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为高考拼过命
*承炬
广州老知青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时。
在职时,我每带一届学子“高考冲刺”,总保留一个班课话题“,我的高考”,用以激励学子们。说得多了,故当年很多细节,今天仍历历在目。整个过程两个字:拼命。
这几天,广州的学子们顶着疫情应考,这届学子,出生于非典横行,应考于新冠肆虐,也是“拼命”了。借此送上一个老教书匠的祝福!
年,祖国百废俱兴,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正处萌芽,我们赴海南上山下乡已是第十个年头。当时,龙江农场的知青通过招工、病退、困退、推荐、调动等门路,近半回城了;我是属于没有“窿路”(粤语词,即门路)的,“家庭成分”也不好(年经过甄别,我父亲重新“划”为“手工业工人”,但已是“迟来的春天”矣),回城、被推荐读书,那是做梦!
10月21日,*中央颁布了“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我们一帮“老三届”知青顿时奔走相告!后来听说,邓伯伯亲手划掉了报考条件中“领导批准,*审合格”8个字,我明白:当时实现人生求学发展夙愿的唯一机遇来了,拼了命也得抓住!是“孤注一掷”!
仔细阅读考纲,有点傻眼:我虽是高中老三届,但只读到高二大学梦就被粉碎了;很多高三的知识根本没学过;即便学过的,10年间也丢得七七八八。离开考时间仅一个多月,没有“复习假”(事实上,农场是不可能给假期的)怎么办?拿当时流行的口号,只有“革命加拼命”,重拾旧知,自学新知了。为此,我根据实际制订了一个“拼老命,挤时间”的复习计划,并报考了文科。
网络资料图片
我当时在龙江四(作业)区中学教语文,有些有利条件,比如,借书、找资料比其他知青相对容易;同时,发电报求广州的老同学、朋友航寄一些资料过来。集齐课本资料后,立即开始了一个多月的“革命加拼命”,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语文、数学、*治、历史、地理“五管齐下”。
白天,骑单车到3公里外的学校上班,边骑车边背数学公式。上完课,利用无课的时间复习语文或*治。复习都很有侧重点,因为据自己和一起报考的农友分析思考,在当时的大气候下,高考内容应有侧重。比如语文,文言文多半会考毛主席推崇的作品诸如《左传》、《资治通鉴》、《触龙说赵太后》、《封建论》之类吧,总不会考《滕王阁序》、《醉翁亭记》之类吧?作文题肯定“紧跟”形势,多半会写记叙文。我教语文,容易举一反三。又如*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继续革命理论应是重点等等。不认为侧重点的,基本不管了。备课?早就提前备好一个月的教案了;改作业?委托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改。自习纪律?由学生团小组管。班校会,学校活动?一律请假。家访?委托所住连队的老师去。这些,今天来说都有违师德,但当年“拼命”的情况下实属无奈之举,好在校长、师生都十分理解。
晚饭后,是备考的*金时间。10点钟熄灯前(我所住连队靠小水电站发电)复习历史、地理。也是根据当时大气候重点突破,不及其余。比如,古代史主攻古代科学史,农民起义史;现代史专攻*史、革命战争史;世界史主要攻奴隶、农民起义史,国际共运史。又如地理,“美帝”、“苏修”国家的地形、气候、经济该不会考吧;主要复习集中在友好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10点后,点亮煤油灯自学高三的《解析几何》,一边学一边做题,常常做到一两点钟。如果太累,翌日就坐学生的“单车尾”上班。
学生们知道我要参加高考,既不舍又支持。一个多月,班委会、团小组分担了我大量工作。有几个男生每天一放学就去钓鱼,帮我改善伙食,几位老工人家长见我晚上复习啃烤木薯当宵夜,常煲了糖粥送来……我永远感恩他们!
12月里的一天(好像是10号或11号),拼命了一个多月,终于迈进了考场。
第一试语文,不出所料,除了几道并不难的修辞题外,赋分较多的文言文题考的是《左传·曹刿论战》一个文段。我不用20分钟就答完了赋分40分的知识题。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要求写记叙文。凭长期在场报道组工作的经验,这种文题必须“主题大,口子小”,决不能泛泛罗列新气象。我用已有准备的素材,写了我们学校校长、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在大治之年的作为,以小见大表现主题。成绩公布,语文考了86分较高的分数,估计作文得分不低。
第二试数学,平面几何题、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不等式题等都十分顺利完成。最后一道赋分最多的大题正是我过去没学过的曲线方程,真不负一个多月的熬夜,虽运算复杂,我做对了!后来公布,数学考了94分!
第一天应试下来,一夜没睡好,以致第二天早上发了低烧。急忙去卫生队吃了片阿司匹林,头晕也要坚持啊!同考农友知道了,纷纷为我打气:未来人生就此一搏,拼了!
第三试史地合卷。赋分最多的仍是我们“猜”的内容,也许是心安了,虽然有点晕乎乎的,但头脑依然清醒,顺利考下来了。后来公布考了84分。
第四试*治。题量较大,除了填空题,几道问答题都可以写篇大文章!我有点紧张了,头晕加剧,大冬天了却直冒虚汗。我一边答题,一边用毛巾不断擦汗;一边还不断心理暗示自己:最后一关了,顶住,哪怕虚脱也要拿下!10年知青生涯锻就的意志,终于使我闯过这一关。当最后一题“继续革命理论的要点”写完最后一个字,我大汗淋漓,手指抽筋,手软腿软,以致让同考农友搀扶才回到场招待所。这场考得较差,公布是71分,不过完全是拼老命搏的。
网络资料图片
年初,高考成绩公布,我总分是分(满分),列龙江多考生第二名,心里窃喜:这算“高分段”了吧?这下可要“中举”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望眼欲穿也盼不来录取通知书。此时又得到消息,在县城工作的一位分数比我低近20分的相识农友(老三届初一)被中大录取,龙江比他高分的大有人在,但一份通知书也没有!我急了,马上致信省招生办(那时海南属广东),反映情况,并质疑:是否因为我们年龄太大,摒弃我们?5天后,意外收到复信,主要内容是:录取工作未结束,分以上都有上学机会,耐心等待。这不啻是封“福音书”,我连夜赶到场部,召集同考农友一起分享,大家兴奋不已。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3月里,龙江一下子收到了18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录取者绝大部分是龙江知青中的老三届、农场各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我和6位“同捞同煲”的密友都被广州师院录取;其他,有肇庆师专的,有汕头师专的,有通什师专的,有华南热作学院的……一下子,龙江出现了“教师荒”。场里紧急征调各连队知青顶替我们;同时要求我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交接、培训新教师。没办法,一来自身的责任感,二来未来四年还得靠龙江的工资养活,我们又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拼命”。
好事多磨,4月底,我们终于登上了回故乡广州报到的海轮。“红卫7号”上,我和6位旧农友新同学,面朝南海,心潮澎湃。我禁不住命笔填下一首词,——抄录给各人,以作共勉,词曰:
赴大学海途上
淼淼烟涛,巨舸航离,第二故乡。
望远林若黛,山峦起伏;
秀英①浪拍,椰岛流芳。
呈献青春,栉风沐雨,
不辍琴书十载长。
题名②日,
遂平生憧憬,意气飞扬。
男儿七尺昂藏,
历沧海难为水一汪③。
愿含辛茹苦,攻关宝库;
不挠不屈,登莅殿堂。
映雪囊萤④,负薪挂角⑤,
惟冀学成报龙江。
迎四化,
作垫途小石,万钧犹刚!
注:①秀英,海口秀英港。②题名,借“金榜题名”指代考上大学。③历沧海难为水一汪,化用元稹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④映雪囊萤,古人孙康、车胤苦读的典故。⑤负薪挂角,古人朱买臣、李密苦读的典故。
作者简介
*承炬,广州知青。年赴海南龙江农场,历任胶工、场报道组报道员、中学教师。年考取广州师院,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在广州三中任教至退休,历任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科科组长,广州市中语会青年教师部部长。曾主编、参编多部高考教辅书,在国、省、市报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40余篇;著有《盏*广州话》一书。
点击阅读作者其他文章
学习“老三篇”轶事
追寻中西文化融合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