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小百科中华早期成语典故上
TUhjnbcbe - 2021/8/13 21:08: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世界有四大古文明

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华之前没有“古”?

我们是唯一一个

文明没有中断续绵延至今的文明,没有作“古”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语言,生活习俗,思想道德,

无不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

比如说:成语

最近在顺着旅行路线,整理中华文化小百科。发现很多的历史典故,都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成语。成语最早什么时候诞生的?这个真不好说,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就产生了一大批,那么我打算按照历史时空顺序,分两篇整理一下:

魑魅魍魉

:*帝战蚩尤:涿鹿之战

:*帝、蚩尤

蚩尤在涿鹿与*帝大战,找来了魑魅魍魉帮助他,这里是来自山林里的各种兽面人身的怪物。我们知道最终*帝战胜了蚩尤,之后蚩尤被丑化成凶猛的怪兽,而蚩尤*团的魑魅魍魉,此后用来指代害人的*怪,以及形形色色的坏人。

龙驭归天

:“五帝”时期

:*帝

相传*帝战胜炎帝,蚩尤后,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华夏部落,发展生产,开启了各种发明创造。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封禅书》:“*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帝弓。百姓仰望*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传说*帝在荆山下铸造了象征天、地、人的三个大鼎,于是天上的龙下来,迎接*帝上天,群臣纷纷抱住龙须想追随*帝上天,但是均坠了下来,只有功德最大的*帝一人,升上了天。后世用“龙驭归天”比喻君王离开人世。

定鼎天下

:大禹治水时期

:舜、禹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把天下公主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大禹把天下划分为9个部分,称作“九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行*区域划分。他用天下九州进贡来的铜,集合起来,铸成了9个大鼎,各州的山川风物刻画在鼎上,象征九州。从此,鼎,成为了国家*权的象征,成为“传国重器”,九州,即天下。“定鼎”也成为“确立*权”的意思。

网开一面

:夏朝末年

:商汤(商朝始祖)

夏朝从禹开始,经过十五代君王,传到了夏桀。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商的首领汤看到这一切,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

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网开一面”这个成语,后来用作比喻对罪犯从宽处理,给罪犯一条弃旧从新的出路。

酒池肉林

:商朝末期

:商纣王(商朝末代君主)

商朝末年,纣王下令建造一个奢华的皇宫,叫做“鹿台”,用酒装满水池,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淫至极。因此,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极端荒淫腐化、奢侈糜烂的生活。

一窍不通

:商朝末期

:商纣王、比干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孔子评价商纣王残暴昏庸的故事。“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糊涂至极。

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助纣为虐

:商朝末期

:商纣王

商纣王的德行不再解释了,“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倒戈相向

:商朝末期,牧野之战

:周武王,商纣王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残暴,大臣,百姓对他残暴的不满达到了极点,公元前年,周武王联合天下诸侯伐纣,最后牧野之战,商*溃败的溃败,投降的头像,已经没有像样的*队可以抵抗周*了,只能逼着奴隶上阵。“戈”就是当时士兵所用的武器(见上图,木柄因年代久远已腐烂,但是青铜戈就是当时的样子,这个陈列图为兵器复原),可是奴隶们恨透了纣王,纷纷倒戈,于是纣王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最终自杀,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倒戈相向”比喻帮助原本的敌人来对付己方。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西周初期

:周公旦,周成王

三国时期曹操有一篇著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时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曹操借用周公的典故,皆以表达自己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希望天下的英雄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的意愿。那么周公的典故是什么呢?就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西周建立四年之后,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辅*。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联合周王室内部的发起反叛,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每一次有人到访不论多忙都亲自接见,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等表示,思贤如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周公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成王长大以后归正*于成万,继续作为一个臣子治理西周,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孔子的儒家学派,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

君无戏言/桐叶封弟

:西周初期

:周成王,周公旦,唐叔虞

这两个成语其实关联的是一个典故。西周初年,周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即位后由周公辅佐。当时有一个唐国(上古时期是尧帝封地,尧称为唐尧氏,因而封地称唐国,在今天山西省南部)发生叛乱,周公评判后报告年幼的成王,需要派一位王室子弟去镇守治理。成王心不在焉的答应了。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把桐叶削为珪形(玉珪是大臣手持用来朝堂向天子上奏的礼器),说:“叔虞,我用这个封你做唐侯”,叔虞也学了大臣们的样子,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桐叶说:“臣弟领旨谢恩”。兄弟俩玩兴正浓,在一旁的史官却将成王的言行记录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史官见成王没有任何分封的表示,便将这件事情禀告了周公。周公上朝时问及此事,成王说:“我和叔虞那是闹着玩呐!”周公非常认真的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大王说的每句话都要录入史书,只有说到做到,百姓才能感受到天子的诚信啊!”成王于是遵照周公的意见,下令择吉日为叔虞举行封唐大典。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而周公的“天子无戏言”也被传为“君无戏言”,作为后世君臣奉为治世的典范。

:三家分晋、唐朝的由来

叔虞来到唐国后称唐叔虞,他大力发展农耕,商贸,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几十年里,唐国和周边的戎狄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战事。*治上,对夏人和戎狄人分而治之;习俗上,对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兼收并蓄,促进了民族融合;礼俗上,规定五、六十岁的老年人由乡里和国家供养,唐国进入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太平盛世。唐叔虞去世,由他的儿子燮父继承了王位。燮父继位不久,将国号改为“晋”。自此,对整个春秋乃至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就是唐叔虞的后代。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时代的开始。

隋朝末年,李渊世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封地在今山西省一带(古时唐国范围),后太原起兵,消灭隋朝及各方诸侯后,以封爵为名,建立国号为唐。其实“唐”的国号,除了他发迹之时是唐国公,地方就在“唐国”,还有更深一层含义。“唐”最早是“陶唐氏”的简称,是尧帝的封号,而“李”姓始祖是尧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皋陶,(中华司法界的鼻祖,掌管刑法,后被大禹指定为继位人,但是在大禹之前就过世了,也是秦始皇的始祖),尧帝几千年来被认为是完美帝王的典范,李渊祖上为皋陶,发迹于唐尧的封地,皋陶又在尧帝时为臣,自己和上古圣贤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因而取国号为“唐”。

甘棠遗爱

:西周初期

:召公(武王之弟,文王儿子,成王叔叔,周公旦之弟)

“甘棠遗爱”来自清朝慈禧太后所提得一块匾额,但是它歌颂的却是西周初期一位辅*大臣召公贤德而神授百姓爱戴的故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中也有一首《甘棠》描绘的是同一个人的事迹,其诗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成现代话: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睹物思人,别说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这个被大家歌颂爱戴的仁就是召公。西周王朝建立四年之后,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据史籍《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为了维护新建立的*权,周王朝以“陕”为界线把周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行*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周公旦和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旦(礼乐制的指定人,文王《周易》的完成者)负责陕县以东,主要驻扎东都洛邑,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发展*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这也就是“陕西”地名的由来。

召公在西边,体恤民情,勤*爱民,和蔼可亲,常深入基层察访,问*于阡陌之间。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分地召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南)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树(在今岐山县刘家塬村学校内)下办公。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完了公,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东西。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由于百姓非常怀念他,所以不许任何人动他曾经办公过的那棵甘棠树。

周成王死后,召公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延续近八百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召公勤*爱民的精神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思想也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我们找到了现在社会“以人为本,执*为民”*治理念之根。

历代都有无数赞颂召公甘棠的诗歌。孔子也非常推崇召公,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做人一定要以召公为榜样。”唐太宗、唐玄宗、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等,都对他有热情的颂诗。唐贞元九年(),德宗皇帝还到陕州的召公祠举行过非常隆重的祭祀大典,连清代的慈禧太后也亲笔题匾“甘棠遗爱”。

后来敬仰召公成了官场长期的时尚,“甘棠遗爱”也成为对勤*为民的官员的极高夸奖。

近年来中国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于是外国人纷纷好奇,好奇至于不解。他们不了解为什么我们会有“焦裕禄”,为什么我们的官员会下到最最艰苦的基层,为什么我们会牺牲自己去成全一个大集体的幸福。当然也就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宣称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世界有益无害……历史的真相如何,有没有夸大美化的成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千百年来流传的圣贤典故,习俗,语言,文字,制度里,已经塑造了我们的信仰,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历史的感觉真是奇妙

东周时期,进入文学术空前自由的时代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百家争鸣,于是更多的成语典故应运而生,

有哪些精彩?

我们下回分解~

二胎妈妈,骨灰级旅友,专注小众景美地环球打卡

更多精彩,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百科中华早期成语典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