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仙居南门街小记
TUhjnbcbe - 2021/8/26 17:54:00

南门街丁字街

仙居老县城,以旧的县治为中心向南,有条石板路面的南北走向的街道,名叫南门街。南门街因直通旧时的南门而得名。据《光绪仙居县志·城池》记录:唐朝上元二年()时,仙居县开始修筑城墙。当时的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周长3里左右,东西长1.2里,设有三座城门,南门即属于其中之一;北宋宣和年间,因吸取吕师囊叛乱的教训,统治姚本仲、张思正,在旧城墙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土城,仍设三座城门,南门仍属其一。不过,唐宋时期,由于仙居县城本身的面积比较狭小,南门仅限于拱卫县治,位置大约在现今的王台门附近,所以尚无南门街的说法。

南门街的正式成形大约在明末至清初之际。据《光绪仙居县志》记录,明嘉靖三十五年(),为了防备倭寇的侵扰,县令姚本崇申请修筑石头城墙,越半年后,石制城墙修筑完成,并设有五门,四城楼。其中,南门为“来薰门”,城楼为“宣泽楼”。后世仙居人流传:“仙居县城是一条鲤鱼,东门是鱼嘴,月塘弯、水滴门是鱼腮,南门和小南门是鱼肚子和鱼翅,北门是鱼背上的鱼翅,西门是鱼尾,县城东面的白水桥是鱼线,福应、南峰、管山三塔是鱼秆,仙居城这条鲤鱼就这样被拴着,不会游走或被大水冲走。”的传说,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而事实上,明代仙居县城的易土为石的更筑,不仅使得城墙由原来土墙变成了石墙,也使县城的面积大大的扩大了。于是,南门也便由原来的王台门附近向南移动到了现今的环城南路与石柱巷之间,并因之形成了从县治到南门的街道——南门街。

宋明时期是仙居人最为崇尚风水学说的两个朝代。南门街的景观营建便曾是仙居人崇尚风水“隐寓”之说的典型。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宋代朱熹提举浙东常平曾两次路过仙居,认为县治对着南面的狮子山“地利不好”,并为此在南门造桥改街为弓弩形;明代嘉庆年间,社民蒋氏、周氏在南门街的东侧石柱巷口兴建“石柱灯”以驱邪气,兴文运,又在南门街上修建了“过街楼”,进一步强化了县治与狮子山之间的“弓弩形”布局(后世流传的“过街楼,石柱灯”传说即源于此);明代万历年间,又有知县汤聘尹曾在县衙南面的狮子山修建了凤冈亭,“以障缺山而平其桥”,并在县治南门现今中心菜场附近修建了镇山庙,祭祀轩辕,以压胜。而从后世的“县城坊巷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仙居的县治至南门的街道并非是直通的。县治南门有向街面凸出的镇山庙,镇山庙之南至街头蒋与南门城墙相对,向东折过进士坊与大南门巷相连,方至县城的南门来薰门——这种布局也可以说是风水学“隐”字诀最形象的体现。

保丰官盐即朱寿朋诊所遗址

南门街的“隐”其实暗含的是生民“生聚”之理。南门街的南端起于来薰门,即仙居旧城的南门。门外旧有祭祀山川风雨之神的山川坛,为合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所。南门名曰“来薰门”盖取典于《南风歌》之“南风之薰”,其实也是用意颇深。据《史记·乐书》记载,《南风》之歌,是生长之音——舜曾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大治。故“南风之薰”是生长之风(其“之于时”,可解庶民春耕夏种雨水不足之愠,以阜民之财货);“来薰门”是主生生不息之门。仙居城中的父老曾相传:仙居东、西、南三门,东门东连台州府,是主要的交通要道;西门连金华,是仙居西部主要出入口;南门则是县城南端河埠航运货物的必经之路。而在南门街北端的县治周遭,曾相继有县前、市桥、司前三个市集,为旧时仙居县城的商业贸易核心地带。因此,联通县治与南门的南门街也便成为了旧时仙居县民物阜民丰、财货积聚的“脐带”。

南门街口日寇飞机轰炸点

晚明至清末南门街成为仙居县城商贸的聚集地带。南门街南面的河埠码头是当时仙居县城最大的货物集聚和中转码头,*府在早前已经设置了河泊所和通商所,以收取税收,而货物的入城则多取道南门街。因之,在南门街两侧,自南门头戏台起,东高窍,街头巷,下宅徐,街楼,花影墙,吴庄,大井头,王台门,东巷,下赵,大园,城脚八分庄止的东一坊和进南门西高窍头起,蒋氏牌坊,*坭井头,道院巷,吴家库,状元坊,镇山庙前,郑公祠基址,西大井头,当铺巷口,镇山庙后,金丝和巷,烟庄巷,官仓井头,仓前,道院堂城脚止的西一坊,也远较县城内的其他八坊繁荣、富庶。至于南门街两侧巷道的命名,似乎也是多与商业、财富相干。如东起南门街,西至官仓巷的当铺巷,相传为县城最早的当铺之所在;又如钱家巷,相传为钱氏所居,号称“钱百万”;还有花园弄,则相传为富户所居,因辟有大花园而得名。

马合利染布店分店和徐海龙火腿工场旧址

民国时期的南门街商业贸易依旧保持着繁荣。因为地近通埠河埠,易受新思潮的影响,近世仙居的产业发展也多肇始于南门街。清道光十二年(),月塘人王健庵在南门街口开设了“王万丰”中药房,成为了仙居企业化经营药房的开端;民国十四年(),王小宅开办了机器碾米厂,为仙居近代工业的萌芽;民国二十二年(),县前开设了电话代办所,为仙居有电话之开始;民国二十年(),天台人戴锡勋在南门医院,为仙居较早的西医诊所之一;民国十一年(),徐海龙在南门(原进士坊西面)创办了火腿加工工场,使仙居火腿进入了上海市场;仙居最早的电力公司“仙居光明公司”,最初也开始于南门街的“镇山庙”。此外,南门街商贸的发展也使其成为仙居重要的战略区域。抗战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仙居为数不多的空袭之中,南门街成为了轰炸的重点——曾经有一颗炸弹便落在了南门街的南端南门头。

南门街*泥墙古井和棉织厂旧址

南门街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思想的革新。仙居旧谚有“东门王,西门张,徐氏在当中,好像铁扁担”之说。南门街地处仙居县城的中心地带,王氏和徐氏曾是主要聚居的姓族。历史上,南门街王氏(东门赵王花影墙派)曾是人才辈出。清代道光年间有恩贡王均邦;同治年间,有王国治,署*岩千总;还有王庭训号箨峰,为县庠生。其“为人谦厚,笃学不倦,尤长于诗。寿九十七。所著有《自怡集》。”民国时期,徐氏亦开始兴起,著名的人物有徐海龙和徐钺。前者是民国时期仙居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在仙居开设有火腿工场,生产的“金华雪舫龙记”火腿,曾远销香港等地;后者于民国二十四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工学院,后为杭州市私立蕙兰中学第一任华人校长,也是民国时期该校任期最长的校长。

南门头,为“来薰门”之所在

南门街繁荣的消亡开始于解放之后的诸多变革。先是商业的公私合营,个体的私营逐渐退出了当时的舞台;其次是仙临、仙缙公路的通畅,令河埠码头的货运功能走向了终结;还有就是县前东西大街的拆除拓宽,为南门街商业的转移提供了空间,而南门街的街道的狭窄也使得其进一步的发展显得日益局促。因此,虽然南门街在解放初仍保持了一段时间旧光景,但已经像是风中的树叶一样飘摇不定。正如朱丽芬女士关于南门街回忆所介绍的:“年,其父朱寿朋老先生在原“保丰官盐”旧制开设诊所时,周边尚有卖豆芽的、卖丝线和钉秤的、开染布店的(马合利,中共地下交通站之所在)、做棕棚蓑衣的、卖猪肉的、做道人的、卖酒酿的、做索面的、卖豆腐的,“朱寿朋诊所”成为了诸店铺、商贩聊天的场所。”不过,好景不长,此等日常风景未过多久便成了过往云烟。嗣后,南门街一带商业彻底消亡,并成为了城关的“四选”(第四选区),农业成为了其地的主要产业。

(供图:朱炳火胡晓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仙居南门街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