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石朋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医务工作者。有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在《百花园》《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发表。有短篇小说入选湖北基层文学丛书《*石小说卷》;有小小说入选《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和《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多篇小小说、闪小说参加全国性征文大赛获奖。
石谷英祖泉
石朋庆
常言道:吃水不忘记挖井人。在我的家乡殷祖镇石谷英村有一口特别的水井,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祖泉。这口井有一段特别的历史和一个感人的故事,她总会唤起人们心中一份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敬意。
这口井已存在二百多年了,据《石氏宗谱》第三卷记载:二百多年前,村口是没有水井的,当时,有一位19岁的杨姓女子,丈夫因病离世,正值青春年华她,不仅没有再嫁他人,反而坚守着自己的田地。她看到村里缺水,很多村民饮用水非常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而且水质浑浊,不宜饮用,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何做到既要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又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她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动用自己的水田,那是一丘上好的良田,水也非常清亮的,她想,何不挖一口井出来供乡亲们饮用呢?便有了“使人掘门首田得泉,因井其地捐之族人至今不废”的美谈。关于她的故事,还有很多,譬如,她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领养了大哥的第二个儿子,并象慈母严父一样把孩子养育成人,这些故事被当时的邑中志书所记载,并赞她为女君子。她的事迹被传到朝廷后,乾隆壬寅年十二月(即年12月),朝廷奉旨旌奖石母杨老孺人,匾文这样写道:得天地之正气,宜万世之流芳。
岁月更迭,时光流逝。匾牌不知何处去?惟有水井在人间。小时候,我看到水井的样子和其他村子的水井没什么两样,水井四周用青石做成栏杆围住,一是外观漂亮,二是可防小孩掉进井里。井口是四方形,为方便挑水,中间还搭了块长条形石板。后来,水井也进行了一些改造,井口改成了圆形。走近一看,井水清亮如镜,可照见自己,还可清晰地见到井底精美的卵石和游动的红鲤鱼。
冬日,井水温热。村里的小媳妇、小姑娘们最爱用井水洗菜、洗衣服了,她们的小手经过这井水的浸泡,白白嫩嫩,招人喜爱。夏天,井水冰凉。尤其是双抢时节,天气异常炎热,大伙儿累得汗流浃背时,不用吹电扇,也不必吃冰棍,跑到井边舀上一瓢水吞进肚里,立马凉遍全身。
夏夜,水井的凉气浸润着大伙的心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井边的栏杆上乘凉,没有蚊子和其他害虫叮咬。一些萤火虫在井边飞来飞去,玩皮的小伙伴们追逐着这些小精灵,放纵着儿时的快乐。大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仿佛是在开故事会。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最早就是在这里听到的,当然还有《三国》、《水浒》和《西游记》这些经典的故事都能听到。大伙儿讲故事累了,就欢迎村里几个后生吹上一段优美的笛子或者口琴,也算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夏夜的井边,奇幻的故事,美妙的音乐,承载着儿时无数的梦想和希望。
“六月六,淘水井”。每年农历的这一天,村里的男人们必须参加淘水井活动。淘水井,不是什么难活重活,只是不停地将井里的水用木桶给淘出来,直到淘干,然后把井壁和井底清理干净,而女人们则在村子里备一些好酒好菜,等男人们把井水淘干了,中午,全村男女老少把酒狂欢,这场景比过年还热闹。
年,村里人投入20余万元,将水井进行了重新改造和装修,井口抬高一米,将井内进行了重新铺设,还将圆形井口砌换为八方形,扩展井口的周边铺设了芝麻灰火烧板地面,且在四周砌了花坛,种植了名贵树木花卉,专门建了一座实木景观亭,命名“望泉亭”。另外,还在井旁立了一块高1.5米、宽2.5米的石碑,碑上清晰地刻着“祖泉”二字。如今,这里已成为刘金县道沿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饮水思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现在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安装了方便快捷干净的压把井或安装了自来水,这口井的饮用功能已渐渐消失,而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源泉却永远也不会枯竭,人们将世世代代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