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他曾建议除掉李世民太宗却把他与诸葛亮相
TUhjnbcbe - 2021/8/27 14:58:00

他曾建议除掉李世民太宗却把他与诸葛亮相比(图片:Fanghong/维基,CCBY-SA3.0)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大意是说,魏徵看到李世民功绩日隆,每每劝说李建成早日采取行动(暗指除掉李世民)。等到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听说此事,便把魏徵召来,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而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尽管如此,秦王李世民还是很器重他,让他做了詹事主簿。这魏徵当时是太子李建成宫中的洗马(侍从官),地位虽然不高,但人很有谋略,是太子的*师级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魏徵的故事。魏徵(年-年),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要》。其中《谏太宗十思疏》为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魏徵少年时丧父,家境贫寒,独自一人也没做什么营生,但是胸有大志,就去当了道士。他喜欢读书,涉猎各门学说,看到天下渐乱,就特别喜欢研究纵横家的学说,希望将来能够得遇明主,为其出谋划策。战乱时期效力多个雄主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响应李密率领的瓦岗*,元宝藏把魏徵召去做了自己的书记员。李密每次看到元宝藏的奏疏,都说写得好;知道是魏徵写的,就把他召去了。魏徵曾献十条计策给李密,但都没被采用。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魏徵跟随李密投降了李渊。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不为人知,就自己请求去山东安抚,被任命为秘书丞。后来李密又叛乱,魏徵乘驿马疾行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劝降李密的守城将领徐世勣(李世勣)。徐世勣正准备投降,黎阳被窦建德攻破,魏徵被俘。魏徵被窦建德拜为起居舍人。窦建德被唐*打败俘虏后,魏徵又归唐,隐太子李建成听说了他,把他拜为洗马(官职名称)。玄武门之变后,就发生了我们开头所讲的那个事。魏徵(图片:出自清宫殿藏画本)喜逢知己之主唐太宗即位后,看中魏徵耿直敢谏,把他提升为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后迁秘书监、侍中、太子太师等职。唐太宗一代圣主,自有一种天然的威势,很多人可能都不敢仰视太宗,更别说给太宗提意见进谏了。太宗登基后,励精*道,鼓励臣下们进谏。其实魏徵并不是给唐太宗进谏的第一人。一次太宗在和臣下议论某人该处死的时候,孙伏伽进谏说按照律法不应当判死。太宗因此赏赐他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有人说赏的太多了,太宗则回答说:“我即位后还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他。”太宗多次把魏徵引入卧内,向他询问自己的得失,听后没有不欣然接受的。而魏徵也有经国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挠,又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说:“魏徵每每说话,一定是让我不要超乎礼法。”太宗即位之初,曾经感叹:“现在是天下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吧?”魏徵回答:“大乱后容易治理,就像饥饿的人容易进食一样。”太宗说:“古人不是说,善人治国安邦百年,然后才能感化凶残的人,使其去恶从善,从而废除死刑吗?”魏徵回答说:“这不是圣哲的说法。圣哲治理国家,几个月一年就会发生响应,没有什么难的。”当时在场的尚书右仆射(首席宰相)封德彝对太宗说,魏徵是一介书生,喜欢空谈,只会扰乱国家,不应该听他说的。魏徵就说:“五帝、三王不强制改变人民来实施教化,而是行帝道而成就一国之帝,行王道而成就一国之王,就看做的如何了。*帝驱逐蚩尤,打了七十战才平定他的叛乱,其后却达到无为而治;九黎害徳,颛顼前去征讨,平定之后达到天下大治;夏桀作乱,商汤把他放逐了,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前去讨伐他,商汤和周武王本身却带来了天下太平。如果人渐渐变得浇薄欺诈,不再淳朴敦厚,那只能当做*魅了,还怎么能够对其教化呢!”封德彝无言以对,但内心不服。而太宗则毫不怀疑的接受了魏徵的谏言,达到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衣帽穿戴整齐,带着刀来担任警卫,值宿宫禁。东到大海,南过岭南,都门户不闭;旅行不用带粮食,路途中都能得到。太宗对群臣说:“这就是魏徵劝我施行仁义,已经见到成效了。可惜不能让封德彝看到了。”(注:封德彝已去世)一次太宗宴群臣,说:“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艰难崎岖之时,是房玄龄有大功。贞观之后,纳忠谏,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是魏徵的功劳了。虽然古代有名臣,又怎么能超过他们呢!”然后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二人。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徵与诸葛亮,哪个更贤能?”宰相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才和相才,不是魏徵可以相比的。”太宗则说:“魏徵实行仁义之道,来辅佐我,想让我成为尧、舜,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相比。”魏徵自以为无功于国,就靠着一张嘴辩说,为太宗参谋国事,深怕满盈,后来以眼病经常发作表示要放弃高官显职。太宗说:“我把你从收服的敌人中提拔出来,委任你关键重要的职位,你看见我的过失,从来没有说不进谏的。难道你单单看不见金子在矿石中,何足珍贵吗?精于冶炼铸造的工匠可以把金子打造成器,便成为人所宝贵的,朕正是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比作良匠。你虽有病,但还没有衰老,怎么能就撒手了呢?”那年,魏徵又再次当面请求太宗让他逊位,太宗不好违背他的意愿,把他拜为特进(散官名),仍然为太宗参事。以后魏徵也继续频频上疏,陈述各种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图片:唐代画像,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了却“愿为良臣,不为忠臣”之愿魏徵曾经对太宗说:“希望陛下让我成为良臣,而不要让我成为忠臣。”太宗问:“忠、良有什么不同吗?”魏徵回答:“像稷(也称后稷,尧舜时代的农官)、契(帝舜时的司徒,掌管土地、人民)、咎陶(也称皋陶,舜禹时代的司法官),就是良臣;而像龙逢(也称关龙逢,夏桀时期的大臣,因直言极谏而被杀)、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大臣,因直言谏纣被杀),则是忠臣。良臣能够自己获得美名,君主也名扬天下,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忠臣则自身受到杀戮,国君也身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这样看来,良臣和忠臣两者相去甚远啊。”太宗完全认可魏徵的说法,赏赐给他五百匹绢。当时上封(古代臣子奏事,以皂囊封板,防止泄露,称为“封事”)的人很多,有的不切事实,太宗厌烦,想要斥责。魏徵说:“古代的人立谤木(尧舜时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想要听到自己的过失。封事,正是谤木流传下来了啊!陛下想听到(自己的)得失,应当放开让人各尽其言。说的对的话,可以对朝廷有利;说的不对,对朝*也不会有损失。”太宗很高兴,就不辞辛苦的接待,然后把他们送走。一次太宗在丹霄楼宴群臣,酒喝到正好时,太宗对宰相长孙无忌(也是太宗的大舅子)说:“魏徵、王珪(谏议大夫,后迁*门侍郎等职)当初在东宫,尽心侍奉太子(李建成),当时也确实可恶。我能够提拔任用他们直到今日,也足以为无愧古人了。但是魏徵每次谏我,如果我不听从,我问话他就不答应,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我认为有的事情不能那样做,所以才陈事论述;如果不同意就答应,便恐怕这件事就会那样做了。”太宗问:“但当时先答应,下来再另外陈事论述,难道不行吗?”魏徵回答:“以前帝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表面服从,退有后言(下去后又有另外的说法)。’如果我表面服从陛下,又另外找机会进谏,这就是’退有后言’,难道稷、契是这样事奉尧、舜的吗?”太宗大笑说:“有人说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正是因为这样啊。”魏徵拜谢说:“陛下引导着让臣下说话,所以臣下才敢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谏言,怎么敢数次犯颜直谏?”贞观十三年(年),阿史那结社率先作乱,云阳石头自燃,从冬天到五月份都不下雨,魏徵上疏直言规劝说:“我在陛下身边奉侍十多年,陛下答应我要实施仁义之道,坚守仁道而不丧失;俭约朴素,终始不渝。德音还在耳中回响,不敢相忘。然而近年以来,陛下逐渐不能够坚持了。”然后魏徵把太宗当下的状况和贞观初年对比,列举了十条太宗逐渐放任自己不如当初的情况:比如当初清净寡欲,现在喜欢寻访怪珍;在贞观初年,爱惜百姓的劳力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轻易征用,现在渐渐奢侈,动用劳力建这建那的;在贞观初年,孜孜治道,还怕做的不够,而现在自恃功业之大,负圣智之明,长慠纵欲,无事兴兵,问罪远裔;等等。然后魏徵指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如果自己做的正,妖孽也不敢妄作。现今的旱灾,波及各地,祸因是在帝都,这是上天示戒,也是陛下应该心怀恐惧、忧虑操劳的时候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机会难得;圣明君主可以大有作为而不为,所以让人郁闷纠结长叹啊!”太宗看后说道:“朕今知道过失了,愿意改正,以终善道。有违此言,还有什么颜面与你相见呢!要把你所上疏的,列为屏障,希望早晚都能看见,并且已经记录下来交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因此还赐给魏徵*金十斤,马二匹。君臣共演恩义情怀贞观十七年(年)魏徵病了。魏徵家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寝,太宗要建一座小殿,就拿出一些材料为他建了一间,五天就完工;并派人送去他喜欢的素褥布被;还派一个中郎将住在他家,有什么动静随时询问,并赐药品、膳食无数。太宗还亲自探望,单独与魏徵交谈到很晚才回去。魏徵病重的时候,太宗再次去他家里探望,并带着太子和将要嫁给魏徵儿子叔玉的衡山公主。魏徵穿上朝服拖着腰带来见,太宗忧伤地抚之留泪,问他想说什么。魏徵回答:“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我自己倒没有什么忧愁的,只是担忧王朝的宗庙社稷。)”太宗让他看看自己未来的儿媳妇,魏徵表达不出感激之情。随后太宗在梦里见到魏徵和平时一样,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接到魏徵去世的奏报,时年64岁。太宗亲自去去他家哭丧,废朝五日,下诏用一品官员的礼节送葬,陪葬在太宗自己将来的陵寝昭陵,并追赠司空、相州都督的名号,谥号为文贞。魏徵的妻子辞谢说:“魏徵平生俭约,现在用一品的葬礼,仪物太盛大,不是亡者的心愿。”太宗允许了,于是只用了白布做帷幕的素车送葬。太宗下诏上朝的内外百官都去赴丧,送出郊外。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太宗又亲制并书写碑文,立石碑。其后追思不已,赐其实封九百户。魏徵像(图片:出自〔清〕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太宗对魏徵的评价及魏徵遗谏太宗后来在临朝的时候感叹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曾经保有此三鉴,内防己过。现在魏徵去逝了,一鉴已经失去了。”魏徵去世后,太宗派人到他家,得到书写了一半的纸稿,也算是魏徵的遗谏,可以辨认出来的字大略是说:“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指高官)之内,感情上对他们有爱有憎,对憎恨的人只看见他的短处,对喜爱的人只看见他的长处。爱憎之间,应该周详审慎。如果对喜爱的人知道他的短处,对憎恨的人知道他的长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旺了。”太宗看了魏徵的遗谏后,鼓励身边的公卿侍臣说:“我看后回顾一下,恐怕难免有这样的过失。你们都可以(把意见)写在笏(hù)板上,知道我的过失一定要进谏啊。”魏徵身后事魏徵离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他的画像,并赋诗表示伤痛。魏徵曾经私下推荐说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魏徵去世后几个月,侯君集因叛逆罪被杀,杜正伦因罪被废黜,又有妒忌的人百般贬低魏徵所为;他们三人都与被废的太子李承乾有关,太宗于是开始怀疑魏徵结*营私。魏徵曾经记录了自己与皇帝的谏争对话,拿给史官褚遂良看。太宗知道后更为不悦,于是停止了把公主嫁给魏徵的长子叔玉,并让人推倒了自己亲自为魏徵所写的石碑。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无果回*后,怅然说:“魏徵如果还在,我会有此次行动吗!”于是召见了魏徵的家人,赏赐慰劳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以少牢之礼祭祀了他的墓,并把石碑又立起来,恩礼有加。笔者感言毋庸置疑,大唐圣王李世民与知无不言的谏臣魏徵,君臣二人,一个虚怀若谷,广纳谏言,一个忠直敢谏,屡逆龙鳞。两人的*治思想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演绎了一曲君臣忠义关系的千古佳话。至于魏徵是否是为了沽名钓誉而为,因为确实也有人会这样活一辈子,其实对于旁观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如果一个人说的道理是对的,那就按照他说的去做,这是正理。人世间就是如此错综复杂,又有相生相克的理,很多事情让人看不清。但是人心可欺,天心不可欺。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最重要。外人怎么评说都是按照各自的喜好标准去判断,有说好的,有说坏的,都是靠不住的。天心才是恒定不变的,有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表面看起来一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在做的时候,出发点却可能大相径庭。也许,上天是看人做事的出发点是善是恶来判断,也会给做事的人带来相应的后果;至于表面这件事情,人说好说歹,对做事的人并没有实质的意义,那就任人评说吧……参考文献:《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魏徵》《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下一篇:史上最残忍开国之君弑杀前朝皇帝最终却惨死亲儿刀下友情小店|精選|推薦|声明|监救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曾建议除掉李世民太宗却把他与诸葛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