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人,教育工作者,作品散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农村新报》、《河北工人报》、《海外文摘》、《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不说再见》。
漫步大冶湖
张学华
大冶人,对大冶湖都有份特别的情感。
一日偶翻《大清会典》,有所感触,信步来到大冶湖边。张目一望,湖光叠翠,白鹭翻飞,不远处的乌篷船上,船夫正扭腰撒网。雨后的幕埠山脉,山脚的小草都绿意盈盈。好一派诗情画意,好一款梦里水乡。如能化身白鹭,定得高高飞起,赏尽一湖春色。
大冶湖古称源湖、金湖、韦源湖。据清光绪《大冶县志》所载:“源湖自茗山下发源,由西曲折而东出韦源口,约一百二十里”。
大冶湖原来如此广阔,大冶湖竟源自茗山。突然忆起茗山那充满母性的双峰,还有那百年传承的耕读文化,茗山乃至大冶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说,大冶湖有口淘金井,井水取之不绝。每年除夕,井底可见皎月,故名“金湖湛月”,大冶老八景之一。传说中的淘金井早已淹没在湖水中,古时的“金湖湛月”已了无踪痕,大冶墈头的金井路也许是至今留存的唯一记忆。
有人说,大冶湖古时别具特色。春夏为湖,则弥漫浩渺远接天碧;秋冬为港,则转旋曲折而莫见所从出。这句话往往让人想起现代著名学者熊召*,他形容扬州瘦西湖的句子也算是一绝了。“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大冶湖亦湖亦港,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关于大冶湖的故事和传说很多,但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寡妇堤。
从大冶城南墈头尖到海螺山,有一条弯弯曲曲约两公里长大堤,人称“寡妇堤”。该堤原址是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每到汛期,路隐其中,过往行人靠木船过渡,溺水身亡常有发生。乾隆年间,兴国州永章里(今大冶市大箕铺镇属)寡妇柯曹氏相依为命的秀才孙子落水身亡。
奶孙成寡皆因湖水为害,老人拿出全部家产,又到处化缘募捐,乡民献工献料,修路堤、建石桥,以便排水行舟。两岸百姓为纪念这两位寡妇功绩,遂把这道堤命名为“寡妇堤”。
如今的寡妇堤,成了宽阔的公路,路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行人和车辆络绎不绝。两位寡妇如果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中国的河堤、湖堤千千万,万万千,为何只有大冶湖的这条堤叫寡妇堤,而且还以电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登上央视舞台,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昔日的寡妇都有不屈于命运的济世精神,大冶的人民更是敢叫日月换新天。年寒冬,为减轻洪涝灾害,大冶举全县之力,调集六万之众,历时三年,兴建了以大冶湖泵站和大冶湖大闸为标志的大冶湖水利枢纽工程,同时掀起了向大冶湖进*“围湖造田”的热潮。大冶湖周边先后围起熊家洲、兴隆嘴、磊山等民垸,围垦面积数万亩,彻底改变了大冶缺粮的问题。
漫步大冶湖边,可以感受母亲湖的脉搏和心跳。夜幕降临了,暮色一层一层的罩着湖面。远方的青龙塔上,灯光贴着湖面飘渺而来,亦虚亦实。那一刻,人的思绪是可以翻涌的。大冶湖畔,铜录山上,我们的先人正在炉前赤膊冶炼,成就了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民族英雄岳飞,过*河,越长江,泛大冶湖,铸就名闻天下的“大冶之剑”;辛亥革命先驱曹亚伯,出大箕山,渡大冶湖,过长江口,南下从事革命活动;红*指挥员程子华、何长工带着革命队伍渡过大冶湖,发动了模范的大冶兵暴……
这些,都是大冶湖的荣光,更是大冶人的自豪!
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大冶湖不是这样,她不会沉浸在多年青铜冶炼史的荣耀里,也不再为寡妇柯曹氏伤心落泪,更不会迷失在百强县市的光环里。那些美丽的故事,已成为采菱少女和撒网老汉久久传唱的歌谣。
昔日,沿大冶湖岸线而围的垦区,如今发展成大冶新城区。大冶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方公里的大冶湖生态新区更是提出了“双叶映湖,蝶舞湖城”的规划理念,定下了全域一体化大棋。
大冶湖正在蜕变,一日千里。
烟波浩渺的大冶湖上,武九铁路大冶湖特大桥、武九客专大冶湖特大桥列车奔驰,*阳一级公路大冶湖特大桥即将通车,三桥卧波的特有景观把大冶湖无限延伸到远方。
凝望大冶湖,虽然一百二十里不再,但全国各地何处不闻大冶乡音。悠悠岁月,可以洗尽铅华,但抹不掉母亲湖的永恒记忆。偶尔,取一瓢饮,却醉倒在路旁!
铜草花香读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