始祖。同先居从顺里,寻随庶母林氏迁居长兴里后塘,再分衍埯炉、后坝、下寮诸村。宗祠联日:“桃园世泽分浯水,鲁国人文焕玉堂”,点明该宗颜姓系唐鲁国公、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由桃园(今永春)移金门再迁同安。
坂垄尾:宋高宗时中丞辛炳后裔。宋末元*入闽,福州辛姓举族迁入金门西门内。其后裔又迁居同安同禾里龙窟西。明中朝举族由龙窟西再迁长兴里后塘。清康熙二房辛东驶、四房辛驾开基坂垄尾。金门辛氏宗亲於90年代来同安认亲并开办陶瓷工艺美术厂。
新店镇:
东园:宋高宗时晋江张林社张镜齐第七子张敬迁金门青屿开基。其孙张吉月南宋末迁居同安西洪塘。七世孙张必宜携子张乐所於明嘉靖间避倭内迁同安翔风李厝埔东畔,搭寮养鸭,繁衍成族,故名东园。其宗祠联曰:“青屿流香远,东园世泽长”,可知其祖籍地为金门青屿(《同安地名志》载为琼山保东园村错)。据谱载,清康熙间有张汝武(字勇省)偕堂兄弟偷渡至澎湖西乡垦殖,娶妻生子,繁衍了东石村(其妻祖籍晋江东石)和“两头看”村(思念东园故籍而命名),晚年思乡愈切,决定携幼子回乡省亲。临行前镌刻了雄雌龟玉印一对、父母字玉印一对,以雌龟印、母字印归妻,嘱若自己回不来,后世以玉印为信物,回东园认亲谒祖,自带雄龟印与父字印归乡。后果因海禁难归,雍正间汝武乡逝於东园,其墓碑镌“澎湖返祖”,两封玉印至今为后裔珍藏,等待澎湖亲持信物相认。此则三百多年骨肉相离的史事,实为两岸同胞血缘相亲的铁证。
青屿张姓还内迁分衍於东埔、马巷同美及大同镇朝元村张厝。
大宅:古名大泽,系明嘉靖间为避倭患,金门浯阳信房十九世陈伟(名宦陈沧江胞兄)由十八都仓湖保大治村迁入繁衍,以祖籍大治命名,后方言谐为“大泽”,后再雅称为“大宅”,今人口余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陈丹书即其裔孙,后裔分衍后宅村。
东浦:古名东埔,系明初禁海移民时由金门汶沙保东埔村陈姓迁入繁衍,今有余人。明清时习武成风,有“一村六武举”之誉。另一支同时由金门迁入后溪,也称东埔。清初战乱时后溪东埔陈姓又有族人再迁居东孚开基,仍名东埔,故同安实有四东浦。
白头:明嘉靖间避倭患由陡门村陈姓内迁分衍,灯号“颖川”。
蔡厝:尊金门蔡厝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其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宗祠联曰:“济水长流直驾龙舟奔下蔡,阳山永固遥驱天马赴琼林”,冠头字为堂号“济阳”,联尾为祖籍地金门琼林。其后裔再分衍新店后头村和大嶝崎口下村。据查族谱,由金门琼林蔡姓迁入繁衍的还有马巷坪边、大嶝北门、嶝崎坪兜角、五显大溪、大同东山后亭、马巷五甲尾山仔尾及小盈岭下明代名宦蔡复一守墓宗亲的後裔等。蔡厝及珩厝均有梁姓聚居的角落称梁厝,均系金门后浦山后社梁姓迁入繁衍。其祖先为宋晋江状元梁克家。梁克家五代孙梁立於元初避乱由晋江迁入金门后浦社开基,元末明初其长房孙迁居新店蔡厝,二房孙迁居珩厝及内厝莲后社。
彭厝:金门沙尾彭子安之长子彭用干(后烧村西彭基祖彭用斌之兄)明初在广东为官,其子彭孔道卜居同安翔风松山,开基彭厝,繁衍成族,称东彭。后裔再分衍后墩、布厝、前埔某村。古代名人有清代*岩游击将*彭汝灏、水师参将彭夺超,现代名人则有人民解放*著名将领、原交通部长彭德清。今彭厝族人有多人。同安东彭西彭同宗共祖,均为金门沙尾村彭子安后裔。
新店浦尾村陈姓也系金门分衍,灯号浯浦。始祖陈福寿系唐太子太传陈邕后裔。明嘉靖后期避倭迁同安翔风里,自创灯号,“浯浦”。据谱载,近代文化名人辜鸿铭之先祖陈敦源即为浦尾十二世,乾隆间因醉后失手杀人,举家南逃马来西亚吉打,因负疚而改姓辜。今台湾辜振甫家族即为浦尾陈姓后裔,辜振甫是辜鸿铭之堂侄。
内厝镇:
内厝古名陡门。明成间金门移民复业归籍时,有龙溪颖川堂陈姓族人移入金门垦殖,开基刘浦保陡门村。明万历历中,四世陈文雍迁同安内厝开基,仍名陡门,后谐为斗门,今有族人余。谱载,新店白头村陈姓也是由金门陡门陈氏分衍。
新庵:明代由金门十八都仓湖保新头村陈姓迁入繁衍,取“新头迁入、安居乐业”之意,命名新安,写作新埯,今有族人余。灯号“南院”,系唐太子太传陈邕后裔。由金门新头分衍的还有内厝田中央社陈姓。
大同镇:
上田村:古名符生、松田。明正统间,金门阳翟浯阳礼房十九世陈连魁携弟廷柞迁入开基,至今繁衍二十二代,明代宗祠至今尚存。清顺冶八年(年),浯阳信房二十三世陈观泰(明天启举人,清初河南仪封县令,陈沧江元孙)由金门迁居松田,建世大夫第居住。此后,松田浯阳礼房、信房子孙分衍田洋上坊、石门、浮莲、郊边、双笕、东洋、鳌峰埔、下寮、胡厝宅、社坛、北门外、五显后溪、崎路、后烧及莲花澳溪等社,成为同安望族。
直接由金门浯阳陈氏分衍的还有大同埔地、下间村。
桐屿:谱载:唐许天正随陈元光入闽,镇守南诏(今诏安)。宋末许治远、许忠辅由南诏迁入金门,名新居地为“丹诏”,后讹为“山灶”。治远八世孙许肇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年)避倭迁居于同安,入赘桐屿,繁衍成族,今有子孙余人,灯号“浯浦”。另有小嶝前保村许姓先祖也是直接由金门山灶社移入,与桐屿许姓同宗共祖。
松柏林街浯江王姓:明初,金门浯江王弘治后裔内迁南门内及西湖塘。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年),有王汉胤(字恢一)移居西门外松柏林街,子孙聚居八市楼及王大庭内,灯号“浯江”。金门蔡厝古名大廷,故松柏林浯江王姓祖籍地极可能是金门蔡厝。
铺前、岳口颜姓:明永乐七年(-年)蔡君爵由金门琼林大厝内迁马巷坪边社开基。明末清初,琼林大厝内蔡志善为马巷坪边社塾师,遂定居于此。至今坪边蔡氏族人有千余。其宗祠联曰:“宗功祖德分浯岛,子孝孙贤衍坪边”,灯号“琼林”。
赵厝:宋景炎二年(年),方元翁随帝昰南逃,卜居金门烈屿护头村。元初其长子方福入赘马巷赵厝,后裔又迁五显布塘,繁衍成族,仍称赵厝社。
新民镇:
下柑岭村:宋时杨逸斋迁入金门湖下官澳村,后入赘彤庭吴姓。其四世孙杨宜宾中举後复姓杨。宜宾后裔杨长青于明代内迁同安木柑岭社开基,堂号“彤庭”,至今衍传余人。
莲花镇:
云埔田洋村:明嘉靖间金门浯江陈国荐避倭迁入霞坂山边村开基。清乾隆初七世孙陈振维、振云、振元兄弟再迁田洋村,经营油坊、当店,遂成富户,至今传十五世余人,灯号浯江,系金门浯阳二世三房陈洪后裔。陈国荐十一世孙陈瓞臣系同安灌口同盟会领导人之一,同安辛亥光复元勋、民国首任同安县长。
大嶝镇:
北门村:明嘉靖间因避逶由金门琼林村蔡姓迁入开基,宗祠联曰:“派本琼林,源由固始;地名嶝屿,定居北门”。后裔再分衍小北门村,今有族人余人,村中建有青龙寺,祀清干龙台湾总兵、金门琼林人蔡攀龙为祖佛,与崎口下村、新店蔡厝同宗共祖,均为宋代中宪大夫、金门平林人蔡景仁的后裔。
小嶝前堡村许姓:明嘉靖间由金门山灶社许姓迁入开基,灯号“浯浦”,与大同镇桐屿村许姓同宗共祖。
洪塘镇:
郭山刘厝:明代金门奎胡山刘姓迁入繁衍,后裔再分衍新圩镇村内社、新店镇刘厝溪社。
上述30多个同安村社均系明清时代金门人内迁繁衍而成。而同安人因避乱、谋生等原因也有三四十个姓氏族人上岛开基,仅据族谱所载罗列如下:蔡姓:五代时由同安迁金门古冈,南宋末有同安蔡十一郎入赘金门琼林陈姓,明中叶蔡三瑾由同安浦南迁金门湖下,清代蔡强由同安坂迁金门烈屿后宅社。
邱姓:宋末元初同安理学名士邱葵隐居小嶝,其四子邱信后裔於元明问播迁於金门湖南、旧金城、后浦等社,清道光逝江提督邱良功即其后裔。*姓:元初有金柄*姓避乱迁居金门前水头社。明永乐间有*佛信、佛宗兄弟举家由金柄迁金门汶水头为盐户。内厝镇*厝*姓迁金门官澳、浦头、西园、沙尾、水头等社。
陈姓:明初陈良显由嘉禾洗马坑迁金门高坑,首开金门南院太傅派。明中叶店前陈姓迁金门烈屿湖下村。清康熙二十年,陈沧江三子甫文之曾孙陈世盛(轮北23世)率堂侄复莘由同安朱紫市迁入金门庵前村开拓。清中叶同安坂桥陈氏迁金门后宅社。
张姓:明中叶张山峰由石浔迁金门庵前。
蒋姓:元代澳头蒋笃祜的第三子蒋定美(号启盛)避乱迁金门西山前,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吏部左侍郎蒋孟育其后裔。
王姓:明洪武十二年(年)同安安仁里苎溪乡龙山社(今集美区珩山村)王涣三迁金门十八都开基珩厝社。明中叶同安路王道显迁金门何厝,分珩尚义村。
朱姓:明初有朱熹后裔朱安国,避元末亦思法杭之乱,由泉州西街五塔巷迁居同安新圩,开基都山社(今废),经营棉织作坊,富甲一方。后遭匪劫,其长子避迁。
徐姓:明初有鸟涂长房三世徐太常移居金门东坑上堡开基,后裔衍传下堡,已成大族。
欧姓:明末有同安翔风里欧厝社欧姓,因避瘟疫,举族迁居金门十九都古贤保,新居地仍名欧厝,而同安欧厝祖籍地即为其婿王姓所居。
薛姓:元至正五年(年)薛贞固由嘉禾薛岭迁金门珠山,为金门薛姓始祖,子孙分布泗湖、安岐、后埯。
戴姓:明洪武间戴一材由同安小西门迁金门小西门,为金门戴姓始祖。
苏姓: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苏寅宾(字初仲,号日门,官至海南兵备道)由同安蔡店移居金门开基,仍名蔡店,后裔为其建宗祠。明末同安儒士苏碧云,好天文地理,习道学,不求仕进,避乱移居金门,精研金厦水道,常为船只导航救险,死后被金厦渔民船户尊为海神,建庙立祀曰“苏王宫”。清同治间(-年)曾被迎请上官船同妈祖神像一起护旨出使,册封琉球国王,事载清廷出使琉球国正使趟赵新所撰《续琉球国志略》一书。今小嶝有“英灵殿”专祀苏王,金门台湾苏王庙更是多不胜举,苏王之祀可说是两岸同胞血缘,神缘共同的有力史证。
洪姓:清中叶洪份由同安钟宅迁烈屿湖井头。咸同间岗头洪姓迁金门后埔。
纪姓:明中叶后麝纪姓迁金门湖下村。
孙姓:清初由嘉禾屿迁金门後埔。康熙间孙清赞由嘉禾柳塘迁金门东坑。
杨姓:清初杨德宏由同安塔头迁烈屿前埔。
叶姓:清中叶叶福京由同安迁金门沙尾开基。清代莲花叶姓多支迁金门后浦等社。
颜姓:清嘉庆间后塘颜棨、颜研兄弟迁居金门后埔,子孙分布贤厝、后甫、旧金城。道光二十(年)后塘颜子照携家返金门后埔创办“存德药铺”。
童姓:明末同安城内童厝十一世童严朴(讳雀,字司*)避兵乱迁居金门,斗迁葬其父于金门庵前山猫见雀。清嘉庆间童日兴由城后德星楼迁居金门后埔南门。
余姓:祖先为南靖客家,明洪熙元年(年)余子玉由南靖沥水迁居同安南山开基(今莲花蔗内村)。至六世余怀珍问卜改从妻姓陈姓。万历间二房五世余端好举家迁翔风里养鸭,开基新店溪宅社。清初有后裔溪尾迁金门昔果山、上库社、烈屿。
李姓:明初翔风东园李厝埔李良亨支派后裔迁金门前水头社。永乐间同安浦园有李姓族人迁古宁头社。
杜姓:明中叶同安马銮杜姓迁金门后埔东门。清初又有马銮杜姓迁烈屿东坑。
周姓:明万历间周万衷由同安城迁金门安岐。清康熙四十七年(年)李锦娘携子周天柱由束林迁金门后埔。
林姓:康熙三十七年新店茂林元国元派有族人迁金门后浦。乾隆间有翔风林姓迁金门烈屿双口村,建有村庙祀同安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为祖佛。
金门后埔之许,郭、汪、章、曾、郑、魏等姓均为清代同安移民迁入繁衍。
以上各姓族谱史料,均雄辩地证实海峡两岸同胞自古来,骨肉一家亲,血浓于水。两岸团圆,祖国统一,是每个炎*子孙的共同愿望。
本文参考数据:
*协同安区文史委编《同安姓氏专辑》
阳翟、松田、澳溪《浯阳陈氏族谱》
南山《漳南陈余家谱》.
莲花云埔田洋村《浯江陈氏家谱》
台湾杨天厚、林丽宽着《金门寺庙巡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