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太华山中华文明的华表
TUhjnbcbe - 2021/8/6 0:48: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20.html

*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华地理标识。华山是秦岭的文化标识,中华文明的华表。

“西岳峥嵘何壮哉,*河如丝天际来。*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母亲河在青藏高原漫步,在*土高原徘徊,在晋陕峡谷奔腾,经过余公里的长途跋涉之后,在一个被称作“华山”的地方,与久久等候上亿年的父亲山浪漫相遇了。这是一次创世纪般的相遇,一次感天动地泣*神的相遇,母亲河接纳了来自父亲山的渭水、洛水,孕育滋生了巨丽辉煌的河渭文化、河洛文化。伟大的华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由此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远播四方。

在古汉语中,“华”或“夏”皆指中国、中国人。现代汉语中,“华”字地位上升,并替代“夏”,继而成为指代中国、中国人的最重要文字标识。华人、中华、华语、华文、华裔……“秦”字、“汉”字,也是中华、中国、中国人的重要文字标识。“秦”字,原本是一地名,后成国家名、朝代名。英语世界,以“秦”(chin)称呼中国、中华(china)。中国人以“秦”命名一座伟大山脉——秦岭。秦岭的英文译名chinling。“汉”字,原本是秦岭山中的地理名——汉中、汉水。因刘邦受项羽封“汉中王”,其创建国家称为“汉”。由此,“汉”成为国家名、朝代名。继而,汉人、汉字、汉文化……

华、秦(chin)、汉,三个指代中华、中国、中国人的重要标识文字,皆与父亲山——秦岭密切相关。父亲山以“华山”之名与母亲河浪漫相遇。“华山”古称“太华”、“太华山”。有人说,我们族群居于“华山之周”,因山而名族曰“华”。也有人说,因山处在华夏族群地理中心,由族而名山曰“太华”、“太华山”。翻来覆去,有点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抑或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无论如何,“华山”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名字,她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殊记忆。

华山,其形如“华”,此“华”并非一般的草木之“华”,而是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之“华”。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创世纪式人物,是伏羲、女娲之母,也是*帝、炎帝先祖。*帝曾有“华胥之梦”,受华胥氏托梦,开启了天下大治的新局面。伏羲女娲享有“人文始祖”称谓,炎帝*帝享有“人文初祖”称谓,而华胥氏享有“人祖”、“始祖母”称谓。有人断言:华胥即华夏。华夏族群,即是华胥氏族群的缩略简称。“华”本是草木之花,盖植物精华,聚天地精华。华胥氏是采集时代的族群首领,也是天地精华的总代表。华胥氏的灵*精神依归了华山,塑造了华山。也就是说,华山是华胥氏*魄所归,精灵所塑。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始祖母,华山是中华民族之根脉。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圣母”,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

夏商周,秦汉唐,以至于清,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权以“华”取名。然而,“华”字在中国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一名已经有三千年文字记载,它代表着华夏正朔,代表着“中央之国”。“中华”一词,即是“中央之国”与“华夏之族”的加合。“中华”之“中”,乃“中央之国”之“中”;“中华”之“华”,乃“华夏”之“华”,“华山”之“华”,追根溯源是“华胥氏”之“华”。也许,这正是如今的“华山”古人称之为“太华”的深层含义。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距今-年的仰韶文化。大致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仰韶遗址分布以华山为中心,全国余处,其中陕西处,河南、甘肃、山西各处。也许,因为如此,华山是理所当然的“中华山”,秦岭是“中国岭”。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广义)华山山脉并非一座孤山,而是大秦岭的一列山脉,一大支脉。华山山脉由洛南、蓝田、商州三县区交界处的山结——华台子出发,时而高耸挺拔,时而逶迤和缓,直达郑州巩义洛河入*口,蜿蜒迂回余公里。具体来说,华山山脉由西向东,依次为草链岭-少华山-(狭义)华山-小华山(小秦岭)-崤山-邙山,六部分合起来,即是华山山脉。

草链岭是华山山脉主峰所在,最高海拔米。因岭上数峰相连,犹如链条,加之布满草甸,仰望宛如一条青草链而得名。草链岭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栎-白桦-杜鹃-红桦-冷杉-草甸自下而上,羚牛,鹿,野猪,狼,红狼,狐狸,果子狸,獾等哺乳动物漫步其间。山顶有第四纪冰川石海,人迹罕至,“籍籍无名”。但源于草链岭的两条河流却非同凡响,一是向西流至西安的灞河,一是向东流至洛阳的洛河。

与草链岭相连的是有“小华山”之称的少华山。少华山与太华山是姊妹山,张衡《西京赋》将将二者并称“二华”。《山海经》记述道: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如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珷枎之玉。年,设立陕西省少华山森林公园。少华山池潭遍布,飞瀑高挂,奇石林立,星罗层叠,以谷幽、水秀、石奇、林茂而见长。

华山(狭义)位于华山山脉腹心,是国家5A级景区。最高海拔.9米,山体倚天拔地,四面如削,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鹞子翻身、长空栈道,异常险峻,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五峰:五云峰(北)、朝阳峰(东)、落雁峰(南)、莲花峰(西)、玉女峰(中)。朝阳、落雁、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河里”,人称“天外三峰”。其余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随着风云变换,华山千姿万态,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人间仙境一般。华山有72个半悬空洞,20余座道观。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是全国重点道观。华山的动植物资源颇有特点,以华山松、油松、栓皮栎、辽东栎、锐齿槲栎、槲栎、椴树、山杨等树种为主,其间有金雕、豹、黑鹳等2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华山的东邻居是“小秦岭”,也有“小华山”之名。小秦岭的主体在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境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临潼关,东据崤函。最高峰老鸦岔,海拔.8米。山地坡度多在45°以上,山峰尖峭,山脊陡峭,险、奇、峻堪比华山。在此设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13种,金钱豹、金雕、金猫、林麝、黑鹳等国家保护动物27种。

小华山的东部边界为弘农涧,其东南皆是崤山。崤山位于陕西洛南县,河南灵宝市、卢氏县、陕县、渑池、洛宁县结合部,其大部分在三门峡市辖内。《水经注》:“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卢氏县官道口之西南崤山海拔-1米,最高点冠云山海拔.1米。河流切割,山体破碎,呈现波状起伏中山地貌。卢氏县官道口东北至陕县硖石一段,海拔在米以上,崤山主峰青岗峰(甘山、千山),海拔.6米。硖石东北是崤山尾闾,至渑池被大面积*土覆盖,呈低缓山地分布,山坡西北坡陡峻、东南坡和缓,现单斜山地态。

崤山向东延伸即是邙山,在义马、新安、孟津、偃师、巩义境内。古时,邙山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如今原始植被无存,海拔-米,呈*土丘陵状。邙山在洛阳市北,为古代帝王埋骨处。邙山上的大小土包,尽是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墓冢。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帝王陵墓及皇族、大臣陪葬墓总数千座以上。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原陵、汉献帝陵、诗人杜甫、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名人墓葬。俗谚: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白居易“北邙冢墓高嵯峨”。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唐代张籍:“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现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华山山脉是渭河与洛河、*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其中,草链岭-少华山-华山一段,是渭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小华山(小秦岭)-崤山-邙山一段,是*河与洛河的分水岭。由华山山脉与渭河、*河、洛河构建的“一山三河”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一山三河”地带,有渭河、洛河塑造的两大平原,滋养了西安、洛阳两大闻名世界的古都。西安建城史0余年,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以西安为都,西安的都城史年;洛阳建城史达余年,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以洛阳为都,洛阳的都城史达1年。两者合起来,先后21个王朝在华山脚下建都。在余年间,帝国都城在西安、洛阳之间转换反复,在周代,是西周与东周;在汉代,是西汉与东汉,西京与东京;在唐代,是京师与东都。人们常用西都、西京指代西安,用东都、东京指代洛阳。在“一山三河”地带,在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由*河与华山夹峙形成一个狭长地带,形成往来于帝国两大都城之间的天然走廊,堪称中华“帝国走廊”或“中华廊道”。“中华廊道”亘古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写就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光辉篇章。

公元前年,周武王继位。此时,周的疆域西自灵台,东至河洛,有汉水、汝河地区,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周灭商而王天下,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武王9年,大会诸侯于孟津(邙山之北会盟镇)。《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即是著名的“盟津之誓”,也称“八百诸侯会盟津”。这是一次演练,标志着诸侯听命于周,也因此宣示了周的盟主地位。周武王11年,武王领戎车三百、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再度会师盟津,与商决战。大*从盟津渡河,沿河东进,正月甲子清晨到达殷郊牧野。次年二月,牧野会战,商*阵前倒戈,引周*入殷都,纣王自焚,商亡。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代纪年。

公元前年,周武王去世。因周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联合辅*。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三门峡市陕县之南,“中华廊道”上有一原面,称之“陕塬”。所谓“分陕而治”,就是以“陕塬”为界,把划分为东、西两大行*区。《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古籍所称“陕西”,皆指“陕塬”以西地区。元代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年),周室祸起萧墙,敬王受迫王子朝。晋国出兵救援,王子朝与旧僚携周室典籍逃楚。老聃有失职之责,于是离宫隐退,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五千馀言”,即是《老子五千文》,也称《老子》,更多时候被称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思想文化产生极为重要影响。老子过函谷关,走“中华廊道”,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必须记述的重大事件。函谷关也因此被视为老子著述《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函谷关位于弘农涧西岸,刚好处在“中华廊道”的中央,向来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辞海》解释: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河,地势险要,谷底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读史方舆纪要》:“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

当秦孝公从魏国夺得“中华廊道”控制权后,将函谷关建设成为最重要的*事战略基地。此时,以秦人的视角看,函谷关以东是关东,也是关外,而函谷关以西是关西,是关内,也是关中。最早的“关中”,即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带。到后世,继而发展出“四塞之固,金城千里”的说辞,言说“关中”是指函谷关(后来是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之中。

位于西方的秦国强势崛起,引来东方诸国的不满与愤恨。在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于前年称“王”,这是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北扫义渠,南平巴蜀,南下商於,东出函谷,吞并天下的企图心昭然若揭。东方诸国明显感到强秦压力,合纵制秦成为共识。前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楚怀王为纵长。因燕、楚暂时受秦威胁不大,心存观望。仅有魏、赵、韩三国实际出兵。三国联*攻至函谷关,被秦*击退,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前年,秦攻楚,战于析(今西峡),占城邑10余座。乘秦*久战疲惫,齐、韩、魏联合攻秦,苦战三年,击败秦*,并攻下函谷关,秦归还韩之武遂、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得胜。前年,秦*出函谷关,大举进攻韩、魏,次年在伊阙(龙门)歼灭韩魏联*24万。数年之内,连下宛(南阳)、邓(孟县)、桓(桓曲)、轵(济源)等61座城邑。秦昭王不满称“王”,自称“西帝”。东方大国强烈反弹,前年,齐、赵、魏、韩、燕联*攻秦。秦主动取消帝号,并将之前所占城池部分归还,五国联*撤兵,第三次合纵攻秦即宣告结束。前年,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秦*大胜,坑杀40万降兵,并于同年灭东周之西周、义渠,兵锋所向披靡,东方大国为之震惊。前年,魏、赵、韩、楚、燕组成联*,在河外(河南)大败秦*,尾追至函谷关后撤*,第四次合纵攻秦取胜。前年秦王*继位,五年四次攻魏,三次攻韩,一次攻赵,获得大片土地,在战略上对赵、魏、韩三国形成包围态势。前年,赵、魏、韩、燕、楚再度组成联*合纵攻秦,一开始进攻顺利,快速突破函谷关,直至距秦都咸阳七、八十里的蕞地(临潼北)。秦强力反击,击溃联*,第五次合纵攻秦宣告失败,此后永无机会。前年,秦王*亲*,前年灭韩,前年灭赵,前年灭魏,前年灭楚,前年灭燕,前年灭齐……“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前年,39岁的秦王*称始皇帝,中国进入帝国时代……

战国时代,在函谷关还演绎了“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齐孟尝君出使秦,不料被秦昭王扣留。孟尝君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尝君逃至函谷关,秦昭王又下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关门,得以逃回齐国。原来,孟尝君半夜时分到达函谷关下。当时,秦国法律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随行一食客,善口技,仿鸡鸣,关内群鸡鸣和。关吏以为鸡鸣时分,遂开启关门,孟尝君得以出关。

秦朝末年,因“天下苦秦”,各路起义烽火连天。在名义上,楚怀王是“头”,实际上各路人马各有如意“算盘”。为了激励士气,凝聚力量,楚怀王出一计策。《史记·高祖本纪》:“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拿下关中,谁就是“关中王”。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也等于是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秦岭帝国的瓦解。在进*函谷关的紧要历史关头,项羽在崤函之地发生坑杀20万秦*的“大屠杀”事件。由此,项羽残暴的恶名昭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羽争夺天下的“软实力”。项羽一介莽夫,一门心思要攻夺函谷关。刘邦心思多,绕开了易守难攻的函谷关,从“中华廊道”西南秦岭山地迂回进*,突破了“秦楚古道”上的武关,率先“入定关中”。虽然刘邦没能如期坐上“关中王”的位子,却为日后夺得天下积累了人望。

大汉帝国,疆域辽阔,天下安宁,加之函谷关周边地带曾经郁郁葱葱的森林消失,*河岸边淤积出可以行*的滩地,在“中华廊道”上,函谷关的*事意义远不如前。汉武帝于(秦)函谷关地望设置了弘农郡(今灵宝),在新安县新建(汉)函谷关。据说,新建函谷关的原因很特别,西汉名将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因杨仆“以家财给其用度”,汉武帝“徙函谷关于新安”,使杨仆成为“关内人”,落得顺水人情。因此,在“中华廊道”上有两座函谷关,即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和位于新安县的汉函谷关。

至东汉末年,“中华廊道”上的两个函谷关均无险可守。于是,建安元年(),曹操为防关西兵乱,始设潼关。潼关成为秦汉函谷关的“替代品”。由此,“中华廊道”上的战略重心由函谷关移至潼关。

汉代覆亡后,有一个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华廊道”上潼关战略地位最显赫的时期。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西晋永嘉三年(),晋朝南阳王司马模守关中,部将赵染以蒲坂(永济蒲州)降前赵君主刘聪,刘聪使赵染攻长安战潼关。东晋咸和三年(),后赵武帝石虎攻前赵蒲阪,与刘曜战潼关。咸和九年(),后赵河东王石生举兵长安,与石虎之子挺攻战潼关。永和六年(),前秦君主苻健之弟苻雄与后赵雍州刺史杜洪战潼关,苻健遂入关中。太元十八年(),氐帅杨佛嵩叛乱,河南太守杨期追之,战于潼关。义熙十二年(),姚懿以蒲坂叛乱,后秦末帝姚泓遣姚驴屯潼关。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前锋王镇恶抵潼关攻蒲阪。姚泓使姚绍督*五万守潼关,又遣兵救蒲阪。义熙十四年(),长安乱,朱龄石奔潼关,赫连勃勃占领关中。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潼关依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雍州刺史刘诞遣其属柳元景自南阳北出,入卢氏,拔弘农,进潼关。元嘉二十九年(),雍州刺史臧质分道向潼关。魏人闻之,遣*屯守。北魏孝昌三年(),莫折念生关中起义,遣其*据潼关,既而魏复得之。未几,萧宝寅以关中叛,遣兵守潼关。永熙三年(),高欢入洛,魏主西入关。欢自追迎之,至弘农,攻陷潼关,进屯华阴。寻退屯河东,使别将薛瑜守潼关。宇文泰复攻潼关,斩瑜……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于潼关打败东魏大将窦泰,改潼关为“潼谷关”……

在“中华廊道”潼关与秦函谷关之间,有一狭长地带,史称“桃林”、“桃林塞”。《辞源》:“桃林,地名。又名桃林塞、桃原、桃园……其地约相当于今河南灵宝县以西、陕西潼关县以东地区。”在这里,流传着“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死后,其身躯化作了一座山——夸父山,也就是小华山(小秦岭)。夸父的手杖化作“邓林”,也就是“桃林”。因桃林地势险要,后人称“桃林塞”。桃林塞在函谷关的“关内”,在潼关的“关外”。与函谷关、潼关相比,桃林塞守备起辅助作用,特别是小华山山大林密,宜于伏兵,可出其不意。一旦函谷关失守后,桃林塞也是一“关”,有限阻击来犯之敌。当敌*进犯潼关时,桃林塞是关前战场。要想攻破潼关,必先经过桃林塞。唐天宝十五年(年),安禄山叛唐,多次从崤函之地进攻潼关,且被唐*击退。后来,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守关拒敌,率兵出关应敌,两*苦战桃林,安禄山伏兵纵火焚烧唐*,并以精骑自南山迂回出击,唐*大败,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潼关吏》:“衰哉桃桃战,百万化为鱼。”

年,侵华日*第一*发动“灵陕之战”,目的是抢占潼关,完全控制“中华廊道”,为日后大举进攻西安作准备。对“灵陕之战”,日*蓄谋已久,冈村宁次亲自研究和部署作战方案,参战主力约3万人。中国*队浴血奋战,打击了日*的嚣张气焰。第57*第8师师长吴俊回忆:“反复争夺一个据点达10余次之多,以至尸横遍野,其悲壮之激烈状况,不亚于淞沪战场。”年日*占领潼关的梦想破灭,年日*占领潼关的意图再次宣告破灭。“中华廊道”铭记下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辉篇章。

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13次,而发生在潼关的重要战争多达45次。李世民《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年,大清康熙帝视察“大河上下”,仰望潼关城墙,惊叹不已,称其“天下第一城”。据《山海关志》评论道:“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在以长安(西安)为都的帝国看来,“中华廊道”是“东方大道”;在以洛阳为帝都的帝国看来,“中华廊道”是“西方大道”。千百年来,在“中华廊道”上,抑或是“东方大道”、“西方大道”上,人们不仅听到了铿锵的战马嘶鸣声,也可以听到了悠扬的商队驼铃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廊道”是中华帝国的“京畿大道”、“中央大道”,也是“*金大道”。

“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公元16世纪。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是汉唐两京——--长安、洛阳。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部申遗点33处,中国22处、哈萨克斯坦8处、吉尔吉斯斯坦3处。除西安、洛阳城内申遗点外,还包括了位于“中华廊道”上的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河与秦岭(华山)相交汇形成的“中华廊道”是古代中国,也是当代中国的东西“大动脉”。从江苏省连云港市至甘肃省天水市的国道(G)经过“中华廊道”,连接江苏连云港市和*霍尔果斯市的连霍高速(G30)经过“中华廊道”,陇海铁路、兰新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新亚欧大陆桥”,以及连接东西部的高速铁路,均经过“中华廊道”。

华山——中华圣山,永久镌刻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记。

注:本文写于年12月28日,年2月28日修订于磨香斋。

转载请注明出处End▼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华山中华文明的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