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加快城镇功能更新,提升资源配置能力,黄石
TUhjnbcbe - 2021/3/27 9:53:00

编者按: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南部,外环线与*浦江的交汇处,是*浦江沿岸从城市核心功能向郊野生态区域过渡的重要节点。规划兼顾生态效应和城市更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新时代海派城镇特色风貌,探索超大城市近郊滨江地区开发建设的新范式。该地区整体规划于年底正式启动,立足于规划蓝图动态实施,以控规和附加图则为平台,全过程、多环节与实施单位沟通、协调,保障规划控制内容层层落地。地区法定控规于年底全部完成并获得批复,按照规划要求,地区本着“生态、安置、市*先行”的原则,已全面展开建设工作。

滨江地区生态修复

与开发建设的新范式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位于*浦江东岸终点,中心城南缘,总用地面积4.4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北迄华夏西路中环线,南到外环快速路,东至济阳路,西临*浦江岸线。

从生态格局上看,*浦江、大治河、金汇港沿线形成全市通江达海的生态廊道,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位于*浦江向中心城延伸的生态门户,也是杭州湾通向中心城的重要风廊。此外,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作为*浦江生态廊道的重要一环,是鸟类和野生动物沿江迁徙停留的栖息地,更是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楔形绿地建设的重要部分。

图1生态区位示意

图2区位图

*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承载着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使命,陆家嘴、世博、前滩等地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了滨江地区高效集约、复合利用的多种模式,留下了不同时期城市建设风貌的印记。三林滨江南片作为浦江沿岸从城市核心功能向郊野生态区域过渡的重要节点,积极探索超大城市近郊滨江地区开发建设的新范式,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新时代海派风貌的实践区。

更新前的三林滨江南片地区,是一个用地功能交错混合、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大的城中村。年底,地区相关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历经专题研究、结构规划、城市设计、控规编制、导则指引等多个环节。最终,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于年全部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有序展开。

规划以“生态功能集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海派文化展示区”为建设目标。发展规模上,明确生态用地不少于65%;空间结构上,中部为完整连续、指状渗透的生态绿地;涵林路以东地区以地铁站点为核心构建公共空间网络,依托河道绿网划分为南中北三片居住组团,各组团内以邻里中心为核心形成生活圈;耀龙路以西是以探索新海派风貌为特色的三林湾区和小镇,滨江地区为保留的办博期间建成的民居文化区。

图3功能分区图

图4空间结构图

“更生态、更韧性、更海派”

的生态示范社区

01

生态为基,修复绿色本底

(1)坚守生态底线,锚固绿色架构

规划运用GIS技术,叠加各影响因子,对生态敏感性和城市适建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形成生态适建性分析。其中,明确生态用地不小于65%,保留三林北港、三林塘港、小*浦、浦江河等现状水系及绿色斑块,构建生态骨架。

规划留足米生物迁徙廊道及城市风廊,并与沿江生态间隔带相衔接。从动植物栖息地的规模需求出发,最大程度保障生态斑块规模,限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生态斑块规模不小于20公顷,保证完整、连续。城镇功能板块规模不大于40公顷,与生态结构有机嵌入。

图5生态与建设空间结构图

(2)限定人为扰动,保育生态核心

规划形成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城镇建设区三个层次的空间管控。其中,围绕城镇组团划定生态缓冲区,避免人类活动干扰生态保育区;在生态保育区布局内、中、外三级慢行环路体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有限路径内,降低生态扰动,地区三级慢行网络与*浦江滨江慢行系统贯通,实现与市级绿道系统的充分衔接。

图6地区生态层次与慢行网络

02

韧性为骨,保障城镇安全

(1)蓝绿空间复合利用,构筑海绵社区生活圈

依托社区公共空间体系,整合海绵设施,使蓝绿空间兼具公共活动和雨水管理功能。以雨水公园为核心,设置社区公共服务和教育设施;结合绿地设置旱溪,并以此为脉络组织社区慢行活动系统。

图7海绵系统和公共空间体系结合设置

(2)充分利用潮汐动能,促进水系循环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河网密集,但南北向水系连通较少。规划引入南北向的三林湾水系,连通三林北港和三林塘港,并对河道线形、驳岸进行自然化处理,增加沿岸湿地系统空间。同时利用*浦江潮汐动能,加强地区水动力,实现良性的水文循环,有效应对雨洪灾害。

图8地区水系双循环系统

03

海派为*,展现时代风貌

(1)疏密有致,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高度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不以建设一片现代化摩登的高楼大厦群为目的,而是希冀呈现一座有故事、有历史、有上海特质的海派城镇,规划有序控制开发强度、密度和高度,滨江区域形成疏密有致的特色空间。其中,滨江第一界面留给生态空间,打造疏朗开敞的绿色岸线;西部三林湾小镇,以高密度、中低高度的街区形态,探索新时代海派城镇特色风貌;东部社区则依托地铁站点开发,形成高强度、多层次高度的宜居社区。

(2)择水而居,精心塑造湾区滨水空间

由于*浦江防汛高度的要求,浦江沿岸地区的设计地平标高较高,面临着“见水不亲水”的空间困境,本次规划结合三林湾营造亲水公共空间,通过对于滨水空间的设计管控,塑造新时代择水而居的生活图景。

对于三林湾区整体空间尺度而言,通过建筑基准高度和建筑塔楼高度,勾勒起伏有序的天际线,形成景框效果;在湾区凸岸则布置特色建筑,提高空间的辨识度。

通过高贴线率,保障滨水界面的连续性,控制建筑界面连续度在25-50米之间,统一又富于变化。此外,底层建筑立面鼓励采取高通透率或骑楼、悬挑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空间活力。

图9整体空间尺度

图10滨水界面尺度控制

(3)兼收并蓄,深入刻画海派建筑风貌

三林湾属于大尺度滨水公共空间,在建筑风貌管控理念上借鉴外滩两岸建筑风貌的呈现,强调大尺度滨水建筑要体现海派建筑的对比融合。同时,结合大量建筑层面的专题研究,提炼不同时期的海派建筑特点,在湾区形成“一湾三岸”的风貌分区,体现传承与创新。

针对细节,规划基于大量海派建筑层面的研究成果,聚焦建筑重点处理界面,提炼形成了控规层面需重点管控的立面分段、转角形式、底部空间、屋顶样式四个方面要素,营造统一协调、富于变化的海派建筑风貌。同时,可较好地与后续建筑方案的风貌管控有效衔接。

图11建筑重点处理位置控制要素和内容

“动态蓝图”的探索和尝试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规划历时6年多,在长周期、复杂多变的推进过程中,三林滨江南片地区的规划编制摆脱了传统技术蓝图式的工作思路,依托区域平台开发机制,积极探索过程型、服务型规划设计管控方式,形成了全过程、全流程的管控目标、策略、内容与成果。

规划团队与开发平台公司紧密合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规划服务。在设计、招商、建设、管理多个环节,同一级与二级开发主体、各层级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沟通协调。最终以控规及附加图则为平台,形成规划、建设、实施全流程设计管控内容。以城市设计明晰空间关系,以设计导则提升空间品质,以建设指南进一步保障实施落地,确保规划控制内容的层层落实。

图12全流程设计管控

生态人居、蓄势待发

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三林滨江生态示范社区本着“生态、安置、市*先行”的原则,全面开展建设工作,相应的动迁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央生态绿地、动迁安置房、相关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初具形象。未来该区域即将变成上海又一片大型开放式生态休闲公共绿地,成为徐浦大桥下的沿江“绿肺”。目前,绿地内规划面积约6公顷的绿化一标段已建设完成,将首先作为“市民林”向公众开放。

三林画卷徐徐铺展,生态建设蓄势待发。上海三林滨江南片地区,将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宜居生活的生态化范式。

图13地区建设实景()

供稿:规划四所关烨瞿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快城镇功能更新,提升资源配置能力,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