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此人可能是古来第一赘婿
TUhjnbcbe - 2021/6/25 12:4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淳于髡

淳于髡是战国年间人,长期厮混在齐国。所以是一个很古的人,距今两千多年了。

淳于是他的氏。先秦时代,姓氏是两回事。姓大氏小。这位淳于髡,论姓的话是姜姓,和姜太公是本家。先祖得到过周武王册封,有那么个小国,后亡于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之手。这一支就以国名为氏,叫“淳于”。

髡,其实不是他的名字,而是表示他受过一种叫“髡”的刑罚,也就是剃去头发。古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轻易动不得。被剃光头性质上属于重罪,实质上相当于砍头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大名鼎鼎的孙膑。孙膑的名字并不是膑,只是受了膑刑——砍去膝盖。所以孙红雷主演的那部《战国》,一开始就是各国派使臣请他下山,孙膑先生孙膑先生的叫,孙膑自家还成天“膑啊膑啊”的自称,是很搞笑的。毕竟他是后来去了魏国被庞涓陷害才受的膑刑。

孙膑的本名可能叫孙伯灵。

这位淳于髡,颜值不行,身材也不行,又受了髡刑,估计娶老婆是一件难事,所以做了赘婿。

这在当时,是非常不体面的一件事。

同时代的秦国,已经开始走上*国主义的道路。国人动辄就会犯法。

犯了法,如果还没到砍头灭族,一般是罚去做苦力。但苦力大*,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赘婿。

秦国搞危险型工程,或者极累极脏的活,都是优先征发赘婿。

另外一个当时的强国魏国,对赘婿也非常不友好。根据《魏户律》的记载,到寡妇家里去做赘婿的,没有户籍,分不到田地,三代之内不许做官。三代之后,必须注明自己是赘婿之后。

*府不把赘婿当人,甚至殃及子孙。民间也一样,在家庭中,赘婿基本就是家奴。

到了后世,赘婿虽然不至于那么贱,但还是不体面。但凡略微有点家底的男性,都不会去做赘婿。皇帝就算嫁女儿,驸马也不是倒插门,倒是公主依然要进夫家。

但齐国显然不同,很开化,没对赘婿太过苛责。

淳于髡厮混在齐国,应该是这个原因。倒不是因为他姓姜。事实上,淳于髡活跃的时候,姜太公那个齐国已经灭亡,被田姓篡了位。非要掰扯,坐在朝堂之上的那位齐君,倒应该是淳于髡的仇人才对——当然这个关系,实在是太远了。

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这个故事,说齐威王即位后,天天吃喝玩乐不理朝*,大臣们忧心忡忡。淳于髡去见了齐威王,问他:我听说齐国首都有只鸟,住在宫殿里,一连三年,不飞不叫,是什么原因啊?齐威王答出了后世知名的金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其实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很令人怀疑的。

第一看出处,这个故事虽然是史记里有记于滑稽列传,但在韩非子里,有一个类似的版本,只不过国君换成了楚庄王,劝谏的,换成了伍举(就是著名的伍子胥他爹)。

定论是楚国版本的韩非子肯定成书在先,史记里又冒出一个齐国版本,这不免让人觉得狐疑。

第二看实操性。齐威王不理国*经年,听了淳于髡一个谜语,就立刻不摸鱼不划水,奖了即墨大夫,烹了阿大夫,领兵出去耀武扬威,打了好几个胜仗,诸侯都怕得要死。这个转变,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强?

国家强盛还是衰落,只需要国君一人摆正态度就能前后差距那么大么?

但无论如何,通过史记的记载,这位淳于髡,算是青史留名了,估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名的赘婿。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淳于髡究竟是个什么人,可以得到给齐威王打隐喻的机会呢?

田氏代姜之后,也出了一个齐桓公——可不是春秋时代的五霸之首那位姜姓齐桓公。

齐桓公当*的时候,在稷下大搞文化建设,就是后来相当有名的稷下学宫。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吸引到了所谓诸子百家,开创了百家争鸣的风气。

传到了儿子齐威王的时候,稷下学宫已经颇具规模了,淳于髡,就是混学宫的主。

淳于髡这人虽然其貌不扬,而且还受过髡刑,又是个赘婿,但在学宫里混得很不错。道理就在于,这哥们非常擅长辩论,且有急智,言语又喜欢弯弯绕,自然在一众靠嘴皮子混饭吃的稷下学宫里,就如鱼得水了。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齐威王用过一个总理,邹忌。

邹忌这个人,在后世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自己和徐公到底谁更帅这则小事,醒悟到听人谏言是多么重要,赶紧去劝谏齐威王你要从善如流啊。这个故事见于战国策。

你看邹忌也喜欢以小见大,打比喻。

事实上,邹忌起家都是靠打比方。

邹忌并不是什么诸子百家的创始人,他享受不了他同乡孟子周游列国都被国君接见的待遇。他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朝里有人。他其实本来就是一个乐师。

按照史记的说法,有次齐威王弹琴,弹完了邹忌就跑来说:您弹得真好。齐威王被夸了,还要较真问夸的原因:你凭啥说我弹得好啊?——是真较真了,史记里用“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真直男。

邹忌说了一通乐理,相当于说各种弦在您的手上,都发出了它们各自应该发出的声音,所以您弹得好。齐威王这回算是受了夸。

没想到邹忌又继续说,我说的也是治国的道理啊。你看他又打比喻,以小见大了。

齐威王继续问,凭啥这么说。

邹忌又讲了一通道理,类似音调不断重复但又不乱,连贯而迅疾,国家也这么搞,就大治了。

然后,

然后邹忌就被齐威王任命为总理——拜邹忌为相。

也是非常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啊。

这能服人吗?

尤其能服稷下学宫那帮成天玩嘴皮子的人么?

显然不能。

西汉刘向作《新序》,就记载了稷下学宫表示不服,去刁难邹忌了。

领头的就是这位赘婿,淳于髡。据称他带了七十一个稷下先生去和邹忌斗嘴。

而在史记里,也有这一出,不过不是一帮人,而是淳于髡一人单挑。

斗嘴的过程就不展开了,笼统而言,就是淳于髡连续抛出了五个治国理*的隐喻,邹忌立刻接住(识破了隐喻)。淳于髡“趋出”后(小碎步离开,表示对邹忌很恭敬,差不多就是我服了的意思)对身边仆人说,邹忌太厉害了,思维敏捷,迟早会受封。果然一年后,邹忌被封为“成侯”。

所以,淳于髡并不是一个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赘婿。他是稷下那个强手如林遍地大V中的头部大V,是能代表稷下学宫去挑战学宫不服的人的。

赘婿做到这个份上,应该算是很牛逼的了。

古来第一赘婿是也。

秦灭六国后,搞焚书坑儒,坑的到底是不是儒有些争议,但焚了很多书,却洗不掉。尤其是六国自己给自己做的实录。

这造成其实战国的历史很混乱。最乱的就是齐国,史料最少。因为齐国和秦国离得最远交往最少,在秦国自己的历史中出现的最低频。

司马迁花了好大力气去整理,但在战国田齐上,依然有不少编年上的错误。至于战国策这种书,就更多经不起推敲的故事了。

古人记录故事,意图并非故事本身,而是要拿来说事,所谓微言大义也。所以,那些故事,细琢磨都会觉着不对。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让人很疑惑。国君号召大家敞开了提意见,就能做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么?

但无论如何,邹忌也好,淳于髡也好,齐威王也好,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风云际会下各擅胜场总体上大致也不差。

故事听听就好,人嘛,还是要相信,的确挺牛逼的。

魏武挥二世

叩谢壕恩

1
查看完整版本: 此人可能是古来第一赘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