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传一篇文章《中国的实体经济是被谁打垮的》,文章列举了税费负担过重,人力成本上升,融资难,房地产挤压,制造业地位低下。作者不乏煽情的血泪控诉,引发网友唏嘘不已。
文章列举了20年前工资元,一个打火机1元,现在月薪0元,打火机仍然是1元,你说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哭到惨绝人寰的地步了?好象制造业的衰落,成本增加了,产品价格不涨,是物价部门的过,是消费者不买帐的错。这对读者是一个极大的误导。产品缺少科技含量,不转型,不创新,消费者当然不买帐。
但是,从专业和学术角度看,有些问题确实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税费过重,垄断国企增加企业成本
近日,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降低税负不应缺席稳增长和调结构》称,年中国宏观税负高达37%,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在30%—35%之间)。中国宏观税费之高,是中国企业难承之重,之痛。一场听证会,垄断企业水、电、油、气涨你没商量,中小微企业附加成本增加,生存压力山大。
图片转自8月5日的《发展导报》
二、融资难
在中国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信贷资源80%流向GDP贡献不到40%的国企,而贡献GDP超过60%的非公企业从主流的国家信贷机构获得的信贷资源不到20%。中国80%的中小微企业基本靠民间借贷活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而一些资金富余的国企及私营银行把从国有银行低息借贷过来的资金,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微企业,再扒小老板一层皮,中小微企业生存举步维艰。
三、房产经济摧毁实体经济
年中国的GDP是67万亿,其中卖地收入3.4万亿,占房价构成的30%,其下游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一笔帐算下来占GDP45%以上,老百姓口袋的钱购房后,除医疗、教育、养老保险开支外,剩下的生活必须品消费资金微乎其微,用勒紧裤腰过日子形容毫不为过。没有消费,各行各业的产品卖不出去。
四、中国实体经济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金融业的利润来自于实体,服务业主要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国民消费资金亦来自于生产成本的工资,这是一个行业间相互循环的过程。一旦多数资金套牢在不能创造价值和利润的房产上,资金链脱节是必然现象。
如何向实体经济输血?笔者认为需要从金融体制和金融机构的结构入手,培育大量专门为企业服务的融资机构,推动金融向民间资本开放,建立真正能为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正常融资功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过去中国制造业能够异*突起,关键在于廉价劳动力成本与全球最低端加工制造的链接。如今挤身世界经济体全球第二的中国,劳动力等各种成本大幅上升,产业漂移至经济欠发达国家是必然趋势,中国世界工厂风光不再,过去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模式已失去竞争力是不争的事实。
总体经济规划需要再平衡。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富裕不是制造业的实体经济。有人认为,美国靠玩世界货币美元生财,而事实上美国制造业的规模远高于中国。富士康在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按照GDP算中国的,按GNP算,那是美国的。中国人算虚的,美国人拿实的。
产业跟风绑架中国经济决策。4万亿搞活内需,激发实体经济无序发展,各种低产能,高消耗企业重复发展拖垮中国经济教训惨痛深刻。前些年,全民寻矿、挖矿、选矿助推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矿产业畸形发展,造就大批暴发户。如今资源枯竭,这一代人把下几代人的饭吃完后,房地产业又成为*金产业。全民建房、炒房、抢房又房地产泡沫吹气助力,使地产和金融业座上了中国经济老大的宝座。这种严重偏离千百年来世界经济规律的危险游戏在中国越玩越大,已名副其实绑架中国经济,成为一块烫手山芋。
如今房子卖不出,房产泡沫一吹即破,去库存,侧供给又成了中国经济救火的消防栓。房产游戏玩不转了,互联网游戏粉墨登场,一场互联网捞金、掘金的游戏在去年浙江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的东风吹佛下,全民创业的各种创客众创空间应运而生,鱼龙混杂的各种正牌、水货公司、互联网平台争分网络经济一杯羹,其乱象可想而知。纵观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说穿一点,互联网众创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
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已经来临,实体经济生死存亡面临严峻考验。未来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在正视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注:作者系大冶金桂宾馆老板*太平,其长期钻研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此文系作者一家之言,不代表本公众平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