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5月31日三苏三访圆
TUhjnbcbe - 2023/11/4 20:11:00

年5月31日,苏轼初游庐山,宿圆通寺。

苏东坡像元·赵孟绘

元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年5月31日),苏轼往游庐山,夜宿圆通禅院。

苏洵(年5月22日-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有《嘉祐集》传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赠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

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治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

苏辙(年3月18日-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号颍滨遗老。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北宋嘉祐二年(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

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可以是神仙、圣人,也可以是“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或者是“真神仙中人(*庭坚语)”的苏轼苏东坡。正是这些人,造就了华夏第一“人文圣山”的美名。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都曾造访过庐山,并在同一寺庙下榻。他们都曾在庐山留下诗文,其中以苏轼的最为著名。本篇以苏轼初访庐山为主线,讲述三苏访庐山的一段佳话。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从*州(今湖北*冈市)转任河南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团练副使,转道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见弟弟苏辙,途经瑞昌,二十四日到庐山北麓,夜宿圆通寺。

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元丰二年(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几死,后改谪*州团练副使安置。团练副使相当于地方武装部副部长,有职无权。在*州的四年多时间,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也是他学术思想、哲学思想的建构期。东坡先生之名,就是在*州时期得来的。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平级调动,但离京城开封很近,显然是优待处置,准备复职了。苏轼心情大好,他离开*州,准备先到弟弟苏辙处探望,再前往汝州。苏辙数年前受他连累,也遭贬谪,在筠州(江西高安)就职。

有研究苏轼的学者称,苏轼这次会晤苏辙,从*州泛舟而下抵达江州,再转陆路前往高安。有些奇怪,既然坐船到了江州,为何不转入鄱阳湖到洪州(南昌)再到高安?

苏轼晤苏辙路线图Google地图

笔者查到的另一个记录,则是苏轼从陆路前往高安,他途经兴国*、瑞昌县后过江州,四月二十四日到达庐山北麓。

笔者以苏轼在*冈寓居的定慧院为起点,高安市为终点,在地图上做了个步行导航,有趣的是近千年过去,路线并没有改变。即过江后从*石、大冶(北宋兴国*辖地)进入江西境内,路过瑞昌后到达九江,然后沿着庐山西北麓南下,地图中红箭头所指的,是圆通寺大概的位置。笔者觉得,这个记录可信度更大。

今已荒废的庐山圆通寺建于南唐,曾为皇家寺院,南宋年间有数位高僧在此寺驻锡、挂单,其中几位与欧阳修及苏轼的父亲苏洵都有很深的交往。

故事回转,我们到了庆历七年(),38岁的苏洵在东京汴梁再次受挫,名落孙山的他意兴阑珊,决定搞个祖国大好河山深度游。苏洵和同伴一起逛了中岳嵩山,又南下江州,在庐山一带流连。圆通寺那时候叫圆通禅院,其中有位跟苏洵相熟的同乡,落第后在此出家。于是苏洵就住在圆通寺内,游遍了庐山,也顺便在江西省内搞了个巡游,正在考虑周游世界时,却收到了父亲过世的噩耗,于是火速返回四川。

清宫殿藏本苏洵画像图源:故宫博物院

回到四川后,苏洵收敛改性,发奋读书,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正式管教起十岁、八岁的两个儿子,为他们取名苏轼、苏辙。九年后,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名闻京师。次年苏轼、苏辙应试,同登金榜,三苏之名,自此开启。

治平三年(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于京师病逝,年五十八。

元丰二年(年)因受到兄长苏轼牵连,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理盐酒税。他前往高安的途中,路过庐山,到了32年前他父亲住过的圆通禅院,并在庐山游玩,留下诗赋多首。苏辙到高安后,与庐山寺庙多有书信、歌赋往来,其中与圆通禅院更有一奇事,也算得上禅宗名案。这段故事讲述起来太繁琐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说。

元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苏轼终于来到了圆通禅院,三苏的轨迹在庐山下第一次重合,那位因落第在此出家的苏洵的同乡,仍在寺中。这天,是父亲苏洵忌日的前一天。显然,这是苏轼预先测算好的,就是为了这一天赶到这座父亲曾经逗留许久的禅院。是夜,苏轼在寺中追祭父亲亡灵,并在佛前供奉的宝盖上题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予禅院住持可迁禅师。可迁禅师见此,拊掌笑道:“也是可巧,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地之处冒出火来,必有祥瑞之事”。苏轼为此赋诗一首并序: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僊公。僊公拊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本诗不是苏轼的名作,也不深奥,故不作译文。“此生初饮庐山水”一句,证实这是苏轼第一次到访庐山。

次日,苏轼离开圆通寺,前往高安会晤弟弟苏辙,他第一次到访庐山的故事到此结束。

宋代的圆通寺,是庐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据称有僧众三千人。其后近千年间,圆通寺屡建屡毁,今已不存。上世纪二十年代,有学者到庐山做学术考察,见圆通寺仅存废殿一宇,佛塔地宫已被挖开,墓塔还在。笔者未曾到原处考察,不能确定照片及描述的可靠性。

圆通寺遗迹,年代图源:网易

大部分史料声称,苏轼造访过庐山两次,其实是四次。其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因为相隔不远,几乎所有的史料都将其合并为一次。

元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苏轼初访庐山,仅住一晚后就离开,未曾游玩。他着急去看自己的弟弟,怎么可能先在庐山游山玩水,再者又遇上父亲的忌日,到处游逛也不合适。

苏轼在高安苏辙处逗留半个月后返回(请注意这符合他北上就任的路程),这次他从容得多,见过弟弟后想必也放松了很多。苏轼再次入住圆通寺,又将庐山、江州玩了个遍,创作出多篇千古流传的诗文,其中一诗一文,被选录到中小学课本中,不知道的读者可以去面壁了。

那一段文采飞扬、舒心快意的故事,咱们下个月再讲。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5月31日三苏三访圆