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约多年前的古中原人的自称。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无数代人,所以我们也自称华夏子孙。“华夏”二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又来源于何处,我们根据史载来推理推理。
“华”、“夏”两字在上古时期是通用的,古籍中“华”和“夏”都代表中原地方,先秦典籍中也用“诸夏”,或者“诸华”,意思一样。如《左传》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证明了这一点。
最早的"华""夏"连用,合称"华夏"的史籍记载出现在春秋时代,《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我们先来看看“华”字的出处,比较广为人知的有三个出处。
一、"华"源于华山
“华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此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这个名词,与“华夏”一词最早记录为同一时期。
华山地处*河中游流域,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千米内。
华山北峰海拔米,西峰海拔.6米,南峰海拔.9米,东峰海拔.2米,中峰.8米,可见其险峻。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险,古人因自然敬畏,以“华”为贵。
二、“华”源于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华胥国的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是炎帝和*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华胥最早记载于《列子·*帝》中:“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由此可见古人对华胥国的盛赞。
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均有对华胥的评价,称其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再到中华,一脉相承。华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出于对上古神话的崇拜,以华胥之“华”谓民族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华”源于华服
“华”,与“花”相通,因此也可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左传》中有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甲骨文的“华”字就像一棵树上花开满枝的样子。
“华”也有红色的意思。相传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华。
梅颐《伪孔传》中有“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中也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中注释:华,荣也。
所以“华”源于华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了“华”,我们来看看“夏”。“夏”的来历相对简单多了。
一、“夏”源于夏水
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即汉水。
汉水自北向南、发源于陕西汉中嶓冢山,《禹贡》中有:“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水径流贯通川陕豫鄂四省,是古代中国腹地一条连接南北的水上通道。汉水为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提供着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条件。
夏水对古人繁衍生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以“夏”为尊,是有可能的。
二、“夏”源于夏族
相传在大约0年前,*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夏族便是一支。在今甘肃、河南、山西一带活跃。因自然环境的变迁,夏族也不断迁徙。东迁的分支称为东夏,西迁的称为西夏,还有生活在原地的称为大夏。
《左传》中“裔不谋夏”的“裔”为遍地,“夏”指中原,意为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中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夏族的领地。
三、“夏”源于夏朝
夏朝,是在*土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
因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人们把文化高的地方称为“夏”。
《说文.部》中有:“夏,中国之人也。以别于北方狄,东方狢,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申之义为大也”。
以夏禹氏的“夏”命名第一朝代,“夏”也就意义重大了。
后记
既然“夏”有“夏族”的意思,那么“华”为什么不可以代表“华族”?
我们都知道,华夏子孙也称炎*子孙,是炎帝和*帝两位始祖之后。
*帝是夏族的首领,带领夏族部落确立了夏族的统治地位。
反观姜姓部落中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的炎帝,此时正被放逐。
我们知道有夏朝,但有人听说过华朝吗?没有。除了后来与*帝联手打败蚩尤,华族并没有什么建树。后人给炎帝的定位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并非华族首领。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意义远远大于其作为华族首领。所以推测“华夏”取义华族的“华”,有道理,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但是,无论“华夏”二字源出何处,“华夏子孙”,定是每个中国人最自豪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