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这段文字有着明显的战国时代士阶层雄辩的特色!只要把这篇《孟子见梁惠王》反复吟诵一下,就可以看到孟子实在是名不虚传的雄辩家!抓住一个概念非雄辩到底不可!
如果是孔子,面对梁惠王问话,答以: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到了这儿,孔子再不会深讲,更不会如后文孟子一样,抓住一个“利”字的概念大加发挥: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大家可以参看原文。
孟子这段文字是典型的战国士阶层的雄辩风格!
中国的古代,士阶层的崛起,实在是中国文化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历史书上,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百家争鸣”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伟大的时代。如果没有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后来的汉、魏晋的文化活跃可能都不能随便产生;也很难讲,从秦始皇开始,中国不成为一个帝王*教合一的强大国家民族!
对于从春秋战国起,中国“士阶层”的崛起,直到曹孟徳“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的近邻日本,历史上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果整个文化显得非常狭隘!更进一步说,类似于“百家争鸣”这样的“士阶层”崛起,在欧洲人那里已经是十四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时代的事了。
“百家争鸣”在中国乃至人类史上的意义,我们就不必详谈了,这也是历史的定论!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百家争鸣”在中国史上的副作用,这在《孟子见梁惠王》这篇短文中,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作为“士”,要说服诸侯接纳自己的观念,就必须强调逻辑思维的理性,如果一个“士”没有逻辑思维的概念、理性的逻辑能力,是无法在诸侯中生存的,中国也就出现不了“百家争鸣”这个时代!但是就是因为这个“时也,势也,运也,命也”,中国文化也从此拐弯了!
我们从《孟子对梁惠王》后半截的讲理,明显是把一个“利”字推到了极端,这怪不得孟子,不把概念推到极端,是不能说理的,就是讲了也很难说服任何人!古希腊文化是弯路,几乎在当时的中国就要重演!
单一的“利”,当然是不好的,但绝对无利就对吗?
关于这个“利”字讲得最好的是《周易》,孔子在解《周易》是忠诚的,并没有只把利当成一种恶,但是在《孟子见梁惠王》这一节中,利,简直就是“恶”的代名词。这怪不得孟子,他要用概念说理,必须把概念推到极端,如果你通读了《孟子》,这样的把概念推到极端的讲法很多,但绝对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但说服人时又不能不如此。我看中国儒家后来的分裂和多义,甚至是堕落,都怪不得儒家本身,而是人类之为人类跳不出这个极端化的怪圈,所以《心经》就特别强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为了人与人的沟通,为了说服别人,把观念极端化,是不是一种苦厄???
人们不要怪我小题大作。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义利之辨”就是从这篇《孟子见梁惠王》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多么无聊的争论啊!但就是这个无聊的争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摧毁了我们这个民族及其文化。直到今天,我们许多讲国学的人,还对“义利之辨”津津乐道。打开有关国学的网页论坛,“义利之辨”还大量充斥其间,实在是孟子的悲哀、儒家的悲哀、中国文化的悲哀!今天多说一点,让大家明白中国文化的源头。从源头上我们民族的文化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义利之辨”的命题!
请看《周易》:
乾,元亨利贞。乾卦就是中国古人思维的基本路线,也可以讲是《尚书》中《大学》、《中庸》两章的*魄。用孔子的话讲“六位时成”,也就是致良知的思维要分成六个步骤:
潜龙勿用。请问这个“用”字中包不包容一个“利”字?
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也就是说你向人请教的时候到了。这其中有没有“利”?
第三爻是讲致良知到而未到的困惑。当然后面有一个“利”字,因为元、亨二字,后面跟着就是一个“利”字!
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言已经见“利”了!
第五爻不用说了,飞龙在天,利益到手!
乾卦唯一警告的是利益到手,要适可而止,小心亢龙有悔!
更重要的乾卦最后一句: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这句非常重要,有人解为天下治也,有人解为: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我以为两讲都通,基本一致。天下大治了,你还求个人利益呢?退而当个普通人吧!
这才是真正的儒家义利观,不是不图利,见大家获利后,乐在人后而喜!
同时我们不能用孟子和我们净土法门比,只有当我们和生命之本佛南无阿弥陀佛合成一个整体,还讲什么义利之辨!儿童游戏嘛!!
董子竹先生最新著作
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我国历来哲人重视体悟和践行,非切己体察,不足以明心见性;非勤修躬行,不足以树德蜚声。“亚圣”孟子一生内重自修,外谋仁*,所作《孟子》一书开示“内圣外王”之道,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董子竹先生因种种人生机缘,对儒释道三家都有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对西方文化也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他以数十年的人生体悟为根基,对《孟子》进行了逐句逐章的讲解,力图将孟子的“真精神”呈现于读者面前,提供一份有益的人生启示。
~~《孟子真精神》编辑陶永跃先生
定价:98元
众筹方案
①购1-19本按8.8折(合86元一本)
②20-99本按6.5折(合63.7元一本)
注:(20本一箱包装)
③本以上按5.5折(合53.9元一本)
购书方式
请添加日月灯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