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涿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然而你知道自己村子名字的有来吗?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涿州市百尺竿镇各个村庄名字的由来....
据查,该村建于宋朝之前,原名殷记庄。宋朝时因一次大水,村庄被冲毁,只剩下约百尺的地方,后人在此居住,改名为百尺高竿,后简化为百尺竿。
西地村系由冯村孙、杨等几户移居至此,繁衍成村,因位置位于冯村西部,故名西地。
据传说,清末冯村李姓兄弟分居于此,渐成小庄,因位于冯村以东,故名东地。
据查,该村系宋朝所建的分水村,明朝末年,太尉冯铨在此开庄,改名冯村。
夹河村建于唐朝初年,因胡良河从村中流过而得名,据传说,唐代诗人贾岛便是出生于此地。
丁蒋庄建村于清朝初年,原名丁庄,为区别于城南同名的丁庄,故取村内大户丁、蒋之姓改名为丁蒋庄。
清朝同治年间,杨姓在此种瓜,并开设小商店,渐成村落,取名杨家铺。
清朝乾隆年间,大泉村中兄弟分局,同外来几户人家迁居至此,渐成村落,因位于大泉庄以西,故改名小西庄。
据查,该村建于清朝初年,因村边的大泉而得名大泉庄。
据史料记载,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窦姓在此占田立庄,遂名窦家庄,后为区别于城东的豆庄,故改名西窦家庄。而后不知何时传为西豆家庄。
据传说,明末太尉冯铨的祖墓在此,守墓人在此开辟花园,因此得名花园村。
据查,宋初著名哲学家邵雍出生于此,取名邵村。因居住分散,渐成两村。大邵村因居民较多故名大邵村;小邵村因居民较少故名小邵村。
据传说,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移民在此居住,以姓氏取名赵家庄,简称赵庄。
石桥村建于宋代,原名清水庄。清朝时期,曹庄在此修一石桥,遂改名为石桥。
据查,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年),山西省洪洞县老鸦窝曹姓迁此落户,繁衍成村,以其姓取名曹家庄。
据传说,清朝之前,有四家四姓外来户迁此定居,因居住分散,有四眼水井,又因靠近拒马河,故以水和四家四姓之意,取名泗各庄。
据传说,两河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因处在拒马河两条河汊中间,故名两河。
据查,该村建于宋朝,原名行驾庄,因秧坊村有天仙圣母会,秧坊娘娘驾每年都要去涿州北关朝顶进香,路过此地休息,故名行驾庄。后因村民邢姓较多,遂改名为邢各庄。
大邢各庄因村落较大,名大邢各庄。而小邢各庄因村落较小,故名小邢各庄。
南堡,建村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演武庄迁来几户人家定居此地,因位于百尺竿村南,故名南堡。解放后划归邢各庄管辖。
据查,明朝年间,有孙、康两姓各一户移居此地,后渐成庄,以其姓取名孙康庄。
该村建于宋朝,清乾隆*帝南巡回京路过此地,取名回龙口。村内原有石碑一座,碑文铭刻村名为回龙口,后不知何时传讹成胡同口。
葱园建于明朝,原名部里庄。因清朝乾隆*帝南巡路过此村,见村民以种葱者甚多,遂命名为葱园。
该村原为清朝杨姓家族墓地,由守墓人定居为小村,以姓取名为杨家坟。
据传说,该村建于明朝,清朝嘉庆年间,于此设考武场,应考举子常年在此习练武艺,得名演武庄。
据查,该村建于宋朝,因秧坊村有天仙圣母会,秧坊娘娘驾每年都要去涿州北关朝顶进香,在此村住宿,故名大住驾村。而随从杂役则在村西住宿,故名小住驾村。
据查,明朝年间,一户兰姓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以姓氏取名兰家营。
该村系由兰家营少数人迁此定居,人数较少,故名小兰家营。
据查,清朝年间,此处是种稻谷秧苗之地,后有人定居于苗地之西,故名西秧坊;有人定居于苗地之东,故名东秧坊。
据查,明朝时期,山西省洪洞县人迁此立庄,因此处树木森茂,故取名茂林庄。
据查,明朝时期,有毛、张二姓来此定居,因毛姓人较多,故名毛家屯。
据传说,唐代诗人贾岛,曾在此处吟诗,人慕其名,多聚此听其吟咏。因贾岛字浪仙,故取名观仙营。
据传说,清朝初年,有张姓人家在此定居,取名为张家庄。
据查,明朝年间,有山西省洪洞县人迁此定居,因村边原有一高大土坡,迁民又多为鲁姓,故村处坡南者,取名南鲁坡;村处坡北者,取名北鲁坡。
据查,该村建于明朝,原名柳新庄。民国六年被洪水冲毁,后为防水于村南筑一大坝,名为普利坝,重建村庄时,遂改名普利庄。
信息转自:大涿州家长汇
涿州百科诚聘
全职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