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史,多年的铁矿采掘冶炼史,多年的石灰石矿采掘冶炼史,多年的现代钢铁和水泥制造史……因矿设厂、因厂设市的湖北*石市,是我国近代洋务运动和汉冶萍公司的重要发起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钢铁水泥摇篮。
近年来,*石跳出传统产业谋转型,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坑、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串珠成链”精彩呈现,让昔日的“工业明珠”又一次绽放光彩。*石市委书记董卫民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守护城市文化,注入真心真情,就留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脉。年工业文化的厚重底蕴,成为激活*石“工业乡愁”的生命因子。
*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采坑已经成为该市工业旅游的靓丽名片
周巍摄
留住“工业乡愁”
7月的*石,烈日炎炎。但走在*石国家矿山公园,大片的树荫,阵阵的蝉鸣,倒让人感到一丝凉爽。满眼的绿树和鲜花,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矿山硬岩废石堆放场。
矿山公园内,一个用钢铁铸成的张之洞头像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洋务运动时期。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朝廷,兴建汉阳铁厂,决定开办大冶铁矿作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如今的*石国家矿山公园就是过去的大冶铁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冶萍厂矿有限公司”中大冶铁矿的主体。
“太壮观了!”在*石国家矿山公园,面对“亚洲第一天坑”,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余万年发出惊呼——东西长2.4公里,南北跨度1公里,最大垂直高度达米,坑顶边缘面积万平方米,相当于个标准足球场。“我们把一座大山送进了武钢的高炉。”管理处主任闫红勇介绍,公园前身是大冶铁矿,是武钢重要的“工业粮仓”。据统计,该矿坑共剥离岩石3.64亿吨,采铁矿1.34亿吨。
曾经的炼钢功臣,如今游客争相合影的“大明星”,却差点成了武汉垃圾填埋场。年,矿厂谋划转型时,有专家提出将该矿坑用作垃圾场,专供武汉运转垃圾填埋。提议一出,立即遭到*石人强烈反对:“古老的工业遗址不能变成垃圾场,优秀的工业文明不能丢进臭烘烘的垃圾堆!”
为摆脱对矿产资源的深度依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冶铁矿于年建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石国家矿山公园,并于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石国家矿山公园一角。 李树贵摄
“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回填植绿,从把山挖成了坑,再把坑堆成山,用了40年的时间。”阎红勇说,就是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实现了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大冶铁矿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发现了成活率较高的刺槐。”阎红勇介绍到,槐树的根系横向生长,对土壤的深度要求低,正适宜山地生存。
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海。经过几十年努力,矿山人在废石场上种出了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刺槐,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每年槐花绽放时节,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石国家矿山公园以“矿冶大峡谷”为中心,向周边延伸发展。先后建成“天坑飞索”“井下探幽”“激情滑草”等项目。矿山公园的游客量从最初的一年两万人次增长到现在20万左右。工业旅游让矿区人看到新希望。
延续工业文明
粗大的管道、高大的罐体,绵延百米的厂房,入眼都是暗灰色的沧桑……每次路过华新水泥厂,老*石人王刚都会情不自禁地打量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时光回溯到年,当最后一组熟料磨停止旋转,华新老厂全线停产搬迁,运转了近年的“华新型”窑头,还堆放着未处理完的窑灰。
华新水泥厂旧址该何去何从?地处*石闹市区*金地段,占地面积余亩,市值10亿多元。有人建议卖出去。
“华新水泥厂整体保存完整,见证中国民族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重要的工业遗产。”*石果断立法,将其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这是全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石市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也是*石第一次以法治方式保护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年,*石投入巨资对遗址修缮改造,建成了中国一流的水泥博物馆。
半城山色半湖城,碧水蓝天入画图。图为今日秀美*石 周巍摄
位于*石大冶市西南3公里处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开采时间久远、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遗址面积近6平方公里,铜绿山里有前后两个时期的采铜和冶铜遗址,前期属春秋时期或稍早,后期属战国至汉代。铜绿山遗址博物馆,将帮助游客了解中国的冶炼史,见证华夏文明的辉煌。
新冶钢,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其前身大冶钢铁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冶萍广场,矗立百年的高高水塔,见证着新冶钢浴火重生:航天、航空、国防装备、高铁、船舶……铸国之重器,助“神舟”飞天,伴“嫦娥”奔月,处处有新冶钢产品的身影。
烟囱林立,气味刺鼻,粉尘满天……曾经的炼钢情景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在新冶钢厂区,看到的是另一番天地:绿草如茵,碧空如洗。车间内,游客可径直走上二层廊道,米长的生产线上轴承钢历经淬炼锻压成品,各个工序尽收眼底,游客流连忘返。新冶钢如今是具有钢铁文化特色的工业旅游景区。
华新水泥厂旧址成为工业旅游热门景点 周巍摄
“*石的工业遗址在时间上有连续性,余年矿冶炉火生生不息;空间上的密集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17平方公里的区域;品类上的多样性,一个城市内包含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和多种矿冶技术。”*石市文旅局局长周泽良说,“发展工业旅游,让这些资源实现了新价值,焕发了新活力。”
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具有工业文明典型标志的火车——*石号也将再次在*石街头跑起来。*石厂区众多,曾经,火车是工人们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当地地方志记载,年,湖北第一条铁路“铁山运道”出现在*石。该铁路不仅奠定了*石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地位,更为*石市的建立和市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那些连通各个厂区的交通轨道保存完好,*石别出心裁地修旧如旧,让铁轨线把*石工业景点串珠成线。现在,游客们坐上火车游*石,在时光穿梭间欣赏工业文明的灿烂之花。
扮靓工业城市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让*石工业遗址“亮起来”“活起来”成为*石人民的普遍共识。
近年来,*石市编制完成了《*石市工业遗产片区保护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地市级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石市工业遗址保护条例》,对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石志在打造“中国最美工业城市”,为把“资源废矿变旅游富矿”,*石市委、市*府深度挖掘工业遗址的文化旅游价值,在保护中积极推动申遗工作,*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铜录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对废弃厂矿进行清理修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工业旅游标准进行开发打造。梳理多条地矿科考和科普线路,联结全域矿山和工业遗址,建设地矿科考与科普基地,打造地矿科普展会平台,引领科普、文创、旅游、服务等多元产业发展和宜居乡村建设。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整、开采时间久远、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周巍摄
按照《*石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年)》,*石将根据自身的地域形态、地形地貌特征、工业资源禀赋条件及未来发展的长远取向,形成“一核一环多点”的工业旅游总体发展格局。“一核”,即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核。“一环”,指的是工业文化休闲旅游环。“多点”则是以特色企业为依托,打造多个工业旅游休闲集聚区。还初步规划设计了5条特色工业旅游线路,即矿冶文明寻踪之旅、地矿科普观光之旅、乐购休闲体验之旅、矿冶产业研学之旅、矿冶文化寻根之旅。
*石修旧如旧,让铁轨线把*石工业景点串珠成线。让游客坐上火车游*石,在时光穿梭间欣赏工业文明的灿烂之花。周巍摄
发展工业旅游,*石还让绿色沁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日常的生活细节。西塞山电厂、华新水泥的烟尘污染物排放数据实时公开,供人监督。人们还欣喜地看到,新冶钢公司污水处理池中,20余只黑天鹅怡然游弋;东贝公司厂前的废水池中,嬉戏着五颜六色的金鱼。近年来,*石持续推进“绿满*石”行动,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71个、复垦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1%。
如今,*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10年达到天以上。放眼望去,远山如黛,碧水如镜;侧耳倾听,草木拔节,渐次花开。昔日“光灰”城市,如今已是“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如画图”。(经济日报记者柳洁 通讯员 王剑)
新冶钢公司污水处理站成为黑天鹅乐园朱友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