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世风持之以恒
——周易第十八卦蛊卦解说
原文: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风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卦辞解说:
《序卦》:“以喜随人则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蛊之时”之前是“随之时”,“随之时”之前是“豫之时”,豫卦要义在于欢乐,随卦的要义在于追随,“以喜随人”是说从豫卦到随卦的演变,从欢乐之时到追随之时,是为了欢乐而追随,这样的追随必然要生出事非,“有事”是“蛊之时”的要义。
为了欢乐而追随能有什么事?
有一个网络用语“普大喜奔”,在一个大众全都追随欢乐而去的时代,要慎重防范蛊惑之事,这和个人一旦耽于逸乐就容易淫靡奢侈的演化趋势是一致的。
“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谓之蛊。”(《东坡易传》)
我以为苏东坡的解释更接近蛊卦的真意。东坡还有一句名言:“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器皿中生出虫子只是“蛊”的结果而非成因,器皿自身先行腐败才会导致生出虫子,正如一个社会也是由于出现了腐败才导致了贪官群体的出现,而不是像群众痛恨的的那样是贪官造成了社会的腐败,这是一个倒因为果的错误认识。
把“蛊”的字意剖析清楚,有利于准确理解卦辞。
蛊,元亨,利涉大川
因为“蛊之时”承袭的是“豫之时”的欢乐和“随之时”的追随,是一个“以喜随人”的时代,所以初始就是亨通的的(元亨)。
在一个全民耽于逸乐的“蛊惑时代”,必须要用一个大的目标来凝聚共识提振人心,才能够治理时代的“蛊惑病”,因此“利涉大川”——利于动员全社会去干涉大河渡险滩那样的大事业。并且,治理社会腐败原本也就是这样的大事业,正如我国时下正在进行时的反腐倡廉事业。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甲,数之首,事之始也。”(《程氏易传》)
治理蛊惑之事要有先有后有始有终,要从产生社会腐化的成因上去治理,这就是“先甲三日”;还是从治理的效果反复推究,就是“后甲三日”。
“三日”是虚指,意为多日。寓意是整治全社会风气这样的国之大事一定要从始到终反复推究、谨慎从事。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蛊卦上卦为山,为止,为阳卦;下卦为巽,为风,为阴卦。“刚上而柔下,巽而止”是说蛊卦一卦两体的,艮卦为阳在上,巽卦为阴在下,这就是“刚上而柔下”。巽为风,风则欲动;艮为山,山则欲止,风遇到山就会终止,“巽而止”。
《左传》中对蛊卦卦象的解释是:“风落山,女惑男。”
“风落山”是说风落在山的下面,上面是山,是艮;下面是巽,是风。这也就是蛊卦的象。风遇到山就会回环旋转扰乱事物,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就是这种现象。这也正是蛊卦的深意。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蛊卦卦德,《左传》中又用了“女惑男”这一象,上卦巽为长女,下卦艮为少男,长女配少男,女居上男居下,不是正配,是“女惑男”之象。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治理一个时代的蛊惑就应该从惑乱初萌之时开始,这样的治理行动就能够通达顺利,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治理一个蛊惑的时代看似平易却是渡河历险一样的大事,要直奔造成惑乱的根源去治理,也就是“往有事也”。汉武帝晚年治理“巫蛊之祸”在整个西汉王朝及至中国古代治理历史上都算得上是一个大事件。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对蛊惑时代的治理有始有终,这是在效法天道运行的法则。《道德经》六十四章中有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也就是说,常人的特性是能善始而不能善终,保持始终如一的谨慎,才能保证治理之事不败于即成。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蛊卦的卦象是“山下有风”,君子从这一象中要悟出治理惑乱的时代在于改造社会风气,需要培育良风美俗来提振民众的道德水准。
爻辞解说: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干,干预;考,已死的父亲。
在古代家、国的基业都是父子相传的,父辈传下基业也会传下一些不良的风气,也就是“蛊”。
“干父之蛊”就是要干预父辈传承下来的不良风气。
初六处于“蛊之时”的初始,是一个开启整治蛊惑的初始位置,因此,干预要从这个位置开始。
有子,考无咎
子隐喻初六,考又是谁?
《序卦》中讲“以喜随人则必有事”,是说“蛊之时”的惑乱根由是之前的“豫之时”和“随之时”传承而来的,能有子承父业的儿子整治惑乱,种下惑乱之根的父辈就不用再背负骂名。这就是“有子,考无咎”蕴含的深意。
厉,终吉
初六以阴柔之性处在卑微之地,却要扛起“干父之蛊”——开启整治蛊惑的重任,自身力量弱小敌对势力强大,看似十分凶险(厉)。但是由于致力于治理蛊惑的正道,只要能持之以恒,最终还是吉利的。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在古代子承父业要遵循孝道,孔子说:“三年不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干父之蛊”就是干预父辈传承下来的不良家风,也就是改变了“父道”,这算不算有违孝道呢?
要特别留意这个“意”字,“意者志也”(《说文解字》)。这里的意思是“托言父志”——以父辈的名义整治父辈传承的惑乱,志向在于由乱到治,这一点和父辈的志向是相同的,也就是“意承考也”,这样就能够“干父之蛊”而又不违孝道。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古人讲“男主外女主内”,蛊惑之乱不仅仅会发生在“主外”的父辈,也会出现在“主内”的母辈,古代封建王朝的祸乱常常起源于后宫,“干母之蛊”倒是更能消蛊惑于未萌。
九二以阳爻居于阴位,阴位是母辈所居的后宫之位,九二阳刚之性意味着能够以己之刚健干预母辈造成的蛊惑。
一般而言,主外的事往往是非分明,主内的事却很难说得清是非,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因此就“不可贞”,不能坚持到底非要干预出一个结果来。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二处在下卦艮居中的位置,意味着能够以中正之道行事。干母之蛊并非不能坚持到底,是说不应该偏激,要把握一个中庸的尺度。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九三”以阳爻居阳位,刚健“当位”,有刚亢过盛之嫌,因此会小在懊悔。
具体到“干父之蛊”这件事,只要整治惑乱这个大方向是是正确的,刚健有力得尽管过了头,那也只是尺度的问题,会“小有悔”,但是不会造成大过失(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因为从事的是整治蛊惑的事业,契合一时之大势,因此终究还是能够无过。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裕,丰富。
六四以阴爻居阴位,阴柔而“当位”而居,从爻与位匹配的角度看是非常好的,可以行所当行,为所当为。但是还需看所处的大时代是“蛊之时”,需要去“干父之蛊”,六四做的却是与一时之大势完全相反的事,顺着这条路往下走会越走越艰难(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裕父之蛊”是逆大势而行,是去助长蛊惑之风,虽然六四从所处位置看是适当的,在所处的当下还是容易行得通的,但方向性错误必然是越走越错,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也就是“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之蛊,承以德也。
六五居于至尊之位,是一个可以改良社会风气的位置。
“用誉”给出的六五这个位置“干父之蛊”适宜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要用赞誉的方式根治父辈传承的惑乱之根源,这是一个极具大智慧的策略,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中国式思维”。
六五以阴爻居于阳位,“不当位”,意味着需要以柔软的方式“干父之蛊”。为什么非得“用誉”?
中国古人讲“子不言父过”,这是典型的中华道统的根本特征之一,何况还是处在君王的至尊之位,如果高调宣扬上一代的过错并公开整治,等于是变相否定自己所传承基业道德上的正当性,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一定要“用誉”,先确立道德上的正当性,变革只能暗中进行。有的事只说不做,有的事只做不说。这又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
西汉开国之初需要与民休息,因此需要以*老无为的思想治国。到了武帝朝需要有所作为了,但是也不能明着改变,运用的是“外托*老,内行儒术”的策略,这就是标准的“用誉”的策略。
象曰:干父之蛊,承以德也
蛊是因惑而生乱,道德的根本还在,“干父之蛊”的目的在于整治蛊惑,重显代代相传的道德——承以德也。
我*历史上有过六次自我革命,始终秉持一个不变的根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也是我*传承至今的不变的根本道德。
上九,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候,志可则也。
上九到了“蛊之时”的终极点,到了这个位置,意味着蛊惑之势已成气候,无法再行干预,又不能参与助长其势,因此要“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上九和六五阴阳比亲,六五是至尊君王的位置,上九这个位置原本有机会获得亲近王侯谋取高位的机会。“不事王侯”是自我的主动放弃,上九以刚健之性,要做的是弘扬道德这类高尚的事。
君子忧道不忧贫,古代道德高尚的君子对王侯的态度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合”的标准是王侯能不能以道治国。行道是君子心中最高尚的事业。
孔子晚年的“周游列国”是最有资格且当之无愧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孔子不是没有机会做高官“事王侯”,他五十一岁出仕任鲁中都宰,一年三迁升至大司寇,摄行相事,已经是不能再高的高官了。因为鲁国权臣季康子接受齐国赠送的女乐,鲁国“道将不行”,孔子这才无奈出行,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外出寻找行道的机会。
象曰:不事王候,志可则也。
孔子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的“事王侯”与“不事王侯”都是为了行道,也都是“高尚其事”。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的弘道志向堪为世人法则——志可则也。
北宋欧阳修把“不事王候,高尚其事”这八个字给了东汉逃避逃避光武帝刘秀征招的隐士严子陵,是对本爻基本精神的曲解。隐士精神看似高洁,但是不高世道如何一味避世超脱,只能算一个不肯担当的“自了汉”,并不值得崇尚效仿。
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才是可为法则的正确主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