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鲁周公世家》会不由你不从心底升腾起敬仰的,这份敬仰是给鲁周公世家的开创者,周公姬旦的。
周公曾先后辅助三代君王,孝顺父亲周文王,辅助兄弟周武王灭商,竭诚拥辅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治国。我感觉司马迁借周公旦,在努力给读者树立一个人臣的模板。
特别是武王死后,成王年幼那段时间,他没有趁虚而入篡夺周朝君位,而是摄*当国,全心全意辅助,养育和教育年幼成王,待平定三监之乱国泰民安之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稳定了国家*权,这才还*成王。这是周公旦高贵人品的充分体现。
他在巩固与发展周朝封建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在儒家,周公姬旦被尊为元圣,元者第一个的意思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这样的评价,无意也会影响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他的态度,司马迁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也立志要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读他的这篇《鲁周公世家》就会发现,全篇最闪光的人物,只有周公旦。没有其二。
二
《鲁周公世家》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周公姬旦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在篇幅上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尽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的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时的忍辱负重,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
虽然还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通过对鲁国历史盛衰的考察和记述,生动地再现了隐桓之事、庆父之乱、襄仲杀嫡立庶、三桓攻伐公室的真实历史画面揭示了鲁国由盛而衰的必然过程。但这三分之二,也会让读者读到对比。一是周公的品德与鲁国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强烈对比;二是鲁国早期周公影响下的所谓“洙泗礼义之邦”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凶残、猥琐进行对比。我以为,突出的,还是周公旦的光辉形象。尤其是鲁国后来的混乱和败落,原因多在辅君大夫的心怀不轨,目无君主的礼纲断裂上,这和勤勤恳恳甘为人臣衷心治国的周公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我读此篇,梳理阅读笔记,就想,以鲁周公世家的第一人周公旦的为中心,删繁就简罢。
三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之弟。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务。辅助武王东征,讨伐殷纣,衅社之礼。被封曲阜鲁公,但是他自己没有去封地,被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司马迁把他的忠厚仁爱的人品写得特别隆重,不仅表现在对待父亲周文王上,更重要的表现,在于他对兄弟周武王和侄子周成王的忠臣上。
文中的特别表现之一,对兄弟武王:周武王一次病重的时候。周公向死去的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他祝告要用己代替武王赴死。让武王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文中的特别表现之二,对侄子成王:武王去世后,他儿子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务,主持国家大权,对大家解释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痊愈。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周公还*于成王,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司马迁不仅描述周公的忠厚仁爱的言行来感化读者,也交代周公这样做的人生结局,用他获得的尊重来教育后世。
忠君如此,周公旦堪称后世之楷模,在教育后代方面,周公也做成后世楷模。对身为一国之君的侄子周成王,周公既做到了忠臣辅弼又做到长辈的教诲,他怕成王年轻,为*荒淫放荡,就立言立书写了《多士》、《毋逸》。《毋逸》这些用来告诫成王也告诫后人。他还写了《周官》《立*》,来帮助成王划定百官职责,管理民*。
而对待自己的儿子伯禽的教育也一样尽致长辈的教诲。伯禽要代周公到鲁国受封,他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谆谆教诲,是要儿子明白执*的责任,看清自己的位置。
他的兄弟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举兵东征,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不是他心狠,不念手足情意,而只为国家安定,周朝统一。
周公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效忠于成王,不敢离开。”周公死后,成王敬重他,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周公的父亲周文王,以此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还特淮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用来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四
司马迁讲述周公旦的故事结束,紧接其后的当然是讲述他儿子,鲁周公世家第二人伯禽,但是司马迁却在对伯禽的讲述里迫不及待地插入齐世家的开创者姜太公的一段评述:
周公儿子伯禽当初受封至鲁,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迟晚?”伯禽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要等服丧三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迟了。”太公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的仪节,一切从其风俗去做。”等后来姜太公听说伯禽汇报*情很迟,叹息说:“唉!鲁国后代将要为齐国之臣了,为*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这个插入无疑就是司马迁埋伏在文字里的信号,周公旦人品高贵,智慧洞明,然而他的子孙,只是继承了他的表面的礼制形式,缺少周公真正的内涵,所以,终将礼崩乐坏,被历史淹没。
司马迁在《鲁周公世家》的写作里,始终带着这份遗憾,从周公的儿子伯禽开始,后面的子子孙孙,都在颠覆周公旦的礼乐行*。
虽然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46年,鲁国初建,*治经济都出现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并享有“礼义之邦”的美称。但这些显然,还是周公旦的影响力,其后的子孙败国的起点,似乎都是礼崩乐坏兄弟争权缺少周公的仁厚。
比如鲁懿公被杀的故事,就是诸侯传位中的礼制混乱的体现:
周宣王喜欢鲁武公的小儿子戏,想立戏为鲁国太子。周之大夫樊仲山甫劝谏宣王说:“废弃长子而立少子,不符合于礼制;不符合礼制,必然触犯先王之命;触犯先王之命必被诛杀:所以发令不可违背礼制。命令难以实行,*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而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而下级服务于上级,年轻者服务于年长者,这才符合礼制。……”宣王不听,终于立戏为鲁太子。夏天,武公回鲁国后去世,戏继位,就是懿公。懿公九年,懿公之兄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攻杀懿公……
再比如,周公后代子孙重女色而误国的故事,司马迁就写了好几个。
其一,鲁隐公的不幸:
惠公正妻无子,其贱妾生儿子息。息长大后,惠公为息娶宋国女。宋女来到鲁国,惠公看她美丽就夺为自己的妻子。生下儿子允。惠公将宋女升为正妻,立允为太子。到惠公死时,因为允太幼小,息代理国*。
公子挥向隐公献媚说:“百姓认为您当国君于民有利,您就不要代理而正式做国君吧。我请求您杀掉子允,您让我当国相。”隐公说:“先君有命在前。我正营造菟裘这个地方准备养老,再把国*交给子允。”公子挥害怕子允听到自己的话而杀他,反而向子允说隐公的坏话诬陷说:“隐公想正式做国君,除掉你,你要考虑此事。请允许我为你杀死隐公。”子允杀死隐公,而立子允为鲁君,就是桓公。
鲁隐公的可悲,一句话概括就是,自己的老婆被老爸截胡,自己的国君位置被老爸截胡的这个女人生的孩子再次截胡。更可悲的是,就算他认了这个命,最终还是被不相信忠厚仁爱的兄弟给截了命。
其二,鲁桓公的不幸:
鲁桓公时候鲁国还一直保持着发展的驱使,但是他却把自己断送在一个女人的手上。
鲁桓公娶齐襄公异母妹文姜为夫人,生育二子。长子一出生就被封为世子。文姜小有才华,但是名声却不怎么好,她与自己的哥哥齐襄公私通。嫁给鲁桓公以后仍旧不思悔改,任性不羁。鲁桓公与夫人一同去齐国发现此事,怒责夫人,夫人把桓公责骂之事告诉了齐侯。齐襄公宴请桓公,桓公酒醉后,齐襄公命公子彭生抱住桓公,又命彭生折断桓公肋骨,桓公死于车中。
鲁桓公的可悲,表面上似乎在于娶妻不当,但细一推究,便可见他自己,为君不识大体,本末倒置,不看重自己的为君重任,不知道孰重孰轻,自己应该更看重啥,却在儿女情长上作践自己。
其三,鲁庄公的不幸:
鲁庄公是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被母亲和舅舅合伙害死的,不仅没有当面指责母亲,还想把她从齐国接了回来。只是因为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文姜面子上也挂不住羞于回鲁。于是,鲁庄公就在祝邱为母亲建馆舍。对恶行母亲的这番做法,就已经预示,鲁庄公也是一个糊涂君王,不明轻重,对礼乐的形式注重而忽略根本。
鲁庄公儿子做得糊涂,丈夫做得也糊涂,兄弟做得更糊涂致孟叔季三桓乱象。
他自己的父亲死于齐君的不仁,母亲乃齐女还为人不堪,到他自己,却依旧继续娶齐女哀姜。此哀姜再一次给鲁庄公带上了绿帽子,与鲁庄公的弟弟庆父私通。
庆父是鲁国的一个灾难。他是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的弟弟,但是他却丝毫没有继承先祖周公旦的忠厚仁爱的基因,他乱伦无耻,觊觎君位,扰乱宫廷,血刃弟兄,和周公旦形成鲜明对比。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这是《左传》里传出来的俗语,也是司马迁讲述的故事里,可以读到的结论。
庄公死后,庆父立湣公为鲁君。湣公二年,庆父与哀姜私通愈益严重。哀姜与庆父商量想杀死湣公而立庆父为鲁君。这个想法再次引出一场鲁国的*权争杀,争杀的结果,就是兄弟血刃,最终,庄公少子继位,即为鲁釐公。庆父自杀而死。齐桓公召回哀姜杀死,把她尸体送归鲁国,陈尸示众。
鲁国从此衰落,无力回天。即便季文子三代为相,鲁国三桓,孔子降生,都无力挽回鲁国走向灭亡的趋势!以至于到后来,鲁国君逐渐丧失*权。权力归属于大夫手中,出现君不君臣不臣这样的乱象,更形成孟孙、叔孙、季孙三个大家族共同讨伐鲁昭公的局面。
礼崩乐坏,就是乱了等级制度,乱了君臣心里对这份等级制度的坚守底线。鲁悼公时代,三桓强盛,鲁国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还要卑弱。到了鲁顷公时候,逃亡迁居到都外小邑,成为平民,鲁国祭祀灭绝。鲁顷公在柯邑死去。鲁国自周公至顷公,总计三十四代。
所以,司马迁最后的总结说:我听说孔子曾说“鲁国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极了!洙水泗水之间人们争辩计较不已。”看看庆父、叔牙和闵公即位之时,鲁国多么混乱不堪!隐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杀嫡立庶;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本是臣子,却亲身攻打昭公,以致昭公逃亡。他们虽一直遵循礼仪揖让之节,但实际行事又多么与此违背啊!
五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後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于是周公乃还*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宁,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後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蝴蝶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