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郑国人休闲时就到乡校相聚,议论执*得失。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吧?”子产说:“为什么呢?人们早晚休闲时到乡校走走,评议执*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照办;他们不赞成的,我就改正。他们实际上是我的老师。干嘛要关闭掉?我听说凭借忠善可以减少怨言,没听说用威势可以防止怨恨。用强硬的办法难道不能立刻把人们的口堵住?但是就像防止河水决口一样:如果大决口,伤害的人必定很多,我没办法解救。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让我听到后作为治病的良药来改正。”(1)乡校:即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游玩聚会议事的地方。
(2)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3)朝夕退而游焉:早晚工作之余到乡校走走。
(4)善否(pǐ):好和不好。(5)遽(jù):立即,马上。
(6)道:同“导”,疏通,引导。(7)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之:指郑人的议论。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是一位杰出的*治家。他精通"六艺"之学,熟悉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掌故,又深谙治术,被晋人称为博学君子。明儒唐锡周说:“后半部春秋,全赖此人生色”(《左传管窥》)。清人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里说:“《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可见子产在春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子产主张国*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汉书·五行志》曰:“子产任*,内惠于民,外善辞令,以交三国,郑卒亡患,能以德消变之效也。”《吕氏春秋》中记载,子产以其君子之志向为国家避免了一场战争,令孔子大为赞赏。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很快变得富强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不毁乡校”的思想,这种开放、包容的治*理念,即使今天看来,也相当具有现代开明的民主品质。当大夫然明以“乡校议执*”、“谤国*”为由,主张关闭乡校时,子产坚决反对,他认为用“作威”的办法来“防怨”,犹如筑堤坝来防水患,“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毁了乡校反而会扩大内部矛盾,让人们在乡校里议论执*的得失善否,听从人们的心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乡校是吾师也……“我们熟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就源出于此!那时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子产就提倡让老百姓这样做,并把来自百姓的议论,当作治国的良药,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胸襟啊!子产让平民议*,善于以民为师、倾听民意,采纳其正确良善的意见加以实行。孔子听后,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后来朱熹也认为子产“其心一以爱人为主”。唐代韩愈读到子产的事迹,心向往之,特地写了一篇名文《子产不毁乡校颂》以称赞他:“维是子产,执*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韩愈在诗中,还举了反例,就是《国语.周语》中周厉王使卫巫监谤的故事。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不但不改,还派人监视那些有怨言的人,抓到以后就杀掉。大臣召公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建议他设法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斟酌采行。但是,“厉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后周厉王被赶下台。后人还将子产与王安石相比。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引发了激烈争论,反对者众。王安石主持*局后,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另一方面,朝廷为了防止诽谤新法,还对百姓实行“监谤”,不许乱讲新法如何。“潜遣巡卒,听市道之人谤议者,执而刑之。”但这种严厉的措施,没有缓解矛盾,变法最终难以获得很大的成功。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评价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相比之下,子产就棋高一着,用疏导的办法化解矛盾,参考民众意见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在矛盾尖锐而复杂的郑国,成功地推行了他的种种改革,让曾经祸乱不息的国家安定下来,让郑国的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子产理*,城门不闭,国无盗贼,道无饥人。“(《尸子·君治》)子产劝民向善,教宣风行,几于刑措,到了国家大治之境界。子产开放治*的胸怀,将民意作为治国依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是中国古代的*治智慧。令人遗憾的是,进入秦朝的专制社会后,开始“焚书坑儒”,“毁乡校”,消灭异巳等活动。秦朝的兴起缘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而秦朝的覆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毁乡校”,即“焚书坑儒”。到了汉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言论形态有一定的放松,经济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到了汉武帝时,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汉由鼎盛走向没落。唐太宗李世民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犹如子产“不毁乡校”,方有“贞观之治”,将中国带入空前的璀璨鼎盛。事实上,中国封建时期的朝代,基本都是从“不毁乡校”的民议朝*的相对自由与开放开始,最终到“毁乡校”压制民议朝*的自由而结束的。司马迁在《史记·循史列传》中记载:子产治郑一年后,社会浪荡人员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负重力扛,儿童不用下地干活。两年后市场上买卖公平,没有奇货可居;三年后社会风气大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人们不用把农具带回家……。子产相郑,不毁乡校,以善恶为师,呵护平民百姓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公元前年子产病逝,相传郑国百姓哭了三个月。《四库全书贾氏说林》中说:“子产死,家无余财,国人哀之,赙以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将子产葬于陉山……”。因家无余财无钱下葬,郑国人自发捐钱,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他背了一包包土才把父亲葬于陉山。孔子闻讯,流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也”。晚清学者李元度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把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个人觉得印象最深的,是他面对重重阻力时说的那一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话,那种担当,那种壮烈情怀让人难忘!晚清一代名臣林则徐把子产的这句名句进行了发挥,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联,激励着后世的炎*子孙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