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德华叔
——缅怀“当代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先生
年10月28日15时23分。
武夷山茶人们熟悉的“德华叔”离开了他老人家行走了五十七年的*牵梦萦的武夷山水。
离开了他老人家心心念念的大红袍。
离开了他老人家亲手创办的北斗岩茶研究所。
离开了他老人家亲手创办的爱德华实验茶场。
山水呜咽,日月同悲。
年10月31日清晨5时至7时30分陈德华先生追悼会开始,来自武夷山茶界和全国各地的茶人余人聚集武夷山市殡仪馆,为大家崇敬而热爱的“德华叔”送行;8时40分,与德华叔遗体告别时,大家满怀悲痛,泣不成声;9时50分,长达3公里的车队把德华叔一路送到武夷山市洋庄公墓。送别的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久久不愿离去。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身体一向健朗的“德华叔”真的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壹
年8月,德华叔从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毕业,主动要求并被分配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与武夷茶业的不解之缘。
近六十年来,德华叔以六十年代茶叶专业大专学历的科班出身而扎根武夷茶乡,在中国茶界实属凤毛麟角。
从加入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的那天起,德华叔三进三出茶科所,其间无数曲折无数艰辛,他尽自己的全力,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武夷山的茶业,也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己的人生。
六十年来,德华叔为武夷茶业的发展默默地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和智慧。在不求闻达的默默的劳动中,不分寒暑不计日月的时光里,德华叔影响着武夷山茶业的发展历史,引领着武夷岩茶的发展道路,带出了一批批茶业生力*,为武夷山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
历史一定会记住他为大红袍未曾虚度的六十个春秋,记住他为武夷碧水丹山茶香岩韵的无私奉献。
我与德华叔相交十余年,几乎形影不离。在我编著的《陈德华与大红袍》(年1月初版,年8月2版)一书中,我整理的“陈德华茶业工作年谱”如下:
———————————————————————————————————————
年10月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鹤上乡湖山村。
年从长乐中学美术老师陈礼调画展上第一次见到大红袍。
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年,转为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科。
年大专毕业,分配到崇安县茶叶科学研究所。
年陪同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人员到武夷山九龙窠剪取大红袍母树枝条。
年抽调到邵武城关公社大阜生产队从事“社教”工作,第一次离开茶科所。
年协同南平茶叶公司,在天心生产队试验岩茶机械化生产(用柴油发动机带动锅式杀青机炒茶、揉茶机揉捻),取得成功。
年在武夷山慧苑生产队茶厂推广电灯照明制茶,成为武夷茶区推广使用电灯照明制茶的第一人。
年在桐木大队三港茶厂进行小种红茶制作工艺的改良。
年被指名要求回茶科所工作,任负责人。“二进茶科所”。
年策划将肉桂当做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发展。
-年大规模调查、整理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
年整理、复原元代皇家御茶园。
年任职茶科所期间,选送岩茶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多次获得全国名茶称号。
年任崇安县茶叶公司副经理兼茶科所所长。
年10月,离开茶科所,任职武夷山市星村镇副镇长。
年11月,参加福建省茶科所50周年所庆,引种年离开武夷山的母树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
年拼制成功武夷山市首款商品大红袍,投入市场,引起轰动。
年在武夷山茶界首次采用微电脑程序控制做青,获得成功。
年初,辞去星村镇副镇长职务,受聘于武夷山市示范茶厂科技顾问。期间,和茶界同仁自行设计电脑萎凋机,大大提高了萎凋效率;率先使用茶叶小包装,投入市场后,十分抢手。
年第三次回到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年海峡两岸名茶评比,武夷山茶科所是武夷山获奖最多最早的单位。
年率先购买并使用采茶机和修剪机,引导茶农、企业主打破顾虑,缓解采茶期的人力危机。
年挖掘并还原建茶的龙团凤饼历史题材,创制武夷山第一块“大红袍”茶饼。
年创办武夷山首家民营茶科所——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
年“武夷岩茶快速做青技术及设备研究”获得武夷山市*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年任职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为该公司立下汗马功劳。
年创办武夷山市爱德华实验茶场。
年被授予武夷山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称号。
年获得武夷山市“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府命名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年推出《武夷茶韵》顶级大红袍,轰动京城。
年11月,与郑友裕合著《世界遗产:武夷山》,由海峡书局出版。负责撰写《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论武夷岩茶》部分约50千字。
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年4月,合作研发“茶叶快速萎凋机”。
年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千字的茶学专著《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初版册。
年《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第2次印刷。
从以上“年谱”可知:
德华叔从事茶业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其对武夷山茶业的主要贡献是:茶科所育苗、研制制茶机械、改良制茶工艺。正如德华叔的老朋友、福州市侨联法顾委主任唐浩茫的挽联上联所述“识君正青年天游育苗武夷拉电”。
德华叔从事茶业工作的第二个十年(-),其对武夷山茶业的主要贡献是:培育武夷肉桂品种;调查、整理武夷岩茶种质资源,建立武夷岩茶品种园(御茶园)。
德华叔从事茶业工作的第三个十年(-),其对武夷山茶业的主要贡献是:从事母树大红袍茶树品种的中后期无性繁殖试验及推广(纯种大红袍),领衔拼配商品大红袍茶叶;让九龙窠上的大红袍走下神龛,走进寻常百姓的茶杯。
德华叔从事茶业工作的第四个十年(-),其对武夷山茶业的主要贡献是:为武夷山市示范茶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成长为武夷山市的知名茶业企业,立项了汗马功劳;创办武夷山市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创办武夷山市爱德华实验茶场;恢复宋代龙团凤饼技术,制出第一块大红袍茶饼;率先购买并示范使用武夷岩茶采茶机和修剪机,开创武夷岩茶机械采茶的新时代。
德华叔从事茶业工作的第五个十年(-),其对武夷山茶业的主要贡献是:分别于//年被武夷山市*府、福建省*府、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成为武夷岩茶的代表人物和标志性茶人;反复试制恢复民国时期(纯种)大红袍的色香味;出版“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首本个人茶学专著《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发表武夷岩茶及大红袍研究的学术论文近20篇;赴云南、四川、重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内蒙、江西、山东等全国各省市及韩国、肯尼亚等国家推广、交流、传播武夷茶及茶文化。
德华叔从事茶业工作的第六个十年(-),着力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培养武夷岩茶新一代传承人李杰、彭厚华等;发表思考武夷岩茶发展方向的学术论文多篇。
贰
在武夷山和中国乌龙茶界,首次称呼陈德华为“大红袍之父”的是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的林治先生。
年12月,林治编著的《武夷茶话》一书中有一篇题为《商品大红袍之父陈德华》的文章。林治先生是由德华叔的老朋友,他以德华叔年领衔拼配商品大红袍之功而冠之以“商品大红袍之父”并在自己的著作及文章中沿用至今。
年2月10日,《福建工商时报》发表了署名吴文倩的文章《陈德华:大红袍之父》,以“最早拼配武夷山原产大红袍”“给予大红袍第二次生命”“探索大红袍产业发展之路”“心系大红袍传承技艺”等四个小标题,历数了德华叔在拼配大红袍、纯种大红袍、大红袍产业、大红袍技艺等方面的贡献及其对武夷山茶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大红袍之父”的名号从此不胫而走,传遍整个武夷茶界及中国乌龙茶界。
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年7月17日,武夷岩茶品牌“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开业,当天有媒体报道称品牌创始人“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老先生也亲临现场。有茶商表示,“大红袍已经流传了三四百年,而陈德华先生只有60多岁,何来“大红袍之父”的说法?”
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出,质疑者貌似公正的说辞后面隐藏着浓厚的商业竞争动机。
其实,大红袍的出现并闻名于世约起于清代乾隆晚年的年。武夷山九龙窠上的母树大红袍距今约有年历史。陈德华先生年7月赴厦门参加“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开业时时年72岁,而非60多岁。
媒体在报道时,或许出于简单便捷的考虑,称呼德华叔为“大红袍之父”,绝非德华叔意愿也是德华叔不能左右的事情。
年11月初,在接受福建茶媒体《茶道》杂志记者张小新、林晓青的专访时,做人一向低调谦逊的德华叔说:“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大红袍之父’,只是够幸运,在武夷山工作的这几十年刚好与大红袍有了那几次特殊的缘份。”对于“大红袍之父”的称谓,陈德华内心并不以为然。“大红袍是大自然赐予武夷山的瑰宝,我最多也只是在历史上的某些节点起到了推广的作用。大红袍的父母是武夷山这方灵秀的山水。”
笔者认为,以德华叔培育纯种大红袍茶树和拼配商品大红袍而使武夷大红袍红满天下,对武夷岩茶尤其大红袍及其产业的前无古人的贡献,称之“大红袍之父”也不为过。当然,如果称之为“当代大红袍之父”,应该更为妥帖。
叁
德华叔对大红袍的贡献,还体现在他自年以来发表的30篇茶学及茶文化研究论文,体现在年出版的24万字的茶学专著《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一书。这些饱含着心血、记录着大红袍的点点滴滴的文章,呈现了德华叔心系大红袍心系武夷岩茶产业的实践与思考,呈现出一个常年行走在武夷岩茶生产第一线的年逾半百的老茶人的赤子之心。
年,德华叔在《福建茶叶》发表《加速恢复和发展武夷岩茶》,以春江水暖的先知先觉率先吹响了武夷岩茶产业发展的第一声号角。
年在《茶叶机械杂志》发表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岩茶生产》,表述了德华叔“科技是兴茶的第一生产力”的茶学思想,引领了武夷岩茶的发展方向。
年在《农业考古》发表的《论中国茶王——武夷山大红袍》,将世界名茶大红袍全方位地介绍给全球茶人,助推了“武夷大红袍”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年在《茶叶科学技术》发表的《武夷肉桂茶优良品质成因及生产技术探讨》,综合阐述了武夷肉桂茶树良种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及其优良品质与生态环境、农业技术、采制工艺的关系;就肉桂的传统制茶技术进行探讨,并对肉桂茶树良种推广提出相应建议。肉桂是武夷山这些年快速发展并蔚然成荫的一个新品种,这篇论文的发表为广大的茶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产指导,为摸索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大大助推了今天武夷肉桂的火爆与走红。
年在《福建茶叶》发表的《珍稀品种大红袍选育与推广研究》,是年至21世纪初“珍稀品种大红袍选育与推广研究”课题的历史进程的总结,让茶界了解了纯种大红袍的成长经历。
德华叔不仅是一个称职的茶人,也是一个称职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个称职的茶文化与茶产业专家。
肆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只在于他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以他的影响力带领着一群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德华叔在武夷山孺子牛般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对茶界同事的影响,对后生的提携帮助都是可圈可点的。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茶科所和武夷茶界及全国各地的茶友,不断有新人跟着德华叔学做茶,而德华叔也总是倾囊相授,毫不吝啬地帮助这些追求进步的人们,默默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着他们,以自己做人的信念影响着他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跟着德华叔学茶的这些人,或自己创办企业,或到机关任职,无论做什么,都有了一定的成就。他们始终念念不忘德华叔的教导之恩,不忘德华叔那和蔼的面容真诚的态度,不忘德华叔的耐心指导热心帮助,德华叔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他们是:武夷山市实验茶场应菇仔、武夷山市夷发茶叶公司叶以发、武夷山市八曲茶厂余良宝、武夷山市茶科所陈思齐、武夷山市永乐天阁茶业公司刘锋、武夷山市香江茶业公司陈荣茂刘安兴张秋生三兄弟、武夷山市祥岩茶厂王国祥、武夷山市顺青茶厂詹顺青、武夷山市天林实验茶厂吴国清、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陈拯、武夷山市爱德华实验茶场陈起、武夷山市南山茶业公司吴水发、武夷山市溪前岩茶公司林士友、武夷山市星光茶业公司李杰、武夷山市菲琦茶业公司彭厚华、韩国茶人金先生……
德华叔就是当代武夷茶界的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德华叔的人品与技艺,将泽被这些武夷茶界的传承者们继承并发扬光大武夷岩茶的传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武夷山的茶产业。
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崇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现代社会,尤其强调以安静、宁静之心对待工作和生活。
德华叔就是这样一个茶人。一生以茶为伴,始终散发着茶的清香,茶的温馨,茶的岩韵……
天上北斗星,人间大红袍。
永远的德华叔。
永远的大红袍。
年11月4日于武汉商学院
文章转自武汉商学院周圣弘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