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
第二十二件事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2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如果父母生病了,熬制好的汤药我们要先尝,看冷热是否适合。一旦病情严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这里主要强调做子女的能够持之以恒,不怕艰苦。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是一个很有手腕的厉害女人。吕后在刘邦死后大肆铲除刘邦的女人和孩子,致使当时要找一个合适的刘邦继承人都十分困难。当忠于刘邦的老臣们和刘家的年轻人合力铲除了诸吕以后。想到了早被吕后派到北方边境、地位低微的薄氏和刘邦的亲儿子刘恒。
于是,几经周折,刘恒被接到长安,成了汉文帝。因曾与母亲在北方边境的艰辛生活使他特别了解民间疾苦,养成了仁爱慈孝的性格。
刘恒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削减酷刑,惠赐天下孤寡。他崇尚简朴,示范天下,使海内殷富,天下大治。
对母亲他极尽孝子之能,每天向薄氏请安问候,还尽量抽时间陪伴。母亲生病时,他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经常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亲自了解医理,对所用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煎制要领等都能恰当的掌握。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尝浓度和温度。还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由于刘恒有孝感天地的本质,因此才会培植到当皇帝这样大的福报。
由此可窥,孝顺父母的福报是非常大的。父母有福报,我们孝顺父母,绝对不会受穷。父母条件不好,我们还能孝顺父母,福报更会大的不能衡量。
《孝经》感应篇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大概意思是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天是明察秋毫的,而且明王可以从中体会到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侍奉母亲,地也是明察秋毫的,明王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能处理好长幼顺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天地是明察秋毫的,感应其诚,就会彰显神灵,降福瑞来保佑。故而虽然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指他有父母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到宗庙祭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孝悌达到了极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四海天下,没有不能通达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没有不臣服的。
在古人看来,孝是家庭化的仁,仁是社会化的孝,仁和孝本来就是同一种品质。汉文帝是一个孝子,也是一个好皇帝,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古人进行道德评价时,往往习惯性的先看其人在家能否尽孝。一个平民要想挤身上流社会,通常要先被推举为“孝廉”,意思是说在家能孝悌,在外就能廉洁;在家能无私、处处观照内在的缺失而补之,在外就能处处为人民服务,处处观照自己的不足而改之!
当我们用真心在照顾父母的时候,内心会感到很充实。因为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父母是自己的恩人时,报恩的心就会很踏实,那是自然而然感恩的一种心态:我终于有机会回馈我的恩人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珍惜为父母付出的机会,因为生命太脆弱了,老人说没就没了,当他们不在了我们要想真正去报恩、尽孝也不可能了。
老子《道德经》中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当世人越来越不孝的时候,你可以从中看到真正的孝子,他不随时代的洪流,他会屹立不摇。
本文出自:《弟子规详解》
.6.18.第二十二次连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