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困难与挑战,我市始终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实干,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石地区排名由二季度的全部垫底转向三季度的全面脱底,并实现强力反弹,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累积,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经济指标进位明显
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第一季度经济指标下滑。为了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服务企业“双千”行,吹响了复工复产“集结号”,使工业经济进一步回暖。
用“平面镜”来看当前大冶市经济指标排名。
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12%,在*石排名由上半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3位。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个月在*石排名第2、外贸出口排名进位至第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排名均进位至第3。
仅仅3个月的时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石排名逐月上升,实现全面脱底,增速在全省一类县市不断进位,大部分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通过三季度的弯道超车,我们将更有信心确保大冶市经济发展保持加速复苏的良好势头。”市统计局负责人说道。
经济基本盘正在巩固
用“放大镜”来看当前大冶市经济发展态势。
经济回升支撑有力。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已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3.2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
“四上企业”铆足全力。9月份,我市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长面提升至72.3%,其中55.3%的企业当月产值实现两位数高数增长,比如湖北实美科技、新鑫钢铁当月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和34.7%,远超上年同期水平。同时3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产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提高至70.9%,16个服务业行业大类中有12个行业营业收入已恢复至去年80%以上水平,有2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利润总额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比如徐风驾校、智兴物流分别增长52.3%和28.4%。
*策落地民生发力。截至9月底,我市“春风贷”已为家企业发放贷款2.48亿元;累计减征职工医保费万元,享受减征*策的参保单位家,人数人;市供电公司优惠电费.3万元、受惠用户户。就业形势平稳。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民生保障力度大。我市民生支出44.3亿元,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占财*支出的比重为75%,较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成绩来之不易。数据充分说明大冶经济发展基础依然稳固、动力依然强劲、韧劲依然充足。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用“望远镜”来看大冶市未来发展趋势。
提升活力,新兴动能逆势上扬。前三季度,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至50.9%。另外,以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3.1%,较上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1.4个百分点。六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8.6%,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平台”建设,成功举办了首届“铜都汇”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成功探索“一企一校一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平台2家、省级平台41家、*石市级平台46家、大冶本级平台72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二五”末的21家增加到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6.2%,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
稳住动力,重大项目陆续开工。1-9月,大冶市新开工项目37个,较上半年增加26个,万达广场、德烯科技、广东睿康骨科等项目纷纷在冶落地,共计46个签约项目。
发展潜力,先行指标运行向好。据供电部门数据,我市9月大工业用电量增长20.9%,高于上月16.9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首次两位数增长,企业生产势头强劲。物价逐渐恢复平稳。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由3月峰值6.1%逐月回落至9月的0.5%。9月末,我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1亿元,增长13.8%,较上月提高3.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2.02亿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沙始到金。尽管第三季度大冶经济运行持续复苏向好,但经济环境依旧严峻复杂。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统筹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坚决打好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冲刺战,交出更加亮眼的大冶答卷。(来源:云上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