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孝经漫读六人之孝行天经地义
TUhjnbcbe - 2021/8/21 22:11:00
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806/4442111.html
《孝经》漫读(六)人之孝行天经地义作者:贾存道

《孝经》三才章第七,主要讲了“孝之大”的道理,提出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先王就是看到了孝的教化作用,才以身作则提倡孝道的,曾子在深刻理解了孝道基本思想之后,才由衷的感叹:“甚哉,孝之大也!“孝治章第八主要讲述了“孝之广“的理论,上至天子下至卿大夫都遵行孝道,就会“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圣治章第九主要讲述了“孝为人之本“的道理,指出“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提出圣人若依据人的本性加以教导,就能做到其教不肃而成,其*不严而治。不论是“孝之大“、“孝之广”还是“孝为人之本“,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以孝治国“的道理,所以就把这三章合在一起进行探讨。

一、孝道思想具有教化作用

原文: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啊!”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的运行,地上万物的生长一样,是人类最为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们从中领悟到实行孝道也是自然的法则并自觉地去遵循。如果效法上天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教,那么其教化不须严肃施行就可成功,其*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发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他首先教之以博爱,因此人们就没有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们讲明道德礼义,人民就乐于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们,于是人们之间就没有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人们,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向人们说明什么是应该喜爱的,什么是应该厌恶的,人们就知道禁令而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这里引用《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的诗句的原意应该不是教人们“仰望”强势显赫的太师尹氏,因为周幽王时期的太师尹氏权势熏天,孔子不会让人们效仿这样的人,而是借用“民具尔瞻”这句话表明“马首是瞻”的意愿,本意是教人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焉”。编者注)

曾子原以为保全自己的身体,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就算尽了道。自从听了孔子所讲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真是太广大啦!”孔子听了曾子的赞叹,知道他已领悟了,所以又继续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通过什么得来的吗?它是源于对天地的认识。天上有日月星三光的照射,才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以及一年四季的运转,这就是所说的“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五土”的意思有三种:1、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2、指青、赤、白、黑、*五色之土;3、指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五种之土)能养育万物,这就是所说的“地之义”。人效法天之性,就能做到无私地奉献,这就是“慈爱”。人效法地之性,就能做到虚心地接受,这就是“恭顺”。慈爱恭顺的行为态度与孝道相一致,所以说孝道就是“民之行”。顺应人的本性加以教导,人们良好的道德就能形成,就能达到天下大治。所以用“爱心”来启发人们的情感,就不会有歧视厌恶抛弃年老的父母的行为。用“敬心”来引导人们的道德,人们就懂得礼让而不争斗。用“善心”来激发人们的行为,人们就能明辨是非、美丑,从而规范自己的思想行动。如果将上述情感、道德、行为等化作人们的自觉行动,就会形成安乐祥和的社会局面。

二、孝道思想具有治理作用

原文: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卑微的小国的臣子也不遗弃,更何况公、侯、伯、子、男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个诸侯国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也会享受到后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也不会有危机,也不会产生祸乱。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那个样子。《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美好正直的德行,四方的诸侯国都会归顺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目的是通过实行孝道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朝没有科举,考察人才主要的标准就是孝行,所以推荐做官的人叫“举孝廉”。汉初孝惠帝、孝文帝自身就是践履孝道大义的典范,开创了“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尤其以孝文帝为最著,其为母亲“亲尝汤药”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正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一代盛世,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效仿。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朝廷对“孝道”的追求。“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确实收到了效果,汉安帝(~年在位)时候,汝南有一个叫薛包的以至孝而有名声,因而得到举荐。其母丧,父续娶以后,憎恨薛包,逼他分家而居。薛包日夜号泣不愿离开,以至于被其父殴打,不得已,薛包就在宅外搭建一个小屋住下,每天早上仍过来洒扫;其父又大怒而驱逐他。他就在远一点的地方搭建一个小屋住下,仍然早晚去父亲那里问安。一年有余,父母感到愧对儿子就让他回家一起居住。父母死后薛包守丧六年。后来弟弟要求分居,薛包特地留下了那些年老体力差的仆人,说是与他们相处时间长了有感情;他又特意要那些荒废的土地,说是自己耕种习惯了。后来他弟弟生活困难,他用尽家产救济弟弟一家。汉安帝建光年间,拜薛包为侍中,但薛包不愿做官,称自己有病,于是朝廷准他保留官职而告归养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汉代“举孝廉”制度的施行情况:一是汉代的“举孝廉”制度是确实存在并施行的;二是“孝子”的孝悌之行是实在的、纯真的、发自内心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景象。

三、孝道思想具有德教作用

原文: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音特,差错)。’”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时,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的方式就可以实行,就是他们因循了孝道这一自然的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尊重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爱敬上下功夫,却违背道德礼法,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尊敬;其行为举止,能使人民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用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就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效仿他。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才能为人表率”。

曾子在听了孔子关于孝道之广大和孝道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的吗?孔子说:在天地之间,人和物,都得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体固,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天地之性,尽天地之情,故能与天地相参与,唯有人能表现天地之性,所以说“人为贵”。从人的行为来看,再没有比“孝”的德行更大的了。天地孕育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重其父。在祭天时如能让父亲配天享受祭礼,那就是尊到极点了。周公这样祭祀他的祖先与父亲,乃是以“德教”率先垂范。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的自然天性,并非强迫。圣人就是依照这些自然之理来启发人的良知,因此说圣人之“德教”,不用严肃的训诫人们就会自觉施行;圣人的“德*”,不用严厉的惩罚就会得到很好的治埋。

接着孔子又说了违背道德和礼法的行为,其实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去尊重别人的父母的行为是不可能的,是一种假象。就像有些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自己的兄弟都不团结,却吹嘘自己朋友遍天下一样可笑。贤明的君主是不会这样做的,他说的话要考虑到人们是否乐意实行;他所做的事是否对人们有好处;他的品德是否让人们尊重;他的行为是否能让人效仿;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中规中矩。所以说君主不用“严刑峻法”,就能让人们遵纪守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像君子这样的“公众人物”。

孔子给我们规划了一个用“德教”治理国家的蓝图,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就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这也是孝治的本意。天子、诸侯以“爱敬”之心治国,就能受到人们竭诚拥戴。这不是理想的和谐社会吗?卿大夫以“爱敬”之情治家,就能达到夫妻恩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这不是理想的和睦家庭吗?所以说没有比“以孝道治理国家”更好的方法了。

正面的例子很多,也有反面的例子,如最近安庆突发持刀行凶事件,又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年6月5日下午,安徽省安庆市一男子,在迎江区人民路商业步行街持刀行凶,造成5人死亡,15人受伤。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没有任何仇怨,作案目的就是“想杀谁就杀谁”。这种现象在两三年前的南昌市红谷滩也发生过:行凶者从背后冲向并排行走的三个女生,持刀向其中一名女子砍去,在该女子受伤倒地后,行凶者还继续补了几刀,医院,经全力抢救仍无效死亡。据有关报道,其实凶手曾想杀的是“个子高”的另一名女子,但在行凶过程中发现中间这位更漂亮,于是临时改变想法砍向了中间这一名。还有前几年出现的在校园门口的凶案等一系列此类案件。此类案件也出现在别的国家,如年6月8日,一名持刀歹徒闯入日本大阪府池田市某小学袭击了正在上课的师生,造成8名学童死亡、13名学童及2名老师负伤。美国几乎每天都有枪击案件的报道,虽有报复杀人者,但多数是“随机”杀人。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再一次告诫人们“德教”的重要性,如果重庆的那个年轻女子在抢夺公交司机的方向盘时,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她还有那么大的火气吗?有人设问那女子:“你不后悔吗?”

正如影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剧作者所说:反思与审视比愤怒更重要。剧中的为凶手辩护的律师的一句话应该为人们所重视:“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安快乐的长大,不要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件”。如果社会上不能杜绝这种“随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如果都选择“报复”,我们也都可能成为加害者。如此说来,根源于“孝道”的“德教”就更有其深远而重大的社会意义了。

华夏孝文化学会

华夏孝文化联合会

华夏曾子孝道奖组委会

忠孝行天下

仁义传千秋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孝经漫读六人之孝行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