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古诗文阅读”题总计35分,包括三类题型:
1、文言文阅读(20分)
2、古代诗歌阅读(9分)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文言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部分古代诗歌也可视为文言文的一种(古代也有白话诗,只不过很少,也不具有代表性,考试的可能性很小)。从这些年高考的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的比重都很大,选题一般取自古代史书中的人物事典,考点主要包括: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史常识、文言文阅读理解等。凭心而论,历年的题目都不容易。且看今年的阅读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张玄素名,召见,问以*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司马光: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这段文字取自《资治通鉴》,写的是贞观年间唐太宗如何治理国家的事,前后余字,作为文言文而言,包含的信息量够多了。拿到这样一段文字,不管后面的题目怎么出,首先要找出关键信息。
#1
■主角是谁?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文章的第一句话已经点出一个关键词:“太宗”。
这里要和中学的历史知识衔接:太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唐高祖被迫退位,成为了太上皇,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上皇”。
#2
■主要写了什么事?
文章取自《资质通鉴》,落款其实藏了一个小标题:“贞观君臣论治”,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治理天下的事。从历史课本上可以知道,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唐太宗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圣明君主。由此可以断定,这篇文章写的是正面的历史,是可以让后人作为参考的好的经验。事实上,它主要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唐太宗接受封德彝的建议,消减宗室贵族的爵位。
第二件,在防止偷盗这件事上,唐太宗反对严刑重法的建议,而是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想去做盗贼。
第三件,张玄素认为隋朝灭亡,在于皇帝专权,大事小事一把抓,建议唐太宗任用贤臣,加强考核,赏罚分明。唐太宗接受了。
第四件,唐太宗为了反贪,实施“钓鱼执法”,裴矩直言劝谏,以为不妥。唐太宗不但接受了建议,还表扬裴矩敢于直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3
■还有什么其他信息?
文章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写事,第二段则是司马光的评论。司马光对唐太宗的评价,可以用“君明臣直”四个字概括,也就是皇帝圣明,臣下自然正直。
把这些关键信息找出来后,再看题目
-第一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
你选好了吗?看看自己对了没↓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是B
这里考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必须要断句,这也是阅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先看这句话的原文——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初”,即当初。中国古代的史书,但凡要倒叙某一件事,必定会用到这个字,可以说是“出镜率”相当高的一个字,不难断。
“初”后面倒叙的是“上皇”李渊的事,当然是李渊还在当皇帝的时候的事。所谓“欲强宗室”,就是想让宗室强大。“上皇欲强宗室”这句话本来可以断了,但是再往后看,还有“以镇天下”。虚词“以”起到的作用是承接上下关系,让宗室强盛的目的是为了镇抚天下,维持统治。所以,“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
往下看,“故”是所以的意思。因为李渊的*策,所以产生了什么后果呢?
古人论亲属,如果是同一个高祖父下,两人辈份相同,则为从兄弟关系。从兄弟又分多种,由近及远排列,有从父兄弟(堂兄弟,同一个祖父),再从兄弟(同一个曾祖父),三从兄弟(族兄弟,同一个高祖父)。再从和三从兄弟已经是比较远的亲属了,但是李渊大封宗室,连这些亲属以及他们的儿子都被封为王,可以说是相当泛滥。
现在再来看这一段文字该怎么断句:
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翻译成现代文:所以皇帝的再从、三从兄弟以及兄弟的儿子,即便只是个孩子也封为王,封王者多达数十人。理解了句子意思,断句也就不难了。接下来就更简单: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皇帝轻描淡写地问诸位大臣:“将宗室子弟都封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所以正确答案是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第二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
你选好了吗?看看自己对了没↓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是D
这一题考的是文化常识,做不做得对,取决于平时的知识积累。让我们逐项来看。
A:古人以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甲是天干之首,子是地支之首,“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显然是纪日。这个选项正确。
B:宗室就是皇室。《三国演义》中,刘备总强调自己是“汉室宗亲”,也就是说自己是皇亲。这个选择正确。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古汉语中,海内就是天下,就是中国境内。这个选择正确。
前三个都正确,不正确就只有D了。D错在哪里?
庶的本义是众多,庶民就是百姓,庶务就是一般性事务。张玄素说“隋主好自专庶务”,说明隋炀帝把什么事情都管了,连一般的工作都要插手,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管理不好国家。所以,庶务绝对不是什么紧急的*国大事,而是日常工作。
-第三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
你选好了吗?看看自己对了没↓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是B
这一题考的是阅读理解。说实话,我乍一看,四个选项都没问题。再仔细看,还是没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查标准答案,说是B,理由是:唐太宗只是说用不着严刑峻法,而不是说严刑峻法达不到目的。
这明显是出题者挖的一个坑。
通常的理解,百姓吃不饱的时候,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自然会铤而走险,去做盗贼。这种情况下,严刑峻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矛盾,所以适得其反。这也是唐太宗的本意,只是没有明确地说出来罢了。所谓阅读理解,就是要理解一段文字的字面意思和它背后隐藏的深意。这位出题者倒好,要求考生机械地理解,不能有任何深入思考。
我只能说:你高兴就好。
-第四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赇字现在不常见,但是通过看整个句子,可以知道它是贿赂之意。
翻译:皇帝为官吏多有接受贿赂而担忧,暗中派左右亲信试探着去贿赂他们。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恶闻其过”对“乐闻直言”,“忠”对“佞”。两种态度导致两种结果。
翻译:国君讨厌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成奸臣;国君乐意听到直言不讳的话,那么奸臣就会变成忠臣。
-第五题-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表”和“景”两个字。
表,是古代用来计时的标杆。如果没有见过表的图片,可以想象一下日晷。太阳照在日晷中间的标杆上,产生的影子就相当钟表的指针。所以这里的“景”,是“影”的通假字。
日晷guǐ
这句话的意思:当国君的就像计时的标杆,当臣子的就像标杆的投影,国君的言行举止就是臣子的表率。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就是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参考。所以,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学习唐太宗的正直与开明,做好臣子的表率。
一道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考了考生的断句、古代文化常识、阅读理解和文白翻译能力,可谓一鱼多吃。从近十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的比重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还是那句话:“读或不读,文言文都在那里。”而我们,将继续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试题进行深度剖析,帮助有需要的人打通文言文考试的“任督二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