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该听谁的?以哪一个为准?
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热议。
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名从主人。安徽省*府十几年前曾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ān”旧读音。一个地方地名读音,不应轻易更改,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德宽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六(lù)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
事实上,“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的确,翻开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普通话语音变化趋势,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汉语词典是对语言的规范,更应呈现文化的积淀。在浸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许多地名历史积淀深厚,这种特殊性决定其古音的更改尤须慎重。毕竟当地居民依历史文脉故老相传读出来的才是活的地名、活的语言。
从铅山中的“铅(yán)”、蚌埠中的“蚌(bèng)”,到乐亭中的“乐(lào)”、蔚县中的“蔚(yù)”,再到台州中“台(tāi)”、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面对当前地名读音的争议,民*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典编纂机构等有关方面应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和研究,回应关切,让每个地名都承载起历史和现实的内涵,读得明明白白。
一个地方或一段历史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知识是冰冷的,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只有文化之脉长存、生活之树才能常青。
《史记》和《汉书》上均有记载,话说元狩二年,淮南王和衡山王因为谋反,而被汉武帝诛杀,一时间,此地群龙无首,汉武帝为了稳定局势,安定百姓,重新划分了区划归属,把以前衡山国内六(Lù)县、安风、安丰等县放到一起,取它们名字的第一个字为新王国的名字,于是,六安国横空出世。因为刚刚平定叛乱的缘故,所以,此名还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这里的“六地”,并不是指数字上的六个地方,而是指六安国这块土地上的前身——六(Lù)国。
话说,尧舜禹时期,中国古代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人物,甚至和尧舜禹齐名,他,就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皋陶的年代大体上和尧舜禹同期,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人,活了岁,一生辅佐了三代帝王。在舜、禹时期,他担任大理官,负责氏族*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也就是当时的司法长官。帮助尧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由此,皋陶为开创华夏盛世,立下赫赫功勋,甚至被推选为大禹的继承人,没想到皋陶大公无私,积劳成疾,病死在巡视江淮的途中,至今,在六安市境内,还存有皋陶的墓园。
大禹为了感激这位能臣巧匠,于是,就将江淮的一大块土地分封给皋陶的后代,让他的后人去打理这片疆土。《史记·夏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受*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文中提到的这个“六”,就是六安国的前身“六”国。
“六”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从夏禹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最后被楚国所吞并,成为楚国的一个城邑。如果粗略算来,“六”国至少存在了多年,这在历史上的方国中,较为罕见。
你知道六安的来历吗?
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多年前的汉代。
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县人英布为九江王,设都于六(遗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仍都六。公元前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迁都寿春。公元前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又于公元前年将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今金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霍邱属衡山国;今舒城县属庐江国)。公元前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区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得名,历代沿用。
你知道六安为什么又叫“皋城”?
要说“皋城”,必须先说皋陶(yao),皋陶名繇,字庭坚。《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吴之墟。皋陶是尧舜禹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尧舜禹齐名,是上古四圣之一。在舜帝时,他曾辅佐舜*,当上了大理之官,负责氏族*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事务,这个时期他制定了各种刑罚,因而皋陶被誉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传说皋陶的外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这是至诚的象征,能明白决狱,能洞察人情。在任舜的大理时,制定了五刑之法。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yao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
舜死后,禹继位,他又帮助禹治水成功。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禹选定皋陶为他的继承人,授给他处理*务的权力。可惜皋陶病逝在禹之前。皋陶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天的安徽六安境内,在六安东十里头至今有座皋陶墓。同时,禹为了表达对皋陶辅*的感激,就把今六安市一带封给皋陶子孙,故六安有“皋城”之称。
你知道独角兽吗?
独角兽实际上是獬豸(读音xiezhi),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传说皋陶常用獬豸来判案。每当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獬豸很有灵性,能分辨曲直、确认罪犯。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因而,獬豸一直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你知道北门锥子、南门锥子的传说吗?
六安的北门和南门,分别有一座宝塔,北门塔叫多宝庵塔;南门塔叫做观音寺塔,六安人习惯称之为北门锥子、南门锥子。南北双塔是六安的一道著名风景,历史上一直有“双塔摩青”之喻。在六安,都知道北门锥子、南门锥子,但是,你知道关于它们的传说吗?
相传有个高僧游历至六安,看到六安的地形后很是担忧,说古代六安州是一个船型地,古老的淠河在州府地向东拐了一个弯,古城就象一条船停泊在这内弯浅滩,由于过去经常河水泛滥,这条船很有可能被淠河的大水冲走。州府问高僧怎么办,高僧说,插两根桅杆固定这条船。于是,人们在南北门各修建一座塔,从此在这个船型地上就有了南北各有一根高耸入云的硕大桅杆,从此,这座城便稳定下来了,人们也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说来也奇,历史上老淠河发生过多次洪水泛滥,六安老城区总是有惊无险,安然无恙。这虽是民间的传说,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洪水常给人民带来痛苦,以及憧憬过上安逸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实,北塔、南塔的建造,在《六安州志》中都有记载,贞观16年前后,为表彰李药师的功绩,尉迟恭奉旨在六安州监造“药师寺塔”。后称为多宝庵塔或称北塔。南塔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重修,改现名观音寺塔。虽然史记中都有记载,但是,人们似乎更加喜爱传说,因为传说不仅有着浓厚的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承载民众心里的良好愿望。一个好的传说,不仅让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可以大大扩展知名度,就像杭州的雷峰塔的传说,成就了几千年的佳话。我觉得六安的南、北塔的传说,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对发展六安的旅游事业,一定大有益处。
你知道六安的古八景吗?
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编录了六安八景图,现翻刻在老淠河岸边的文化墙上,是六安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六安的古八景,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人文景观,更是六安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六安八景分别为“钟楼远眺”、“桃坞晴霞”、“齐云拥雾”、“赤壁渔歌”、“九公耸秀”、“龙穴返照”、“嵩寮泻乳”、“武陟积雪”。
钟鼓楼,原建于六安城中心鼓楼大街最高处,系古代用于礼乐、报时、报警之用。登高凭栏,可俯瞰市内街景,遥望南北双塔。晴日可远眺桃花坞、武陟山、小赤壁、龙穴山。州志有诗曰:严城绵亘俯清溪,谯橹临衢碧汉齐。春雨家家围绿树,晴烟处处锁青霓。九公秀色檐前落,双塔毫光槛外携。清兴庾公应不浅,相将明月好攀跻。
六安城西淠河对岸,越云路桥而西即桃花坞,旧称田家湾。这里夭桃修竹成林,佳果花卉纷呈,自古为游人墨客踏青吟诵之地。州志有诗曰:咫尺桃源近淠津,渔舟问渡越风尘。竹篱背树通幽径,茅屋当花结比邻。曙色平临丹壑迥,霞光遥映赤城均。武陵应共通仙籍,会便移家作隐沦。
齐云山,又称齐头山,位于六安城西南45公里处。主峰海拔余米,山上峰峦迭翠。州志载:齐山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香醇,名茶六安瓜片主产于此。“齐山拥雾”由此知名,州志有诗曰:南山元豹爱深藏,蔀屋偏欣曒日光。传语雷公深锁洞,莫教宿雾到公堂。
六安赤壁位于城西25公里处,下临淠河。州志载:“小赤壁下临大河,继岸千尺,镌小赤壁字,时多乘流泛舟题诗壁上”。州志有诗曰:沙明水碧浪水轻,灌木连溪峭壁横。蟹舍几家依断岸,渔舟终古托浮生。歌飘橹外心俱净,唱入芦中听更清。我亦愿为垂钓者,一过此地转移情。
位于六安城西南35公里处,海拔米,山有九石如人,故称九公寨。其山势挺拔峻秀,群峰叠岩,怪石嵯峨,景色绮绚。州志有诗曰:缥缈芙蓉柱笏直,霍州文物孕于兹。降神自是多申甫,储作天家论道资。
龙穴山,一名龙池山,位于城东南20公里处。上有“龙穴”,即宋欧阳修《集古录》称二龙争战处。山上有古井,水味甘美,唐张又新评为“天下第十泉”。州志载,龙穴山首有幻影晚照现象,自此《龙穴返照》为六安一景。州志有诗曰:已负东隅壮志雄,桑榆急返退思中。请看龙穴西山日,猎有明霞照永红。
嵩寮岩位于六安城南40公里处。岩分雌雄两组对峙。两岩岩面光滑圆润,苔痕斑清。岩腹中空,状若“偃月”,左有“龙潭天池”,右有宋绍熙年间镌刻“滴水沟”。内有“石锣”、“石鼓”、“七星灯”等奇观。州志载:洞顶中间岩缝旧有白色石乳长年滴沥,可供灯油用,以后干涸,嵩寮泻乳胜景自此而得名。州志有诗曰:瑶浆不厌一夫饥,瀑布难裁八口衣。劳吏未遑探胜迹,须从泻乳念民依。
位于六安城西15公里处,淠河北岸。《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府山川考三》载:“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驻跸于此。”宋代山上首建“武陟书院”,宋建炎年间文武两位状元焦氏兄弟曾读书于此。州志有诗曰:漫言警跸汉皇踪,且喜寒凝少女峰。田父煨炉烧榾松,瓦盆倾倒祝三农。
你知道六安的九拐十八巷吗?
九拐是:等驾拐、鱼市拐、茶叶拐、仓房拐、书院拐、潘家拐、上拐头、田家拐、大井拐。
十八巷是: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书版巷、塘子巷、扎笔巷、和平巷、棚场巷、龙须巷、观音寺巷、关帝庙巷、万寿寺巷、城隍庙巷、九拐巷、牛角巷、翠花巷、盐店巷、霍老婆巷。
六安的老城区,始建于多年前,历经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各个朝代,六安城名多次变更,隶属关系几易其主,城池建毁交替,至近代,六安城区依地形构成了众多的拐拐巷巷,因而,民间有“九拐十八巷”之说。这里的“九”和“十八”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随着历年的不断建设,六安城区的“拐”不止九处,“巷”也不是十八条,例如,没有列入十八巷就有油房巷、五福堂巷、清官祠巷、天妃巷、西湖庵巷、花井栏巷、铁井栏巷、箭道巷、下巷子等。六安的拐、巷,大多以商业特征或者地域特征命名,如鱼市拐就是卖鱼的地方;茶叶拐就是卖茶叶的地方;扎笔巷是以扎毛笔作坊聚集的巷道;大井拐那里有口大井,书院拐那里曾经有个书院等等。近年来,由于老城区改造,“九拐十八巷”古建筑群大多数都被推倒,这些拐拐巷巷,留给我们的永远只能是美好记忆了,想到这些,心里还是有些伤感和遗憾。由此想到,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应该保留一批有着代表性的古代街巷建筑,就像北京这个大都市保留一部分胡同四合院一样,因为这些古建筑,是一批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遗产。
“六安”为什么要读成“陆安(luan)”??
六安的“六(lù)”的读音有着多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六安的“六”字读“lù”,并非方言,而是带有六安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从历史角度来讲,“六”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史记66;夏本记》记载,帝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这便是古六国的雏形。这里的“六”,不是数字上的6,而是指“六”这个地方。“六”在古汉语中,通假“陆”字,原意为“四周略高的陆地”,这也符合古六国的丘陵地貌特征,这个读音在《康熙字典》已有注释。到公元前年,汉武帝封“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而设六安国,这里的“六地”,也是指“六(lù)”这个地方,而不是指“6个地方”,因此,按照“据义定音”的原则,六安的“六”应当读“lù”音。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按常音设计,不能对特殊读音进行识别,同时“lù”的读音不易理解,外地人难以读准,带来一定不便。针对同一问题,05年的时候,国家民*部地名研究所曾有意将六安中“六”字的读音,由“lù”改为“liù”。但是,遭到了六安学术界很多学者的反对,他们普遍认为,六安地名与皋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六安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皋陶文化的重要依据。草率改音会带来与历史不符、割裂地名文化遗产、与皋陶文化不符、违背六安群众及学者多年来的传统读法等问题。
你知道九墩塘的来历吗?
九墩塘原本是一个小塘,其属于六安大财主汪家公馆的的后花园,该大户有九房姨太,就在塘中修了九个墩子,之间以长廊相连,逐渐被人称为九敦塘。九墩塘位置在六安城门外,在当时算是郊区,。民国时(三十年代),有个国民*将领叫武庭麟,在六安执*,当时正值老蒋搞新生活运动,于是呼他在六安也干了几件实事,比如兴教育,抓*博,规范民众生活行为等。活动开展以后,六安城内秩序井然,可就是百姓在傍晚无事可做。于是,武庭麟想组织群众在郊区挖了一条人工河,在河的附近植树,美化环境,供六安的百姓在这里休闲娱乐。这时候,武庭麟想到了九敦塘。于是,武主动找到汪家大少爷,客客气气说明来意,汪家少爷二话没说就将池塘及周围荒地捐赠出来。场地有了,方案也定了,可是经费却没有,怎么办呢?武庭麟便在财主们身上打主意,恰在这时,冒出一个“冤大头”。
武曾明令人们禁止吸鸦片,六安西门*烟店老板庞老板嗜鸦片如命,对其命令不以为然,一天正在家里吸鸦片时,被武庭麟的宪兵抓个正着,罚了一千多两银圆,于是,筹齐了挖河植树的经费。池塘经过疏挖,水清见底,塘中央建有凉亭,有桥相连,非常漂亮。原来的小东门是被城墙和城壕所环绕,武庭麟在此选址后,开了一道城门,命名为“六德门”,九墩塘及附近周围植树造亭后,命名为“六德公园”。所以,九敦塘附近又叫六德公园,解放路小学也曾经叫过“六德小学”,那里好像还有一个“六德巷”,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九敦塘,在文革的时候,曾经改名为“继红塘”。解放以后,九墩塘被建成“皖西**纪念馆”,继红塘,大概取自“继承红色**传统”的意思,现已经重新改回“九敦塘”了。
如果真的说起六安的历史,恐怕就要从口口相传的“九拐十八巷”开始说起。那一条街拐,那一条条巷名,才是老六安人、老六安存在的见证!
一些老照片的回忆:
从每一条街拐、每一条巷名
一起见证六安近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这里有百姓的平常生活
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往岁月
上拐头:北外街与西街交叉处。北端洼,此地高,故称,也为六安九拐从北至南第一拐。
潘家拐:武庙街与鼓楼街交叉处,旧有潘家油坊,以此得名。由北进城第二拐。
书院拐:鼓楼街由北向南第三拐,清乾隆初年创立赓炀书院。
茶叶拐:鼓楼街由北向南第四拐,原有两家茶叶店,故名。
仓房拐:鼓楼街与云露街交叉处,由北向南第五拐,清朝时钱粮仓库设于此,亦称长丰仓。
人们常说的九拐是:等驾拐、鱼市拐、茶叶拐、仓房拐、书院拐、潘家拐、上拐头、田家拐、大井拐。大多以商业特征或者地域特征命名,如古楼大街从北至南由北外街的上拐头开始,街的走向是南北向,至潘姓家族居住的潘家拐到古赓阳书院和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的书院拐又变成了东西向;而从书院拐向前直行又变成南北向了。
鱼市拐:*大街与东门大街交叉处,亦是鼓楼街终点。旧为水产集市中心,尤以卖鱼居多,故称。由北进城第六拐。
大井拐:西接鼓楼街,东至万寿寺路,有一井,故称,为六安九拐第七拐。
田家拐:云露街与箭道巷交叉处,清末明初,为田氏公所,故称,为六安九拐第八拐。
等驾拐:相传,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经该处,文武百官在此等驾,故名,为六安九拐第九拐。
而在云路街通向东大街的街巷中,又散点着以田人家居多的田家拐,在和平巷与城隍庙巷的拐角处有一口水井的大井拐,这就是九拐的来历与方位,顺着九拐都走到了,你也就基本上把六安老城逛得差不多了。
五福塘巷:北接鼓楼街,南至小关帝庙街巷。原为一死水塘,解放后填塘建房,形成巷道。
龙须巷:北接文庙街,南至云露街。主巷中有三条岔巷,无名,取吉祥之意,故名。
花井栏巷:南接西大街,北至金陵巷,井栏石雕花纹,故称。
棚场巷:位于棚场西侧,南接东大门街,北至大井拐。古时在此搭棚设考场,招考举子,故名。
书板巷:西接鼓楼街,东至和平巷。据说,清朝时,刻书板和印刷匠人聚集于此。
和平巷:北接云露街,南至大井拐。原名虎皮巷,民国初年,改为和平巷。
关帝庙巷:东接武庙街,西至盐店巷,位于关帝庙大门口,故名。
火神庙巷:西接盐店巷,东至五福塘巷,旧庙已毁。
而所谓的十八巷,只是为了对应拐数九的一个虚数,实际上它远远不止这十八巷: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书版巷、塘子巷、扎笔巷、和平巷、棚场巷、龙须巷、观音寺巷、关帝庙巷、万寿寺巷、城隍庙巷、九拐巷、牛角巷、翠花巷、盐店巷、霍老婆巷。
金陵巷:东接庆安街,西至花井栏巷,街口原系金陵会馆,故名。
九拐巷:位于书院拐东侧,巷中拐弯抹角,故名。
小观音寺巷:东接*大街,西至城墙根,因与观音寺相对应,故称。
塘子巷:南接头道巷,北至东大门街,传说此处有古河一条,填平设卧龙、华园浴池,名澡塘巷,后称今名。
新巷:东接鼓楼街,西至庆安街,相传庆安街住户上鼓楼街,需绕道而行,为使方便,民国初年,在此开一通道,故名。
南通巷:西接文盛街,东至竹丝巷,原称茅厕巷,名称不雅,后更名。
六德巷:东接武庙街,西至盐店巷,昔称烂泥巷,后改为皋陶所奉之之意为名。
小牛角巷:从庆安街至老城墙根,巷道弯曲似牛角,故称。
观音寺巷:北接西大街,南至南门塔。
升平巷:由潘家拐自东转南,东至解放北路,巷内两处厕所,称茅厕巷,后改为升平巷。
扎笔巷:由鱼市拐至西大街,据说,清朝时巷内住制笔人较多,故称。
二道巷:东接文盛街,西至*大街,由南进城的第二道巷,故称。
夏巷:东接鼓楼街,西至便门街,据说,巷内一夏姓,居住早,故称。
三道巷:东接文盛街,西至*大街,从南门口至此,为第三条巷道,故称。
翠花巷:东接武庙街,西至盐店巷,巷内曾有人卖绣花,制作精巧,故名。
惠民巷:西接文盛街,东至南通巷,传说,此巷居民贤惠仁义,故称。
大竹丝巷:西接文盛街,东至解放南路,相传,旧有何少爷,刘家公馆,两家院内载竹伸至墙外,形成巷道,故名。
中和巷:从东门大街向北转西,至城隍庙巷。
小竹丝巷:南接南通街,北至竹丝巷,该巷中间,又一岔巷,故称。
随着六安城区的慢慢扩大,随着六安慢慢走向现代城市的步伐加快,曾经的老城区、曾经老六安的经络,都已经慢慢的消失在老安人、新六安的世界里。
这些消失的“九拐十八巷”,只是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老时代的过去,并不代表曾经的历史、曾经的温情都会消失。
当时代慢行,我们再翻翻这些照片,看到不仅是曾经的印迹,更多的是对六安座的深深眷念。
六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因而,我们由衷地热爱这片土地。
●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又被移出了教科书?●历史上的周公是何方神圣,周公真的会解梦吗??●三国时期的东吴根基是江东六郡,是现如今的哪些地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看点,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历次人口普查的历史故事●清华大学周年校庆,我们来回顾一下清华大学的历史赏金猎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