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第四届ldquo董子杯rdquo
TUhjnbcbe - 2021/8/4 1:49:00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董仲舒是从衡水大地走出的一代鸿儒,其“大一统”、“五常”、“天人合一”等思想学说,影响至今,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衡水因董子而骄傲,以尊儒崇儒而自豪。

为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董子文化,把董子文化的挖掘、弘扬和董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努力将董子文化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自年开始我们成功举办了三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年10月继续举办第四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河北省书法家协会

*协衡水市委员会

承办单位:衡水市书法家协会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

协办单位:衡水市书画院

二、征稿范围

面向全国征稿,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人均可自由投稿。

三、作品要求

1、书写内容: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也可自撰有关董子的诗文楹联。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须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作品形式不限,以竖式为主,不超过六尺整张(x97cm),册页、手卷、横幅作品入展不超过总数的10%(手卷长度不限、宽度不超过35cm)。

3、稿件请勿装裱,所有作品请用A4纸附释文并注明出处,在释文前面注明书法作者详细信息,同时作品背面右下角请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编。投稿请附身份证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中国书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直接进入终评。

4、本次展览不收取参赛费。作品邮寄请使用快递,并在信封右上角注明“董子杯书法展”字样。

四、评审

1、由河北省书协邀请全国知名书法家组成评委会,制定评审规则,公平、公正进行评审。

2、本次展览共评出入展作品件左右,其中获奖作品20件,入展作品件。

五、作者待遇

1、一等奖3件,每件奖金元;二等奖6件,每件奖金元;三等奖11件,每件奖金0元;入展作品每件收藏费元。

2、非河北省书协会员的河北作者入展,具备加入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条件之一。

3、展览结束后二个月内,发放获奖作品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证书和作品集。

六、展览时间

拟定年10月24日举行开幕式。届时邀请部分国内书法名家、获奖作者参

食宿由衡水市*协负责。

七、出版

开幕时发行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作品集》。

八、征稿日期

自公布之日起至年7月31日止,以邮戳为准。8月底前评审。

九、收稿地址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前进南大街号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邮编:

收件人:冯根芸-、

张颖18530858

十、其他事项

1、严禁代笔,不得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对代笔、抄袭等违规行为的举报长期有效。凡发现以上违规行为,经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取消入展或获奖资格。

2、限于人力,来稿一律不退。所有来稿必须符合征稿启事要求,主办单位对来稿有展览、研究、出版和宣传权。凡投稿者均视为同意并遵守启事之各项规定。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

*协衡水市委员会

年4月26日

附书写内容:

董子名言名句

前言

董书尧

出版这样一本“口袋书”,在于普及董仲舒研究的基本知识,所以就有了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理论、主要学说、董:的名言名句、历代名人评述董仲舒及咏董诗词选录。

董子成语典故,就配了画图,以便于人们从几个故事及插图,就形象直观地了解董仲舒。

本书由景县董仲舒文化研究会策划,撰稿人有:王书明、孟宪桥、王寿延、张海通杨雪松。

值得提起的是:在景县研究董仲舒的学者中,我们不能忘怀刘月峰先生、李秉文乡生。刘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景县教育志》时,就怀着对先贤董仲舒的仰慕之情,致力于董仲舒研究,先后有《景县教育史志资料》、《哲学家董仲舒》、《景县古今人物》等著作,为景县董仲舒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李秉文先生荜路蓝缕,一生坎坷,退休以后才使其人生闪耀出夺人的光芒。他在研究董仲舒及景县历史人物上毕其功于一役,写出了《董子浅论》、《民本思想家董子评传》、《渤海高氏评传》等著作。他的观点穿云破雾,他的思想力透纸背,令人信服。这一本小册子,从策划到撰写,李先生抱病投入,洒下了艰辛的汗水。

可惜,这两位先生已经作古。

仅以此普及董仲舒研究的读本祭奠这两位致力于董仲舒研究的老人。

也以此小册子做为在人民大众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普及。

年4月20日

第一章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公元前~前年,一说公元前~前年),字宽夫,西汉广川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治家、教育家,被后代学者尊称为儒学大师、一代宗师、董二圣。他的儒学思想对后世的*治、经济、文化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著作主要汇集于《春秋繁露》-书。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初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被采纳,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延续至今。他的民本思想和“大一统”、“天人合一”等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为社会稳定、提升人们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元前年,董仲舒出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一户富裕家庭,自幼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青少年时,酷爱读书学习,不关心田产家园,曾经连续三年不窥园圃,留下了“三不窥园”的故事。

青年时期,董仲舒效胡毋生攻读《公羊春秋》,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和传播。董仲舒在家乡兴办学校,讲诵经书,培养出一批贤达士,这些人学成后分散到各地讲学或任官,到郎、谒、掌故一级的官员有近百人,有的至王相、“命大夫”。

汉文帝(刘恒)后元七年(公元前年),董仲舒结束在家乡的教书生涯,举家迁居京城长安。因其学识渊博,知名度高,被荐为博士,掌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与胡毋生同为朝廷博士。公元前年,董仲舒与河间献王一起研究交流五行理论。

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次年,汉武帝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对策。他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猫儒术”的主张。他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治秩序和*治思想是统一的。他的儒家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需要,对当时的*局稳定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元光元年(公元前年)朝廷下诏,求治国方略。满腹经论的董仲舒应诏对策,他依据历朝的治国得失,结合当时社会存在问题和弊端,提出了著名的“三策”予以应答。

一策力倡德*。董仲舒列举古今君王以德治国而使国运昌盛、暴虐行*而失民丧国的例证,说明以德*代替暴*,以五常教化百姓同时约束王者的行为,国家才可长治久安。

二策力倡任贤。董仲舒依据《春秋》大义说明治理天下,不仅要有贤明君王,而且还要有一批严谨执行朝纲的官吏。朝廷应首先从教育入手,兴办太学,广开用人之道,考核官员的本领和*绩,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策力黜百家。董仲舒以历朝事例说明,《春秋》大一统思想,符合天地运行规律和治国之道。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朝廷不能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以致国家法度变化无常,无所遵循。董仲舒进一步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至此,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展现于世人面前。

应诏对策后,董仲舒被派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相,事易王刘非。刘非为武帝之兄,一向骄奢。董仲舒以礼谊匡正,用儒家理论教化上下,使纷乱的江都国很快得到治理。

武帝初年,窦太后崇尚*老学说,干预朝*。一批推崇儒学的官吏陆续被免官或下狱,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不久董仲舒称病辞官。

汉武帝出于执*的需要,召集贤良求治国之策。董仲舒等人的部分主张被吸纳。窦太后死后,武帝任崇尚儒术的田蚡为丞相。从此,儒家思想开始被当权者采用。武帝从董仲舒之言,令郡国举孝廉,首开儒术治国的实际行动。其间,董仲舒起草《灾异之记》,此书后被主父偃窃取。主父偃诬告董诋毁朝廷,而使董下狱,武帝下诏赦免其罪。

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年),朝廷采纳董仲舒儒家之言,下诏各地建立学宫,招收学子研读儒家学说,儒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此时,董仲舒又被任用为胶西(今山东高密西南)王相。胶西王刘端,自恃皇族,骄横暴戾,历来对朝廷派来的官员敌视排挤,有几位丞相被刘端借故杀掉。刘端早闻董仲舒的善名,故非常友善地对待董仲舒,两年之内,董仲舒明之以法,晓之以理,胶西国相安无事。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年),董仲舒告病辞职,然后家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策村)。

董仲舒归家定居后,潜心研究诸子学说,对产业毫无兴致。其间,朝廷每遇大事,武帝总要派员前往董宅征询意见,以用于决策。

晚年的董仲舒主要活动是讲学著书,致力于《公羊春秋》的研究传播,著有《春秋繁露》,作《春秋决狱》三百三十二事(己失传),为我们留下十几万字的宏篇巨著。

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年),董仲舒病逝于家中,葬于长安胭脂坡,终年八十七岁(一说七十六岁)。武帝念于董仲舒的功绩,每次路过胭脂坡都要下马,表示尊敬和怀念,后将胭脂坡改为“下马陵”。

董仲舒死后,他的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为其立传。《汉书》中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赞扬他为“群儒者首”。王充在《论衡》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董仲舒的事迹和言论。理学奠基人程氏兄弟说:“汉代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元代尊重汉文化,大力倡导董学。在董的故里建董子祠,兴办董子书院,培养教化士民。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这些学校,均以儒学为国学,董仲舒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此时董子故里的祠院不下百余处(所),朝廷重臣和社会名流多有题词和诗文,并刻碑记之。至清代,康熙帝题写的“阐道醇儒”大字匾额就悬挂于董子祠内。

董仲舒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家。他以一生的学说和品格,铸成了“一代宗师”、“董二圣”的名气和地位。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说,奠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起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的“天人合一”学说,成为两千多年来被统治者所推崇、民众所接受的人生哲学和*治哲学。他的“宜民宜人”、“大一统”、“先德后刑”、“德莫大于和”、“教化为大务”、“调均”、“更化”等思想观点,不仅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董仲舒年谱

董仲舒,字宽夫,西汉广川人,生于别墅董家里,即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年)。

董仲舒生。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约年)。

董仲舒在家乡的教授生涯结束。

《史记·儒林列传》说,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以师尊之。”按《景州志》考据,董仲舒下帷讲诵的地方,在别墅董学村,属故城县,在大董故庄东南5公里。“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说明董仲舒专于教授。“舍园”是对董家里来说的。《太平御览》卷八九七说:“邹子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又卷九一二载:“《幽明录》曰:董仲舒常下帷独咏,有客来诣,语遂移日,舒知其非常。客又曰:‘欲雨’,仲舒因此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则是鼷鼠。’客闻此言,色动形坏,化为老狐狸也。”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

武帝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对策。对策毕,董仲舒任江都相,事易王刘非于江都。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年)。

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建元二年十月,窦太后为维护自己以*老之言进行统治的尊严,借机把儒家赵绾、王臧下狱,遂又罢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官。这是她对武帝提倡儒术、举贤良文学之士的*策所采取的打击措施。这次打击当然会波及到董仲舒。《汉书·循吏传》说:“孝武之世……仲舒数射病去,弘、宽至三公。”董仲舒见形势不利,因此以病辞职。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年)。

武帝采取董仲舒推崇儒术、抑黜百家的主张,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

董仲舒始著《灾异之记》。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年)。

十一月,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之始。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年)。

董仲舒为胶西相,事于王刘端。胶西,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年)。

董仲舒以胶西相病免归家。家徙茂陵(陕西兴平市策村)。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年)。

董仲舒病逝于家中,葬长安胭脂坡,因武帝过此下马,名曰“下马陵”。

年,西安市于和平门内侧建董子祠并封墓。

第二章董子思想主要理论

更化论“为*不行”,宜“救弊补偏”、“改炫更张”。“不可善治,失之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功不加于百姓,殆王心未加也”。故其要在“正心”,“没诚于内而致行之”。

王道论“道者,适于治之路也”。王者“不敢有君民之心”,“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养长为事”,“发号出令,利天下之民者,谓仁*”,有如“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

中和论“中”者公允正当,“和”为仁德之举。“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以中和养其身者,以寿极命”。

大一统论“一者,万物之所以始也”,“统者,绪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之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天人合一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承天意以从事”,谓“循天之道”。

刑德相辅论“阳为德,阴为刑。刑反德而顺于德”。“为*而任刑,谓之逆天”。“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也”。“公心以是非,赏善诛恶”。“刑罚必中”,“务以德善化民”。

教化成性论“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善,教训之所然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阴阳五行论以“阴阳”指称事物矛盾性,“有阴必有阳”阐述矛盾普遍性。以“五行生克”,阐述相反相成及变化发展的现象,解析其内因、外因的关系。

非有神论“非有神,其数然也”。“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天者,百神之大君,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显见对“神”的批判认识。

第三章董子思想主要学宜民宜人说“宜民宜人”为价值核心,“害民小者为小恶,恶民大者为大恶”,“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立王为民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览名责实说“名生于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也”。“诛名而不察实谓失职,虚辞空言”、“造伪饰诈”谓“趣利无耻”。

朽木粪墙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常衣牛马之衣,食之犬彘食”,故谓“今汉继秦后,如朽木粪墙”。

积善累德说“积善而名显,德章而身尊”,“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舜兴虏深山”,“以平民而王,是之谓也”。

利可均布说“民可家足,利可均布。此上天之理,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谊法以为治,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度制防欲说“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为度制使诸有大奉禄者,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乃天理也”。

塞并兼说“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薄赋敛,轻徭役,以宽民力”。

三纲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统属于“王道”;王道法于天。“天溥爱无私”,“王道”以“宜于民”为基。故“三纲”意指分明。纲是责任,居“纲”位于“君、父、夫”宜爱利“臣、子、妇”。

仁义说“五常”目前在规范社会行为,营造和谐。重点在“仁义”。“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十端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阴阳》。)定义肯定了“天”的物质性,“九与人”的认识,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义同。

内外因说“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用以推论“善”必得王教而成。毛泽东“鸡蛋孵小鸡”论,或源于此,或为所见略同。

屈君伸天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伸君”,君须循道、行德;民之欲影响了道,则“屈”之。“伸天”是第一位的,天道、天意不可违,“君”恣睢、不德、失道、不得任其自由,必“屈”之。

第四章董子名言名句

(一)道德教化类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能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春秋繁露·玉杯》)

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

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春秋繁露·立元神》)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汉书·董仲舒传》)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

(二)处世之道类

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春秋繁露》)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

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恃其公,报有德也;幸其不私,与人福也。(《春秋繁露·祭义》)

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三)治国之策类

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浸稍长至于大。(《春秋繁露·度制篇》)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春秋繁露·度制篇》)

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淳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保位权》)

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春秋繁露·楚庄王》)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汉书·董仲舒传》)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汉书·董仲舒传》)

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春秋繁露·王道》)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守其权,以正其臣。(《春秋繁露·保位权》)

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公尽卑谦以致贤。(《春秋繁露·通国身》)

故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春秋繁露·服制像》)

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春秋繁露·又言限民名田》)

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为。(《汉书·董仲舒传》)

(四)勤勉自律类

至廉而威。(《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春秋繁露·考功名》)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春秋繁露·通国身》)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知益明;勉强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汉书·董仲舒传》)

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五)以民为本类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伤民尚痛之,况杀民乎?(《春秋繁露·竹林》)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为*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汉书·董仲舒传》)

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春秋繁露·诸侯》)

(六)品德修养类

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春秋繁露·基义》)

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此其浸明浸昌之道也。(《汉书·董仲舒传》)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春秋繁露·玉杯》)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春秋繁露·仁义法第》)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

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春秋繁露·执贽》)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汉书·董仲舒传》)

义动君子,利动贪人。(《春秋繁露·论御匈奴》)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粤有三仁对》)

(七)和谐相处类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之理。不可不审也。(《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汉书·董仲舒传》)

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汉书·董仲舒传》)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汉书·董仲舒传》)

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八)智慧思考类

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春秋繁露·竹林》)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凡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春秋繁露·玉英》)

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及追。(《春秋繁露·立元神》)

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春秋繁露·二端》)

(九)施行王道类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民者,无敌于天下。(《春秋繁露·灭国上》)

公心以是非,赏善诛恶,而王泽洽,始于除患,正一而万物备。(《春秋繁露·盟会要》)

圣人思虑不厌,昼日继之以夜,然后万物察者,仁义矣。(《春秋繁露·重*》)

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春秋繁露·俞序》)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为*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觉者,著也,王者有名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春秋繁露·郊语》)

第五章历代名人评述董仲舒(节选)

西汉

司马迁作《史记·儒林列传》纪其事,称其“为人廉直”,“学士皆师尊之”,“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今上本纪》称:“仲舒对册,章明孔子”。

刘向,西汉末经学家。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宴之属,霸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

刘歆,刘向之子,经学家。谓“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惟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者首”(《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刘彻,初见董策,“览其对而异焉”。复策有“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之问,再见董策,有“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之质问。见三策,无下文,于临终前,下《轮台罪己诏》,谓“悔不用仲舒言,兴征伐之事……”

东汉

班固,作《前汉书》,《董仲舒传》中谓:“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数上书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出百家。”(又《食货志》、《五行志》等篇记董子言,如“去奴卑”、“轻徭减赋”、“抑兼并”等)。

王充,思想家。《论衡》谓“孔子终论,定于董子之言。”

桓谭,哲学家、经学家。谓“董仲舒专精于述古。”

北朝

高允,北魏条(景县)人。《公羊》隔代传人,官至魏相。做人高风亮节,做官清正为民。承传董子“宜民”思想制订律令,惩贪官、减民负,以“更化”思想助孝文帝改革,使*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取得长达二百年的安定。

封回,北魏条人,定州刺史,承传董

子“重教化”、督办各级学校。升至中央,职责简选官吏,以董仲舒所引“拔葵去织”故事训诫下属:“位至方伯,宜思方略以济百姓。”

唐朝

魏征、李淳风等做《隋书·经籍志》中载董子传世之文。

宋朝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详记董仲舒之事迹。赋诗谓:“我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作《春秋繁露》后序,谓“董生儒者,其论深及《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家。称“汉代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二程遗书》)

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曾掌*洞书院,讲学其中,手定学规,中引董子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文公全集》)

孙复,宋初学者。谓“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又谓“始终仁义,不判不杂者唯董伸舒、杨雄、王2通、韩愈……”(《睢阳子集》)

陈亮,字同甫,抗金名将,思想家。谓“仲舒欲以渊源正大之理,而易其(指汉武帝)胶胶扰扰之心,如枘凿之不相入。”(《陈亮集》)

元朝

文宗至顺元年,诏令董仲舒从祀文庙、称“先儒”,位列四十四。

曹元用,官至宪台。元天历元年,应条县尹吕思诚所请,作《董子祠堂记》。又谓“董子邃于《春秋》,其学醇正有原,武帝时对策三章,切中时弊。”并赋辞以歌。誉董为“元哲”,赞其“嘉言孔彰,道传千古。”(《景州志》)

王恽,元代文学家,翰林学士,知至诰。诗作《董子祠》,称“贤哉董大夫,三勇贯汉庭”。称道“至今读公书,片语皆世程”(《景州志》)

明朝

胡翰,明初学者,参与纂修《元史》。相《吊董生文,谓“临广川之故墟兮,曰夫子首丘。望原隰以怀思兮,怅欲去而夷犹嗟。王风之不竟兮,人各务其私智。道术裂而尼散兮,世以久而莫治……”(《景州志》)

宪宗成化二年,追封董仲舒为广川伯(《明史·礼志》)

李东阳,太子太师。明正德十年景州知州徐*重修董子书院,请其作《重修董子书院记》,文谓:“惟董子之道见于大廷三策,圣人之学,帝王为治之法备矣。”(《景州志》)

孙绪,太仆寺卿。明嘉靖元年,景州知州李廷宝纂《董子故里志》,请为作序。序谓:“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人性之本原也.不计功,不谋利,仁人之本心也尽之”。(《景州志》)

清朝

朱彝尊,清初文学家,赋诗《董子祠》,咏叹“汉日江都相,荒祠旧水滨。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景县新志》。

王士祯,清初诗人。赋诗《广川作》:“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芦疑塞上。董公祠庙继烟沉,空效日暮愁人心。玉杯旧墅应难问,一为停车咏竹林。”(《景县新志》)

周钺,康熙年间任景州知州,四十三年于景州城南门大街建《广川书院》,为请康熙赐字,于昨年五月赴密云华鱼沟献诗,诗称董仲舒“术在诸家上,功存六籍余。”得御题匾额“阐道醇儒”。(《景县新志》)

玄烨,即康熙帝。于《天人三策》后评道:“致知力行,学之要也。不强勉则功无由入,仁义礼乐,治之具也。不更化则治无由成。”(一策)“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圣功王道不外乎此。”(二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非学有本原,见得真切者,安得遽为是言。”(三策)(《景县新志》)

弘历,即乾隆帝。评《三策》谓:“使武帝信任仲舒,大穷其用,则有光于文景。而贤相若萧曹辈,俯出其下。又岂有穷兵黩武之祸,舟车缗钱之失哉!”《景县新志》

魏廷珍,康熙癸已探花,历任湖南、安徽、湖北巡抚。作《重修董子祠碑记》,记云:“求其畅天人之旨,晰义利之辨,使人心晦而复明,孔孟之道绝而复续,厥功必推董相。”“伊川(程颐)谓其度越诸子,有儒者气象,朱子(朱熹)谓其识得本原,孔孟之后为有汉一代醇儒,信然也(《景县新志》)

康有为,清末变法首领。其《春秋董氏学谓:“不得董子发明,孔子之道,殆坠于地矣。”“明于《春秋》者,莫如董子。”

民国

于佑任,国民*元老,任职于南京国民*府。留有诗作《兴平怀古》:“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不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于佑任诗词选》)。

第六章历代咏董诗词选录

西汉之后,历代均有咏吟董仲舒的诗词,尤以故里景县、任江都相的扬州、西安下马陵为著。现选录部分诗词如下:

董相

刘敞①

江都治后徙胶西,衰老诸侯等弃之。

为问平津相天下,敞开东阁欲宾谁?

①刘敞(—),宋朝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6年)进士,曾任扬州知府,官至集贤院学士、南京御史台。有《春秋传》、《公是集》传世。

董子祠

胡植①

观风初入淮南国,吊古重登董子堂。

曾向残编窥大雅,漫从遗像溯辉光。

长薰忽听徂徕颂,伏腊频看俎豆将。

琼苑龙池俱寂寞,扬人犹自说贤良。

①胡植,明朝南昌(今属江西)人,嘉靖四年(年)进士,在扬州任巡盐监察御史兼理河道,曾为《嘉靖惟扬志》作序。

谒董江都祠二首

胡应麟①

太熄江都相,遗风尚宛然。

帷疑曾下日,园忆未窥年。

大业尼山后,真源洛水前。

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

一迳浮云入,千崖落照明。

广川新庙貌,繁露旧家声。

水绿平吞市,山青半压城。

九原人可作,相对话西京。

①胡应麟(—),字元瑞,明朝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间中举,久试进士不第,专事著述,有《少室少房类稿》、《诗薮》等。

江都董子祠访邓孝威

时选《诗观》三集

孔尚任①

选楼笔砚久凄凉,董子帏前草更荒。

药裹经冬同客住,茶烟到晚为诗忙。

采风一卷添齐鲁,主社十年接李王。

垂老能吟梁父句,不妨雪雨扑匡床。

①孔尚任(~),号东塘,清朝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著名戏曲作家。康熙时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主要著作有《桃花扇》、《孔尚任诗文集》。

董井

孔尚任

董子旧宅,今为鹾司。

灌蔬园中泉,大儒不瑕探。

今日属盐官,水味仍古淡。

董子祠

钱林①

不愧贤良士,寥寥见董生。

门无珠履迹,书有《玉杯》名。

一代存儒术,斯人少宦情。

还怜阿世者,已作汉公卿。

①钱林(—),初名福林,字东生,一字志枚,又字叔雅,号金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嘉庆十三年(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以大考一等授编修,升侍读学士,充国史馆总纂官。少负文名,学问渊博,工诗,尤精史学。著有《玉山草堂集》、《文献征存》。

董井

臧谷①

柳巷重营董子祠,宅中旧井付官司。

漫疑近海有咸气,早觉无波自汉时。

合郡繁华资洗涤,几人清洁励操持。

题襟馆里煎茶好,玉虎牵残汲水丝。

①臧谷(~0),号宜孙,清朝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同治四年(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无意进取而归里,著有《菊隐翁诗集》。

谒董子祠

程敏*①

江都仍旧地,无复汉王臣。

故宅碑全毁,荒园井未湮。

一言分义利,三策动天人。

转运今祠主,相随奠绿蔟。

①程敏*(—),明朝休宁(今属安徽)人,成化二年(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新安文献志》、《咏史集》等。

下马陵诗三首

马理①

其一

颜孟云亡道失真,纷纷功利属君臣。

芙蓉苑外深埋玉,一代醇儒是此人。

其二

任道虽言世所憎,是非终在自堪凭。

汉朝冢墓知多少,今古独崇下马陵。

其三

三尺孤坟禁苑头,王侯至此下骅骝。

儿童问为缘何事,千载真儒在此丘。

①马理,明三原入,字伯循。正德九年(年)举进士。官至南京通*参议、光禄卿,谥忠宪。

下马陵诗

管楫①

策治更王化,穷经见道源。

沧桑世几变,城郭墓犹存。

菝藻后人荐,衣冠过者尊。

拜瞻敬如在,那用赋招*。

①官楫,明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字汝济,号平田,正德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以治闻,因忤于严嵩,辞疾家居二十年。著有《平田集》。本诗写*靖二十五年(年)。

下马陵诗

唐元先①

天人策使重儒生,下马宣传问孰茔。

一代文童尊圣道,万年俎豆播芳馨。

当时甚得明经术,后世方能识典型。

自是簪缨垂袭荫,烟云常霭柏青青。

①唐元先,明万年人。

下马陵诗

许国翰①

瑞霭高城春日辉,陵边嫩绿草初肥。

云生殿阁疑嶂下,树起茶坊避鹤飞。

两相王庭功益懋,千秋史册美方归。

拜瞻庙貌俨如在,时有清风出翠微。

①许国翰,明鼎州人。

下马陵诗

吴山涛①

董子祠堂倚夕曛,燕支坡下路微分。

胶西贤相虚三策,汉代鸿名閟一坟。

轮奂崔嵬新俎豆,霉苔剥蚀旧碑文。

空阶拜罢开樽酒,松柏萧萧入夜闻。

①吴山涛,明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字岱观,号塞翁,崇祯举人。曾任历城县令,终老于吴山。善画,工诗,著有《塞翁集》。

下马陵诗

李因笃①

秦烟鲁壁汉同功,武帝雄才匹大风。

自罢百家崇正始,亲延三策剖群蒙。

祠坊独撼摩霄树,牧碛初闻静夜钟。

路旁芙蓉残梦觉,褰衣谣对月明中。

①李因笃,清富平(今陕西中部)人,!天生,一字子德,康熙中授翰林院检讨,以{老辞归,遂不复出。其学以朱熹为宗,工诗尤精音训。著有《受祺堂集》、《汉诗音注》

下马陵诗

唐龙①

玉路停骖地,儒宗土一杯。

春秋明日月,风雨信鸿才。

宿草麒麟卧,觉楹翡翠来。

千年承俎豆,帛书动徘徊。

①唐龙,明兰溪(今浙江中部)人,宇虞佑。明正德三年(年)进士。累官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此诗作*靖二年(年)。

下马陵诗

王云风①

汉儒陵墓汉城东,汉代君臣敬礼同。

自古有谁传下马,于今何幸企高风。

原从邹鲁昭仁义,直辟赢秦计利功。

几度幽寻钦胜迹,祠前松柏郁葱茏。

①王云凤,明和顺(今山西东部)入,应韶,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劾太监李广狱,降知州,后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宣,以忧归。

董子祠朱彝尊①

汉曰江都相,荒祠旧水滨。

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

夕鸟窥园下,秋花褒露新。

凄凉不遇赋,千载一沾巾。

①朱彝尊(~),清朝学者,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纂修《明史)),工诗词古文,为清代大家,与新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广川作

王士祯①

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

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芦疑塞上。

董公祠庙继烟沉,空郊曰暮愁人心。

玉杯旧墅应难问,一为停车咏竹林。

①王士祯(~),清代文学家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年)进士,任扬州司理,累官刑部尚书。善多辞,尤工诗,创神韵之说,在描摩自然景物戈面有突出成就。与朱彝尊并称为“南朱北王”

董子祠

魏廷珍①

六经余烬日经天,伊吕声华御藻传。

诗继春秋雅亡后,道承邹鲁建元前。

汉兴礼乐三千牍,董策天人五百年。

泗水心源会闽洛,广川砥柱护风烟。

①魏廷珍:景州(今河北景县)入,字君璧。康熙五十二年(年)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历湖南、安徽、湖北三省巡抚、兵部尚书、两江总督、漕运总督、礼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老病罢归,八十岁卒。著有《课忠堂诗文集》。

董江都

李开叶①

东西两汉一醇儒,述作真能舆道俱。

三策大廷存国史,十年贤相卧江都。

平津②阿世官应达,贾傅③忧时骨早枯。

试问传经诸博士,计功能似广川无。

①李开叶:清福清(今福建东部沿海)人,宇奕夫,号磁林。康熙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因避权贵隐退。著有《崇雅堂诗》、《钞遗礼辑要》、《教学纂术》、《教学源流》等。

②平津:指汉武帝时平津侯主父偃。

③贾傅:指贾谊。贾谊在汉武帝时为长沙王太傅。

景州董子祠

查慎行①

西风残照广川城,董相祠边感慨生。

官秩稍增秦博士,文章独辟汉西京。

醇儒岂以科名重,浊世无如经术轻。

却笑武皇亲制策,牧羊牧豕尽公卿。

①查慎行:清海宁(今浙江北部)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又宇晦余,号初白,又号查田。少受学*宗羲,于经邃于《易))。然所长尤在诗。康熙时以举人特赐进士,官编修,后告归家居,卒年七十八岁,著有《敬业堂集》等。

独乐园咏·读书堂

司马光①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①司马光(—),字君实,陕卅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宝元进士。仁宗时曾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授翰林兼倘读学士。后辞归洛阳,居十五年,完成《资港通鉴》。

第七章董仲舒成语典故

阐道醇儒

董仲舒少年时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景帝时为博士。武帝初年,应诏对策,上“天人三策”,为第一,授任江都王相。后任胶西王相。晚年在家著书立说,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治家、教育家。清康熙四十三年,景州知州周钺在景州建立广川书院,院内建董子祠。康熙皇帝为书院题写了“阐道醇儒”的匾额。

三不窥园

董仲舒少年时,专心读书。学塾附近,即是其家董家别墅,园林优雅;又有大、小枫林,深秋红成一片。他研习《春秋》,作文写赋,三年间,不曾到园子看看。

下帷讲学

汉景帝时,董仲舒为博士,掌通古今。他下帷讲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著名的有褚大(兰陵人)、殷忠(广川人)、吕步舒(温人)、吾丘寿王(赵人)、司马迁(夏阳人)等,做到郎、谒、掌故一级官职的近百人。他被推崇为群儒之首。

应诏对策

汉武帝初立,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对策,先后百余人,获第一,上“天人三策”,阐述其*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治国方略,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武帝采纳。由此开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两相骄王

对策后,董仲舒任江都王相,到江都(鸣扬州)事易王刘非,俸禄0石。刘非,亩帝兄,素来骄横好勇。他以礼谊匡正,劝刘司I“正其谊不谋其利,名其道不计其功”,/A受刘非敬重。后任胶西王(刘端)相,谬国均得到治理。

著书立说

董仲舒晚年,在家著书立说,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篇。朝廷遇有大事,使廷尉张汤等使臣去其家征求意见。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三纲五常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硎上提出了一套维护社会伦理纲常、*治制度的“三纲五常”学说,“三纲”即君为匪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该学说在一定时期起至!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天人各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董予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其*治观点、社会、人生、伦理及养生等等理论。

阴阳五行

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合并用,以论词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阐发自己的理论。jIl子是儒家学者中最早言说五行的人,他还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

正谊明道

“正谊明道”是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教育的总原则。其大意:维护公理,主持公道。端正义理,不妄图眼前利益;讲究道德,不盘算非分功业。教育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精神富足的仁人君子,避免成为只追求物质利益、精神空虚的人。

有关咏董子诗词楹联作品选

(景县诗词楹联学会)

一、绝句

孟宪桥

一、

苑林百鸟唱纷纷,繁露春秋润色新。

尽管逆声时入耳,高枝总是凤鸣音。

沉睡孔丘苏醒今,重游故地似迎亲。

往昔窘况秋风去,回首揖董奉上宾

薛近芳

董子颂

繁露巧施泽古今,谋高三策振乾坤。

除非意匠擎一帜,天下何来汉武尊?

天大感应说国君,唯愿晴光暖庶民。

思想从一为社稷,千年桑梓叩春恩。

谢秀臣

董子颂

一腔热血凌云志,满腹经纶旷代勋。

出仕践儒裁日月,释疑布道转乾坤。

璀璨明星万古*,经天纬地冠群伦。

《春秋繁露》衔珠玉,儒术独尊一圣人。

曹印宝

新建董子园

宜民桥畔字刚红,杨柳依依松柏青。

围造园林数千顷,难关董子治国功。

谒董子墓

驻步油然敬畏生,瞻求左右总相同。

他人荒垅埋尸骨,此处高坟埋大名。

王世修

董仲舒颂

奇谋大略撰雄文,巨著磅礡字字金。

高论精深传后辈,古今华夏世风淳。

阐经论道圣为尊,对策举贤弼汉君。

位相精忠扶社稷,醇儒赤县第一人。

陈培华

董子颂

一卷春秋千策隐,为臣岂止报君恩。

风云万载德常在,总赖鸿儒教化深。

李玉成

游董子公园有感

轻步董园万念新,五常儒理大国*。

荐贤三策春秋颂,昌盛中华此为根。

高月龙

咏董子

上随天道下崇民,一代儒宗董子尊。

盛世文功寻信仰,还需三策报君恩。

刘春辉

《咏董子》

遵圣承儒德*述,道明谊正启新元。

经纶屡荐兴国策,誉载千秋惠世安。

王寿延

儒师董子颂

万代传承儒理念,乡风笃厚日和谐。

民生至上须牢记,筑固中华鼎盛阶。

王世平

董子颂

古树参天根远深,儒风尽塑中华人。

家园和谐源何处,董子功勋贯昔今。

苏玉春

董子咏

神州百姓民间立,六欲七情孝为先。

手指蓝天夸统一,儒乡蜂涌圣贤男。

秦连生

董子三不窥园

励志凌云在幼年,苦读数载不窥园。

天人三策施仁*,阐道醇儒耀宇寰。

王玉波

董子颂

气宇轩昂吐玉音,笙歌三策耀琼林。

天人荡荡合一统,永念忠君护国*。

单希波

董子颂

宽夫有志护经*,三策真言贯古今。

辅佐帝王成霸业,独遵孔孟赖斯人。

盖玉增

读《董学札记》有感

董学儒韵沁芬芳,一代宗师万古扬。

历史馨风今借鉴,中华逐梦奏锦章。

王金武

咏董子

立论纲常兴大汉,春秋妙笔谱新篇。

独尊儒术成一统,富庶强国天下先。

刘盛森

咏董子

少年立志圣文通,满腹才华热血腾。

三策谏君汉室固,千秋伟业古今铭。

高荣勋

董子颂

汉武明君委圣臣,尊儒重道铸德*。

天人三策扶朝*,国泰民安万象新。

孙奎义

董子颂

谏言策使汉朝兴,两袖清风九域宁。

代代文童尊圣道,留得青史载芳名。

曹世明

《董仲舒颂》

繁露逢春好润花,妍开汉武丽皇家。

泽及百世千族乐,无不承恩感物华。

张建民

儒相颂

撼地擎天气不凡,韶光未负愤加鞭。

江山有幸生名相,三策一出大路宽。

宋月江

咏董子

饱学敢向百家争,谁道布衣无圣公。

大*归一凭策论,儒风拂过瘴霾清。

王霞

董子颂

春秋繁露铸雄文,董子贤德万古存。

泗水潺潺泽蕙处,儒家独奉圣贤人。

周金延

咏董子三策

芸芸事理本诚然,大势乘风越九天。

自信天人合一统,恳留慧卷在人间。

赵金铎

咏董子

一代鸿儒万世名,谏君三策助国兴。

广川宝殿后人建,先圣英贤史永铭。

吴会英

董子颂

三策论高天下传,谈经布道善无边。

深明事理家国盛,朝野独尊儒圣贤。

车金栋

颂董子

今古文豪数董公,传承儒教力先登。

今朝启后承前道,万古留芳续美名。

二、楹联

孟宪桥

景县广川董子文化园楹联

1.罢黜百家,儒术独尊,盖世功高思董子;

具呈三策,天人一统,意远流长仰圣贤。

(此联已经镌刻于广川董子文化园大殿董子像两侧梁柱上)

2.孔孟经纶,籍董儒大展;

广川文脉,乘盛世远播。

(此联已经镌刻于广川董子文化园大殿北门廊柱上)

3.经年不窥园未感治学苦涩;

一世多讲义始晓润物绵长。

王世修

为董子文化园撰联

治春秋著繁露千年伟业;

尊圣训承儒学万世高贤。

诲弟子辅汉廷显雄才大略;

重仁德崇礼教彰浩气清风。

薛近芳

董子联

1.敬天人崇孔术立千秋伟业;

行礼乐固国基成一代儒宗。

2.治公羊集繁露奠儒学尊位;

襄汉武尚春秋开正统先河。

谢秀臣

咏董仲舒联

1.盛世奇才,一腔热血书盛世;

春秋博士,满腹经纶绘春秋。

2.武帝求贤纬地经天垂青史;

大儒举策释疑布道立丰碑。

王玉波

董仲舒联

1.三策鸿文,兴业安邦扶社稷;

百堂俪语,肃风传道净乾坤。

2.仁*厚德传后辈,

音容笑貌忆先生。

单希波

董子联

谋善策,补偏救弊;

辅仁德,济弱扶贫。

孙奎义

董仲舒联

举贤对策,风清气正千年盛;

辅*兴邦,国泰民安四海宁。

王金武

董子联

纲常严谨扬浩气;

廉*清明荡春风。

张国权

咏董子联

立仁心,德重扶民兴百业;

传圣教,儒兴济世益千秋。

曹世明

董仲舒联

广川凝紫气;

天下沐儒风。

张建民

董子联

春秋繁露流百世;

天地奇才惠万民。

刘盛森

董仲舒联

董圣千秋颂;

儒学百代传。

周金延

董子联

纲常行世,德化人伦华夏美。

伦理生根,礼兴闾里月空明。

宋月江

董仲舒联

光大儒学,一统江山兴汉室;

普及科教,长工术业耀华庭。

王霞

董子联

伦理英明,似春风盈爽;

纲常旷世,如夏露润酥。

高荣勋

董仲舒联

儒学中外人人颂;

谦吏古今代代传。

三、律诗

孟宪桥

咏董子

伟名何以越云天,全赖精华耀世间。

埋首三年园不窥,辅王两次誉回还。

独尊儒术成一统,共享学说至永年。

时下方家流水似,谁人声望比先贤?

《读董学札记》读后赠作者董书尧先生

一部书札凝厚情,痴心岂止是同宗。

承而未忘五常举,启后尤思百业兴.

十万释文凭底蕴,八千裔士籍东风。

终生无悔*神泣,不信先贤梦不成!

王世修

咏董子

悠悠华夏史斑斓,董圣德才千古传。

繁露一书凝智略,天人三策定坤乾。

力扶汉室金瓯固,诚佐藩王社稷安。

禅道醇儒功盖世,万民景仰颂高贤。

董子公园

九天阆苑赐条城,璀璨明珠瑞气盈。

亭榭假山环碧水,奇花异木竞芳荣。

威严圣像荫福地,精致玉雕铭众星。

均赞园林吴越秀,儒乡盛景也驰名。

谢秀臣

董子颂

历史长河掀巨浪,《春秋繁露》著鸿篇。

助推仁爱礼和重,首倡德行教化严。

知耻明荣扬正气,修身律己育清廉。

儒学花艳芳千古,纬地经天一圣贤。

董子祠

董子祠中云雾缭,巍峨大殿势凌霄。

儒风阵阵千秋荡,瑞气腾腾百代飘。

*魄齐天归故里,广川遍地起春潮。

开来继往辟新宇,筑梦乘风步步高。

曹印宝

咏董子公园

甫入斯园淑气清,城南春破景其中。

板桥鱼暖曲栏水,花径莺香垂柳风。

繁露辉光共臣远,天人论道与君通。

沉吟坐望小亭外,像矗十寻儒不空。

薛近芳

广川董子园览胜

宝殿雄巍锁紫烟,高山仰止沐人寰。

述陈三策启君聩,罢黜百家尊圣言。

兴教更新宗庙固,轻徭宽税庶民安。

唐碑汉瓦迎朝日,无限风光耀广川。

景县董子园览胜

仰止高山大汉风,磅礴一苑气吞虹。

石铭州赋追司马,湖卷巨澜压洞庭。

圣手擎天皇室振,长林滴翠彩霞明。

画墙脉脉说前史,托起儒乡代代雄。

王寿延

咏董子公园

儒宗似日赠光明,春笑董园花木荣。

深缅先贤飘礼雨,极推后进沐仁风。

长传盛世和谐意,共递富民诚信情。

赏尽亭湖绝景画,幅幅妙湛胜天工。

高月龙

研读董老《读董学琐记》有感

董子专究意境深,研习先训起平身。

书贤君志清流许,笔畅文杰寡淡根。

著作述经彰本意,编题结果历民心。

功勋条县春秋灿,心圣唯君不二真。

陈培华

董仲舒

孔孟经学几代延,书生际会致峨冠。

五常浸世乾坤净,三策用心黎庶安。

辅*饥寒情所系,隔帷桃李论相传。

千秋褒贬随风去,下马陵前草色鲜。

盖玉增

咏董子

鸿儒遗韵越千年,匠艺传承万古瞻。

醒世五常辉日月,谏言三策壮河山。

宏德教化黎民乐,正道更新九域安。

青史悠悠星光耀,梓桑文翰振人寰。

孙奎义

咏董子

汉风儒韵古今传,仰止高山锁紫烟。

阐道崇德匡正义,推贤理*倡清廉。

兴邦三策江山固,立论五常天下安。

不朽经*铭史册,功高美誉满人间。

王金武

咏董子公园

天人三策弼朝廷,常有干支伴聖容。

铭柱巍巍兴大业,雕石历历数精英。

微波湖面鸳鸯戏,曲岸桥边鹦鹉鸣。

异草奇葩织锦绣,满园胜景话升平。

周金延

下马陵

一从汉武势凌空,三策天人国太平。

幽径伏*依碧草,君王稽首扣荒冢。

白云缕缕随风逝,细语悠悠撞鼓鸣。

怀相阴阳穹野立,遂留千古下马陵。

王世平

咏董子

又至春催草色鲜,儒风劲舞运河湾。

新修道路激情逸,乍种林行甜梦欢。

融汇天人流富水,弘扬法治净坤元。

董公云际开怀笑,盛世兴国礼蔚然。

曹世明

咏董子

公孙专治公羊浅,百世论评尽亦然。

淬火能增金铁硬,释诠更让孔学斓。

春秋繁衍滋甘露,礼仪兴邦照昊天:

汉帝朝朝师表敬,皇皇历代赞君贤。

刘春晖

董子颂

董圣德行名不朽,激扬岁月盛兴筹。

教条深化一心事,鉴戒远播永世秋。

怀瑾谋高出妙策,施学文厚解闲愁。

纲常意令乾坤净,华锻经伦千古留。

高荣勋

咏董子

条城自古赞儒贤,青史留名代代传。

三策雄韬扶汉*,五常伦理续佳篇。

崇德重道乾坤美,除弊驱邪社稷安。

董圣金身黎庶仰,广州庙宇绕云烟。

秦连生

咏董子公园

满苑花红草木葱,擎天圣手指航程。

少儿湖上轻舟过,塑像面前队礼行。

三不窥园宏伟志,百年兴汉大儒功。

千秋盛绩今人颂,化作清流河岳明。

张国权

咏董子

董师阐道气昂然,桑梓欢歌暖世间。

一盏明灯千戟亮,三篇良策万民安。

明臣亘古兴刘汉,更化而今映碧天。

繁露春秋扬正气,大鹏举翅舞蹁跹。

张建民

咏董子

天马行空揽月还,一鸣鹊起下长安。

讲学传道德匡世,立论著书才补天。

不逊叔牙为*计,何输管仲治国篇。

千年吕尚封神再,敢领风骚列状元。

宋月江

董公倡教感咏

千年教化抑刀兵,众志相谐谋大同。

江海相通风雨顺,山田互卫苗木葱。

懞童唱罢惜花草,智匠造出御弹星。

信义中华擎世界,东方喜见巨龙腾。

王霞

咏董子

董子谦谦颜似玉,佳醇儒韵律金生。

家园几度呈慈爱,事理多中现信诚。

道义风俗犹智慧,德仁理论更贤明。

晴光万里条城美,代代英杰耀浩空。

李相友

怀董子

汉家王室尽称贤,遗著流芳皆谏言。

身至广川朝古迹,情于前汉拜尊颜。

一生致力安邦策,千载承恩治世篇。

俯地殷殷千盏酒,中华大地共天蓝。

戴汝锋

咏董子

百家罢黜越千年,理*安邦遗数篇。

酷爱史书园不窥,倾情国事话常谈。

举贤三策呈方略,矫正二王见胆肝。

一代宗师扬四海,承接传统盛空前。

苏玉春

董子颂

繁露春秋励志篇,儒家道义路程宽。

御前三策垂青史,世上五常扬正帆。

孔孟遗文忠孝涌,古今名著众民安。

贤良后代兴炎汉,重教宏德万万年。

单希波

咏董仲舒治春秋繁露(古风)

继晷宵旦习孔孟,秉笔把卷记心程。

满园花卉齐开放,充耳燕莺争正声。

三经香风梳柳绿,一轮皓月照桃红。

诱人美景无暇顾,志在春秋繁露中。

王俊岭

咏董子园

景县而今诗意浓,缅怀董子道德翁。

雕栏高阁故人近,画栋长桥流水通。

烟雨飘飘容祖国,江山荏苒念英雄。

圣贤风骨光尘世,继往开来振碧空。

李章*

董公赞

出身福地问书山,快步登高孔孟天。

看透乾坤多少事,读熟日月几千年。

佐王拜相舒鸿志,为宦为民敢正言。

三策固本传万代,四方共崇大儒篇。

刘盛森

咏董子(古风)

汉家宫殿已无踪,独有圣贤留美名。

上进帝君三献策,乱贼平判汉武兴。

五行五事心中记,天地人间喜共融。

穿越时空虽数载,依然今日治国经。

吴会英

颂董子(古风)

鸿儒遗祖照千年,精艺传薪万古瞻。

谏言三策山河壮,辉明五常日月传。

兴教更新黎民乐,人间正道九域安。

丰碑汉氏迎朝日,青史悠悠振山川。

四、词

西江月·少年董子求学(王世修)

少小尊崇儒道,虔心效法高贤,居塾三载未窥园,终日痴读不厌。励志才高识广,闯关夺隘攻坚。寝食常废苦中甘,满腹经纶称冠。

刘春晖

采桑子·儒道永恒

汉家贤圣伟名灿,惠*宜民。千古绝伦,孔孟源流儒道*。仁德化育纲常语,博大精深。经典长存,旷世雄篇涤雾尘。

王世平

清平乐·缅怀董子

儒风浩荡,德治云霞朗。一代宗师遗训旷,阡陌着迷眺望。思贤情景交融,天人今世相通。老幼熟知圣论,其间奥妙无穷。

王寿延

卜算子·赞董公

岁月铸高名,仰慕心难静。儒术独尊礼义行,大汉谋一统。时代在攀登,理念唯宜重。造诣精深旷古今,业绩人人颂。

孙奎义

浪淘沙

辅*谏箴言,信守忠廉,儒风剑胆弃邪奸。繁露春秋兴盛世,裕后光前。历史越千年,儒韵缠绵,雄才旷世耀青天。德懿辉光昭日月,情暖人间。

宋月江

卜算子·春谒董公像

缓步迈公园,董子迎风站。极目仰观枉自惭,惜落大学线。伙伴话当年,脚下心声喊。似愧先贤故土生,安富农家院。

王霞

卜算子·怀念董仲舒

汉月照三关,盛世山河壮。兴业安邦社稷扶,儒圣乾坤朗。处世有纲常,礼教家国旺,更喜平川百里风,万古真情广。

单希波

蝶恋花·游广川谒董子祠

信步广川春色好,碧草连天,侧耳闻啼鸟。如冠柏松荫甬道,雄巍肃穆馨香绕。百代圣宗文曲耀,遥想当年,儒术昌兴妙。遗训历朝春不老,今人敬重瞻风貌。

王俊岭

破阵子·董公招手观

如沐春风灿灿,亦如细雨绵绵。桥水长流波缓缓,曲径廊迴慢赏闲。公园尽是欢!古迹名雕鼎立,石碑耸入云端。圣士古儒人敬仰,晚辈今生学问研。董公招手观!

张建民

采桑子·儒芳天下万古流

一枝独秀抢人眼,始者千秋,光者千秋,过海漂洋下五洲。英雄白了韶华发,长夜悠悠,思虑悠悠,历史长河滚滚流。

咏董子文学作品

一、七律

赞董仲舒大师(新韵)

文/赵文亮

冀中大地史书荣,汉代董师贡献丰。

废弃百家思广阔,独尊儒术意精明。

阴阳理论传播快,法道学说讲解清。

促进和谐功盖世,炎*儿女万年铭。

游董二圣故里感怀(新韵)

文/石礼

韬光养晦待时出,千载谁如老仲舒。

三策进呈独佐汉,百家罢黜俱尊儒。

文堪精妙言堪典,志似松柏节似竹。

唯叹不得君主宠,大才却去相江都。

董仲舒(平水韵)

求索

独尊儒术帜高扬,自此邦兴华夏强。

驱逐匈奴疆久固,廓平西域国增光。

张骞出使开丝路,去病征诛守四方。

统一集权传后世,雄才汉武史流芳。

董仲舒

文/李广池

广川古郡诞鸿生,延续千年史圣名。

三觐弘文成一统,独尊儒术息纷争。

纲常遵从皇权固,伦理张扬庶事荣。

今敬贤良非复旧,弥新祛粕取其精。

赞董仲舒(新韵)

文/于书功

董子盛名垂宇宙,独尊儒术百家休。

天人感应兴西汉,文道结合耀景州。

满腹经纶开耳目,一腔热血写春秋。

高山仰止情尤烈,千古宗师万代讴。

感叹董子大师(新韵)

文/王星铭

景州大地富精英,董士博师中外名。

罢黜百家彰智慧,独尊儒术显高明。

思维体系积淀厚,官府哲学书册丰。

理*安邦良策献,炎*底蕴永传承。

瞻仰古墓遐思(新韵)

文/李兰英

拜谒西安下马陵,通才董子睡其中。

独尊儒术呈高策,广黜百家收巨功。

名沸汗青一代相,身归故土几春黉。

经纶数卷泽华夏,千载明韬后世承。

大儒董仲舒(新韵)

文/于宗慧

年少勤读学问深,一朝良策入宫门。

君权神授合皇意,儒术独尊聚庶心。

帷幔不言桃李盛,梁冠更虑子民辛。

春秋繁露遗千载,滋养炎*代代*。

注释:梁冠指古代在朝文官所戴帽子。

董子治国策(新韵)

文/王一

盛汉儒师史册名,道德教化治国通。

推新效古千秋系,纳士招贤四海宁。

薄赋轻徭合众意,举廉惩腐厚民生。

复兴大计今朝续,一统江山世代隆。

颂董子

文/刘保国

群书博览盛名宣,问策三番到御前。

罢黜百家归大统,独尊儒术立标篇。

天人感应民心聚,君主融合国运绵。

重教礼贤今仿效,文明社会越千年。

瞻董仲舒像遐思(新韵)

文/李守训

目光深邃面和祥,左手持经右臂扬。

导引儒学多探问。启发弟子重思量。

君前觐见陈良策,致仕归来兴讲堂。

游者谒瞻遐迩诵,激发千万少儿郎。

缅怀儒宗董仲舒(新韵)

文/蔡金楼

醇儒阐道肇基开,满腹经纶惠九垓。

忠辅君王成霸业,智辞国相隐书台。

几回谠谏清明现,一表独尊盛世来。

汉武惜贤虛若谷,每逢疑惑问雄才。

五律.儒学大师董仲舒(新韵)

文/刘俊平

广川留美名,为有仲舒公。

罢黜杂家论,独扬孔氏经。

法则今古益,德育庶黎躬。

多探强国计,忠心照汗青。

二、七绝

歌董子(新韵)

文/崔根乱

抱负盈怀少自呈,如痴如醉五车丰。

三年不觑园中景,大道儒成盖世功。

有感三年目不窥园(新韵)

文/陈素珍

(一)

少年董子志非凡,手捧经书细细研。

簾外草青花锦绣,景奇一任不窥园。

(二)

欢歌笑语月儿圆,竹简难辞如玉颜。

一代宗师成大业,儒学影响几千年。

赞董子(平水韵)

文/张华琴

八斗才高天子问,百家罢黜独尊儒。

宗师故土千年拜,治学严威盛气殊。

赞董翁(新韵)

文/张馈芳

肯将策略献明君,一统江山利万民。

崇礼倡廉行正道,千秋铭记董翁恩。

董子赞(新韵)

文/张馈芳

故园香火祭祠堂,博大精深相两王。

扶助汉朝成伟业,儒学文化永弘扬。

赞董公倡儒(新韵)

文/一凡

汉帝招贤座上宾,百家罢黜孔独尊。

只修正统不谋利,道义仁德惠万民。

董子赞(新韵)

文/赵文亮

广川汉代聚英灵,董子高师举世雄。

儒教学说积淀厚,贤达思想万年宏。

董子求学记(平水韵)

文/王忠林

宅后花园蜂蝶舞,同龄伙伴挚相邀。

三年苦学无遐去,一代儒师万世骄。

董仲舒(新韵)

文/刘文合

贤良儒秀广川生,辅佐三朝业绩宏。

罢黜百家兴汉室,江山稳固史留名。

董子颂(新韵)

文刘长生

千年史上祭忠*,儒术弘扬为万民。

一代宗师扶汉室,光宣华夏是贤人。

七绝董子颂(新韵)

文/王星铭

一代英豪济世长,广川董子振朝纲。

独尊儒术和谐美,罢黜他家华夏昌。

赞《天人三策》

文/李庆顺

天人三策似灯塔,倡导仁德治国家。

一统思想成体系,安邦方略耀中华。

赞董子

文/刘保国

苦研经卷不窥园,三策卓群越众贤。

儒术独尊成大统,纲常法纪正朝端。

颂董子(平水韵)

文/郭知维

经天纬地振朝纲,儒术崇尊大道张。

辅佐皇王兴汉室,千秋万代德威扬。

颂董子(新韵)

文/蔡酉辰

举贤献策振朝纲,大道原天意蕴長。

学盛谦德播远志,广川圣地誉儒乡。

名臣董仲舒(新韵)

文/康立杰

洋洋洒洒儒学典,荡荡巍巍束帝文。

西汉王朝基础固,流传百世一名臣。

董子吟(新韵)

文/梁秀芬

少治春秋经传通,家园三载罔西东。

把来汗水茁天智,一统江山力促成

三、词

浪淘沙颂董子

文/张玉桥

三载不窥园,专注经研。门前枉自百花鲜。论辩修身良栋育,气壮河山。济世有新观,大道当先。天人三策庶君安。一代名儒功耀显,美誉流传。

唐多令?缅怀圣人

文/王洪生

国破思忠臣,良相报国门。董仲舒、一代贤人。汉武勒缰怀冢墓,缅功德、扫碑尘。尊孔撰儒文,天人三策论,稳朝纲、塑万民*。繁露春秋兴社稷,功与过、后人论。

《长相思》.董仲舒与枣强马铃小枣(新韵)

文/孙会君

居长安,念从前,一缕乡愁梦里添。凭他老泪潸。

遣儿还,快加鞭,满负朱枝栽故园。寄情乡土间。

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优质小枣树苗赠董仲舒,董念及故里遣儿孙运回故乡栽种,至今马铃小枣名扬全省。

长相思求学

文/司玉才

经学难,守道难,崇爱春秋师圣贤,才高能胜寒。读更残,夜难眠,笔灶茶床文旅艰,三年不涉园。

朝中措·董仲舒

文/石礼

进呈三策汉朝兴。千载史留名。罢黜百家之术,唯儒一脉传承。

大兴太学,实行教化,广纳儒生。薄赋敛轻徭役,宽民力惠生灵。

鹧鸪天董子

文/蔡酉辰

法道阴阳儒化光,"春秋繁露"妙文章。求贤养士国昌盛,治教兴学世瑞祥。

倡六艺,议三纲。承德宣美蕴精强。量才授位崇尧舜,大汉良肱朝棟梁。

临江仙·董仲舒

文/宋雨安

腹有诗书报国,蜚声青史先贤。浮生才智献轩辕。荐儒成正统,后继两千年。

天授君权德*,黎民生息居安。太平天下水云间。君臣共盛世,汉武好江山。

忆秦娥董子

文/宋雨安

月如钩。仲舒灯下几春秋。心无旁骛,少慧明忧。

修身积得胸中谋。儒风暖意吹神州。匡扶汉室,功在悠悠。

鹧鸪天儒学兴汉

文/李明秀

华夏文明越五千,兴亡成败理为先。

汉朝盛世乾坤定,儒学唯尊旗帜妍。

树正统,去旁言。邦兴民富域疆宽。

雄才汉武彪青史,千古流芳董圣贤。

卜算子

董子颂(新韵)

文/周金山

三年不窥园,刻苦攻书卷。教授门生下幕帷,授业方精湛。

唯独尊儒学,俱废杂家翰。三策天人辅朝纲,社稷归一炫。

长相思怡水园谒董子雕像

文/张树凯

云水连,曲径连,遥望鸿儒一座山。身躯甚伟然。

志拳拳,意拳拳,罢黜旁门唯圣贤。学行延万年

卜算子

文/王庄秋

三年不窥园,孤影昏灯伴。鸟语花香全不闻,只把书章展。惹得安溪疑,举步声声乱。神注全无知客来,美誉千秋赞。

浪陶沙大儒董仲舒

文/康立杰

宅厚仁心,满腹经纶。忠心耿耿为乾坤。罢黜百家出鸿论。扶佐明君。天地人文,大帝束身。弃刑立德顺民心。西汉域中传美誉,举世儒臣。

搗练子、赞董子

文/李庆顺

尊孔孟,倡仁忠,治国方略屡上呈。薄赋轻徭成大统,万民拥戴帝王崇。

卜算子?赞董子

文/赵文亮

汉室一英才,董子人皆赞。独特思维废百家,儒术唯其荐。影响满中华,独树旌旗灿。辅*教书贡献丰,万古留芳卷。

捣练子咏董子

文/刘文合

咏董子,助三皇,罢黜诸家儒术匡。

德教当先兴社稷,史书载入口碑扬。

鹧鸪天·董子赞

文/王星铭

河北中原多大家。广川董子誉天涯。育人桃李八方赞,三策奇言世代夸。

尊儒术,罢其他。治邦方略映朝霞。思维正统朝廷纳,谋以思民社稷佳。

长相思思董子

文/张素平

情梦圆,盼梦圆。华夏文明万古传,儒家独树先。

忆先贤,思先贤。故里传人休等闲,策鞭韶华年。

蝶恋花赞董仲舒

文/赵俊璞

一统春秋德教旺。儒术独尊,罢黜杂家項。君享神权符众望,限田薄赋轻徭亮。

稳固江山千载广。仁*倡施,黎庶平安享。光耀中华英首榜,天昭衡水腾飞畅!

西江月董仲舒

文/李占稳

经历四朝权贵,毕生传授儒经。倾心之作诉王听,法制四权传圣。尊孔百家罢黜,春秋繁露成名,三春未恋故园情,留取精华为证。

捣练子董子辅佐侧记

文/王忠林

减税赋,薄征徭。百姓轻松赞誉高。

限地调均安社稷,为民福祉寸心操。

董子赞长相思

文/张馈芳

敬圣贤,祭圣贤,西汉宗师礼教传,家乡庙宇先。

献忠言,呈忠言,独树儒家功绩连,美名传万年。

忆江南颂董子

文/郭知维

尊孔孟,董子续新篇。

致力修学宏论著,天人感应万民安。循道法天然。

忆江南赞董公

文/田喜荣

尊儒术,董子续新章。

罢黜百家成大统,亲言三策正朝纲。功满美名扬。

捣练子赞董仲舒

文/田喜荣

出妙策,保国昌,独尊儒术正朝纲。

辅佐三朝兴百业,江山稳固史留芳。

卜算子盖世功德永流芳

文/李守训

功德昭宇寰,溯史源西汉。大统江山固远疆,理念基阶奠。

唯天人和谐,俱止诸侯乱。约束皇权佑民生,社稷无人撼。

更漏子赞董仲舒

文/沈瑞霞

董仲舒,功无量,罢百家尊儒倡。三策进,世人仰,春秋决事详。知明先,仁厚远,汉武帝欣然纳谏。官办校,举良贤,量才而授官。

临江仙.咏怀董仲舒

文/蔡金楼

心系苍生宏志远,三年曾不窥园。下帷讲诵美名传。*通昌社稷,"对策"悅龙颜。忠辅君王兴汉室,宦途阴险辞官。不阿刚正敢直言。儒学千古颂,浩气荡人间。

捣练子

文/范振林

董子之“目不窥园”

花锦簇,近书房。三载埋头不理窗。饱览群书不拜客,学成博士伴君王。

浪淘沙儒宗董子

文/于宗慧

三岁不窥园,王佐之贤。文章圣手五经专。隔幔授徒桃李盛,华夏名传。

兼采百家言,独创新观。天人感应利君权。儒术独尊凝庶意,滋养千年。

注:1.王佐之贤即佐王的意思,就是辅佐君王成就伟业的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2.《论衡效力》喻之为文章圣手,著作大力士。)

忆江南.颂董子

文/常保洪

学识广,陪驾伴君王。罢黜百家成一统,亲言三策正朝纲。大儒史留芳。

水调歌头歌董子

文/梁秀芬

时光如梦蝶,今个夏商周,明儿秦汉,淘去多少古风流。汉代名儒董子,隔了两千冬夏,今却赞尤稠。三载不窥苑,桃李艳神州。推孔氏,抑百术,治春秋。皇前三对,胜却诸葛出师谋。帷幄运筹之出,千载长赢把定,强国且安侯。几世汉家保,功大孰能俦?

四、曲

董子赞

文/赵文亮

董仲舒生来好思想,终成了汉代朝中一栋梁。罢黜百家纲,儒术独倡。

三策直言阅帝王,皇帝赞扬,促进和谐国运强。

董子颂

文/赵俊峰

三年苦读不窺园,夜阑不离卷,博采百家言,独树儒学翰,天人感应青史传。

武帝怀忠臣

文/王洪生

那春,那春,遍地梨花殉,武王前去祭忠*,夜梦思才俊。一代儒臣,偿留有遗恨,他怀才未尽,泪纷,泪纷,君泪流三寸。

注:董仲舒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经过他墓地。为表彰他为汉王朝的效劳尽忠,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下马陵”。

赞董子

文/张素平

唐朝名儒仲舒贤,发奋攻读理论先,天地统一君侧诠,赤心专,一半儿坚持,一半牵。

赞西汉大儒董仲舒

文/赵俊璞

春秋一统经年,君权神授昭天,薄赋轻徭绩显。独尊儒术,倡德社稷平安。

*钟宫醉花阴独尊儒术

文/李明秀

刘彻雄才汉中兴,只信儒学至明。罢废百家赢,*治安平。

*事空前盛,经济向荣,万世流芳名亘永。

董仲舒

文/李广池

林园柳绿桃红,鹊飞莺舞鸣蛩。室内韶华竹捧,三年吟诵,不窥春雨秋风。

赞董仲舒治学严谨

文/李占稳

园内窗前种篁竹,绿树莺歌燕舞,清彻小平湖,兰草疏疏。三载勤攻读,劝不户出,有志终成汉鸿儒。

董仲舒

文/周金山

苦读书卷,三年不窥园。

下帷讲诵语谨严,策论鸿文开玉篇,坎坷仕途行步健

董子赞

文/王星铭

广川董子斯乡诞,毕生思想光芒灿。废除百论朝纲悍,独尊儒术黎民赞。教学也么哥,教学也么哥,育来桃李千千万。

赞董子

文/李庆顺

研修策论呈君看,为国进忠言。主张德*安局面,帝称贤,万民祟拜美名传

下马陵

文/司玉才

云寒树瘦孤村,董子帷空迹沉,帝王驻马聆遗训,一代宗师更存。

董子颂

文/刘保国

鸟语花香董府园,难顾流连;诗书不辍伴灯眠,

通经卷,博士盛名传。

(幺篇)勤王三策惊宫殿,罢百家、独戴儒冠。

仁*宪,黎民愿,纲常法典,亚圣永垂贤。

瞻仰董子公园江阳韵

文/张馈芳

古香古色祠堂,柏松守护安详,董子华章敬赏,德仁国强,宗师一代名扬。

]咏董子

文/王庄秋

春秋繁露诉心声,举策直言汉武听,盛世欢歌享太平,忆贤能,一半儿传承,一半儿醒。

《*鈡宫-醉花阴》

文/郭知维

博览群经探其本,资质知明意真。道法自然循。广识博闻,卓见称贤人。鸿儒似星辰,悬挂高天不没陨!

赞儒学大师

文/康立杰

儒学泰斗,经纶满腹修。汉皇朝野选竿头,俊秀圈中数一流。教化庶民伦理守

赞董仲舒

文/田喜荣

尊儒术志兴邦,罢杂家正朝纲,辅佐三朝日上,民强国旺,贤臣史册留芳。

4,.董子功绩.

文/王一

独尊儒术兴邦。觐言三策流芳。举荐贤良策长。贾桑兴旺。和谐安定民康。

·董子

文/宋雨安

修身切。深谙汉胜秦何灭。

秦何灭。春秋有鉴,霸姬伤决。

荐儒仁*和刘彻。天人合一中秋月。

中秋月,民安国泰,相位时别。

颂董公

文/一凡

汉朝官宦中,董子一梁栋。毕生侍主公,华夏千秋颂。

.董仲舒

文/李欣普

冀中多有奇葩,西汉名儒皆夸,驱弊黜罢百家,千古佳话,空前绝后赞他。

赞董仲舒

文/常保洪

汉朝一圣贤,有幸皇常伴。总把良谋献。三纲拟,五常添,世代黎民赞。

五、联

赵文亮

教书谱就成才曲,

论著描出兴业图。

独尊儒术优千古,

罢黜百家荣万川。

梁秀芬

汉武皇前三策对雄才大略

长安巷里一文玄赤胆忠言

王者配天,德循民意延国脉

春秋决事,对以原心解众疑

少治春秋,江都拜相,昂昂也庙堂之器;

大行教化,金殿应答,赫赫乎社稷之梁。

赵俊锋

百家罢黜尊儒道,

三策亲言守纪纲

宗师一代群儒首,

伟业千秋万众心

刘长生

读书行路儒家道

种杏育人董子经

千秋良吏谋宏略

百代儒臣献至心

王星铭

桃李遍中外,

学说惠古今。

三策良言安社稷,

独尊儒术辅朝纲

孙会君

书山入座博学百涉,

墨海修儒致用千秋。

一朝为相忠心耿耿,

两事骄王道义拳拳。

张素平

仲舒理念求大统,

儒家思想耀中华。

赵俊璞

轻徭薄赋生祥瑞,

重教倡德降紫光。。

红梅瑞雪丰年兆,

兰草香菊董子功。

李兰英

清廉敬业千秋颂

厚朴怜民万代传

李广池

自幼勤学怀大志

成贤教化步青云

李占稳

协调矛盾家国富

休养生息百姓安

张树凯

一代鸿儒成万年师表

千秋大业靠三策玉章

罢黜百家民心一统

独尊儒术社稷万安

石礼

名齐日月

志在春秋

心存汉室

气贯云天

张馈芳

董子英名传万代

儒家理论享千秋

王庄秋

废黜百家成一统

独尊儒学耀千秋

郭知维

身尊学博称儒首;

德高望重谓贤良

蔡酉辰

学尊孔孟居德美

义肇纲常乐道真

三策弘儒行纬地

五常崇礼义经天

康立杰

远虑深谋匡汉*

忠心赤胆振朝纲

田喜荣

罢黜百家成大统,

亲言三策正朝纲。

宋雨安

百家莫宠尊儒术,

载难逢出董公。

李欣普

独尊儒术贯朝野

罢黜百家兴汉邦

常保洪

罢黜百家成一统,

独尊儒术正朝纲。

历代咏董诗词选录

追和渊明贫士诗

刘黻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方。

勿叹师友寂,日日新圣贤。

《登八咏楼有感》

吕祖谦

仲舒旧事无人记,家令风流一世倾。

天下何曾识真吏,古来几许尚虚名。

晚春

吕祖谦

风絮流花一任渠,北窗高卧绿阴初。

闭门春色閒中老,为谢平生董仲舒。

陵州

日落陵州路,沿流古岸傍。

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

过客愁闻盗,荒村久绝粮。

何人肯忧国,得似董贤良。

读汉书

张汤多巧诋,公孙但从谀。

甚恶刀笔吏,亦鄙章句儒。

在廷无*偏,惟有汲长孺。

徒为右内史,几以不悦诛。

武帝欲云云,顾问当何如?

陛下内多欲,奈何效唐虞。

申生言力行,较之得皮肤。

惜不能用黯,为御史大夫。

丞相取充位,不用董仲舒。

对策最纯正,尚忧书自书。

六经日表章,儒效旧阔疏。

治道固有本,千载一长吁。

与杜清碧先生

圣君虚席礼贤初,太史濡毫应诏余。

沙草总肥金騕褭,宫花时落玉蟾蜍。

晋朝人物推安石,汉代文章识仲舒。

成业经纶有如此,人生须读五车书。

董仲舒不窥园图

西汉诸儒君最醇,

无人见面意应深。

三年尽力窥经史,

一旦看花了古今。

窥园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自励

中年已惧小人归,况是駸駸耄及时。

气惰欲归思友助,学衰不进赖儿规。

无功追媿清时禄,有命何忧晚节饥。

羸病今年能未死,潜心更下董生帷。

谒董江都祠墓

兴庆池南下马陵,广川*魄古祠凭。

旁搜典籍秦灰后,首应贤良汉诏兴。

一代师儒崇道义,诸王子弟敛骄矜。

可怜年少长沙傅,太息徒劳泪满膺。

咏史董仲舒三首

陈普

好古刘安岂逆俦,左吴枚赫满诸侯。

仲舒到处皆狼虎,妥帖驯良独到头。

鹤发东宫体孝文,明堂服色谩云云。

力行到底终何似,不逮躬行万石君。

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董仲舒

早奏文章直殿庐,茂陵还复访遗书。

寂寥犹抱春秋传,谁问江都老仲舒。

书怀示友十首

仲舒老一经,策世非所长。

瓦鼎荐蔬食,但取充饥肠。

伟哉贾生书,开阖有耿光。

既珍亦可饱,举俗不见尝。

《咏玉》

作者:朱湾

歌玉屡招疑,终朝省复思。

既哀*鸟兴,还复白圭诗。

请益先求友,将行必择师。

谁知不鸣者,独下董生帷。

董相

刘敞

江都治后徙胶西,衰老诸侯等弃之。

为问平津相天下,敞开东阁欲宾谁?

董子祠

胡植

观风初入淮南国,吊古重登董子堂。

曾向残编窥大雅,漫从遗像溯辉光。

长薰忽听徂徕颂,伏腊频看俎豆将。

琼苑龙池俱寂寞,扬人犹自说贤良。

谒董江都祠二首

胡应麟

太熄江都相,遗风尚宛然。

帷疑曾下日,园忆未窥年。

大业尼山后,真源洛水前。

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

一迳浮云入,千崖落照明。

广川新庙貌,繁露旧家声。

水绿平吞市,山青半压城。

九原人可作,相对话西京。

江都董子祠访邓孝威

孔尚任

选楼笔砚久凄凉,董子帏前草更荒。

药裹经冬同客住,茶烟到晚为诗忙。

采风一卷添齐鲁,主社十年接李王。

垂老能吟梁父句,不妨雪雨扑匡床。

董井

孔尚任

董子旧宅,今为鹾司。

灌蔬园中泉,大儒不瑕探。

今日属盐官,水味仍古淡。

董子祠

钱林

不愧贤良士,寥寥见董生。

门无珠履迹,书有玉杯名。

一代存儒术,斯人少宦情。

还怜阿世者,已作汉公卿。

董井

臧谷

柳巷重营董子祠,宅中旧井付官司。

漫疑近海有咸气,早觉无波自汉时。

合郡繁华资洗涤,几人清洁励操持。

题襟馆里煎茶好,玉虎牵残汲水丝。

谒董子祠

程敏*

江都仍旧地,无复汉王臣。

故宅碑全毁,荒园井未湮。

一言分义利,三策动天人。

转运今祠主,相随奠绿蔟。

下马陵诗三首

马理

其一

颜孟云亡道失真,纷纷功利属君臣。

芙蓉苑外深埋玉,一代醇儒是此人。

其二

任道虽言世所憎,是非终在自堪凭。

汉朝冢墓知多少,今古独崇下马陵。

其三

三尺孤坟禁苑头,王侯至此下骅骝。

儿童问为缘何事,千载真儒在此丘。

下马陵诗

管楫

策治更王化,穷经见道源。

沧桑世几变,城郭墓犹存。

菝藻后人荐,衣冠过者尊。

拜瞻敬如在,那用赋招*。

下马陵诗

唐元先

天人策使重儒生,下马宣传问孰茔。

一代文童尊圣道,万年俎豆播芳馨。

当时甚得明经术,后世方能识典型。

自是簪缨垂袭荫,烟云常霭柏青青。

下马陵诗

许国翰

瑞霭高城春日辉,陵边嫩绿草初肥。

云生殿阁疑嶂下,树起茶坊避鹤飞。

两相王庭功益懋,千秋史册美方归。

拜瞻庙貌俨如在,时有清风出翠微。

下马陵诗

吴山涛

董子祠堂倚夕曛,燕支坡下路微分。

胶西贤相虚三策,汉代鸿名閟一坟。

轮奂崔嵬新俎豆,霉苔剥蚀旧碑文。

空阶拜罢开樽酒,松柏萧萧入夜闻。

下马陵诗

李因笃

秦烟鲁壁汉同功,武帝雄才匹大风。

自罢百家崇正始,亲延三策剖群蒙。

祠坊独撼摩霄树,牧碛初闻静夜钟。

路旁芙蓉残梦觉,褰衣谣对月明中。

下马陵诗

唐龙

玉路停骖地,儒宗土一杯。

春秋明日月,风雨信鸿才。

宿草麒麟卧,觉楹翡翠来。

千年承俎豆,帛书动徘徊。

《有激呈江圣与判院》

华岳

不郊不国不吾庐,兀兀腾腾十载余。

颈昔已逃三尺剑,腹今犹秘九畴书。

齐牛难爇吴元济,贾鵩何惭董仲舒。

只合三缄且钳口,一蓑归去伴樵渔。

下马陵诗

王云风

汉儒陵墓汉城东,汉代君臣敬礼同。

自古有谁传下马,于今何幸企高风。

原从邹鲁昭仁义,直辟赢秦计利功。

几度幽寻钦胜迹,祠前松柏郁葱茏。

董子祠朱彝尊

汉曰江都相,荒祠旧水滨。

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

夕鸟窥园下,秋花褒露新。

凄凉不遇赋,千载一沾巾。

广川作

王士祯

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

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芦疑塞上。

董公祠庙继烟沉,空郊曰暮愁人心。

玉杯旧墅应难问,一为停车咏竹林。

董子祠

魏廷珍

六经余烬日经天,伊吕声华御藻传。

诗继春秋雅亡后,道承邹鲁建元前。

汉兴礼乐三千牍,董策天人五百年。

泗水心源会闽洛,广川砥柱护风烟。

董江都

李开叶

东西两汉一醇儒,述作真能舆道俱。

三策大廷存国史,十年贤相卧江都。

平津阿世官应达,贾傅忧时骨早枯。

试问传经诸博士,计功能似广川无。

景州董子祠

查慎行

西风残照广川城,董相祠边感慨生。

官秩稍增秦博士,文章独辟汉西京。

醇儒岂以科名重,浊世无如经术轻。

却笑武皇亲制策,牧羊牧豕尽公卿。

独乐园咏

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董仲舒·汉有孝廉举

宋代林同

汉有孝廉举,谁知发自舒。

可怜三策罢,却去相江都。

历代名人评述董仲舒

西汉

司马迁:“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刘向,西汉末经学家。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宴之属,霸者之佐,殆不及也。”

刘歆,刘向之子,经学家。“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惟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者首”。

东汉

班固:“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王充,《论衡》:“孔子终论,定于董子之言。”

桓谭,哲学家、经学家。谓“董仲舒专精于述古。”

宋朝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详记董仲舒之事迹。赋诗谓:“我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作《春秋繁露》后序,谓“董生儒者,其论深及《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家。称“汉代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二程遗书》)

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曾掌*洞书院,讲学其中,手定学规,中引董子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文公全集》)

孙复,宋初学者。谓“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又谓“始终仁义,不判不杂者唯董伸舒、杨雄、王通、韩愈……”(《睢阳子集》)

陈亮,字同甫,抗金名将,思想家。谓“仲舒欲以渊源正大之理,而易其(指汉武帝)胶胶扰扰之心,如枘凿之不相入。”(《陈亮集》)

元朝

文宗至顺元年,诏令董仲舒从祀文庙、称“先儒”,位列四十四。

曹元用,官至宪台。元天历元年,应条县尹吕思诚所请,作《董子祠堂记》。又谓“董子邃于《春秋》,其学醇正有原,武帝时对策三章,切中时弊。”并赋辞以歌。誉董为“元哲”,赞其“嘉言孔彰,道传千古。”

王恽,元代文学家,翰林学士,知至诰。诗作《董子祠》,称“贤哉董大夫,三勇贯汉庭”。称道“至今读公书,片语皆世程”

明朝

胡翰,明初学者,参与纂修《元史》。相《吊董生文,谓“临广川之故墟兮,曰夫子首丘。望原隰以怀思兮,怅欲去而夷犹嗟。王风之不竟兮,人各务其私智。道术裂而尼散兮,世以久而莫治……”

李东阳,太子太师。明正德十年景州知州徐*重修董子书院,请其作《重修董子书院记》,文谓:“惟董子之道见于大廷三策,圣人之学,帝王为治之法备矣。”

孙绪,太仆寺卿。明嘉靖元年,景州知州李廷宝纂《董子故里志》,请为作序。序谓:“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人性之本原也.不计功,不谋利,仁人之本心也尽之”。

清朝

朱彝尊,清初文学家,赋诗《董子祠》,咏叹“汉日江都相,荒祠旧水滨。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

王士祯,清初诗人。赋诗《广川作》:“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芦疑塞上。董公祠庙继烟沉,空效日暮愁人心。玉杯旧墅应难问,一为停车咏竹林。”

周钺,康熙年间任景州知州,四十三年于景州城南门大街建《广川书院》,为请康熙赐字,于昨年五月赴密云华鱼沟献诗,诗称董仲舒“术在诸家上,功存六籍余。”得御题匾额“阐道醇儒”。

康熙帝。于《天人三策》后评道:“致知力行,学之要也。不强勉则功无由入,仁义礼乐,治之具也。不更化则治无由成。”(一策)“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圣功王道不外乎此。”(二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非学有本原,见得真切者,安得遽为是言。”(三策)

乾隆帝。评《三策》谓:“使武帝信任仲舒,大穷其用,则有光于文景。而贤相若萧曹辈,俯出其下。又岂有穷兵黩武之祸,舟车缗钱之失哉!”

魏廷珍,康熙癸已探花,历任湖南、安徽、湖北巡抚。作《重修董子祠碑记》,记云:“求其畅天人之旨,晰义利之辨,使人心晦而复明,孔孟之道绝而复续,厥功必推董相。”“伊川(程颐)谓其度越诸子,有儒者气象,朱子(朱熹)谓其识得本原,孔孟之后为有汉一代醇儒,信然也(《景县新志》)

康有为,清末变法首领。其《春秋董氏学谓:“不得董子发明,孔子之道,殆坠于地矣。”“明于《春秋》者,莫如董子。”

民国

于佑任,国民*元老,任职于南京国民*府。留有诗作《兴平怀古》:“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不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四届ldquo董子杯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