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祝大家端午节快乐!有人说端午节不能祝快乐,只能祝安康。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端午节是屈原、伍子胥等爱国人士的祭日。但是说这话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端午节并不是专为祭日而过,因为在屈原出生之前,中国就开始过端午节了。端午节的意义,根本不在于它是祭日,而在于它是端午,与中国的“和”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何谓端午?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端,什么是午。午是十二支之一,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所以五月为午。
午在十二地支中居正中之位,故有“中”的意思。请看看图就知道了。子是十二支的起点,午是十二支的中点。一天的午时称为中午,乃位居一天之中的意思。午时也称晌午,“晌”是向日之意,因为自古中国都喜爱住堂屋,坐北朝南,到了午时,大门正向着日,中正不偏,故称晌午。过了中午12点,日偏西了,称“晌午歪”,歪就不正了。
五月的“五”也有中的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五居正中,故五为中。再看看河图洛书,五都在正中。五行一为水居下、二为火居上,三为木居左,四为金居右,五为土居中。
这是午和五的意思,都是中的意思。那端是什么吗?
一般人都认为端是初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的意思,这确实是对的。但我认为,端除了初之外,还有正的意思,端者,正也,如果初五为端午,那么每个月都有初五,为什么只有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乃取五月居中端正之意。居中则正,只要偏左偏右就都不是正了。
只有左派和右派才会辩论,中间派与中间派就不会辩论。因为左右派的位置都偏了,由于自己的位置不正,所以就看到对方偏了,双方都想把对方拉到自己这边来,于是就产生了争辩。中间派站在中间的位置,中正不倚,他就会看到左右派的观点都是对的,只不过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根本用不着争辩,所以他就总想给双方调解,变争为和。
在遇到狗的时候,只有怕狗的人才会跑或打,一点都不怕狗的人,就不会跑,不会打。因为只要害怕了,他的心就偏了,偏就不正了,只要心不正,就会产生恐惧感,恐惧感就会产生痛苦,为了消除痛苦,他就要与狗争战,不是跑就是打。不怕狗的人他的心是居中的,居中则正,只要他的心是正的,他的心态就是正常平和的,只要心态正常,就一点也不害怕,只要不害怕,就不会跑和打,反倒会站着不动一动,会到狗跟前去,这样狗反倒不咬了,甚至给人摇尾巴。因为只要人中正不偏,狗也不会偏,如果狗的心态也是平和的,就不会再咬人了,双方都是和,就不需要争和斗了。即使狗出于害怕已经来咬人,只要人的心能坚守中正平和,面对狗的追咬,泰然自若,保持中正平和,他也会让狗立刻变为平和,立刻停止追咬,本该发生的争斗也会立刻归于平和。
只有生气的人才会发火,唠叨、讲理、争吵、骂人、打人,不生气,心平气和的人就不会这样做。因为只要生气了,他的心就不居中而偏了,他的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就不平和,就产生发怒的痛苦感觉,为了消除痛苦,就会唠叨、讲理、争吵、骂人、打人。如果一个人一点都不生气,他的心就居中不偏,他的心态就平和,根本用不着唠叨、讲理、争吵、骂人、打人,与谁都会保持平和。即使遇到了大发雷霆的人向他怒吼,只要他的心能保持中正平和,面对对方的大发雷霆以和相待,也可以使对方顿息雷霆之怒,化本该发生的干戈为玉帛。
只要是“怕有怪我”的人,都会心态偏颇,产生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只要有了四大心理障碍,心就失去了中正平和,失去中正,就会痛苦万分,为了消除痛苦才会乱想办法,拼命地消除痛苦,越消除越痛苦,越痛苦越消除,走向无法自拔的深渊。“不无自我”的人心态中正,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障碍,没有任何痛苦,所以也不需要想办法,自然是无为而治,幸福安康。
可见中则正,正则和,不中则不正,不正则争则斗。端午节是五月五日,占了两个五,又居午月,居中而正,故称端午。
端午节说明中国自古以来最崇尚的就是“中”,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我们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叫中国人,我们的医学叫中医,我们吃的饭叫中餐。我们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但道家和儒家都最崇尚一个“中”字。
《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不仅是修道的重要法门,也是我们修炼不无自我和学憨的重要法门,我和江河源老师都谈过“守中论”,是作为一个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给大家讲的,大家不知有没有印象。
守中是“得一”的方法和标准,只要能够做到守中,就能彻底树立学憨观念,建立不无自我人格。因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心失中正,心失中正的原因都是四大心理障碍,四大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是因为“怕有怪我”四大情结,只有“不无自我”才能消除四大情结,消除四大心理障碍,所以只有树立不无自我观念,建立不无自我人格,才能“守中”。
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中庸》开篇就指出了“中”是人守中致和的重要方法和修行标准。《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都合情合理,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主流文化,都崇尚一个“中”字,因为“中”则“正”,“正”则“和”,“守中”是方法和手段,“致和”才是目的。
那么什么叫做“和”?《中庸》给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就叫做“中”,如果表现出喜怒哀乐很合情合理,就叫做“和”。意思是该生气就生气,该高兴就高兴,该悲伤就悲伤,这就叫“和”。例如节日高高兴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父母的丧事,痛心疾首,捶胸顿足,都叫做“和”。如果结婚时都不高兴,父母去世都不悲伤,那反倒不合情理,这叫不和。
但这是儒家“和”的概念,道德家的“和”,也就是心理的“和”,不无自我的“和”,都与这不同。道家和不无自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喜怒哀乐才叫做“中”,根本不需要表现出来才叫做“和”。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生气,还需要发火吗?一点都不悲伤,还要哭吗?天上掉下来一百万都不高兴,还需要高兴地乱蹦乱跳吗?管宁锄地,锄出一块*金,看作与瓦石无异,还有必要狂喜吗?
这才是真正的不无自我人格,当然这样的不无自我境界没有人能够真正达到,但必须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目标总是要高于现实的。
安静的猫:老子达到了吧?
安静的猫谁都不可能绝对达到,但并不因为没有人能达到,就是错误的,我们就不努力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安静的猫:嗯,对。
真正达到了不无自我所要求的和,感受到的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豁然开朗,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是人间最美好的感受,人们就会沉醉其中,自享其乐,并想把这种幸福分享给别人,而不会狂躁狂喜,而是悠然自得,更加沉稳练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不无自我要求的和。
只要得到了这种和,自然就会变成心情很美好,心地很美好,只想着助人救人,而不愿意损人害人,只想相和,不想相争。
安静的猫:感觉真正有那种好像和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都得到了这种和,这个国家就会人人乐于助人,人人争相献爱心,再富都只会帮别人,而不会仗势欺人,再强大了都只会帮助弱小国家,而不会侵略掠夺弱小国家。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文化都是讲中和,于是就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和文化”。
“和为贵”不仅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道德行为标准。所以在中国也有过很多的强盛时期,但中国从来没有对外扩张,侵略过其他国家。
唐朝贞观之治加上开元盛世,无论*治、经济、*事力量,都达到了世界顶尖的先进水平,但中国对周围的国家只是安抚,从未扩张侵略过他们,只用自己的强盛来维护和平,而不用自己的强盛来侵略别人,竟然达到了一百多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这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而不像西方国家,只要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强盛了,就要尽自己所能地对外扩张掠夺。
郑和七下西洋,代表着中国当时的航海水平世界第一,但中国虽然有了世界第一的航海水平,但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强大去侵略别的国家,郑和七下西洋只是贸易、传播文化和文明。
不像荷兰,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航海一发达,就能打多远打多远,到处欺负别人,英国居然成了日不落国,小小葡萄牙居然占了大半个世界。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中国是“和文化”,西方是“斗文化”。
由此可见,“和”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和的状态呢?达到和的状态叫做“致和”,如何才能“致和”呢?“致和”的方法就是“守中”,只要你的心是居中的,你的心态就一定是心平气和的,只要你恐惧害怕,焦虑不安,生气,忧愁,悲伤,自卑,也就是“不和”了,就说明你的心失中了,失中则失正,失正则失和,只要能把偏离中位的心重新回归中位,你的心顿时就会平和,只要心和了,顿时就会心欢意悦,心旷神怡,一切恐惧、焦虑、忧愁、烦恼、生气、自卑,都会顿时消除。只要你的心能始终保持在居中位置,你的心就能始终保持平和,你就会终生沐浴在幸福的天堂里。
那么如何才能“守中”,道家和儒家中和的标准不同,所以方法也不同。儒家把“守中”称为“明明德”,也称为“止于至善”,也就是搞懂主体科学的规律,把心态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方法叫“诚其意”,也就是要建立不无自我人格。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任务是搞懂主体科学的规律,然后改变人民的思想,让人的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大学》又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过去那些想用主体科学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先要让国家天下大治。要让国家天下大治,就必须让每个家庭和睦平安。要让每个家庭和睦平安,就要先让每个人都幸福快乐。要让每个人都幸福快乐,就要先让他的心归于中正。要让他的心归于中正,就要先修炼不无自我人格。要修炼不无自我人格,就要先搞懂什么是不无自我。要想知道什么是不无自我,就要用反逻辑的心理学规律,突破人们根深蒂固的逻辑思维,突破人的认知障碍,正确认识一切事物。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守中致和”的关键还是建立不无自我人格,因为只要建立了牢固的不无自我人格,就能保证始终处于不无自我状态,只要处于不无自我状态,心就是中正的,只要心是中正的,一定心平气和,心旷神怡,幸福快乐,只要心里快乐,一定不会唠叨,争吵,骂人,打架,偷盗,犯罪,而只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只要每个人都能这样,家庭和社会都会平安快乐,即使GDP不高,也会过着幸福的生活。
道家“守中致和”的方法,用一个字说叫“反”,用两个字说叫“学憨”,用四个字说叫“无知无欲”。
《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的运动规律就是一个“反”字,只要反了,心就正了,心正就和了,和了就一切痛苦烦恼尽除,国泰家兴,民安身健。“反”就是由讲道理,变成讲心理,由学精,变成学憨。中和状态像个钟摆一样,垂直居中为中和,道理在左,心理在右。只要讲道理了,心就偏左了,偏了就会痛苦,痛苦就会害怕、急躁、责怪,为了消除这些痛苦和情绪,就会拼命地想办法伤害和攻击人事物。这时只把偏向左边道理的心回归到中位是不行的,必须把心偏到讲心理的右边,才能使心中正平和。向左偏多少度,就要向右反偏多少度,矫枉必须过正。
当发现狗要来咬自己的时候,只要害怕了,心就偏向了道理的一边,只要心偏,恐惧感就会强迫你讲道理,要别让它咬,要快跑,快打。这时如果你只把心调整到中位,说别害怕,别跑,别打,咬不咬无所谓,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时你的心只是稍微回归一点,还没回到中位,所以心还不会和,还会有恐惧感,只要还有恐惧感,就不可能彻底解决狗咬的问题。只有把心移到右边心理的一方,由学精变学憨,由别跑别打,变成根本用不着跑,用不着打,由跑和打变成到它跟前让它咬,矫枉过正,这时偏左的心才能回归中位,这时心才能平和,只要心平和,立刻就感到一点都不害怕了,只要心里一点都不害怕了,狗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它咬它都不咬了。当时讲道理的心理越强,就要用越强的力量来讲心理,往左偏离角度越大,就往右移动的角度越大,这样才能保证守中致和。
“学憨”在《道德经》里称为“弃智”。《道德经》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智就是精,弃智就是别学精,要学憨。只要由学精,变成学憨,那就是“反”,反则中正平和。坚持学憨,树立牢固的学憨观念,建立学憨人格,就能“守中致和”。
学憨的具体做法叫“无知无欲”,这里的“无”同“勿”,是“不要”,“别”的意思。“知”同“智”,精的意思。“欲”就是想好不想坏的意思。“无知无欲”就是别学精,要学憨,别想好,只想坏的意思。只要能坚守住别学精,要学憨,别想好,只想坏,就能“守中致和”,永远远离心理疾病,永远远离痛苦烦恼。
由于儒道二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于是就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和”文化,体现在中国的一切习俗和节日之中,端午节就是中国“和”文化的最佳体现。能够体现中国“和”文化的不仅是端午节,还有一个中国的麻将牌,最能体现中国的和文化。
在世界上所有的棋牌类娱乐游戏中,都是体现“争”的,都是以强战胜弱为优胜的标准,谁战胜对方了,谁就赢了。唯独中国的麻将牌是体现“和”的,是以“和”为优胜标准,谁“和”了,谁就赢了。
大家都知道麻将赢叫做“胡”,其实这个“胡”本是“和”字,是因为古今读音变化,才被现代人读成了“胡”。
“和”的古音与“胡”相同,至今苏南长江流域还是“和胡不分”,“和”都读成“胡”。所以麻将的赢不是“胡”,而是“和”。现在虽把赢称为“胡”,但在算番时的“无番和”、“和绝张”等,还是写成“和”。
这就说明麻将牌比的不是谁强大,谁能够战胜别人,不是比谁会争,而是比谁会“和”,只有“和为贵”,只有“和”才值得表彰。谁“和”了就奖励谁,谁“和”的水平高,谁“和”的巧妙,有难度,再根据其巧妙程度和难度大小,给他番倍奖励。门前清有难度,就加一倍奖励,叫做加一番,缺一门也比较难,再加一番。一条龙,既难又巧妙,而且巧妙度和难度都非常大,所以一下就加十八番,还有清一色、字一色等,更加巧妙更加难,都可以加上几十番,说明对于“和”的奖励是不吝啬的。在算番时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无番和”为八番,无番本来是一番没有,算番时却为不低的八番。这不仅平添了一份乐趣,还充分体现了道家“无就是有”,“有无相生”的思想,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含义。
从牌的构成上看,也体现了“和”,条、饼、万都是从一到九,虽有数字大小的不同,但数字的大小并不代表力量的大小,一万和九万谁也不大,谁也不小,只代表一种次序,不代表强弱大小,只是用来体现“和”的道具。
而且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中等,都体现了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人崇敬自然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中、白、发,更加体现了“和”的寓意。中就是“中”,“白板”代表“和”,因为“和”是内心恬淡虚无,宁静快乐的状态,故为空无一物的白板。“发”代表发财,代表幸福快乐。因为只有“中”才能“和”,只有“和”才能“发”,和气才能生财,生财才能幸福。中是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中”才能“和”,“和”是“发”的因,只有“和”才能“发”,要想幸福安康,安居乐业,就必须心态平和,要想心态平和,就必须守中,守中则致和,致和则发财幸福。
还有出牌方式、算番方式、和牌名称等无不体现“和”的观念,时间关系就不细分析了。总之,麻将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以和取胜的棋牌类游戏,这种游戏也只有在崇尚和的民族和国家里才能出现,那些好争好战的国家和民族永远不会发明出麻将牌的。
端午节是中正平和,艳阳高照,风清气爽,体现中国和文化的日子,在这大好的日子里,祝大家幸福快乐,有何不可啊!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各位群友晚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